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十五课我的叔叔于勒】第6课我的叔叔于勒(苏教版九年级上)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6-0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第6课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内容

    本文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写的短篇小说,文中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

的冷酷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2.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3.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FI头表达能力。   

    2.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

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理解作者对文中主人公深切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2.学习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难点   

1.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2.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教学突破

1.梳理小说情节,感悟起伏曲折的情节所表达的深刻主题。

2.诵读欣赏文中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静教师准备

1.课前查找相关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词。

2.熟悉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介绍作者,导入  新课。    1.了解作者情况,进入新课学习。

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2.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3.设置问题,分组研读。    3.分组讨论问题。

4.归纳小结。    4.完成课后练习。

一、导入  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点名让学生结合预习介绍作者。

1.一生介绍作者:莫泊桑(1850---

    1893),19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

    代表作有《羊脂球》《项链》等。其他

    同学补充。

 2.补充:他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当

  过兵,做过小公务员,目睹了资本主

  义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所以他

  有深厚的创作基础。他特别善于写

  揭露资产阶级社会道德的短篇小

  说。《我的叔叔于勒》就是其中的一

  篇。

3.指导学牛自读课文并思考小说的主

  要人物和故事情节脉络.、

2.听教师讲解。明确:这篇作品,以第

  一人称“我”——一个天真的孩子的

  语言、行动、心理,与其父母形成性

  格鲜明的对比,使中心思想突出地

  表现出来。

3.自读课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二、梳理情节,整体感知(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讲解:这篇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小

  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梳

  理小说情节并提问:课文可分为几

  个部分?每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

2.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

  提出问题,思考:于勒到底是什么

  人?他到哪里去了?后来回来了没

  有?引出下文。

3.讲解:第二部分(第5—19段),故事

  的发展:赞扬于勒。这部分插叙于

  勒的情况,交代菲利普夫妇盼望于

  勒回来的原因。指导学生自读这部

  分内容。

4.继续讲解:这部分,先概括介绍于勒

  的身份情况和菲利普一家对于勒的

  态度。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句

  子。

1.展开思考。在教师引导下梳理小说

  结构。明确:课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故事的开

  端:盼望于勒。介绍菲利普家的家

  庭成员、经济状况、生活境况和全家

  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的到海边

  栈桥去散步,盼望、等待于勒回来。

2.齐声朗读第一部分,并思考教师出

  示的问题。准备学习课文第二部

  分。   

3.听教师讲解并做笔记。然后自由朗

  读这部分内容。

4.找出:“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

  候是全家惟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

  是全家的恐怖。” 

5.提问:为什么于勒的家人对他的态

  度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呢?让学生

  认真读这部分内容,找到其中的原

  因。

6.指导学生浏览第三段部分。讲解:

  菲利普一家去哲尔赛岛旅行时,不

  料意外地在船上见到了“衣服褴褛

  的老水手”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态度

  也立即由盼望变为害怕。

7.讲解:第四部分(第48—49段),故事

  的结局,躲避于勒。菲利普夫妇怕

  穷水手又回来吃他们的,急忙改乘

  另一艘船回家,以免再遇见他。小

  说的情节达到了高潮,人物的性格

  也淋漓尽致地显露出来。菲利普夫

  妇立即从盼望于勒变为害怕、咒骂

  于勒。

5.熟读这部分内容,并找出原因。转

  化的关键是于勒的两封来信,转化

  的原因是钱财。于勒的第二封来信

  还促成了菲利普二女儿的婚事。菲

  利普家的人们长期切盼着、幻想着

  于勒回国来,认为这是“十拿九稳的

  事。”这也说明菲利普家处于可悲又

  可怜的境地。这个被菲利普全家殷

  切期盼着、千呼万唤仍不见出来的

  于勒,到底怎么了?这给读者造成

  悬念,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突变作

  了很好的铺垫。

6.听教师讲解,记笔记。第三部分(第

  20—47段),故事的高潮:与于勒邂

  逅相遇。

7.听教师讲解,记下要点。通过划分

  段落层次,了解故事的情节,感悟起

  伏曲折的情节所表现的深刻主题。

三、小结(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小结:这篇小说以菲利普夫妇因于

  勒贫富而变的态度,组成了曲折的

  情节,展现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的

  冷酷关系。

2.指导完成课后练习一。

1.积极配合教师,思考课文主题。从

  故事的波澜起伏的情节中,认识到

  在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

  系。

2.完成课后练习一。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本课。    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新课。

2.设置问题,讨论交流。          2.设置问题,。讨论交流。

3.小结全文。                    3.小结全文。

一、导入  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  新课:上节课我们分析了小说

  的故事情节,你们一定还记得这是

  怎样的故事吧?请两三位学生复述

  故事。

2.给予鼓励。指出:小说采用第一人

  称,以“我”的眼睛,真实地摄入19

  世纪法国社会地世态人情,读来让

  人感到真切深动而又凄婉悲凉。

3.提问: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有人说

  是于勒,有人说是菲刺普夫妇,你认

  为呢?请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

 

1.复述故事,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其他同学补充。

2.听讲,记下要点。

3.读课文,崽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约  分钟)

  I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给3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

   

2.引导学生从题目上分析。这篇小说

  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

1.自由讨论发言。各自说出自己的理

    由。

2.受到启发,继续思考,讨论。

  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

  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

  很多笔墨。那么,到底谁是本文的主

  人公呢?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3.补充说明: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

  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

  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

  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

  “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

  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

4.讲解:莫泊桑短篇小说的成就最为

  突出,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

  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

  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

  侧重描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巧妙,

  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善于用精练笔墨

  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我的叔叔于

  勒》也是这样的一篇小说。指导学生

  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究本文的写作

  特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

  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

  (2)构思巧,情节曲折。

5.引导学生对小说的主题展开讨论:

  这篇小说的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

  其实于勒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菲利

  

3.听教师讲解,讨论明确:小说题为

  《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

  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

  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

  短的一瞬。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

  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

  于勒这一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

  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

  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

  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

  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

  题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

  菲利普夫妇。

4.讨论交流:如写菲利普忽然看见两

  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

  牡蛎,他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

  了,”走到其妻子和女儿身边问:“你

  们妻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菲利普

  夫人则怕花钱,迟疑不决,“很不痛

  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

  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

  病的。”’这些语言、动作,揭示了菲

  利普装阔气好虚荣的心理,菲利普

  夫人虚伪、爱面子的心理。

5.积极讨论发言。最后明确:这篇小

  说通过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对至亲兄

  弟于勒态度的变化,揭示了在金钱

   普夫妇才是主要人物。小说采用叙

  述者的口吻叙写。“我”是线索人物。

  菲利普没有把穷水手于勒当作亲兄

  弟看待,但小说中的“我”认为于勒还

  是“我的叔叔”。于勒的命运构成小

  说情节的变化,是为刻画主人公菲利

  普夫妇服务的,在对于勒的态度的变

  化中完成了主人公的性格刻画。小

  说的题目也揭示了菲利普夫妇受金

  钱腐蚀的丑恶灵魂。

6.补充: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

  的:“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

  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

  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

  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

  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

  何别的联系了。”(《共产党宣言》)

  万能的腐蚀下精神的堕落,揭露和批

  判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

  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6.结合课文,领会这段话的意思。

 

三、总小结(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请5位

  同学分别扮演“我”、菲利普、菲利普

  夫人、船长、于勒。

2.作出评价。并指出:阅读小说关键

  是要学会分析人物形象,这就要求

  从人物的语言、神态等方面人手。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大家对此都有

  了深刻的印象了吧1

 1.5位同学分别读“我”、菲利普、菲利

  普夫人、船长、于勒。分角色朗读课

  文。

2.听讲,做好笔记并反复体会。

本课总结

这篇小说以菲利普夫妇因于勒贫富而前后变化的态度,组成令人惊叹的情节波

澜,表现世态的炎凉,通过神情、动作、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他们嫌贫爱富、虚伪自

私的灵魂,从而展现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现实。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

学到了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同时加深了对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认

识。

板书设计 

    第6课我的叔叔于勒

开端:盼于勒

发展:赞于勒

高潮:见于勒

结局:躲于勒

菲利普夫妇:自私、贪婪、庸俗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莫泊桑小说结尾很有特色,往往情节急转直下,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

中,造成一种引人人胜的艺术效果。结合课文的结尾父母巧遇于勒的有关情节,与

同学交流,说说这样的构思在课文中有什么好处。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栈(  )桥    牡蛎(  )    煞(  )白

  撬(  )开    诧(    )异    褴(  )褛(  )

  拮(    )据(    )

2.解释加点字的字义。

  (1)与日俱增

  (2)莫名其妙

  (3)狼狈不堪

  (4)全力以赴

  (5)悬崖勒马   

3.填空。

(1)课文中出场的人物有菲利普、菲利普妻子、大姐、二姐、二姐夫、我、两位先生、

两位太太、船长、于勒等,其中主要人物是——。   

    (2)本文的中心意思是    。

    4.判断正误,在正确的说法后面打“√”,在错误的说法后面画“×”。

    A.《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的“我”是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    )

    B.《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简洁明快而又富于个性

化的语言描写。    (  )

    c.《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通过“我”和于勒之间的冲突,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    )

    D.《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结尾部分的景色描写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    )

    答案与提示:

    1.略    ,

    2.与:同;名:说出;堪:忍受;赴:往,做;勒:收住缰绳。

    3.(1)菲利普、菲利普妻子;(2)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先是盼望,后来是躲避于

勒的态度的变化,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纯粹是金钱关系。

    4.A.√B.√C.×D.√

    ◇个性练习设计

    1.小说的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2.这篇小说是怎样巧妙安排情节的?

    3.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与提示:

    1.《我的叔叔于勒》这个标题强调了于勒在作品中的地位,点明了于勒与菲利普

夫妇一家的亲属关系。作者对于勒本人着墨不多,主要通过侧面来展示他的经历、

遭遇和性格特征,但他对作品情节发展和主题的表现却起了关键作用。小说以他为

纽带,推动情节的发展。标题寄寓了作者对于勒的同情,对菲利普夫妇的谴责。小

说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的。标题正是采用了叙述者“我”的口吻来表达的。

菲利普夫妇认钱不认亲,而他的儿子若瑟夫却偏偏要认“我的叔叔”,这就无情地鞭

挞了像菲利普夫妇那样丑恶的拜金主义者,含义很深刻。

    2.这篇小说取材于19世纪法国的日常生活,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作者构思极

为精巧。他先以洗练的笔墨叙述了菲利普一家拮据的生活情况和他们对于勒衣锦

荣归的企盼,构成强烈的悬念;再插叙于勒在菲利普家中地位的变化,进一步渲染于

勒锦荣归的气氛;然后出其不意地安排于勒落魄归来,与兄嫂游船巧遇的场面,把故

事一下子推向戏剧性的高潮。这种情节大起大落的巧妙安排,不仅收到了出人意料、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而且把菲利普夫妇由恐怖到希望、由希望到躲避的的内心

世界和小市民“唯钱是亲”的丑恶灵魂暴露无遗,大大深化了主题。探讨与反思

  3.(1)事情是“我”耳闻目睹,使人感到真实可信。(2)通过“我”的眼睛和心灵,便

于揭露丑恶的现实。(3)用讲故事的方式,有更多的自由。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课情节比较完整,事情起因、经过、结果俱全。从故事的结果人手,分析、研究

造成如此结果的原因,对于理解课文内容有积极作用。把这种“析因”的阅读理解的

方法,教给学生,对提高阅读能力大有益。

补充资料

    1.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法国小说家。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他的舅舅和母亲都

很有文学修养,使他从小受到文学熏陶,13岁时就开始写作诗歌。1870年,他到巴黎

学习法律,正值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入伍。退伍后,从1872年开始,先后在海军部

和教育部任职员,工作之余,他孜孜不倦地写作小说,得到著名作家福楼拜的指导。

1880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羊脂球》问世,奠定了他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他的

作品大部分写于1880---1890年间,有中、短篇小说约300余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

部.以及大量文学和时政评论文章。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著名的作

品有《羊脂球》、《菲菲小姐》、《米龙老爷》、《一个女长工的故事》、《归来》、《我的叔叔

于勒》、《项链》等。这些作品有的描写法国人民在普法战争中的爱国感情,揭露资产

阶级的怯懦无耻;有的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遭遇寄予的同情;有的则反映资本

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以及小资产者的虚荣心理。他的长篇小说取得比

较高的成就,比较重要的是《一生》和《俊友》。1893年7月因精神病严重发作而去

世。   

    2.本文的写作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写于一八八三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

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

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

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

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

出来的。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1455.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