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天气和气候_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天气和气候导学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2016-11-2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
一、 课前导学:
(一) 认清目标,明确要求: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和卫星云图。
3、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4、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网络、报纸、图书等学会调查和分析资料,在欣赏、快乐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渗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使学
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二) 自主学习,认真准备:
1、 认真阅课文57-59页内容及地图册25-27页内容。在课本上找出关于天气与气候的
概念和特点,能区别天气与气候。熟悉各种天气符号、卫星云图。完成课本设计的相关活动。
2、四人小组制作四张天气符号的卡片,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预习自我检测:
1、天气的特点为         气候的特点为           ;人们描述天气,关注的时间是          ,常用到      、     、     、     、     等要素。描述天气,关注的时间是          ,一般只注意      、     两个要素。
2、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关注的是(    )a. 天气   b.气候
3、天气预报发布的主要内容有      、      、     、      等。
4、在彩色的红外卫星云图照片中,白色代表        区,白色程度越浓,代表降水量越大。绿色代表      ,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    。蓝色代表的是      。
5、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利用的天气现象是           。
6、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             有关,可以用           来表示。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       ,对人体健康       ,如课本59页表格中的城市     、 
      ;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     ,对人体健康     ,如课本59页表格中的城市         、        。123
二、 课堂助学
(一)预习交流展示
1、预习自我检测题的展示
2、各小组制作的天气符号卡片展示(实物投影),请其他同学认读,再请同学播报图4-3城市天气预报,检查对天气符号熟悉程度。
(二) 探讨与提高
1、请你判断下列语句哪些是描述天气的?哪些是描述气候的?
  风调雨顺        鹅毛大雪       终年干燥少雨
银川的冬天漫长而寒冷       未来48小时将大风降温,气温下降10℃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江暗雨欲来,窗雨如散丝。
2、请各小组再说出一些描述天气或气候的语句。
                                                                          
                                                                          
3、小组讨论:结合课本59页活动第2题,联系实际,说一说不同的天气、气候对不同行业人群(学生、出租车司机、上班一族、农民、商人等等)生活、生产影响。
                                                                           
                                                                           
                                                                             123
                                                                          

三、 课堂巩固练习(15分钟)
 当堂完成填充图册p23-24页,学生需要教师适时指导。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dilijiaoan/46472.html

  • [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综合检测]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 欧洲西部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学科参与意识,使学生获得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空间;2、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3、以自学为主了解欧洲西部位...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七年级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课程_七年级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2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第二节非洲知识点_第二节非洲

    第二节 非洲 [教学目的]1、 了解非洲的地形特征,海陆轮廓特征及特有的地形区的分布2、 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及主要人种的分布,通过对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学会看各种气候图,判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3、 理解非洲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学会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罗河与刚果河的水文特征4...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仪学案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仪【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的形状,了解反应地球大小的数据:平均半径、 赤 道周长,表面积。 2、理解地球模型——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3、掌握地球仪上竟...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教案_第三节地图第一课时

    【重点】  1 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  2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别方向。  3 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难点】  1 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前准备】  1 学生准备:尺子、...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大洲和大洋》教案】《大洲和大洋》教案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教学要求1 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2 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3 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内容点析1 地球被称为“水的行星”,这是它有别于其他行星的一个重要特征。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构成了地球...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生而高贵第七章]第七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七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背景分析:本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同时也为继续学习下面的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在本套教材中只安排了亚洲这一个大洲的学习,其寓意是通过对这一个大洲...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_地球的自转

    学习目标 1 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2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3 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重、难点 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地理意义教学方法 讨论法、假设法、提问法。导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地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我们为什么感觉不...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十一章中】十一章 中亚A卷

    a卷——“中亚”  一、填空题  1、中亚自然环境中最突出的特色是________,大部分地区为降水稀少的________气候和________气候;植被以________和_______为主;河流和湖泊也多为________河和________湖。形成这些自然特征的主导因素是中亚地区_______...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说课稿|聚落与自然环境说课稿

    《聚落与自然环境》,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说教材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差异”的基础上,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

    发布于:2016-11-27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