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ppt】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七年级历史教案 2016-12-0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历史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6课•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
    【特别提示】
    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单元分析】
(一)第二单元的特点
时段:从公元前2070—前221年
特点: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
(二)第二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这一单元是以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社会重要活动的侧面相统一的方式来呈现主题的,其中含括从夏到战国的历史时段的史实和铁器、牛耕、甲骨文和青铜器、分封、百家争鸣等重要历史内容。下设八课: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正文有“家天下”的夏朝、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三个子目,重点是国家的产生与更迭。
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正文有西周的分封制、贵族平民与奴隶、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三个子目,重点和难点都是分封制。
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正文有齐桓公称霸、问鼎中原、合纵连横三个子目,重点是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争霸(齐桓公称霸)。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正文有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三个子目,重点是商鞅变法,难点是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三课都是两个子目,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文化的概貌,其中甲骨文、青铜器、孔子、百家争鸣、都江堰和编钟都是每课的重点。
第12课了解身边的“历史”也是一堂探究课。
(三)第二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如何理解国家的产生?
(1)国家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以某个历史事件作为标志。以往我们把禹传启、“父传子”作为国家建立的标志,这只是历史的一个“巧合”,而不是历史的必然。
(2)为了叙述的方便,本课中,我们把“禹传子”只作为“家天下”的出现,作为“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标志。本课按国家最新公布的“夏商周工程年表”的推断,明确提出把“公元前2070年”“禹”建国作为中国最早国家的开始,作为我国历史跨入文明时代的开始。
(3)“禅让制”的存或废不应以父子相传作为依据。因为实行“禅让”时有国家,如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禹先按传统办法推举伯益为继承人,说明要用禅让的办法来更换继承人;但是,伯益的威望和权力不如启,使启能轻易地继承了王位。同样,国家建立后也有禅让。如曹丕取代汉献帝及宋太祖陈桥兵变也都应视为是“禅让”。这就说明,不要把“禅让”看得太理想、太简单、太天真了。
(4)夏朝历史至今仍旧是传说,因为尚未发现文字可靠的材料。但从二里头文化的发掘来看像夏文化,而且夏商周三代紧密相连;又从甲骨文的成熟与发达来看,似应有一个衔接点更好。因此,夏朝的存在为多数学者所接受。但不宜过分夸大,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1234567891011
2.为什么只讲奴隶制和封建制,而不讲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
(1)教材在国家社会形态上避免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的表述,而是采取了“夏朝在基本保留氏族血缘纽带的情况下进入奴隶制阶段”“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将血缘关系融入国家统治,对凝聚宗族、稳定等级秩序、维系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说法;更没有强化社会形态,把“夏商”看成是“奴隶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把“西周”说成是“强盛的奴隶制国家”,而是把夏商西周说成是“创造了光辉的古代文明”;也没有把“春秋”作为“奴隶制的解体”,把“战国”作为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而是表述为“与希腊、罗马一样,是东西方文明交相辉映”。这是有别于阶级斗争史的文明史的表述方式。
(2)课文中介绍了“贵族、平民与奴隶”,对当时的阶级结构和社会地位进行定位,反映了当时存在奴隶制的社会现状,但未肯定它是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
(3)课文中也说到“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说明它们都是维护统治的工具,起了“维护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也未给予定性。
(4)另外一方面,我们对于历史上有争议的封建社会源于何时的问题,不表示支持或反对哪一种说法,如西周“封建论”,或是战国“封建论”等。同时这也说明初中学生没有必要知道中国封建论定于何时。
(5)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对于社会阶段划分有自己的看法,反映了史学观念的更新。比如,五种社会形态的说法并不是马克思的原意,马克思曾经说过:“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几个时代。”这就是说,他并不认为人类社会都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还按照劳动资料和生产力类型将人类的历史从宏观上划分为采集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大时代;同时,从中国古代看,由于中国社会带有明显的血缘纽带关系,阻碍了把本族人全部变成奴隶的趋势,因此,中国的中原王朝不存在一个完全的奴隶制形态和一个典型的奴隶社会阶段。所以,新教材在社会分期上不使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概念,而只说是“奴隶”和“封建”“奴役”和“剥削”等的表现。
 3.为什么只讲“分封制”?
(1)西周社会有很多重要的制度,如井田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是国家制度,它的实行是受宗法制原则制约的。宗法制是社会的一种变革,带有浓厚的血缘关系影响,且有浓重的政治因素。因此,社会变革与国家制度变革这两个变革是紧密相关、互为表里的。但是,为了降低难度,只能讲其中的一个,分封制容易理解一些,因而不讲宗法制,或者把它叫做宗法分封制。
(2)课文从分封制的原因、主要内容和作用三个方面来介绍,说明分封制是通过血缘关系,以“授民授疆土”的形式,用分封的义务、权利和承诺,把政权与族权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维护了周朝的统治,密切了与边地区的关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肯定了分封制的作用。
(3)讲分封制的另一个目的还是为了说明它向“郡县制”过渡,说明地域关系逐步取代血缘关系是国家进步、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4.“春秋”“战国”中的社会变革。1234567891011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争霸斗争是当时各国政治的主要内容。新兴势力不断取代原有的旧势力,是国家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主要趋势。
(2)争霸战争体现了各国的政治和军事特点,而且,各国都是通过变革实现富国强兵才取得胜利的。讲清改革与强国的关系,明白政治与军事的互动影响,对于理解和把握这一时代的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
(3)春秋的社会变革,主要讲“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一是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军制,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有争霸实力;二是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三是拥有山海渔盐之利,奠定了物质基础。齐桓公于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称霸中原。
(4)战国时期的争霸,首先应讲清背景,必须明确铁器与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变了原有集体强迫耕作方式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也使个体农民从事农耕成为可能。这就是“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象的反映,新的生产方式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在这里,教材避开了“井田制”是因为其太难,也说不清,也没有必要为此费笔墨。教材在商鞅变法的内容中也只说“承认土地私有;用法令形式来保护土地私有制”,而没有说“废井田,开阡陌”。这是必须把握的。
(5)商鞅变法成为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巨大推动力,也是最典型、最大的成功的一次变革。课文分析了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由此说明变革中有进步,有成功,也有失败和反复,也说明社会就是在复杂的矛盾中不断前进的。全面了解变法过程就能全面展现社会变革的全貌。
5.孔子与百家争鸣都是重点内容,两者又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讲解孔子时主要围绕他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来讲,并说明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百家争鸣主要介绍了儒墨道法各派思想,新教材尤其点明了各派争论的焦点:例如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墨家以“兼爱”、儒家以礼、法家以法、道家以“无为而治”等主张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四)第二单元的教学方法建议
1.这一时期的很多故事或成语体现了变革的精神和过程,它又为学生了解当时社会情况提供了条件,应成为教学的切入点。
2.分封制与西周社会关系的问题是本单元较难理解的问题,可用“西周分封示意图”和“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教师教学用书第59页和62页)来帮助理解,由此理解社会等级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3.本单元的某些内容为教师的教学留有一定的空间,如商鞅变法、孔子、百家争鸣。
4.本单元的教学既可以常规课进行讲述,也可采用探索课讲法。
【参考答案】
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主备人:定陶实验中学游潘英            参与者:定陶实验中学李风云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掌握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及作用,了解西周的阶级结构。
2.了解夏商西周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主要手段:暴力镇压与礼仪教化相结合。
【自主学习】请看课本28-29页,回答下列问题:
一、西周的分封制(先填出1、2、3、4、5处的5个主要封国,然后回答问题)
1.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西周初年,
周王为了巩固对周边的统治。1234567891011
2.分封制的内容有哪些?
①周王把土地和臣民授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前代贵族后裔,封他们为诸侯。
②受封者必须服从周王 的命令,保卫周王;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
纳贡和服役 。
3.分封制有什么作用?    ①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
②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二、你知道西周的等级制度吗?请仔细看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夏商西周社会是依据什么来确定尊卑等级的?血缘亲疏关系。

2.你能在下面的图上标出每一层人的身份吗?其中哪些属于统治阶级?哪些属于被统治阶级?请你用线段连接起来(如果看书不认真,可得不出答案啊!):

3.当时,奴隶的处境如何?奴隶毫无人身自由,经常被王和贵族用于赏赐和买卖。贵族除了强迫奴隶做苦役外,有时还杀死奴隶,用作祭祀祖先的供品,或者为死去的贵族殉葬。
请看课本31-32页,回答:
三、夏商西周国家统治人民的主要手段有哪两种?
礼仪教化和暴力镇压。
礼仪教化又有何作用?
礼仪教化配合暴力镇压,是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
起着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观察右面分封制、宗法制示意图,西周规定只有
嫡长子(正妻生的长子)才有继承权,这是为什么?
能比较有效地避免统治阶级内部兄弟之间为争夺权位和
财产的继承而引发的矛盾和祸乱,从而维护了王权的威严
和社会的稳定。
2.什么叫“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提示:可以先让学生回答,学生也许有人知道这些知识。
请参考下面的材料:
    当初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教材,时下的法制史教材、参考资料,几乎都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解释为: “刑不上大夫”即大夫以上犯罪,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获得某些宽宥,如他们一般不被处以残损肤体的肉刑,必须处死者在郊外执行等等;所以因为如此,主要是因贵族内部,不同程度上总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为了在广大被统治者面前保持贵族作为一个整体的尊严,也不宜让他们终生带着曾受刑辱的标记。“礼不下庶人”,即庶人忙于生产劳动,又不具备贵族的身份和礼所要求的物质条件,因而不可能按贵族的各种礼仪行事,这些礼也不是为他们而设立的。(让学生知道这些就可以了。)
    (解释完之后,可以对学生说,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如果有兴趣,课下再说。)
    然而,上述解释之后,又自相矛盾的加上:史籍上关于官贵被杀、被刑的记载,是不胜枚举的:“礼不下庶人”绝不意味着庶人可以不受礼的约束。
    当初,对此流行的不能自圆其说的荒唐解释表示怀疑,但对真正的含义又不得而知。我以为,关键在于上下一词的理解。后读到蔡先生的著作,才茅塞顿开。
    上和下,不能望文生义,否则就象有的人对“七月流火”所作的解释那样,或者如某报为“刑不上大夫”正名而做的解释“出现误读的原因是错解了这个”刑“字,古人用字是极为精审的,”刑“,肉刑之谓也,它具有特定的内涵,其外延比”法“要小得多,只不过是主张即使士大夫犯法,也不要轻易对他们用肉刑而已。”1234567891011
    其实,上下就是加减。“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意思为:刑法不加重于大夫,礼制不减轻于庶人。实际上,大夫是懂得刑法的,而庶人不一定懂得礼制。所以,这一句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是“大夫不因懂得刑法而加重罪责,庶人不因不懂得礼制而减轻罪责。”对刑法和礼制知道与否,并不能影响罪刑的轻重,不因此而增一分或减一分。
    以上观点,蔡先生在其著作中已经写得很清楚,我不过是转述罢了。国内的刑法学者,也有的在其论著中有所涉及,持同样的观点。更多的,人云亦云而已。至于因确实不知道刑法而犯罪,是否就一定不影响到刑罚轻重则是另外一个问题。
    重读蔡先生的著作,觉得有必要将其正确的解释让更多的人知晓,也希望这篇短文,差强人意!
【归纳整理】
请你自行设计本课的知识网络:(学生能记住老师的板书提纲即可 )
一、西周的分封制
  1.实行目的
  2.主要内容
  3.作用
二、贵族、平民与奴隶
三、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1.军队和刑法
  2.礼仪教化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1.(XX•山东东营)第十一届全运会于XX年在山东省举行,“和谐齐鲁风,精彩全运情”等全运会的宣传口号。那么,用“齐鲁”代表山东应追溯于古代的什么制度?(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2.(XX•山东滨州)史书记载,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反映出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世袭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3.(XX•湖北黄石)夏、商、西周区分尊卑等级是按(    )
a.血缘亲疏关系    b.地域关系     c.权利大小关系    d.能力大小关系
4.(XX•浙江绍兴)夏商西周国家统治人民的两种主要手段是(    )
①暴力镇压       ②实行分封制       ③礼仪教化       ④实行宗法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材料一: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1234567891011

请回答:①材料一记载的是一种什么制度?为什么天子和将军、大夫杀殉的数目不同?
西周社会的殉葬制度。
因为周朝社会等级制度很严格,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的权力,不能逾越。
(如果学生不理解,不解释也行)
②这两则材料反映了当时奴隶怎样的生活处境?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经常被王和贵族用于赏赐和买卖。贵族除了强迫奴隶做苦役外,有时还杀死奴隶,用作祭祀祖先的供品,或者为死去的贵族殉葬。
6.读这一句话:“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请回答:①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②它体现西周时期实行了什么制度?内容是什么?
意思: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拱卫王室。材料中的“封建”是“分封建制”、“封邦建国”的意思,“以藩屏周”是“拱卫周王室”的意思。
制度:分封制。
内容:①周王把土地和臣民授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前代贵族后裔,封他们为诸侯。 ②受封者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保卫周王;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 。
③这种制度的实施在当时有什么作用?
①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
②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教学案例1】
第六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探究预习习题:
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探究预习提纲:(见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够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了解奴隶主阶级是通过军队、刑法的暴力镇压和思想上的礼仪教化等手段来统治人民的。
  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提高识图能力,并注意古今地名(或简称)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观看西周分封制的模拟表演,学习组织历史短剧演出的方法,培养丰富的历史想像力。
  通过参与设计“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等教学活动,学习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分封制”和“礼仪教化”,了解它们既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又是中国“尊祖敬宗的孝亲观念和德行”这一优良传统形成的渊源,从而加强孝亲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说出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难点 理解分封制和礼仪教化的作用,学习设计西周的社会网络图。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周初分封略图”,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
  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历史短剧演出法,小组竞争与合作法。
〖板书设计〗

              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一、西周的分封制
              1.实行目的
              2.主要内容
              3.作用
              二、贵族、平民与奴隶
              三、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1.军队和刑法
              2.礼仪教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习奴隶社会的历史,还记得中国的奴隶社会经历了哪几个朝代吗?(生答,教师板书)
  统治者在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后,面临的最重要、最紧迫的大事就是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夏、商、西周都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当时的统治者究竟是如何管理广大的疆域、统治众多的臣民的呢?今天这堂历史课,咱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板书课题)1234567891011
  讲授新课
  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夏商西周时期……”一段楷体字,然后悬挂“周初分封略图”。引导学生看图并指出西周的疆域非常广大,但当时的通讯和交通手段又极其落后。因此,要有效地管理如此广大的地区,特别是边远的地区,就一定要有一个适合的制度。周王在总结夏商统治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种新的统治制度――分封制。

  一、西周的分封制(板书)
  
  师:在西周初年,周王实行分封制,大规模分封诸侯,形成了一个能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的控制网。那么,分封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呢?实行目的(板书)
  学生回答略。
  主要内容(板书)
  师:下面,我们请六位同学为大家模拟表演周王分封时的情景,其他同学边观看表演边思考两个问题:“周王对哪些人进行了分封?”“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投影)
  学生课本剧表演2分钟。场景一:周王分封嫡长子;场景二:周王分封其余诸子;场景三:周王分封功臣;场景四:周王分封异姓贵族。对话主要内容:周王分封;受封者表示效忠)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略。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总结)周王对自己的儿子、亲属、功臣和异姓贵族进行分封;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叫做“授民授疆土”,同时还规定了受封者的义务,就是诸侯必须接受周王的领导,要治理好自己的侯国和保卫周王;不仅周王能进行分封,诸侯也可以在侯国内进行分封;周王、诸侯等的地位由他们的嫡长子继承。
  现在大家都很清楚了,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周王进行分封和受封者必须履行义务。(板书)同时,我们还知道了分封制是逐级进行的。
  投影“西周分封制示意图”并适当讲解。
 
  引导学生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找出主要封国都集中在大河流域,而且这些诸侯国国名同今天的一些地名也有联系。之后,提问学生:“为什么主要封国都集中在大河流域?”
  学生回答略。
  作用(板书)
  请学生齐读“通过分封制……文化发展”一段,并用一句话概括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二、贵族、平民与奴隶(板书)
   奴隶制社会的主要社会成员有贵族、平民与奴隶,他们组成了奴隶制社会的阶级结构。请同学们根据课本的有关内容分析和想像一下,贵族、平民与奴隶各包括哪些人?他们在当时各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分成四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第一至三组分别想像贵族、平民、奴隶的生活;第四组主要谈对这样的社会有何感想。时间2分钟,可以讨论,想像要合理,语言要精炼。(在学生发言时,注意用平和的语气纠正学生想像不合理处)
  “贵族”:周王、诸侯、卿大夫、士都属于贵族。贵族管理国家和人民,可以对人民判刑甚至处死他们,但人民却不能这样对贵族。全国的土地和财富都是贵族的,贵族根本不用干体力活,这些都是平民和奴隶在做。
  “平民”:被大大小小的贵族统治着、剥削着,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工作,却只能勉强维持生活,绝大多数都很贫困。但他们属于自由人,多少还有一点政治权利和私人财产,比起奴隶还是好一些。
  “奴隶”:来源于战俘或犯罪的人,完全属于他们的主人,没有人身自由,没有丝毫财产,干的是最苦最累的活,吃的是最差又少得可怜的食物,所有劳动成果都归主人,是“会说话的工具”。被主人任意买卖、打骂,即使被随意处死了,主人也没罪。1234567891011
  “感受”:奴隶社会中,贵族残酷剥削、压迫平民和奴隶,贵族是统治阶级,奴隶和平民是被统治阶级,奴隶和平民过着悲惨的生活。但也正是平民和奴隶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
  师:同学们谈得都很好。了解了贵族、平民、奴隶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情况后,下面我们一起来设计一幅“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具体要求请看屏幕。
  (投影“设计要求”:①包括所有阶级;②区分出阶级地位;③各阶级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社会网络;④简明、美观)
  四个组集中讨论和设计,3分钟后展示各组的成果。
  教师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各组设计的示意图,并根据设计要求加以简单点评:各组设计得都不错,只是还有些粗糙,请课后各组认真加以修改,我们将把它贴在教室里。教师可展示自己设计的示意图供学生参考。
  师:奴隶主贵族对奴隶和平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奴隶和平民也必然要进行反抗。在这种情况下,奴隶主又怎么办呢?

  三、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板书)

  在本目中,主要用谈话法和读书指导法进行教学。
  军队和刑法(板书)
  师(提问):建立军队的目的是什么?夏商西周统治者建立起强大的军队,目的就是对外征战和对内镇压平民、奴隶的反抗。当时,周王的常备军队就在14万人以上,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支庞大的军队。
  从夏到西周,都制订了非常严酷的刑法,而且越来越严密。那么,刑法主要是处罚哪些人的?为什么会是这样?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总结:从夏至西周,统治者制定的刑法主要是针对平民和奴隶的,而贵族犯法只要徼纳相当数量的赎金就可以免刑。这就叫“刑不上大夫”(副板书)。还有一句话叫做“礼不下庶人”(副板书),什么叫“礼”呢?
  礼仪教化(板书)
  师:大家还记得商朝灭亡的原因吗?
  学生回答略。
  师:因此,西周统治者非常注意吸取商代的教训,一方面通过军队、刑法对人民进行暴力镇压,但另一方面也非常注重教化民心,进行“礼”的教育,让人民驯服地接受统治。那么,到底什么是“礼”呢?请一个同学为我们读一下课文中的有关楷体字,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礼”指的是合乎尊卑等级身份。
  由此可见,所谓“礼”,就是每个人只能做和自己身份相符合的事,也就是下级顺从上级、人民顺从统治者的统治。(副板书:顺从)这和今天我们通常所说的“礼”的含义一样吗?(学生举例说明古今“礼”的不同)
  这种礼仪教化在当时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礼仪教化在当时起到教化民众、凝聚宗族、巩固统治的作用,有利于中华民族尊老观念、家族观念和亲情观念的形成。
  教师可进一步小结:西周的统治者吸取商亡的教训,注意治民之道,系统地提出了“礼、乐、刑、政”一整套治民之术,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礼”和“刑”。西周的礼仪制度和暴力镇压互相配合,共同成为统治人民的手段。在西周,“礼”只适用于奴隶主阶级,“刑”则专门对付和镇压平民、奴隶,所以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谈通过今天这堂历史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学生谈时,教师在黑板上作简单的记录,如了解了分封制,学习了用示意图的方法表达观点,知道了一些今天地名的历史渊源等)1234567891011
  课后要求学生重点复习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并要求各组把“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认真设计、修改,第二天进行展示。
  【教学案例2】

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西周的分封制”,能够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大致了解周王是如何通过分封制加强自己的统治的。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夏商西周统治阶级是通过军队、刑法的暴力镇压与思想上的礼仪教化等双重手段来统治人民的。
通过识读“周初分封略图”,增强一定的识图能力,并能注意古今地名的对照。
过程与方法
模拟西周分封情景,或模拟贵族、平民与奴隶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的生产、生活 ,通过这种组织历时短剧演出的方法,增强合理的历史想象能力。
通过积极参与设计“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等教学活动,学习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方法,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识读“周初分封略图”,增强识图能力和根据图表捕获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分封制”“礼仪教化”等内容的学习,了解到它们的实行既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又是中国古代“尊祖敬宗的孝亲观念”这一优良传统形成的渊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说出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难点:理解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认识礼仪教化对于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重大意义,以及在学习的基础上设计初出西周的社会网络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第5课讲述了夏商西周的更迭,那么我们想一想,统治着在打下了江山,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之后,紧接着就要做什么呢?(统治者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考虑如何管理广大的地区、统治人民,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夏商西周的统治者是如何管理自己的国家的。
板书[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夏商西周在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后,为了能够稳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来巩固边疆,加强对劳动人民的控制。

[西周的分封制]
请同学看书后回答: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为了巩固对周边地区的统治。西周疆域广大,而当时通讯和交通手段极其落后,这必然使周王难以直接对较边远的地区实施有效的统治。因此,在西周初年,周王大规模分封诸侯,形成了对全国的控制网。
展示“周初分封略图”,并补充商朝势力最大的时候,东到大海,北到辽宁,西到陕西西部,南至长江流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西周疆域的广大和少数民族杂居其中的情况。
问:分封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周王对诸侯授民授土。
问:那么受封者的义务又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补充)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
问:周王分封的主要是自己的子弟和同姓,为什么还要分封功臣和夏商等前代贵族的后裔?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这样周王就团结了很多部族,对稳定全国起到了重要作用。
问:请同学们看“周初分封略图”,这些封国主要集中在那条河流附近,最北的、最南的、最东的封国各是那个?为什么封国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
(学生活动并回答,教师补充)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最北的是燕,最东的是齐,最南的是吴。它们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是因为古代生产一农业为主,故临水而居。1234567891011
问:那么诸侯又是怎样对其国内进行有效统治的呢?
诸侯往下也按照同样的原则把本封地内的民众和土地逐级分封给卿大夫、士。士以下没有土地,不再分封。这样,周王就通过分封制建立了严格的等级从属关系。
问:分封制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发言)编制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问:分封制能保证周王对广大疆域的统治永远牢固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回答) 西周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落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交通不便,诸侯国与周王室之间有相距太远,彼此的政治经济联系日渐减少。因此,分封制下的统一只是一种松散的统一,日后必然逐渐导致诸侯割据状态的出现。
小结:请同学们对照分封制的内容,画出西周分封制示意图。
好,我们知道从夏开始,我国开始进入国家和阶级的时代,中国也开始不如文明时代。那么,在当时,社会上有哪些阶级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当时的社会结构是由贵族、平民和奴隶三部分构成的。
问:那么当时的社会又是以什么依据来确定贵族、平民和奴隶的等级身份的呢?
(学生讨论、回答)以血缘的亲疏关系为依据。
问:那么以血缘的亲疏关系区分尊卑等级又是依据什么制度呢?
(学生回答)就是分封制。

[贵族、平民和奴隶]
问:什么人属于贵族、平民和奴隶呢,他们各是做什么的,他们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贵族是统治阶级,平民和奴隶都属于被统治阶级;平民与奴隶也有很大的区别。平民是社会的主要劳动者,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一般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家庭副业,拥有一些私有财产,他们是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部门的主要劳动者。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俘和触犯刑法的罪徒,是“会说话的工具”,完全隶属于奴隶主阶级,毫无任何社会地位、人身自由和私人财产。他们被随意买卖和杀戮,没有任何人身权利和保障,奴隶主不仅可以随便对他们使用暴力,甚至可以随意杀死他们而不受到任何惩罚。指导学生看书上的图,让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当时的奴隶所受到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活动时间]请同学们根据我们所讲述的内容,设计一幅“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
问: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必然会引起平民和奴隶的强烈不满,反抗就会接连不断,那么奴隶主贵族又是以什么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统治的呢?

[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问:夏商西周这些国家为什么要建立军队,制定刑法。
(学生回答)为了对外征战和对内镇压反抗。
问:那么你能知道当时施行过哪些刑罚吗?
(指导学生看书上的图)墨面、割鼻、断足、斩首等。
为了配合暴力镇压,统治阶级还加强了礼仪教化,起着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每个贵族从生到死、从人事到祭祀、从日常生活到政治活动,都处在与其身份相适应的礼乐之中,享受它的特权,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规定,则表明了“礼”只适用于奴隶主阶级,平民与奴隶被排除在外,“刑”则专门对付平民和奴隶,所以这一规定已被包涵在奴隶主贵族所享受的特权之中了。1234567891011
“礼”的含义:引导学生看小体字部分。
“礼仪教化”的作用:教化民众、凝聚宗族和稳固统治秩序,是当时的立国之本。是统治人民的另一种手段,又是维系贵族内部的等级,调整内部关系,解决和处理统治阶级内部的分歧,共同镇压奴隶平民的一种调节棒。
总结:本课主要讲述了西周的分封制,无论是三个等级的划分,还是军队、礼乐制度的确立,都是以分封制为基础的。

1234567891011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lishijiaoan/46938.html

  • 永恒正义的胜利|第8课   正义的胜利

    第8课 正义的胜利〖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和雅尔塔会议的召开,认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必然性和历史作用。 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和胜利的重要战役,如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柏林战役等。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归...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夏商西周的社会性质]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名师导航知识梳理 一、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西周初年,周王为巩固周边的统治,大规模分封 ,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 2.主要内容:周王把土地和臣民授予诸侯,称为“ ”。 3.受封者的义务:必须服从 的命令,治理 ,保卫...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中华文化的勃兴教案】中华文化的勃兴

    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学科历史设计教师教授内容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时间预设1课时问题预设: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起于何时?后来的文字又有哪些改进和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天文、历法和音乐成就有哪些? 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时间]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第2课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2)知道欧洲联盟;(3)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2 过程与方法: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知道欧洲联盟。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三国鼎立》教案】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一范文23三国视频1 三国视频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_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2、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进行想象、分析史料,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过程,培养其感知历史、想象历史的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分析宋元科技高度发展的原因使他们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领先...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日本最先进的课科】第18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第17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发明与改进,能够简要说明造纸技术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产生的巨大影响。知道秦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在医学领域做出的杰出成就。了解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知道秦汉时期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第一次自然科学革命]第一课自然科学的革命

    第一课 自然科学的革命 【课标要求】简述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记住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者牛顿和他力学研究的划时代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及代表作《物种起源》;了解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理解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穿透历史还是穿过历史|穿透古今历史,渗透情感教育──以七下第21课“明长城”专题为例

    历史是人文学科,有着责无旁贷的育人功能。历史是丰富的,不是教材内容所能涵盖的。所以适当补充古今历史材料,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有实质教育价值。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明长城”专题我是这样设计课堂的:第一步比较秦明长城。用事先制作的flash“红色闪烁的长城”,把秦长城缩小放在明...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导入_《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

    一、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二、教材分析本课以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三个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约7 0XX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我国远古居民的活动范围扩大,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人们逐渐从采集进化到原始农业,从狩猎进化到家畜饲养业,开始了定居生活。本课重...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