数一数与乘法教学视频|数一数与乘法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2018-04-0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一、教学任务分析
背景分析
学生生活中有很多的体验与乘法密切相连,“一对多”的现象(如一只青蛙4条腿,两只青蛙8条腿)比比皆是。低年级儿童个体差异较大,有些学生已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联系其生活
目标分析
知识技能目标: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需丰富其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
学生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乘法的意义,列出简单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体会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在活动中体会乘法的意义,通过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寻求简便方法解决问题的欲望。
教科书分析
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教科书提供了一些活动的情境,如“数一数”、“儿童乐园 ”、“动物聚会”,意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教科书在“儿童乐园 ”、“动物聚会”等内容中,设计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学活动,意在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数一数”中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图,想一想怎样数,怎样列式,并且从多方面交流自己的想法。智慧老人说的话“用乘法表示就方便了”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本单元安排了“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活动设计思路
本单元可分5课时,新知识点是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的读法与写法,学习重点、难点为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乘法算式的应用。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注意从实际生活引入,让学生在有效的经验和情境中体会乘法的意义,知道生活中有许多同数连加的问题,这些问题用乘法解决较简便。同时,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第一课时:数一数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数一数”的活动,复习相同加数的加法,为学习乘法打下基础,教学情境的设计可以灵活多样。孩子们熟悉的实物,如一板板的口香糖、一板板的药都是有规律的几排几列的排列的,可以借助这样的实物引导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数口香糖或药的片数。也可以引导学生独立的观察书中的情境图,引发学生思考:要想知道一共有多少个熊猫或圆片可以怎样数,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可列出的不同的加法算式。
第3小题为数方格,数的对象的抽象程度逐步提高,要使学生能对两种数法列式,算出“有多少个方格”,教学时可先让学生独立试做,然后说一说思考的过程,“横着看,每排10个,有3排”,“竖着看,每列有3个,有10列”,只要能说出大致意思就行。第4小题“有多少个苹果?”这里的“6盘呢?10盘呢?15盘呢?……”的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到用连加的方法解决这类问题相对繁琐,激起学生学习乘法的愿望,进而体会学习乘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可进一步提问,“求50盘、100盘苹果有多少个你会算吗?你有什么感觉?”在学生的思维陷入混乱时再引入智慧老人的话“用乘法表示就方便了”,可以让学生豁然开朗,并且为学习后面的知识铺垫。另外,还要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同数求和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培养多方位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123456
第二课时:儿童乐园
这一课时,教师可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做数学”。如新学期,要给我们班每个学生发两个练习本,要准备多少个练习本?该怎样列式?让学生试着在练习本上列,再相互说一说列式过程的感觉,从而一起来研究有没有一种简便的表示方法。
教师可通过简短的故事引出“儿童乐园”,先让学生提问题,再引出加法算式,选择一个算式介绍用乘法算式表示,并介绍各部分名称和读法,这是本课难点。学生改写其余的算式,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在介绍乘法算式时,让学生感知;(!)解决同一问题,会有多种方法。(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较简便。(3)一个情境对应着两个乘法算式。为培养学生灵活变通的能力,在有学生提出“坐在椅子上的同学有几人?”这样的问题,列出“1+2+3=6”这样的算式时,让学生讨论“加数不相同,能不能直接列出乘法算式?”,让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理解乘法的意义。
接着可设计“找一找”的活动,让学生找一找身边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与同伴说一说,并在全班交流。最后回到前面的问题,讨论“如果要给我们班每人发2个本子,要准备多少个?怎样列式?”让孩子们回到先前的情境,用所学的新知识简单的解决问题。
第三课时:有几块积木
新课前可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组织学生开展师生对答或生生对答的游戏,把老师或同学说出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看谁反应快。再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怎样算出有多少块积木”,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的体会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可以是“每排7个,有5排”,也可以使“每列5个,有7列”,用乘法解决为7×5=35(块)或5×7=35(块)
课堂作业的设计要灵活,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初步用乘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注意要让学生在独立解题的基础上说清楚这样列式的原因。小狗送信可以采取游戏的形式进行,使练习内容不枯燥。教科书p7-4是思维训练题,可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第四课时:动物聚会
这是一节综合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设计此教学活动时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图,以童话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本课时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学时,教师要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组织看图提问的活动,让学生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集体讨论“一共有几只小鸟”说说2个“3”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独立的列出所题问题的式子。学生提问的侧重点可以不同,教师都应给予肯定,然后引导其把注意力集中到乘法问题的解决。“连一连”是本课练习的重点,意在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6个3和3个6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但都可用算式3×6或6×3表示。第9页第2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或实物摆一摆,效果会很好。
第五课时:体会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应创造一些有价值的题目来丰富学生的学习,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开展实践活动前可以让学生做一做第9页第3题,让他们自己探索,再集体汇报。像买东西这样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很多,可让学生分小组把日常生活中的乘法问题编成题,列出算式,内容如衣服的纽扣、冰糖葫芦、椅子的腿、动物的眼睛等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一些题目让学生集体解答,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123456
三、教学活动设计案例
教学案例一:数一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活动,复习相同加数的加法,为学习乘法打下基础。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初步学会择优。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欲望。
教学准备:一板改装的口香糖;图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环节一:感受体悟活动一:数口香糖1、 出示口香糖ôôôôôô ôôôôôô ôôôôôô 师:老师这有什么?你喜欢吃吗?我和大家一样也喜欢吃口香糖。今天,这板小小的口香糖作用还真不小,我们要利用它来学习知识。2、 师:请大家独立观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粒口香糖,你是怎样数的?3、 师:你会列算式吗?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4、 请小朋友上台数一数。学生可能会1粒1粒的数、3粒3粒的数、5粒5粒的数……5、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教师及时讲解“排、列”等概念。6、 师:你认为比较方便的数法是哪一种?环节二:建立数学模型活动二:数奖章1、师:小朋友真会动脑筋,同一板口香糖大家用了不同的数法,还写出了不同的加法算式,看来数数也有不少的学问。看一看,智慧老人给我们带来了小奖章,(如下)要奖给那些肯动脑筋的孩子。每人奖一枚,可以奖给多少个同学呢?y y y y y yy y y y y yy y y y y yy y y y y y此题由四人小组讨论完成,先互相说说怎样 ,再商量写出答案。2、学生理解“求可以奖给多少同学”就是数出“一共有多少枚奖章”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6+6+6+6=244+4+4+4+4+4=24……师:观察黑板上的算式,有什么特点?环节三:体验模型活动三:数方格1、 学生独立完成第3页第3题。2、 指名上台列式说解题过程。活动四:数苹果1、 出示每盘3个的苹果两盘。你会编题吗?怎样计算?2、 加一盘,你还会吗?3、 再加一盘,一共有多少个?还加一盘呢?4、 19盘、68盘、99盘一共有多少个?你会算吗?你会列式吗?你有什么想法?5、 出示智慧老人的话:用乘法表示就方便了。环节四:实践天地1、 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学的算式表示?2、 怎样很快的知道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人?请你根据我们班的人数和家长一起设计一张座位安排表。点评:口香糖作为教具,作用真不小,带给了孩子们无尽的好奇。师生都喜欢吃口香糖,这共同的爱好,缩短了彼此的距离,课堂气氛空前热烈。现记录了课中一些精彩的片段。片段一:师:一共有多少粒口香糖?你是怎样数的?可以怎样列式?生:1、横着数有3排,每排有5粒。5+5+5=15 2、竖着数有5列,每列有3粒。3+3+3+3+3=15 3、第1、2列有6粒,第3、4列有6粒。6+6+3=15 4、第1、2排有10粒。10+5=15……片段二:师:一共有多少枚奖章?说说你的数法。你会列式吗?生:1、横着数有4个6。6+6+6+6=242、竖着数有6个4。4+4+4+4+4+4=243、每两排有12粒,有两个12。12+12=244、每两列有8粒,有3个8。8+8+8=245、每三列有12粒,有两个12。12+12=24……片段三:师:黑板上的算式有什么特点?生:1、每个算式加数都一样。2、第一组和是15,第二组和是24。3、加数大的个数就少。象24里只有2个12,但是有6个4。……片段四:师: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的算式表示?生:1、我们学校教学楼前栋每层有两间教室,有五层,一共有多少间?2、感冒通每一板有多少粒?感冒通也是有规则的排列的。3、教室里每个小组有4人,有7个小组,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人?师:谁能求出来?生:4+4+4+4+4+4+4=28(人)师:布置小朋友们一个作业,请你回家和家长一起列一份方案,还可以怎样给我们班上的小朋友排座位。教学案例二:™还可以是别的吗?“数一数与乘法”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数一数”中有这样一个例题:有多少个™?™™™™™™™™™™™™™™™™™™™™™™™™显然,题意是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从不同的角度独立思考,用现有的知识数出有多少个™ 。大多数学生都是用下面的语言描述两种数法。(1)横着看,每排有6个™,有4排,列式6+6+6+6=24(个) (2)竖着看,每列有4个™, 有6列,列式4+4+4+4+4+4=24(个)正当我要对大家都肯定的数法予以小结时,平时调皮捣蛋的小平站了起来:“还可以这样说:桌子上摆了4排弹珠,每排6粒,列式也是6+6+6+6=24(粒) 。”“图上画的是™,怎么能说成弹珠呢?”“嘿,还真像弹珠!他的想象力真棒!”本来沉寂的教室一下子热闹起来。那些本无精打采,被领头的孩子牵着走的孩子一下子好象找到了自己表现的天地,都争着用自己想象的事物来描述这道题。“有6列苹果,每列4个,一共有多少个?”“老师做了4排红花,每排6朵,一共有多少朵?”“小兔子种了四排萝卜,每排6个,一共有多少个?”……孩子为什么会把™想象成弹珠?可能是他心里不喜欢这个枯燥的、在书中经常可见的™,而乐意将之想象成五彩的弹珠,并且希望这就是弹珠。是的,这才是生活中的数学,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数学。 孩子为什么认为不可以把™说成弹珠?为什么有的孩子会质问把™说成弹珠的孩子?我们在教数学的同时就应反思,不能将孩子们带入我们成人设置的种种有棱有角的框框中,使孩子们缺乏创造,缺乏幻想,就如那一只只坐井观天的“青蛙”,脱离生活,远离生活。这样的片段给予我们提醒,尊重我们的孩子,他们懂得感受、体悟真正的生活,他们懂得创造生活中的数学。点评: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新课程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际上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位同学的发现使得同学们兴趣盎然,探索的喜悦溢于言表。教师应该鼓励孩子独特的见解,他们期待老师、同学的欣赏。教学案例三:教学内容:第7页第3题教学过程:师:小朋友,今天老师想招聘一些“邮递员”来参加送信活动,哪些同学感兴趣?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我!我!师:(每人发一封写有算式的信,见下)请这些同学来试试!你们能将写有算式的信送到相对应的住户家里吗? 4×2 2×6 3×5 2+2+2123456

2×4 2+2+2+2+2+2 3+3+3+3+3

4+4 3+4+6 6×2 5×3

5+5+5 2+2+2+2 6+6 (孩子们开始活动,2分钟后还剩下手持2+2+2和3+4+6的同学没送出信)生1:我知道2+2+2应送到谁家,应送到2×3家。生2:也许是3×2家。生3:还可能是3+3家。生4:老师,可以给这封信画个家吗?师:当然可以。生5:那3+4+6也要给它画个家,那就是 13 师:你们都是很棒的邮递员,祝贺你们,你们都被聘上参加下一次的送信活动。评析:教师能充分的利用课程资源,此游戏“送信”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学生独巨匠心的提议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使多余的信息巧妙的转换成新的学习资源。教师留给学生创造的空间,把原本看来不起眼的练习题加工成真正体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运用的题目,既是教师对教科书内涵的一种把握,也是学生对教学内容外延的理解。教学案例四:轮子的故事教学“儿童乐园”一课时,我出示教科书提供的精美的情境图,“孩子们在儿童乐园里玩得多开心啊!看一看,都在玩什么?根据这幅图画,你能提出问题吗?”孩子们一个个都很认真的观察图,有的高高的举起了手。我安排大家在小组内交流,通过组内的交流,提出本小组感兴趣的问题,再列出式子。我确实佩服小朋友们的观察力,他们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表达的机会,提出了“有多少人划船?”“有多少只船桨?”“有多少个小朋友乘火车?”等问题。第五小组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更是精彩“这列小火车有多少个轮子?”“很好!”我及时的表扬了他们。“那谁能列出式子呢?”王亮站起来,说:“每节车厢有4个轮子,有7节车厢,列式是4×7或7×4。”的确,图上很清楚的看见每节火车的4个轮子,包括火车头一起是7节车厢,列式十分的准确。很自然王亮赢得了我的称赞。我们又开始下面的学习。正当进入下一个环节时,王亮举手要求发言。“老师,我要更正前面的发言!应该是8×7,每节车厢有8个轮子。”他这一说,还真引起了我的注意,是呀!每节车厢一边是4个轮子,火车两边都有轮子呀!“乖乖,这下可出丑了!”我不觉心理咯噔一下。我请他继续说完,“火车的两边都有轮子,一节车厢应该有4+4=8(个)轮子,所以就是7个8,写成算式是7×8或8×7。”我示意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王亮同学可真棒!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方面?”我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到王亮的身上。有的同学说要学习他能主动的承认学习上的错误,并及时改正;有的说要学习他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还有的说要学习他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发言这一方面。“同学们,老师也应该向王亮学习,他想问题很周到,有严密的思维。我们不能只看到事物的外表,要有严谨的学习态度。”看着大家都很有收获,我深深的舒了一口气。点评:学习就是这样,连小小的轮子都不能忽视。成人的思维易在常规的限制下定格,我们全新的教育就是要避免培养有定格思维的孩子。教师正确看待自己在教学中的失误,把它作为自己教学路上的绊脚石,遇到了,拿开,我们继续前进。 四、评价建议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结合具体的情境和活动,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本单元知识技能的评价要点一是结合具体情境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正确列出乘法算式,二是了解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遵循《标准》的基本理验,以本学段课标中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为基准,教师可采取下列方法了解学生对乘法意义的学习情况:(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2)结合具体的情境说一说给出的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3)让学生用学具表示乘法算式的意义;(4)让学生根据相同加数连加的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5)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可以用乘法算式解决的问题。我们应允许一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达到。对学生本单元数学学习进行评价应注意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具体建议如下:1、行为表现观察行为表现观察的目的是不仅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予以关注,而且关注学生的其它方面。下表供参考:行为表现观察检核表学生班级 姓名123456

考核内容选项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强一般不足学生能否用乘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强一般不足学生学习是否认真认真一般不认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数一数学习活动积极一般不积极学生是否善于合作积极一般不足学生是否有条理的思考强一般不足学生是否具有创造性强一般很少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观察,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作出积极的反馈,正确的给予鼓励和强化,不足的给予指导和矫正。2、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中学生可收录反映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如:(1)我找到的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2)对解决问题的反思。(3)“数一数与乘法”的学习收获(4)自己特有的解题方法。(5)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6)“问题银行”来帮我(7)最满意的一次作业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并帮助学生确定材料,以培养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进行监控的能力和负责的态度。3、纸笔测验和质性评价北师大版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评价试卷1、看图列式计算 ” ” ” ”(1)每束有( )个气球 (2)每群有( )个人一共有( )束 一共有( )群一共有( )个 一共有( )个人列式: 列式: 2、最佳搭配

3×75×63×48+8

6×54×38×27+7+7

3、共有多少个五角星?˜˜˜˜˜˜˜˜˜˜˜˜˜˜˜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4、你会改写吗?8+8+8= o¡o 5+5+5+5=o¡o10+10+10= o¡o 3+3+3+3+3=o¡o1+1+1+1+1+1+1+1= o¡o 9+9+9+9=o¡o5、老师给同学们买了3套书。 10元 10元 10元(1) 一共买了多少本书?列式: (2)一共花了多少元? 列式: 照样子,用你喜欢的图案画一画5×3 6×2 3×4例: ¸¸¸¸¸¸¸¸¸¸¸¸¸¸¸ j j 本单元教学结束时,教师创造性的以书面检测的形式评价学生,评价的结果应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定量评价可采用等级制的形式,定性评价即质性评价,采用评语的形式来补充等级的不足。如:你在本学段数学学习中,能积极的参与数学学习,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认真倾听,善于提问,经常想出与众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让大家好佩服你!如果计算能准确些,那你会更棒!又如:新学期,你明显的进步了。老师发现本学段数学学习中,你知道把自己的想法大胆的表述出来,并且能和同学积极交流,时常露出开心的笑容。我很欣赏你发现的生活中用乘法表示的问题,继续加油,你会更棒!总之,教师的着眼点应关注学生以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还存在哪些不足。学生在阅读了这样的评语后,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更大的自信心,明确后段努力的目标。五、课程资源采撷文本资源:(1)关于信的趣谈l世界上最慢的信是159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写给中国明神宗的信。此信随轮船在海上遇难,直到1978年才打捞上来,历时382年。l世界上最快的信是1981年英国从伦敦寄出的,只用了2分钟就到了加拿大多伦多的收信人手中,这封信是扫描后用卫星传递的。l目前残存下来的最古老的信件由泥版制成,上面书写的是楔形文字,其使用的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l世界第一封卫星传真信件,是1980年6月17日从英国伦敦,用1分钟时间将信件传送到加拿大的多伦多。 资源链接:常用数学符号的由来 “+”:是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所创。在横线上加一竖,表示增加的意思。 “-”:亦是魏德美创造。在加号上减去一竖,表示减少。 “×”:是18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首先使用。乘是增加的另一种表示方法, 所以将“+”号斜了过来。 “÷”:是18世纪瑞士人哈纳所创。意思是表示分界,所以用一横线把两个点分开。 “=”:是16世纪英国学者列科尔德发明。他认为世界上只有用这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符号来表示等值最为恰当。123456

环境资源开发建议: 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社区或乡间因地制宜开展体验活动,找寻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如观察春天的花的花瓣,统计不同的花的花瓣数;观察地里种的菜,呈几排几列的排列;观察小区里的房子,每栋有几层,每层有几户等等。 自身资源开发建议:1、互动课堂教学方法将是一个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强调师生交住,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保持教学生态均衡发展,生态均衡中心环节是师生互动。互动把所有的赋予新的意义,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在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等问题;如何采用各种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创设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互动学习。
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一经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2、生活的信息很多,如果有效地选择"数学信息",就培养了学生收集、选择和整理"数学信息"的能力。同时,数学是一种语言,它能够确切地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信息交流能力"呢? "数学日记"就是一种较好地表达"数学信息"的媒介,同时学生之间可以通过互相阅读、相互讨论甚至质疑争辩"数学日记"中的表达的内容,从而更加举一反三,明辨是非,融会贯通,"数学作为交流工具"的教育目的自然得以实现。3、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灵活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主体的姿态带着科学研究的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个体探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六、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和对策问题一:本单元教学目标之一为通过数一数等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乘法的意义,那教学中如何体现乘法与生活化素材的密切联系?对策:生活化的数学素材,要具有现实的意义,要避免非现实问题的发生,如,不要选择一些过去的、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内容,像“一位老爷有3个仆人,4位老爷有几个仆人”之类的。另外,生活化的数学素材切勿牵强附会,不能为“生活”而“生活”,应是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与乘法密切相连,带动学生积极思考的,能激起学生举一反三的内容。只有真实的、来源于生活的让学生有感悟的素材才会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问题二: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怎样创设研究环境?对策: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认知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散、强化的功能。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研究学习” 的热情,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使学生敢想敢问敢做敢于展现自我,保证“研究”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必须要相信、赏识学生,要相信学生的“研究”能力;必须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数学“研究”活动,自由地与教师、同学沟通信息;必须多鼓励表扬学生,要充分肯定、赞赏学生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能蛮横责骂,应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帮助找到正确的方法,顺利完成“研究”任务。 参考答案:1、(1)6,3,18,3×6=18(个)或6×3=18(个)或6+6+6=18(个) (2)4,4,16,4×4=16(个)或4+4+4+4=16(个)2、3×7 8+8 5×6 3×4 6×5 7+7+7 4×3 8×23、 5+5+5=15(个) ,5×3=15(个)或3×5=15(个)4、 3×8或8×3, 5×4或4×510×3或3×10 3×5或5×31×8或8×1 4×9或9×45、(1)3×3=9(本)或3+3+3=9(本) (2)10×3=30(元)或10+10+10=30(元)6、略123456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ernianjishuxuejiaoan/61284.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