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开学第一课直播】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材教法一

七年级历史教案 2016-11-3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历史教案】


一、本课重点:隋朝大运河。

本课难点:三省六部制和改革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创设)。

二、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先说明从这一课至第8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隋唐时期。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中国封建社会前两个时期及其所包括的朝代,以及前两个时期的特点,再讲本课提示中的第一段,即隋唐时期包括的时间及其特点,让学生明确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隋唐盛世。

三、“隋朝的统一和开皇之治”一目,讲述时最好能挂两幅教学挂图:《南北朝后期的形势》和《隋朝疆域》,以形象地说明隋朝的建立和南北由分裂到统一的过程。这一目需要讲明三个问题:1.隋朝的建立。2.隋统一南北。这是本目的重点。先说明统一的历史条件,可从主观、客观两方向来分析。主观条件是隋的强大。引导学生回忆北周的历史,说明隋继承北周统一北方的局面,建国后隋文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为统一南北准备了条件。客观条件是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北方民族的大融合。讲这点亦可引导学生回顾南北朝的历史。再谈统一过程,即隋灭陈,南北重新统一。讲这一内容,可指导学生看课本地图《隋朝疆域》(或教学挂图)。教帅对着重指出,南北的重新统一,是在隋朝的建立者隋文帝统治时期完成的。隋统一南北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陈朝本身的腐朽。这个原因是用生动的小字描述的,教师可以不讲,让学生自己阅读,对学生也不作要求。3.“开皇之治”着重讲隋文帝在政治方面的改革,而没从经济方面去讲,因为均田制等内容初中学生不易理解,教师也不必补充。“开皇之治”先讲“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只要求学生了解这一总体概念,即“三省六部”,教师可让学生读注解,不必详细解释,具体内容到下一课再去讲。再讲隋文帝改革选官制度和科举制的形成。由于前面并未讲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教师在此也不必多补充,只要说明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而个是重才能,就可以了。关于科举制,也不要多作补充,以免加深难度、这里特别要注意,科举制的形成不属于隋文帝政治改革的内容,因为科举制的确立是在隋炀帝时期。

小字隋文帝崇尚节俭,是向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内容,教师可指导学生课下阅读,不作要求。

本目最后一段,概括了开皇之治的繁荣局面。讲述时可引导学生回顾西汉的“文景之治”等内容,归纳出强盛王朝开国前期的共同点: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生产,这就使经济逐步繁荣。

四、“隋朝大运河”一目,教师讲解应注意以下四点:1.讲明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和条件。2.结合课本地图(或教学挂图)《隋朝的大运河》,讲明大运河的起止地点和中心、全长里程等。这张地图要求学生理解,但运河各段名称,不作要求。3.强调指出,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指导学生看课本前面的彩图《扬州大运河》,说明这是现今在历代基础上修建起来的大运河,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和增强民族自豪感。4.还要强调指出,大运河是几百万劳动人民用血汗开通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隋炀帝时期劳役繁重的历史见证。课本上有关运河的一段小字,是为了从科学意义上帮助学生理解运河的开通,以及运河的长度和作用,不要求记忆。

五、以上内容讲完之后,教师可以小结一下,然后启发学生回答课本上的问题:“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题目。当然,教师在本课全部内容讲完之后,再小结提问亦可。

六、“暴君隋炀帝和隋朝灭亡”一目,虽然是从三方面(营建东都洛阳,乘龙舟出游,发动对高丽的战争)叙述隋炀帝的暴政,归纳起来只有一点,即无限制地征发徭役、兵役。应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隋朝人民已经无法生存下去了,终于举行了农民大起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讲隋炀帝发动对高丽的战争,是为了说明这些战争给隋朝人民带来的灾难,而不在于叙述战争本身,对战争的经过,教师不必补充。本目课本上的图画《隋乐舞俑》是为了说明隋炀帝的奢侈腐化。

本目中的小字,也是为说明隋炀帝的腐化和无限制地役使百姓。其中隋炀帝的虚荣浮夸一段,是很好的历史借鉴,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但不作要求。

关于隋朝灭亡,讲述时最好能挂《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教师指图说明隋末农民起义规模之大,起义有几十处;范围之广,从《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地图上标明的火焰,即时看出。教师不必讲出众多支起义军的具体名称,以免繁琐和加重学生负担。为生动起见,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农民军讨伐隋炀帝文告上摘录的两句原文。从而再一次激起学生对农民起义的同情和对暴君的痛恨。关于隋朝灭亡,说明隋炀帝在统治瓦解的境况中,死于江都。隋朝虽然繁盛,但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很快就灭亡了。

七、以上内容讲完,教师可小结最后一个目的内容,启发学生回答“隋为什么成为一个短暂的王朝?”

八、教师与学生共同小结本课内容(可用课本前边的提示内容)。如有时间,可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评价隋炀帝。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lishijiaoan/46692.html

  • 永恒正义的胜利|第8课   正义的胜利

    第8课 正义的胜利〖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和雅尔塔会议的召开,认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必然性和历史作用。 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和胜利的重要战役,如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柏林战役等。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归...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夏商西周的社会性质]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名师导航知识梳理 一、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西周初年,周王为巩固周边的统治,大规模分封 ,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 2.主要内容:周王把土地和臣民授予诸侯,称为“ ”。 3.受封者的义务:必须服从 的命令,治理 ,保卫...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中华文化的勃兴教案】中华文化的勃兴

    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学科历史设计教师教授内容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时间预设1课时问题预设: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起于何时?后来的文字又有哪些改进和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天文、历法和音乐成就有哪些? 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时间]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第2课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2)知道欧洲联盟;(3)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2 过程与方法: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知道欧洲联盟。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三国鼎立》教案】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一范文23三国视频1 三国视频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_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2、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进行想象、分析史料,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过程,培养其感知历史、想象历史的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分析宋元科技高度发展的原因使他们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领先...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日本最先进的课科】第18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第17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发明与改进,能够简要说明造纸技术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产生的巨大影响。知道秦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在医学领域做出的杰出成就。了解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知道秦汉时期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第一次自然科学革命]第一课自然科学的革命

    第一课 自然科学的革命 【课标要求】简述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记住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者牛顿和他力学研究的划时代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及代表作《物种起源》;了解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理解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穿透历史还是穿过历史|穿透古今历史,渗透情感教育──以七下第21课“明长城”专题为例

    历史是人文学科,有着责无旁贷的育人功能。历史是丰富的,不是教材内容所能涵盖的。所以适当补充古今历史材料,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有实质教育价值。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明长城”专题我是这样设计课堂的:第一步比较秦明长城。用事先制作的flash“红色闪烁的长城”,把秦长城缩小放在明...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导入_《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

    一、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二、教材分析本课以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三个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约7 0XX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我国远古居民的活动范围扩大,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人们逐渐从采集进化到原始农业,从狩猎进化到家畜饲养业,开始了定居生活。本课重...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