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会考必考知识点(人教版)】初中生物会考知识点归纳:遗传和变异

九年级生物教案 2016-02-2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生物教案】

1.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征。(相对性状的判断)
2.遗传:生物的性状从亲代向子代传递的现象。
3.染色体:细胞核中的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 dna 和 蛋白质组成。
4.基因:决定生物性状的dna的片断。
   基因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化学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控制生物的性状。
   一条染色体上一般只有一个dna,一条染色体上含有许多基因。
5.人的染色体:常染色体、性染色体。
   男表示为:44+xy;女表示为:44+xx
  男精子表示:22+x或22+y;女的卵细胞表示:22+x
6.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疾病(白化病、色盲、血友病、侏儒症、先天性愚型病等)。
7.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的性状上的差异。
          类型: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判断依据:是否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环境改变引起的)
8.变异原因: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环境因素。
9.变异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变异使生物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始材料。
生物进化的长河
1.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2.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理解变异本身就存在,环境对他起了一个选择作用)
 
人类的传染病和免疫
1.传染病:由病源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疾病。
2.传染病特点:传染性和流行性。
3.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4.传染病的预防措施:①控制传染源;②切断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人群。
5.艾滋病(aids):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其病毒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血液、精液、唾液、乳汁、泪液等体液中。能攻击和杀伤人体内的免疫细胞,使人体的免疫功能损伤。所以许多病原体乘虚而入,死亡率极高。
     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接触、母婴传播、公用注射器
     预防措施:;加强宣传和普及预防滋病的常识,让人们了解艾滋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做到遵纪守法,自觉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的同时,要从精神和物质上安慰和帮助艾滋病患者。
     世界艾滋病日:每年12月1号
 
 
7.免疫:人体具有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的功能,可以合成一些特异物质,以抗御病菌、病毒或排除异体物质的危害。
  抗原:凡能引起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物质。
  抗体:人体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能抵抗病原体等特殊蛋白质。
  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皮肤、溶菌酶、白细胞、吞筮细胞)
  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人体与入侵的病原体或异物接触后产生的一种防御机能(胸腺、脾、淋巴结等)12
  免疫功能:①防御感染;②自身稳定;③免疫监视;④防御功能异常;⑤自身稳定异常;
⑥免疫监视异常。
  计划免疫: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保护易感人群措施)
  优点:预防以至最终消灭传染病最简便,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是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大事。
健康的生活
1.说明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说明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1.阐明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构成。
2.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维持着生物圈的生态平衡,是构成生态系统复杂结构的根本因素,也是生物圈中的水循                     环、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循环的重要保证,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shengwujiaoan/38213.html

  • 第二节生态系统概述|第三章第二节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以及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4.在对有关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

    发布于:2016-02-22

    详细阅读
  • [第一节细菌教学反思]第一章第一节细菌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从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营养方式、对自然界的意义、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讲述了有关细菌的基础知识。 在知识方面,细菌的形态、结构只涉及到显微结构;生理只包括分裂、腐生、寄生三个概念,教材还讲了物质循环、生物固氮这两个土壤微生物学的重要主题;在知识的价值方面描述了这些知识在生产...

    发布于:2016-02-22

    详细阅读
  • 七年级上册生物植物的生长_初三生物上册《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知识点

    初三生物上册知识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今天我们给大家详细的介绍这样这方面的知识点。  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基本结构:  双子叶植物:具有两片子叶植物(花生、白菜、向日葵、豌豆、芒果)  单子叶植物:只有一片子叶植物(小麦、水稻、甘蔗)  2 种子成分:⑴ 无机物:水、无机盐;⑵...

    发布于:2016-02-22

    详细阅读
  • 初中生物有关细胞结构的知识点|初中生物点击细胞结构的思维误区

    误区一:没有叶绿体或中央液泡的细胞是动物细胞①有叶绿体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如植物的根细胞不进行光合作用,没有叶绿体。②有中央液泡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中央液泡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未成熟的植物细胞也没有中央液泡。③有中心体的细胞可能是动物或低等植物的细胞,没有中心体...

    发布于:2016-02-22

    详细阅读
  • [放的第一章]第一章第二节放线菌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放线菌结构特点及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难点 :放线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对自然界的重要作用。设计思想:学生对放线菌的了解并不是很多,本节课主要向学生介绍放线菌的主要特征,同时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放线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便加深对放线菌的认识。手段: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教...

    发布于:2016-02-22

    详细阅读
  • 【高一生物第一章第二节】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的变异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了解遗传现象的基础上,了解生物变异的现象及其普遍性。2.通过对具体变异现象的分析,了解变异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的变异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对遗传物质在生物的遗传、变异中的作用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遗传与变异的相互关系进行辩证观点的教育。3.了解变异在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实践意义。...

    发布于:2016-02-22

    详细阅读
  •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其结构基础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方式教学建议

    本章的引言部分十分重要,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学中可以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两幅插图进行认真的观察,再由教师或学生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然后由学生回答引言中提出的两个问题,导出本章课题,并且引出第一节的内容。关于神经系统的组成,可以结合挂图或模型,并且用列表(见本节知识结构)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

    发布于:2016-02-22

    详细阅读
  • 【初中生物探究实验题精选】初中生物浅析探究实验的解题思路

    这几年的考试几乎每次都有探究题,对于这类题目。很多学生束手无策。还有的学生甚至索性不做,把它看成一个庞然大物,被吓倒了。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根据这几年的考试情况,我想谈一下自己的见解。答题方法:(1)实验题目包括三个方面:①研究对象;②研究现象③作用于对象的因素。如ph值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发布于:2016-02-22

    详细阅读
  • 初中生物被子植物的一生|初中生物被子植物的起源

    被子植物是现代植物中占绝对优势的植物类群,目前已知有300—400科,20—30万种,这在数量上远远超过所有其他植物类群种数之和。被子植物的起源问题被达尔文称为“讨厌之迷”,已经被研究、争论了一个多世纪。与之有关的假说、理论层出不穷。近30年以来,相关的研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许多涉及被子植物起源的讨...

    发布于:2016-02-22

    详细阅读
  • 【高一生物第二章第一节】第二章第一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的基本观点,并通过对比对生命起源认识的不同观点,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生命观的教育,自觉抵制非科学的观点。 2.在了解动物、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基础上,归纳总结、初步认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3.了解人类进化的历程,认识人类的生物学地位。 4.在学习动物...

    发布于:2016-02-22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