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读后感|《荷塘月色》学案及随堂自测

高一语文教案 2015-05-1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语文教案】

课型:新授  

学习札记〖学习目标及要求〗:1、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探究能(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3)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4)教师结合学生自身的经历,引导学生体味、感悟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关注自然、体悟人生。2、重点难点:(1) 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2)理解文章主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体悟人生。3、高考要求:能够进行重点词语的积累,同时能够掌握阅读的技巧与方法。4、体现的思想方法: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5、知识体系的建构:现代文知识体系的建构。〖讲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二、探究精讲:一、解题:荷塘月色(加点部分板书,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 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本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二、学生默读课文,参照“练习”一,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三、教师先读课文、正音并解释词语。    四、理清全文的段落。教师归纳:全文分三大段。第一大段,(即第 1 自然段),写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第二大段,(2—6 自然段)是全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第三大段(末两个自然段),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文结构完整,衔接自然紧密,写景与抒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     五、讲读第一段。    (一)指名朗读。    (二)提问:作者为什么惦念起荷塘来了?作者写自己离开沉浸在寂静中的家有什么用意?    师生共同谈话,注意“忽然”两字。    月亮升高了,马路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听不见了,妻子拍着闰儿也渐入睡。周围已经沉静下来了,本来可以好好想一些问题,但是,许多的事萦绕在自己头脑中,无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    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六、讲读第二段:    (一)提问,这一段是按照什么线索来写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这一段是按照作者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的。按照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展现荷塘月夜的美丽景色,抒发作者的感情。123456    小路(第 2 节)——荷塘(第 4 节)——月色(第 5 节)——荷塘周围的树(第 6 节)    漫步——思索(线索)(板书)    (二)讲读第 2 节:    文章先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提问:这条小路有些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者抓住了小路的曲折、幽僻,多树的特点(板书),这三者中,幽僻是主要的特点。曲折与多树是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小路沿荷池而筑,随荷池弯曲,呈曲折之态。多树则蓊蓊郁郁,更显幽深僻静。    文章用了对比的方式,衬托出月下小路的美。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    (三)讲读第 3 节:    提问:这一节写作者去荷塘时的感受,请你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请学生把“象今晚上,……现在都可不理”这段话划出来。这是作者感受的具体内容。作者感到在这种幽僻的坏境之中,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在这种环境里,可以不做违心的事,不说违心的话,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抛弃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进一步点明了夜游的原因。            (四)讲读第 4 节:    背诵课文第四段,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有何特点?    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    (2)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    荷塘        曲曲折折  用叠词,突出广度    荷叶        田田  用叠词,突出密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    荷花        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    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    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纤尘不染的美质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    荷波        闪电,比喻,突出快速    凝碧,以静写动    流水        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123456    (3)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寄寓的感情素淡,宁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五)讲读第 5 节:    背诵课文第五段,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2)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3)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酣眠”比喻什么?“小睡”比喻什么?作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处”?    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4)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哪个动词用得精妙?    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树。月影当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色表现得更为精妙。    一个“画”字用得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5)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6)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朦胧,和谐,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七、讲读末两节。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引起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    八、写作特点: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韵味。作者是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如此美的?    (1)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创造出生动的意境。    (2)作者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    (3)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    九、归纳中心思想。让学生归纳,教师总结。从荷塘月色美丽景色的描绘中,表露了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23456总结、扩展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于通过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去把握其中寄寓的情感。而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要善于分析景物描写的层次、景物描写的技巧造成的效果,要品味景物的特点,最后归结到美感特征。    课外阅读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绿》,领悟寄寓在梅雨潭的绿中的思想感情,并与《荷塘月色》表现的思想感情进行比较。布置作业    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方法,在选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课堂感悟〗:

感悟归纳一:     现代文的学习值得研讨:应该学什么?

感悟归纳二:

   现代文阅读的技巧根本在于:读一读,停一停,想一想。

感悟归纳三: 学会从大自然中汲取素材,用于我们的学习中。

《荷塘月色》随堂自测☆检测目标☆                         1.检测与本节授课相关的知识☆    要点强化☆1、  重点的现代文词语。2、 现代文阅读的技巧与方法。    ☆    当堂检测☆一、课文内容检测:一、基础题    1.对《荷塘月色》一文中联想到江南采莲风俗的文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江南的惦念,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境”中解脱出来。    b.作者生活丰富,这种联想充实了作品的内容,读之倍感妙趣横生。    c.当晚闲来无事,作者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自然而然地回忆了这段读书生涯中的趣事。    d.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家乡的荷塘,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2.为下面的《采莲曲》(南朝梁代萧纲作)选填原有诗句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    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    棹动芙蓉落,__________。    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a.船移白鹭飞    b.傍人娇莺飞       c.莲摇鱼暂飞    d.更逐鹧鸪飞二、阅读题(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练习。①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②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③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④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⑤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穹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123456    1.“笼着轻纱的梦”的正确读法是    (    )    a.笼着轻纱的/梦    b.笼着/轻纱的梦    2.“酣眠”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睡”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    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b.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c.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根钢丝似的,抛入天际。    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5.作者为什么说“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的情景却恰是到了好处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看荷花,宜晨,宜夜。朝晖月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盖田田,倍添丽色。不过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趁着晚晴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宋词人)的句子“古城野水,乔木参天”、“水佩风裳无数”、“冷香飞上诗句”、“高柳垂前,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似乎凉意顿生,溽暑已消。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首先,荷叶太挤,挤得每片叶子都不易伸展,很难有“田田”之感。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荷香也闻不到,自悔寻芳到已迟,“冷香嫣然”只是凭想象得之。再放眼一望,池中间居然一大块空白,片叶俱无,真像人头上患上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据说是水污染的后遗症,真是大煞风景。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初见的“奇景”,正感动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说:“花花开啦”、“蜻蜒来啦!”两条小腿,绕池急奔,兴奋得恨不能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绕池一周。这才发觉到池边树下,游人如织,观赏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静坐,有人闲聊,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骤雨立晴,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树浓荫,细草柔碧。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宛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如染,荷叶上圆珠的闪烁,晶莹如玉。此情此景,确也可乐。总觉心中阴霾顿消,也想着和女儿唱起歌来:“夕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采莲谣……”    原来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一年好景,一岁繁华,本无须远求,只要以不沾不染之心,  巨细无遗的眼,真正去领略,就是福气。123456    1.文中与“玉立婷婷”同义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毛之地”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文末的“福气”是指______________。3.“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的“风情”是指________________。(可用文中词语稍加组织概括作答)    4.第二节引姜白石词句,意在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预备败兴而返”的原因是什么?(概括作答,不要照抄原文)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的主旨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    b.作者对荷池感情的变化可以这样概括:向往荷池——叹气败兴——观赏得乐。    c.作者写如织游人怡然自得衬托了荷塘夕照之美和自己的心中之乐。    d.作者用华美的词藻和大致整齐的文句描写荷塘夕照,流露出愉悦之情。e.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荷塘的不同景色,表现出对水污染的不满。三、拓展题:     请你任意选一个角度,描写一段景物。不少于200字。123456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yuwenjiaoan/29752.html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一个文本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多向度、多层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个文本,也就具有多种可能。在具体的讲解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向度,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选取从“对比”这一表现手法上切入,因为它既是该文本最突出的特点,又能将文本主要的内容,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卡拉扬|《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

    【教学目标】1.欣赏本文所描述的音乐形象,解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2.学习课文描述音乐形象的手法;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贝多芬耳聋仍创作音乐的故事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1...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3)理解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小狗包弟》ppt】《小狗包弟》必修一

    安徽省安庆市第七中学 朱学明...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涉江采芙蓉_涉江采芙蓉

    《诗三首》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长相思教学实录一等奖]长相思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荷塘月色教唱】荷塘月色第二教时

    第二教时一、检查背诵二、赏析课文1、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描写...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及答案】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学习目标】1. 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不同特点;2. 探究林黛玉、 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特征。【方法点拨】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在)、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史记选读后感]《史记选读》

    成语、常用短语积累一、成语《太史公自序》1 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出处:“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2.不可胜道:无法尽说。极言其多。出处:“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3.金匮石室:匮:柜子。古时国家收藏重要文书处。出处:“...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现代诗歌三首|外国诗歌三首

    致 大 海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教学难点 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