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_第23课 西晋和东晋

七年级历史教案 2016-12-0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历史教案】


河北玉田城关中学 刘雅芹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西晋短期统一;少数民族的内迁和西晋的灭亡。十六国和东晋的建立;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①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和联系。

②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①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②通过对淝水之战双方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

教学难点 :内迁的各族。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①我国三国鼎立时期有哪三个国家?各在什么时间建立?都城在哪儿?开国皇帝是谁?

②在魏、蜀、吴三国中哪国实力最强?为什么?

2.导入  新课 学生回答后指出:由于曹魏推广屯田制,重视水利建设,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因此日益强大,这就为三国历史的最终结束棗西晋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

3.讲授新课 (板书)第23课西晋和东晋

学生阅读课前提示。

一、西晋的短期统一(280—316年) (板书)

1.统一过程:(板书)

是分三步完成,可按图示讲解。(见板书设计 )。

曹丕建魏,得到多谋略善权变的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司马懿父子发动政变,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263年,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趁诸葛亮死,蜀帝刘禅无能,朝政混乱之机派兵灭蜀。

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司马懿的孙子)废魏帝,自称皇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晋武帝经过周密的准备,派兵灭吴,280年吴亡,三国鼎立的局面便告结束。

向学生强调,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不是曹魏,而是司马炎建立的西晋,西晋建立265年,统一是在280年。

让学生看《西晋的疆域》图。

那么西晋为什么能实现统一呢?可引导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司马氏控制的魏国实力日益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客观原因: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

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并没有出现长期统一的富强的局面,由于统治阶段内部的混战和他们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迅速地激化。

2.社会矛盾:(板书)

①八王之乱(板书)

根本原因:西晋统治者昏庸腐朽。

性质:西晋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进行的混战。

危害:混战长达16年,给人民带来灾难;经济遭到破坏,西晋衰落。

②内迁各族(板书)

内迁各族,东汉、魏晋时期,边疆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历史上称他们为“五胡”。

让学生看142页《西晋内迁各族的分布》图,找出这些少数民族的地理位置,以加深印象,但不要记忆此图。

这些内迁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同汉族杂居相处,互相学习,逐渐融合,对祖国北方的生产发展做出了贡献。

而西晋政权却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为奴婢。

八王之战使西晋衰落,西晋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剥削压迫,又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这就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3.西晋结束:316年被刘聪所灭。(板书)

西晋末年,匈奴首领刘渊起兵称帝,进攻西晋,匈奴兵占领洛阳,俘虏晋怀帝,316年,刘渊之子刘聪又率兵攻入长安,西晋灭亡。

(强调)腐败的西晋王朝是刘渊的儿子刘聪灭亡的,而不是刘渊,时间是316年。

思考: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引导学生从西晋灭亡原因和存在时间上分析:

①西晋统治集团腐朽,造成“八王之乱”,西晋统治衰落;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各族人民纷纷掀起反晋斗争,导致西晋灭亡。

②西晋从建立至灭亡(265年—316年)共51年,从统一至灭亡(280年—316年)共36年,所以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

西晋灭亡后中国的情况怎样呢?

二、十六国和东晋的建立 (板书)

1.十六国:(板书)

从四世纪初到五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国家,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国家,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让学生看143页表,了解有哪些国家,各是由哪一族建立的,但不要求记忆。

十六国的多数政权都是少数民族首领建立起来的;二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但是,各民族通过长期交往和互相影响,也加速了民族融合。

2.东晋建立:(板书)

东晋最大的特点是软弱。

造成软弱的原因,一是政权的基础是建立在北方南下的贵族地主(王导为首)与江南大地主支持上,皇室受其左右,当时流传的“王与马共天下”这几句话,就真实地反映了东晋初年的政治状况。二是东晋政权时刻受到来自北方十六国的威胁,偏安江南。

东晋统治者软弱,而南迁的北方人民却怀念家乡,希望晋朝能恢复中原,祖逖就是当时恢复中原的杰出代表。

3.祖逖北伐(板书)

313年,祖逖渡江北上,经过几年艰苦战斗,收复黄河以南大部分地区。

(教师指出)祖逖年轻时胸怀大志,勤奋练武,随时准备报效国家,在北伐中又有“如不扫清中原,誓不再回江东”的坚强决心,这是他成为恢复中原的杰出人物的重要原因。

教育学生学习祖逖“闻鸡起舞”的精神,从小刻苦学习,随时准备报效祖国。

祖逖北伐最终没有获得成功,其原因是什么呢?

主要是因为东晋建立后,统治者腐朽软弱,偏安江南,阻挠和牵制祖逖北伐,所以祖逖忧愤而死。

东晋实力弱,但在淝水之战中却一举战胜了兵力十倍于己的前秦。

三、淝水之战 (板书)

1.战前形势:(板书)

(指《前秦东晋形势》图讲)经过五六十年,东晋在江南统治逐渐巩固。北方经过长期混战,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国家强盛。

让学生看144页引文“关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认识王猛和谢安这一南一北两位地主阶级的贤相,都有丰富的历史经验。

2.战争经过:(板书)

383年,苻坚看到国势日强的情况,就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率领大军进攻东晋。东晋宰相谢安主张坚决抵抗,派弟弟谢石、侄儿谢玄带兵还击,双方在淝水展开决战。

让学生看《淝水之战形势图》,对比讲述交战双方的情况:

前秦(80) 东晋(8万)

苻坚 谢石·谢玄

骄傲(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破秦军前哨

胆怯(草木皆兵) 请秦军稍退

失误(后撤) 渡河决战

溃败(风声鹤唳) 收复失地

(以上图示可事先在小黑板上写好,并和挂图同时挂出,边看图边讲解。)

3.战争结果:(板书)

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乘机收复黄河以南的许多失地。

思考:淝水之战中前秦为什么会失败?

(教师首先指出)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引导学生从双方统治阶级内部对战争的态度和军队战斗力两方面进行分析)前秦方面:a.内部民族矛盾严重,一些少数民族贵族反对打仗,因此决策者意见不统一。强征各族人民当兵,军心离散(如朱序反秦)。兵虽多,战斗力不强。b.苻坚骄傲自满,指挥失误。东晋方面:统治阶级内部意见比较一致,以宰相谢安为首的大臣都主张坚决抵抗,军队数量虽少,但战斗力强。

4.小结巩固:

按板书小结并勾划重点;采取多种方式掌握重点。如:识图,编顺口溜,黑板演示,填表。

书面作业 :布置学生完成课后三道练习题。

(三)教学建议

本课内容较多,一般可不讲小字部分,(如八王之乱,祖逖北伐的内容),集中力量讲好西晋统一,内迁各族十六国、东晋建立和淝水之战即行。其他部分可根据具体地区具体学校决定取舍。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lishijiaoan/46701.html

  • 永恒正义的胜利|第8课   正义的胜利

    第8课 正义的胜利〖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和雅尔塔会议的召开,认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必然性和历史作用。 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和胜利的重要战役,如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柏林战役等。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归...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夏商西周的社会性质]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名师导航知识梳理 一、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西周初年,周王为巩固周边的统治,大规模分封 ,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 2.主要内容:周王把土地和臣民授予诸侯,称为“ ”。 3.受封者的义务:必须服从 的命令,治理 ,保卫...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中华文化的勃兴教案】中华文化的勃兴

    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学科历史设计教师教授内容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时间预设1课时问题预设: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起于何时?后来的文字又有哪些改进和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天文、历法和音乐成就有哪些? 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时间]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第2课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2)知道欧洲联盟;(3)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2 过程与方法: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知道欧洲联盟。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三国鼎立》教案】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一范文23三国视频1 三国视频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_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2、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进行想象、分析史料,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过程,培养其感知历史、想象历史的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分析宋元科技高度发展的原因使他们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领先...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日本最先进的课科】第18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第17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发明与改进,能够简要说明造纸技术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产生的巨大影响。知道秦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在医学领域做出的杰出成就。了解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知道秦汉时期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第一次自然科学革命]第一课自然科学的革命

    第一课 自然科学的革命 【课标要求】简述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记住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者牛顿和他力学研究的划时代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及代表作《物种起源》;了解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理解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穿透历史还是穿过历史|穿透古今历史,渗透情感教育──以七下第21课“明长城”专题为例

    历史是人文学科,有着责无旁贷的育人功能。历史是丰富的,不是教材内容所能涵盖的。所以适当补充古今历史材料,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有实质教育价值。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明长城”专题我是这样设计课堂的:第一步比较秦明长城。用事先制作的flash“红色闪烁的长城”,把秦长城缩小放在明...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导入_《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

    一、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二、教材分析本课以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三个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约7 0XX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我国远古居民的活动范围扩大,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人们逐渐从采集进化到原始农业,从狩猎进化到家畜饲养业,开始了定居生活。本课重...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