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什么]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二)

七年级政治教案 2017-09-0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政治教案】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二)
【重点】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难点】正确对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素质要求】

⑴知识方面:

识记: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关系原理;

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正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⑵能力方面: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道理或人是什么之后,进入考察个人与社会关系,从而为理解人生价值问题打下认识基础;

⑶觉悟方面:

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个人与社会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害割的;但不能夸大个人的作用;个人应该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成才条件,努力完善自我,以便将来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涉及到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关系问题,如何正确分析和认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从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辩证关系中去认识人的本质;二是引出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导入  新课

通过复习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关系,我们知道,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而人的社会属性对人类的进化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社会生产着人,人也生产着社会,这就涉及到个人活动和 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6页小字材料。

(学生看书)

教材举了两个典型事例,用以说明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一个是为社会进步做出 了不平凡贡献的外国大发明家;一个是为社会进步做出平凡贡献的中国普通水电维修工。

你还能再举出其它一些类别的人物来说明这个问题吗?

(学生举例)

(注意:教师在学生举例时,要引导①带有时代色彩,例如抗洪英雄、改革先驱……②从正、反两方面分别举例,或者是不同人物的两面作用;或者是同一人物不同行为产生的两面作用,为下面分析问题作铺垫。教师把学生举出的人物名字作副板书写在黑板上,为后面分析问题用)

通过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出,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1.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板书)

(1)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板书)

(运用学生刚才所举实例,来说明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主要让学生进行分析)由于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因此,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现代人物;无论是杰 出人物,还是普通劳动者,总会或深或浅、或曲或直地在历史进程中留下自己的印迹,这一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但是,个人活动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可能是一样的。从性质上看,有促进、推动与阻碍、破坏之分,界限就在于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程度上看,有大小之分,在于人的素质的差异。

下面,请同学们进一步分析自己所举事例,它从性质上看,应属于哪一类呢?从作用大小上看,又应该如何进行评价呢?

(学生分析)

(2)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板书)

第一,个人活动受社会环境的制约(板书)

这里的社会环境,既包括一定社会的物质条件,也包括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等精神条件。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所有的大学都不招生了,当时的高中毕业生可以选择上大学深造吗?“文化大革命”后期,大学招生了,但不是通过考试录取,而是“推荐”,他们可以有 不经“推荐”选择考试录取的途径上大学吗?同样,今天,所有的大学都要经过高考招生录取,你们要想上大学深造,有不经高考就上大学的选择吗? 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选择、人生实践不能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它必然要受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历史上有成就的人,除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外,也是因为符合当时的社会条件、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要求。

例如秦始皇,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顺应了实现社会统一的要求;封建社会中,适应农民革命战争的需要,出现了黄巢、李自成、洪秀全…… 南宋,适应抗金的需要,产生了岳飞; 清末,适应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产生了孙中山;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和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邓小 平理论…… 所以,古今中外,一切有作为、有成就的人,都是由于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制约,而善于使自己的追求适合当时的社会实际、符合社会需要而获得成功的。因此,并非任何个人的主观努力都能有所收获,并非任何个人的奋斗都有成绩;只有那些个人努力方向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主观努力才会有结果。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个人活动也需顺应社会的具体条件。那么,让我们共同来分析—下,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为个人成长提供了哪些条件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归纳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可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认识个人成长的条件,请同学们看投影片:

(出示投影片)

有利条件:

①经济条件: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我国社会的巨大进步,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普遍的提高,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物质基础。

②政治条件: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法制和民主的不断健全,为青年学生的成才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政治条件。

③思想文化条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的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文化制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发展,为青年学生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精神条件。

④政策和社会风气等条件: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也在逐步形成。这都是青年学生成才,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发挥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条件。

不利条件:

①经济上生产力还比较落后;

②政治上民主法制建设的程度还不高;

③思想文化上剥削阶级思想道德残余的影响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存在,党风、民风中的腐败现象等,都对青年学生的成长产生阻碍作用。

把这个问题进一步具体化,和我们的距离拉近,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我们学校为学生成长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还存在哪些不利条件呢?

(学生讨论、发言)

设问:分析清楚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是为了更好地加以利用。那么,面对这些有利与不利条件,应如何正确对待呢?

我想,概括地说,对待有利条件,要充分利用;对待不利条件,不能怨天尤人、悲观失望,更要奋发图强,借此来磨炼自己的意志,变不利为有利。

第二,个人活动还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板书)

在社会历史领域,任何活动都是由人来参与的,但决定社会发展的并不是人的动机和目的,而是社会自身的规律性。

我国历史上的“大跃进”时期,人们有着良好的动机和愿望,希望一下子摆脱贫穷和落后,希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不但没有“跃进”,反而因此而延误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因此,只有人的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反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从以上两点分析,我们可以明确,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2.个人与社会是辩证关系(板书)

提问:什么是矛盾>?矛盾双方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

提问:如何运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l)二者相互区别(板书)

社会更为根本,更起决定作用。

(2)二者相互依存(板书)

第一,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板书)

讨论:鲁滨逊的故事能否说明一个人可以脱离社会而生存、发展?

(学生讨论、发言)

第二,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板书)

(3)反对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片面观点(板书)

请同学们看下面这幅漫画,它讽刺了在个人、社会关系上的什么观点:(出示投影片,学生发言)

根据个人和社会的辩证关系原理,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呢?

(4)方法论意义(板书)

青年学生应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成才条件,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以便走上工作岗位后,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巩固新课

我们崇敬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讲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我们的大部分知识和信仰都是通过别人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个人之所以成其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请用本节课学习的基本观点分析爱因斯坦这段话。

(学生分析、发言,教师归纳)

请同学们课下思考下面问题:

在学习了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之后,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设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附本节课结构图表: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zhengzhijiaoan/54969.html

  • 享有生命健康权的_依法享有生命健康权

    一、学习目标1、了解法律对生命健康权保护的意义及具体要求。2、掌握自我保护生命健康的科学知识与实用技巧。3、珍爱生命,保护和促进身心健康。二、课堂预习 (一)基础知识梳理1、 阶段是未成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2、学校对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应该怎么做?3、社会对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

    发布于:2017-10-02

    详细阅读
  • 【人生自强少年始教案】《人生自强少年始》教学设计

    课 题人生自强少年始(七年级下册第四课第一框)版 本人教版执教者桂林德智外国语学校 杨敏刚解读理念通过创设情境、协作、会话,实现意义建构,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为素养,外化为行动,体会生活、感悟生活,学以致用。解读教材内容标准“成长中的我”中第一部分“认识自我”中的“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

    发布于:2017-10-02

    详细阅读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_全面发展的小康目标

    一、学习目标1了解三步走战略的具体内容,感受小康变化认识我国小康的现状。2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二、课堂预习1请说出三步走战略的具体含义2目前三步走战略已实现了几步3我国东西部目前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城乡差距明显,说明了我国目前的小康具有怎样的特点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哪些课堂检测1到XX年...

    发布于:2017-10-02

    详细阅读
  • [第一单元爱背卷]第一单元让爱驻我家

    第一单元 让爱驻我家教学要求:1、学会与父母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克服 “逆反”心理。2、能以实际行动孝敬 父母和长辈。3、掌握与父母沟通的基本 方法和技 巧。4、认 同民族文化、继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学重点: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和长辈。2、我爱你,中国。3、我们都...

    发布于:2017-10-02

    详细阅读
  • 【引用的账户当前已锁定】引用 引用 《写一篇观察日记》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

    引用烧焦的土豆片 的 引用 《写一篇观察日记》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引用文静 的 《写一篇观察日记》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 关注现实,做个有心人 《写一篇观察日记》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

    发布于:2017-10-02

    详细阅读
  • 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五年级下3月是故乡明课时练_单元教学要点

    〖本单元地位〗1.在教材中的地位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后简称《课标》)对七年级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较大调整。在七年级,删去部分心理学概念等内容,降低了对一些概念的识记或理解要求,以淡化学科体系,减轻学生负担。而把心理品质教育、道德教育与健康人格教育结合起来,以加强学生的品格修养为重点。本...

    发布于:2017-10-02

    详细阅读
  • 【《丰富多样的情绪》心理健康教育新闻稿】《丰富多样的情绪》教学设计

    总体设计意图:当我们把课程理解为“知识”时,它就像圣经一样,显得那样权威,不容我们有一丝冒犯和亵渎。但当我们把课程理解为“体验”“活动”时,它又显得是那样的开放,大度和民主。所以在设计本节时没有照搬教材,而是以学生的生活作为构建课程的基础,精选大量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材料,提供大量生活场景,设计了一...

    发布于:2017-10-02

    详细阅读
  • [第三单元英语]第三单元 待人接物须明理

    北师大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第三单元 待人接物须明理 (教案)灵宝市第二初级中学北师大版七年级思品第3单元第6课第一站课题 人际交往要礼貌 市二中 彭召龙预习提示:1、什么是礼貌?2、礼貌的作用3、列举生活中的不礼貌行为。说说它的危害?教学目标:[情感、态...

    发布于:2017-10-02

    详细阅读
  • 过富有情趣的生活思维导图_过富有情趣的生活教案

    第十四课 追求高雅情趣 品味美好生活第二框 过富有情趣的生活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和把握好奇心和从众心理,培养高雅情趣,摒弃庸俗情趣,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过富有情趣的生活。能力:分清情趣的雅俗,提高独立思考、判断能力,掌握培养高雅情趣的途径。知识:掌握培养高雅情趣...

    发布于:2017-10-02

    详细阅读
  • [假如我是你作文]假如我是你

    一、学习目标1、体会和谐的生活需要相互学习、尊重、宽容和相互帮助,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2、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3、知道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二、预习提纲(预习课完成)1、成功的人际交往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2、宪法对平等是怎样规定的?3、尊重他人包括哪些方面?4、对于中学生来说,...

    发布于:2017-10-02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