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会考必考知识点(人教版)]初中生物会考知识点归纳:生物与环境

九年级生物教案 2016-02-2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生物教案】

1.探究光照或水碓植物生存的影响   (七上p6)
2.分析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七上p7)
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大气、土壤等);
3.分析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七上p8)
生物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个体或种群之间的关系。(捕食、竞争、共生)
4.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七上p11) 如不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5.生物对环境适应:保护色(昆虫、北极狐、熊等)警戒色(毒蛇、黄蜂等),拟态(竹节虫)。
6.生物与环境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
7.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七上p16整节内容都做考试要求)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
镜筒:上端按装目镜,下端安装转换器。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
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目镜和物镜:目镜是用眼观察的镜头,物镜是接近物体的镜头。物像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做光圈。用不同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一面是平面镜(光线强时用),一面是凹面镜(光线弱时用)。转动反光镜可以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
(一)学习使用显微镜
1.取镜、安放
2.对光: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约2厘米;
②转动转换器(转动转换器的转动板,不要用手直接推物镜),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③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 同时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
3.观察:(先用低倍镜,此时只能用粗准焦螺旋,再用高倍镜,此时只能用细准焦螺旋)
观察任何标本都必须先用低倍镜。
思考:①降低镜筒时,操作者最关键的姿势应该是什么?其重要性是什么?
答:从侧面看着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直到接近玻片为止。(注意:应缓慢转动粗准焦螺旋,不能用力过猛,以免损坏机件,使粗准焦螺旋调节失灵。)
②p在视野中看到的是什么字,看到的是正像还是倒像?答:d,倒像
③如果看到的字偏在视野的左上方,怎样才能将它移到视野中央?答:左上方(在哪个方向就往哪个方向移动)
④如果是把字写在不透明的纸上,观察的结果是否相同?答:不相同
4.收镜
(二)引导学生注意有关生物实验器材的用途及注意事项
   (1)酒精灯:用于加热
    注意事项: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另一酒精灯;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2)烧杯:用于存放及加热液体
    注意事项:加热时烧杯外壁要擦干;加热时要用石棉网间接加热。
(3)盖玻片和载玻片:用于制作临时玻片标本。
    注意事项:盖玻片很薄、易碎,应做到轻取、轻放。
(三)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探究肉汤变质的过程包括了哪几个步骤?123
 
科学探究过程
基本要求
提出问题
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并表达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作出假设
应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并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制定计划
拟定探究计划,列出所需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计划必需合理、严密、可行。
实施计划
按计划进行研究,并收集所得数据、实验现象等资料。
得出结论
分析所得数据、现象等实验资料,经缜密的推理。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
表达交流
撰写探究报告,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
 1.探究光照或水碓植物生存的影响   (七上p6)
2.分析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七上p7)
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大气、土壤等);
3.分析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七上p8)
生物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个体或种群之间的关系。(捕食、竞争、共生)
4.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七上p11) 如不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5.生物对环境适应:保护色(昆虫、北极狐、熊等)警戒色(毒蛇、黄蜂等),拟态(竹节虫)。
6.生物与环境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
7.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七上p16整节内容都做考试要求)
初中会考复习(二) <wbr> <wbr> <wbr> <wbr>生物与环境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
镜筒:上端按装目镜,下端安装转换器。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
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目镜和物镜:目镜是用眼观察的镜头,物镜是接近物体的镜头。物像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做光圈。用不同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一面是平面镜(光线强时用),一面是凹面镜(光线弱时用)。转动反光镜可以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
(一)学习使用显微镜
1.取镜、安放
2.对光: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约2厘米;
②转动转换器(转动转换器的转动板,不要用手直接推物镜),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③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 同时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
3.观察:(先用低倍镜,此时只能用粗准焦螺旋,再用高倍镜,此时只能用细准焦螺旋)
观察任何标本都必须先用低倍镜。
思考:①降低镜筒时,操作者最关键的姿势应该是什么?其重要性是什么?
答:从侧面看着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直到接近玻片为止。(注意:应缓慢转动粗准焦螺旋,不能用力过猛,以免损坏机件,使粗准焦螺旋调节失灵。)
②p在视野中看到的是什么字,看到的是正像还是倒像?答:d,倒像
③如果看到的字偏在视野的左上方,怎样才能将它移到视野中央?答:左上方(在哪个方向就往哪个方向移动)123
④如果是把字写在不透明的纸上,观察的结果是否相同?答:不相同
4.收镜
(二)引导学生注意有关生物实验器材的用途及注意事项
   (1)酒精灯:用于加热
    注意事项: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另一酒精灯;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2)烧杯:用于存放及加热液体
    注意事项:加热时烧杯外壁要擦干;加热时要用石棉网间接加热。
(3)盖玻片和载玻片:用于制作临时玻片标本。
    注意事项:盖玻片很薄、易碎,应做到轻取、轻放。
(三)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探究肉汤变质的过程包括了哪几个步骤?
 
科学探究过程
基本要求
提出问题
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并表达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作出假设
应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并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制定计划
拟定探究计划,列出所需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计划必需合理、严密、可行。
实施计划
按计划进行研究,并收集所得数据、实验现象等资料。
得出结论
分析所得数据、现象等实验资料,经缜密的推理。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
表达交流
撰写探究报告,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shengwujiaoan/38242.html

  • 第二节生态系统概述|第三章第二节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以及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4.在对有关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

    发布于:2016-02-22

    详细阅读
  • [第一节细菌教学反思]第一章第一节细菌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从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营养方式、对自然界的意义、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讲述了有关细菌的基础知识。 在知识方面,细菌的形态、结构只涉及到显微结构;生理只包括分裂、腐生、寄生三个概念,教材还讲了物质循环、生物固氮这两个土壤微生物学的重要主题;在知识的价值方面描述了这些知识在生产...

    发布于:2016-02-22

    详细阅读
  • 七年级上册生物植物的生长_初三生物上册《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知识点

    初三生物上册知识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今天我们给大家详细的介绍这样这方面的知识点。  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基本结构:  双子叶植物:具有两片子叶植物(花生、白菜、向日葵、豌豆、芒果)  单子叶植物:只有一片子叶植物(小麦、水稻、甘蔗)  2 种子成分:⑴ 无机物:水、无机盐;⑵...

    发布于:2016-02-22

    详细阅读
  • 初中生物有关细胞结构的知识点|初中生物点击细胞结构的思维误区

    误区一:没有叶绿体或中央液泡的细胞是动物细胞①有叶绿体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如植物的根细胞不进行光合作用,没有叶绿体。②有中央液泡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中央液泡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未成熟的植物细胞也没有中央液泡。③有中心体的细胞可能是动物或低等植物的细胞,没有中心体...

    发布于:2016-02-22

    详细阅读
  • [放的第一章]第一章第二节放线菌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放线菌结构特点及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难点 :放线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对自然界的重要作用。设计思想:学生对放线菌的了解并不是很多,本节课主要向学生介绍放线菌的主要特征,同时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放线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便加深对放线菌的认识。手段: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教...

    发布于:2016-02-22

    详细阅读
  • 【高一生物第一章第二节】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的变异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了解遗传现象的基础上,了解生物变异的现象及其普遍性。2.通过对具体变异现象的分析,了解变异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的变异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对遗传物质在生物的遗传、变异中的作用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遗传与变异的相互关系进行辩证观点的教育。3.了解变异在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实践意义。...

    发布于:2016-02-22

    详细阅读
  •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其结构基础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方式教学建议

    本章的引言部分十分重要,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学中可以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两幅插图进行认真的观察,再由教师或学生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然后由学生回答引言中提出的两个问题,导出本章课题,并且引出第一节的内容。关于神经系统的组成,可以结合挂图或模型,并且用列表(见本节知识结构)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

    发布于:2016-02-22

    详细阅读
  • 【初中生物探究实验题精选】初中生物浅析探究实验的解题思路

    这几年的考试几乎每次都有探究题,对于这类题目。很多学生束手无策。还有的学生甚至索性不做,把它看成一个庞然大物,被吓倒了。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根据这几年的考试情况,我想谈一下自己的见解。答题方法:(1)实验题目包括三个方面:①研究对象;②研究现象③作用于对象的因素。如ph值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发布于:2016-02-22

    详细阅读
  • 初中生物被子植物的一生|初中生物被子植物的起源

    被子植物是现代植物中占绝对优势的植物类群,目前已知有300—400科,20—30万种,这在数量上远远超过所有其他植物类群种数之和。被子植物的起源问题被达尔文称为“讨厌之迷”,已经被研究、争论了一个多世纪。与之有关的假说、理论层出不穷。近30年以来,相关的研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许多涉及被子植物起源的讨...

    发布于:2016-02-22

    详细阅读
  • 【高一生物第二章第一节】第二章第一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的基本观点,并通过对比对生命起源认识的不同观点,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生命观的教育,自觉抵制非科学的观点。 2.在了解动物、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基础上,归纳总结、初步认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3.了解人类进化的历程,认识人类的生物学地位。 4.在学习动物...

    发布于:2016-02-22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