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语文名著考点|2020中考语文考点梳理二十四:文学作品阅读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8-0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专家解读考点

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它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范文阅读篇目的66%左右,而其中散文和小说又占绝大多数。各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也都十分重视散文和小说阅读,往往把它们当作压轴题来进行考查。为此,本节内容主要研究散文和小说的阅读。
  根据课标对7~9年级学生阅读目标的规定和评价建议,各地中考散文和小说的阅读,往往着重考查“整体感知作品,并概括主要内容及主题的能力;根据作品内容及主题,表达阅读感悟与体验的能力;根据文体特征,概括作品的写作特色并适当点评的能力;对作品中传神的词语和精辟的句子进行赏析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及人物描写方法的能力;根据作品情境对事件发展、人物心理等进行合理推测和想象的能力”等知识点和能力
  在考查的题型方面,这类文章的考查与其他样式的现代文阅读考查一样,往往以简答题为主流题型,兼以选择题、填空题等常规题型。不过,近年来随着各地新课程渐次进入中考,开放性试题在这类文体考查中出现的频率明显增高,几乎每篇选文都要设计一两道这样的题目。通过谈阅读的感受,或述说阅读的体验,或发表阅读的见解,或作出阅读的评价等形式,着力考查同学们的语文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从应试的角度说,作答散文阅读题时,首先,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把握住全文的“线索”和“神”。因为优秀的散文都是“形散”和“神不散”的和谐统一,文中往往有一条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所以,同学们在阅读时只有找出了这条线索,才能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构思技巧,领悟作者创构的独特意境。其次,要用心去体会文章的意境。因为优秀的散文作品,总是将情与景、意与境交融在一起,塑造鲜明生动的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所以同学们阅读答题时,千万不要把答题当作一种机械的操练过程(有的同学甚至文本都没有完整地读一遍,就直接做题),而要用心去体悟意境,这样才能看出作品好在哪里。第三,要结合散文的意境品味优美的语言。因为散文中无论何种风格的语言,都是为创构独特的散文意境服务的,所以在作答语言赏析题时务必要结合语境来思考.
  作答小说阅读题时,一方面要认真地通读全文,从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三个要素入手,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另一方面,要根据题干的要求,善于发现作品的“亮点”,即作品的写作特色,如: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小说情节结构的特征,作品语言的特色等,进行概括提炼或品味揣摩。
典型例题透视
老水车旁的风景
梁晓声
    其实,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
    它是一处旅游地最显眼的标志。旅游地原本是一个村子,两年前,这地方被房地产开发商发现并相中。于是在盖别墅和豪宅的同时,捎带着将这里开发成了旅游景点,使之成了小型的周庄。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城里人络绎不绝地驾车来到这里,吃喝玩乐,纵情欢娱。村里人终日里耳濡目染,思想迅速地商业化着。
    城里人成群结队地来到的时候,必会看到,在那水车旁有一老妪和一少女。老妪七十有几,少女才十六七岁,都穿着清朝的衣裳。老妪形容枯瘦憔悴;少女面似桃花、目如秋水,顾盼之际,“道是无晴却有晴”。老妪纺线,少女刺绣,成为水车的陪衬,景观中的风景。她们是景区雇来在那儿给观光客们看的,若有观光客与她们照相,或可得些小费。老妪是村里的一位孤寡老人,在村里有一间半祖宅。村子受益于旅游业,有了些公款,每月亦给她50元。少女是从外地流落到这儿的。她的家在哪里,家境如何,身世怎样,没人知道。123456
    只有老妪觉得她是个好女孩儿。她们成为“同事”几天以后,老妪曾问过少女住在哪儿,少女说住在一家饭店的危房里,每天五元钱,晚上还得帮着干两个多小时的活。饭店里面有老鼠,她最怕老鼠。“就是每月150元,也花去了我半个月的工资,还得看主人两口子的眼色……”少女说得泪汪汪的。“闺女,住我家吧。我那儿就我一个人,我也喜欢有你这么个伴儿,不会给你气受。”于是,少女作为老妪所希望的一个伴儿,住到了老妪家里。
    少女脸上的笑容多了,老妪脸上的皱纹少了。熟悉她那张老面孔的人,发现她脸上几条最深的褶子变浅了,有要舒展开来的迹象了。她脑后的抓髻也好看了,不像以前那么歪歪扭扭的了。她的指甲不再长而不剪。指甲缝也不再黑黢黢的了。她那身“行头”显然洗得勤了。她的好心情让她的小费也多起来了。
    有好心人提醒她:“你让那小人精住你那儿去了?千万防着点儿,万一你那点钱被她偷了,临走连件寿衣都穿不上……”
    老妪不爱听那样的话,她爱听少女的话。
    少女常对她说:“奶奶,尽量想高兴的事儿,那样您准能活一百多岁。”
    经历了许多年孑然一身,形影相吊的孤寡生活以后,忽然有了一个朝夕相处的女伴儿,老妪返老还童了似的。
    然而有一天老妪忽然失明,接着咯血了。村里不得不派人把她送到县医院,一诊断是癌症,早扩散了。那么老的人了,也只有回家挨着。
    村里的负责人就对少女说:“她都这样了,你搬走吧,爱住哪儿住哪儿去吧。”
    少女哭着说:“我不搬走。奶奶对我好,我也要服侍服侍她……”
    非亲非故,来历不明,还口口声声“奶奶,奶奶”叫得挺亲,就是不搬走,图什么呢?村里的负责人想到了老妪的一间半祖屋。
    于是,在老妪精神状态稍好的某日,村里的负责人带着一男一女来到了老妪家里,他介绍那男的是县公证处的,女的是位律师。他开门见山地对老妪说,她应该在临死前作出决定,将一间半的祖屋留给村里。那屋子是可以改装成门面房的,稍加改装以后,或卖或租,钱数都很可观。老妪说:“行啊!”村里的负责人又说:“那你就在这张纸上按个手印吧!”老妪不高兴了:“我觉得,我一时死不了。”村里的负责人急了:“所以趁你还明白,才让你按手印嘛!”老妪就不理他们三个男女,把身子一转,背朝他们了……
    村里的负责人没主意了,找来另外几个有主意的人商议,他们都认为老妪完全有可能被那个外省的小人精蛊惑了,把一间半祖屋“赠送”给那小妖精了……
    于是全村男女老少同仇敌忾起来。没人愿意去照顾那糊涂的老妪了,少女就连她那份儿工作也不能干了……
    十几天后,老妪走了。
    老妪攒下的钱不够发送自己,少女为她买了一件寿衣……
    又过了几天,那少女也消失了,没跟村里任何人告别,也没留下封信……
(选自《散文选刊》XX年第5期。因原文篇幅较长,有删节)123456
    1.文中老妪的肖像描写与下文闰土的肖像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这样写对表现人物的状况、揭示人物的心理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鲁迅《故乡》)
    2.文中有关少女的称呼有两个,先是“小人精”,后为“小妖精”,一字之差,耐人寻味。请联系上下文简析称呼变化的妙处。
    3.少女最后为老妪做了什么事?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4.从全文看,文章写村里人对老妪接纳少女这一行为的种种反应,有什么用意?请说说你的理解。
    5.下面对标题中“风景”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
    a.显示乡村旅游业的独有的韵味。
    b.预示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
    c.展现江南农村古朴的风土人情。
    d.彰显心灵的纯净和人性的光辉。
    6.文章的标题是“老水车旁的风景”,但开头却说“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这“老”与“不老”该怎么理解?请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XX年江苏苏州市中考试题)
    参考答案:1.①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人物的状况,揭示人物的心理。②通过人物外貌的变化,表现人物生活状况的变化。闰土的生活日益窘困,因而他的脸色已经变作灰黄;老妪生活得到了改善,原先枯瘦憔悴的容貌也变了。③通过人物外貌的变化,表现人物精神状态的变化。活泼可爱的闰土变得像石像一般,表现了他内心的凄苦和麻木;而老妪连皱纹都“有要舒展开来的迹象”,是因为她有了“好心情”,“返老还童了似的”。 2.称呼的变化意味着感情的变化:村里人称少女“小人精”,是他们认为少女住到老妪的家里是为了老妪的钱,认为她精明,表明了村里人对少女的提防和排斥。称她为“小妖精”,是人们认为老妪经她的蛊惑,才将房子“赠送”给她了,流露出的是他们的“同仇敌忾”之情。作者把村里人对少女的敌意融于称呼的变化之中,真是匠心独运。 3.①少女为老妪买了一套寿衣。②回应了上文村里人说的“临走连件寿衣都穿不上”的无端猜测。③少女真正把老妪当作自己的奶奶,尽了孝心,表现了少女的心灵之美。 4.①表明对村里人种种行为的不满和批判。②衬托出老妪和少女的善良和仁爱。③折射出在商业化大潮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扭曲。呼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理解和关爱,呼唤抛开了金钱和利益的最纯真的感情的回归。 5.d6.本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示例:①这是一个新造的旅游景点,所以水车并不老。②水车见证了老妪和少女之间纯真的感情,这种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源远流长,是古老的,也是永恒的。123456
透视: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以一架“不老”的“老水车”为背景,运用外貌、语言的细节描写及对比、衬托等手法刻画了“老妪”和“少女”的形象,揭示了商业化大潮给人们心灵造成的扭曲,表达了呼唤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爱的纯真情感回归的主题。第1题运用与课内语段比较阅读的方式考查对人物肖像描写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作答时先要认真读题,弄清比较点,即老妪与闰土肖像描写的共同之处;接着要认真阅读选文,找出描写老妪的文字;然后根据对题目引用语段描写闰土肖像分析的结果,观照文中对老妪肖像描写的文字,便可得出它们的共同之处了。第2题是从品味语言的角度命题的,它主要考查对精辟语言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能力。作答时务必要将“小人精”与“小妖精”这两个称呼复位到原文中去,然后根据其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再细加揣摩品味,并用准确的语言加以表达。第3题是从文章行文结构的角度命题的,它主要考查对细节描写的认知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作答第一问,只要认真阅读文本即可;作答第二问,则需联系上文人们对“小姑娘”议论和揣测的文字加以思考,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第4题是从整体感知作品的角度命题的,它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及对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倾向的理解能力。要在认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将写村里人对老妪接纳少女这一行为的种种反应与老妪、少女的言行,尤其是事件的结局对照起来阅读,并加以认真地揣摩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第5、6两题都是从对文章标题理解的角度命题的,它们都重在考查对重要词语含义及作用的理解能力。这类题目一般只要能够结合文章内容或具体语境加以思考,便可作出正确回答。
专家解读考点

特殊的生日礼物
〔美〕罗伯特•莫伦

    ①妈妈来到波洛的面前,微笑着说:“孩子,我想去趟雷利家,去把他们家的收音机借来听听,你说好吧?”波洛下意识地摸了摸睡衣口袋里的一封信,拉住妈妈的手,说:“不,您别去了。妈妈,您已经很累了。”妈妈坐到波洛的床边说:“你一定以为妈妈把你的生日忘记了吧?”“不,妈妈……”波洛用手按住口袋,以免信纸发出响声,“我自己差不多都忘记今天是我的生日了。”
    ②妈妈从床边站起来,说:“今天电台里有一档令你吃惊的节目。我很快就会回来的。”她微笑着解下身上的围裙放在一边,走出屋子,走进风雪之中。波洛看到妈妈瘦弱的背影消失在雪白的世界里,忽然觉得喉咙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他低下头掏出口袋里的那封信。这是邮递员白天送来的,那时妈妈不在家。波洛打开信封,不由得呆住了,他认出是妈妈写给市广播电台的。他控制不住自己,急忙读下去——
    ③先生们:本月26日是我儿子波洛11岁的生日,我知道在每天晚上8:30的“快乐家庭”节目里,你们会念出生在这天的人的名单和祝福词。因此我想请你们帮助我,能否在我儿子生日那天在广播里念他的名字,并为他的生日祝福?他病在床上已经10个月了,但他从不抱怨,坚持学习学校里的课程。我希望你们能在广播里这样说:泽西市的波洛•哈特同学,今天是你的11岁生日。祝贺你,波洛,因为你是一个勇敢而乐观的孩子,应该有好运气。祝你生日快乐!123456
    ④信纸的顶端是电台的答复:我们很遗憾地通知您,“快乐家庭”节目中的“生日祝贺”拟于本月25日取消。对不起。
    ⑤正在这时,波洛看见妈妈挎着一只收音机朝家里走来,她走得很慢,雪花落满了全身。妈妈走进屋子,把收音机放在桌上。“还有20分钟节目就要开始了。”妈妈说着打开了收音机。于是,屋子里飘满了温馨的音乐。音乐一停,“快乐家庭”节目就要开始了。“妈妈。”波洛轻轻地叫了一声。“怎么了,孩子?”“哦,没什么,妈妈,您休息吧。”波洛咬了咬嘴唇。音乐终于停了,波洛的表情有点紧张。“现在是‘快乐家庭’节目时间,请父亲、母亲和孩子们注意了……”收音机里传来了电台播音员醇厚的男中音。“首先,”播音员说,“我们广播一项启事。本来我们打算取消‘生日祝贺’节目……”波洛屏住了呼吸,妈妈的手正紧握着他的手。信退回来了,或许他们已经把我的名字记下来了吧。“今天过生日的有:马丁•泰特、查瑞斯太太、史密斯先生……”但应该还有更多的名字,至少还有一个名字没念呀!波洛的身子有些颤抖。直到节目全部结束了,波洛始终没有听到播音员念自己的名字。
    ⑥波洛的眼泪流出来了,他慢慢地回过头去看妈妈,忙碌了一天,妈妈早已睡着了,睡梦中,她的脸上还带着微笑。波洛擦干眼泪,摇了摇妈妈,大声说:“听见了吗?妈妈,您听见他们说什么了吗?”“天哪,我怎么睡着了!”妈妈醒来了,“什么,孩子,他们说了些什么?”“他们说今天是我的生日,说我是勇敢而乐观的孩子,并祝我生日快乐!哦!我多么高兴呀,妈妈!……”波洛把头埋进妈妈怀里。妈妈微笑着,眼睛里闪耀着爱怜和自豪的光芒,波洛也含着眼泪笑了。
(选文有改动)
    1.妈妈为何要去借收音机,波洛为何要阻止?
    2.第②段中加点的词和画线的句子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3.第⑤⑥段中,波洛由听收音机时“屏住了呼吸”到听完后“眼泪流出来”,再到“含着眼泪笑了”,他情绪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波洛叫醒妈妈后说的电台播出祝他生日快乐的话能使妈妈相信吗?为什么?
    5.请为本文补写结尾。
(XX年内蒙古包头市中考试题)
    答案:1.妈妈想让儿子听到来自电台的生日祝词。波洛从退信得知听不到这个祝词,他不想让母亲因美好愿望落空而失望。 2.不能。“瘦弱”写出母亲的奔波操劳;“喉咙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写波洛因母亲为自己操劳而感动。3.“屏住呼吸”是因为祝福生日的节目未被取消而充满激动与期待,“流出眼泪”是为妈妈的美好愿望落空而伤心,“含泪的笑”是因为能够成全妈妈美好的心愿而高兴。4.能。因为妈妈睡着了,不知真相;而且波洛所说的话与妈妈写给电台的信上的话一致。5.示例:他觉得自己收到了一份足以珍藏一生的生日礼物。
    分析:第1题。容易错误理解成“借收音机是为了听听音乐,让儿子的生日快乐”,阻止妈妈的原因是“妈妈已经很累了,不想让妈妈太累”。这样答题是没有顾及下文。波洛口袋里放着的信纸,是一个很重要的道具,不可忽视。妈妈心里有数,借收音机就是为了让儿子听到预约的祝福。儿子心里也有数,电台取消节目的答复信,已经不能给妈妈带来好心情了,他不能让妈妈因节目取消而伤心。所以,波洛要阻止妈妈去借收音机。123456
    第2题。答可否去掉,很少会出错,关键在于是否能准确说明原因。原因说不清楚,本题就会失分。妈妈的瘦弱与孩子生病在床10个月有关,体力上的操劳,心理上的忧虑,使得妈妈心力交瘁。去掉“瘦弱”一词,语意上也通,但就不足以生动表现人物形象,不能深刻表现妈妈的劳累。画线的句子是对波洛的心理刻画,去掉这个句子,就不能表现波洛因母亲为自己操劳而感动。
    第3题。波洛听收音机时情绪变化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很容易答错,可能会分别答成“想听听下文到底会说什么”“波洛太激动了”“看见妈妈笑了而激动得流泪”,这样的答案是很肤浅的。当听到“本来我们打算取消”时,留给波洛的是悬念,“屏住呼吸”是说明波洛已经猜想到电台的节目未被取消而充满激动与期待,“流出眼泪”是为妈妈的美好愿望落空而伤心,“含泪的笑”是因为自己编的美丽谎言能够成全妈妈美好心愿而高兴。
    第4题。第一问答错的几乎没有,第二问答错的较多,主要是偏离原文的内容,不按照题目的要求答,凭想象答题。比如:“妈妈相信电台会如期播出节目,妈妈不知道电台改变了安排,相信自己的愿望能成为现实(这也应该是答案之一)”;“妈妈一直相信波洛是个好孩子,不会撒谎”。有两点答题时必须清楚,一是妈妈睡着了没听到电台的播音,一直以为自己的愿望会成为现实;二是波洛有了电台的退信,编的话会和妈妈给电台的信一致。
    第5题。补写结尾会出现三种可能:点题,对退信的处理,写人物的表情或感情。前一点是画龙点睛,后两点是画蛇添足。所以不能照后面两点去答题。

123456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3153.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