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什么]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一)

七年级政治教案 2017-09-0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政治教案】

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懂得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辩证的看待个人成长的社会条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

[教学重点]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对待个人成长的社会条件

教学设计构思(略)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涉及到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关系问题,如何正确分析和认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导入  新课

通过复习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关系,我们知道,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而人的社会属性对人类的进化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社会生产着人,人也生产着社会,这就涉及到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1、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板书)

(1)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板书)

请同学们列举实例说明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并回答下列问题:

为什么个人活动能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同样是个人活动,为什么有的人的活动起推动作用,而有的人的活动则起阻碍作用?同样是个人活动,为什么有的人的活动起着重大作用,而有的人的活动作用又小得多呢?

钱学森:当初险些被枪毙后成归国潮中第一人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3岁时随父到北京。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大,并成为清华公费留学生。1935年8月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1936年10月转加州理工学院,成为著名力学家冯·卡门的学生。钱学森从1939年6月完成《高速气动力学问题的研究》等4篇博士论文后,便在冯·卡门领导的火箭技术研究小组从事薄壳体稳定性的独立研究。然后成为冯·卡门的助手,是美国火箭技术摇篮--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实验室最早的6名成员之一,应用力学、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学家,肉弹一星元勋,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如今钱老已经90高龄了。而半个世纪前,为回到祖国怀抱,钱学森险些被美方枪毙。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闻知祖国建设需要大批科技人才,三四十年代留学海外的学子们纷纷举家回国。1950年,留学美国的钱学森买好车票,托运了行李,准备报效祖国。

而美国却无理阻拦。当时,37岁的钱学森已是世界知名科学家。闻知他要回国,美国海军次长电告司法部:“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允许他离开美国,决不!他至少抵得上十个师!”

于是,钱学森被指责为“携带机密资料”、“非法入境”。在此后长达5年的时间里,受到监禁和监视。

钱学森归心似箭。1955年6月,他在寄给比利时亲属的包裹中巧妙夹带了一封信,由亲属辗转交给陈叔通副委员长,请求其帮助回国,以投身新中国建设大潮。后转给周恩来总理。

钱学森在信中倾诉自己的心情:“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我们在长期等待解放,心急如火,惟恐错过机会……”

钱学森在信中戳穿美国政府的谎言:“美方又说谎,谓中国学生愿回国者皆已放回,我们不免焦急。我政府千万不可信他们的话,除去学森外,尚有多少同胞欲归不得者。”

在最后一句话的下面,钱学森特意用红色铅笔划上粗杠,以醒目。如今40多年过去了,信纸已泛出微黄,但那条红杠却分外耀眼,似一条割不断的血脉,似一颗跳动的心。

两个月后,中美两国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中方代表拿着这封信与美方交涉,要求允许钱学森等离境。铁证面前,美国政府不得不放人,并与中方达成了允许平民回国的协议。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携妻带子乘美国克利弗兰总统号游轮回国。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个人活动之所以能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作为社会的人,具有能动作用,即人具有认识世界和履行世界的能力。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积极地、能动地改造世界。

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之所以性质不一样,这是因为有的人的活动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活动就能对社会生活、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比如,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起新中国,之所以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正是因为其行为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希特勒发动的战争之所以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阻碍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是因为其法西斯战争的性质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背道而驰。

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之所以有大有小,这是因为在同一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程度等不完全一样,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也不尽相同,因而其作用大小也就不一样。具体的说,杰出人物由于他们所具有的特点使他们能为当时的社会需要服务,比普通人战得高、看得远,能掌握时代的脉搏,反映历史发展的趋势,提出历史任务并组织群众为之奋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进程,起着较大作用。但必须注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没有一个个的普通个人,就无所谓人民群众。因此不要小瞧普通个人的作用,一个人再伟大,离开人民群众也难以发挥其作用。

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社会对个人活动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2)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板书)

第一,个人活动受社会环境的制约(板书)

这里的社会环境,既包括一定社会的物质条件,也包括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等精神条件。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所有的大学都不招生了,当时的高中毕业生可以选择上大学深造吗?“文化大革命”后期,大学招生了,但不是通过考试录取,而是“推荐”,在上大学的人之中没有未经“推荐”选择考试录取的途径上大学的。同样,今天,所有的大学都要经过高考招生录取,你们要想上大学深造,有不经高考就上大学的选择吗?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选择、人生实践不能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它必然要受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历史上有成就的人,除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外,也是因为符合当时的社会条件、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要求。

例如秦始皇,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顺应了实现社会统一的要求;封建社会中,适应农民革命战争的需要,出现了黄巢、李自成、洪秀全……南宋,适应抗金的需要,产生了岳飞;清末,适应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产生了孙中山;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和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有了江泽民的“以德治国”及“三个代表”。

所以,古今中外,一切有作为、有成就的人,都是由于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制约,而善于使自己的追求适合当时的社会实际、符合社会需要而获得成功的。因此,并非任何个人的主观努力都能有所收获,并非任何个人的奋斗都会有成绩;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个人活动也需顺应社会的具体条件。那么,让我们共同来分析—下,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为个人成长提供了哪些条件呢?

归纳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可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认识个人成长的条件,请同学们看投影片:

(出示投影片)

有利条件:

①经济条件: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我国社会的巨大进步,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普遍的提高,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物质基础。

②政治条件: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法制和民主的不断健全,为青年学生的成才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政治条件。

③思想文化条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的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文化制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发展,为青年学生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精神条件。

④政策和社会风气等条件: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也在逐步形成。这都是青年学生成才,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发挥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条件。

不利条件:

① 经济上生产力还比较落后;

② 政治上民主法制建设的程度还不高;

③ 思想文化上剥削阶级思想道德残余的影响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存在,党风、民风中的腐败现象等,都对青年学生的成长产生阻碍作用。

把这个问题进一步具体化,和我们的距离拉近,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我们学校为学生成长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还存在哪些不利条件呢?

(学生讨论、发言)

设问:分析清楚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是为了更好地加以利用。那么,面对这些有利与不利条件,应如何正确对待呢?我想,概括地说,对待有利条件,要充分利用;对待不利条件,不能怨天尤人、悲观失望,更要奋发图强,借此来磨炼自己的意志,变不利为有利。

第二,个人活动还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板书)

在社会历史领域,任何活动都是由人来参与的,但决定社会发展的并不是人的动机和目的,而是社会自身的规律性。

我国历史上的“大跃进”时期,人们有着良好的动机和愿望,希望一下子摆脱贫穷和落后,希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不但没有“跃进”,反而因此而延误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因此,只有人的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反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从以上两点分析,我们可以明确,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2、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板书)

汪洋大海与小小的水珠之间有何联系呢?

水是大海之一滴,大海由一每一滴水珠组成,水珠与大海的关系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形象比喻,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

(1)二者相互区别,不能等同。

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更为根本,更起决定作用。

(2)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第一、人是社会中的个人,个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板书)

讨论:鲁滨逊的故事能否说明一个人可以脱离社会而生存、发展?

第二、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板书)

(3)反对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片面观点(板书)

(4)方法论意义(板书)

青年学生应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成才条件,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以便走上工作岗位后,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巩固新课

我们崇敬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讲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我们的大部分知识和信仰都是通过别人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个人之所以成其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请用本节课学习的基本观点分析爱因斯坦这段话。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zhengzhijiaoan/54963.html

  • 享有生命健康权的_依法享有生命健康权

    一、学习目标1、了解法律对生命健康权保护的意义及具体要求。2、掌握自我保护生命健康的科学知识与实用技巧。3、珍爱生命,保护和促进身心健康。二、课堂预习 (一)基础知识梳理1、 阶段是未成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2、学校对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应该怎么做?3、社会对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

    发布于:2017-10-02

    详细阅读
  • 【人生自强少年始教案】《人生自强少年始》教学设计

    课 题人生自强少年始(七年级下册第四课第一框)版 本人教版执教者桂林德智外国语学校 杨敏刚解读理念通过创设情境、协作、会话,实现意义建构,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为素养,外化为行动,体会生活、感悟生活,学以致用。解读教材内容标准“成长中的我”中第一部分“认识自我”中的“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

    发布于:2017-10-02

    详细阅读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_全面发展的小康目标

    一、学习目标1了解三步走战略的具体内容,感受小康变化认识我国小康的现状。2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二、课堂预习1请说出三步走战略的具体含义2目前三步走战略已实现了几步3我国东西部目前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城乡差距明显,说明了我国目前的小康具有怎样的特点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哪些课堂检测1到XX年...

    发布于:2017-10-02

    详细阅读
  • [第一单元爱背卷]第一单元让爱驻我家

    第一单元 让爱驻我家教学要求:1、学会与父母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克服 “逆反”心理。2、能以实际行动孝敬 父母和长辈。3、掌握与父母沟通的基本 方法和技 巧。4、认 同民族文化、继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学重点: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和长辈。2、我爱你,中国。3、我们都...

    发布于:2017-10-02

    详细阅读
  • 【引用的账户当前已锁定】引用 引用 《写一篇观察日记》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

    引用烧焦的土豆片 的 引用 《写一篇观察日记》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引用文静 的 《写一篇观察日记》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 关注现实,做个有心人 《写一篇观察日记》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

    发布于:2017-10-02

    详细阅读
  • 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五年级下3月是故乡明课时练_单元教学要点

    〖本单元地位〗1.在教材中的地位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后简称《课标》)对七年级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较大调整。在七年级,删去部分心理学概念等内容,降低了对一些概念的识记或理解要求,以淡化学科体系,减轻学生负担。而把心理品质教育、道德教育与健康人格教育结合起来,以加强学生的品格修养为重点。本...

    发布于:2017-10-02

    详细阅读
  • 【《丰富多样的情绪》心理健康教育新闻稿】《丰富多样的情绪》教学设计

    总体设计意图:当我们把课程理解为“知识”时,它就像圣经一样,显得那样权威,不容我们有一丝冒犯和亵渎。但当我们把课程理解为“体验”“活动”时,它又显得是那样的开放,大度和民主。所以在设计本节时没有照搬教材,而是以学生的生活作为构建课程的基础,精选大量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材料,提供大量生活场景,设计了一...

    发布于:2017-10-02

    详细阅读
  • [第三单元英语]第三单元 待人接物须明理

    北师大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第三单元 待人接物须明理 (教案)灵宝市第二初级中学北师大版七年级思品第3单元第6课第一站课题 人际交往要礼貌 市二中 彭召龙预习提示:1、什么是礼貌?2、礼貌的作用3、列举生活中的不礼貌行为。说说它的危害?教学目标:[情感、态...

    发布于:2017-10-02

    详细阅读
  • 过富有情趣的生活思维导图_过富有情趣的生活教案

    第十四课 追求高雅情趣 品味美好生活第二框 过富有情趣的生活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和把握好奇心和从众心理,培养高雅情趣,摒弃庸俗情趣,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过富有情趣的生活。能力:分清情趣的雅俗,提高独立思考、判断能力,掌握培养高雅情趣的途径。知识:掌握培养高雅情趣...

    发布于:2017-10-02

    详细阅读
  • [假如我是你作文]假如我是你

    一、学习目标1、体会和谐的生活需要相互学习、尊重、宽容和相互帮助,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2、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3、知道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二、预习提纲(预习课完成)1、成功的人际交往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2、宪法对平等是怎样规定的?3、尊重他人包括哪些方面?4、对于中学生来说,...

    发布于:2017-10-02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