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目录_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专题三导学案

高一语文教案 2015-05-0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语文教案】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导学案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
【课前导学】
1、积累字词:媲美   事过境迁  抱残守缺  明日黄花 
褒贬   昙花一现  销声匿迹  孤芳自赏
威慑   一蹴而就  面目全非  班驳陆离
积淀   筛选  攻讦  咀嚼  时髦  蜕除
2、课前探究
1)、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以及本地的传统文化。初步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内涵。
2)、思考教材中的“问题探讨”。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文本的学习,了解传统的内涵、本质意义,从而正确的对待传统,唤醒他们的尊崇传统的意识。
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能够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等说理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以提高议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一些概念的把握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20世纪80年代,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上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文做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风尚。在这种背景下,庞朴针对这种种现象,写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从文化学的角度,做出了分析。
二、作者简介:
庞朴,江苏淮安人。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业,任教与山东大学。1974年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杂志从事编辑工作,以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现为“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沉思集》、《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公孙龙子研究》、《儒家辩证法研究》等等。
三、课文研读:
1、释题: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可见,本文主要阐述了二者的概念和区别。
庞朴认为: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2、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思路。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引子部分:是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正确对待传统的重大意义。提出应区别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
“传统文化”部分:阐述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特点、范围,以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
“文化传统”部分: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相比较,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的特点,探讨其诞生、生长、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
“财富与包袱”部分:论述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双重属性,阐明应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
全文是总分总结构。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着重探讨传统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内容,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传统。123456789
3、研读文本:
(1)研读引子部分:
a、提问: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什么是传统?(用原文回答)
明确:传统是那个在以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
传统与文化密不可分,我们常常会看到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说法,那么什么是传统文化,什么又是文化传统呢?
b、作者把“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差别,说成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这里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该如何理解?
明确:类比。化抽象为具体,贴切、形象,增强说理的生动性。虽然字相同但内涵不同,差异很大,引出下文。
(2)研读“传统文化”部分:
提问:读课文“传统文化”部分,思考什么是传统文化?
 (引导学生划出重点词句,下定义,训练概括能力)
明确:传统文化的全称是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
板书关键词:
传统文化:“文化” 文化遗产 有形的 时代性 民族性
四、课后作业:预习后两个部分。
【课堂练习】
1、根据文意,请分别给“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两个概念下定义。
传统文化:                                                                                                                               
文化传统:                                                                                                                                123456789
2、根据教学设计>文章第一第二部分的相关内容,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答:                                                                                                                                           
3、教学设计>文章引言部分明确指出了“传统”与“文化”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请找出来并把相关语句摘抄在下面。
①摘抄:                                                                                                                                                                                                              
②根据上面摘抄的文字,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传统”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答:                                                                                                                                                                                                                           123456789
【课外探究】
讨论你所了解的传统文化。
如:传统习俗:正月十五闹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团圆赏月
传统建筑:四合院、兵马俑、皇家园林、徽居
传统文艺:诗词歌赋、戏曲、皮影戏、武术、飞天、壁画、乐器、书法、刺绣、瓷器、太极、文房四宝、玉雕、青铜器
传统思想:儒家思想

【课堂讲学】
第二课时
一、内容回顾:明确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研读“文化传统”部分:
1、提问:重读课文“文化传统”部分,思考什么是文化传统? 
(可围绕以下问题引导学生:
文化传统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民族精神
文化传统的变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结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
明确: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捉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其成员共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共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心理素质和性格特征的总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的总和。如中华民族具有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重视团结统一,勤奋勇敢等,犹太民族经商意识,竞争意识很浓,大和民族具有强烈的民族扩张的本性和武士道精神等。
板书关键词:
文化传统:“传统” 民族精神 无形的
惰性 渐变性
2、结合以上两个问题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花较大的篇幅来阐释“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 
因为作者的意图(中心论题)就是剖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便读者能够正确的看待传统。
三、研读“财富与包袱”部分:
1、应该如何看待传统?读文找出作者的观点
明确:既是财富,也是包袱。
2、为什么说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
明确:传统是财富——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那情景是不堪设想的。因此,传统文化是祖宗的丰富遗产,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传统是包袱——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常常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也会引起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传统是民族沉重的负荷,是社会前进的包袱。
举例:传统是财富——这个例子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我们现在所运用的语言文字都是自古以来继承演变过来的,我们掌握的许多生存本领,如建筑本领,造纸本领,制药本领都是从古人那里学习继承的。前人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智慧,创造出许多诸如红楼梦,史记,论语,唐诗三百首等优秀文史遗产,供我们当代人学习欣赏。
传统是包袱——如封建社会对待妇女的许多落后做法,论语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将女子与小人化等,三妻四妾,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裹小脚等。
3.提问:既然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呢?
明确: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传统,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传统,继承其精华,摒弃其糟粕。用原文的话来回答就是,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将过去彻底砸烂,而是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123456789
【课堂练习】本课作业本
【课外探究】灵活运用文中观点讨论:于丹和易中天的走红对传统是幸还是不幸?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
【课前导学】
一、介绍作者、解题。
    乔治•萨顿是一位科学史家,在某种意义上讲,他可以说是近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也是一位名的新人文主义的倡导者。在萨顿之前,科学史自身虽然已有很长的发展历程,但却还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化的学科而为世人所普遍接受。而萨顿通过一生的努力,以其业绩奠定了科学史学科的基础:他创办了重要的科学史刊物;他确立了这个学术领域的独立性;他建立了以学科为基础的学会;他为科学史领域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一般性的综述、高级的专著以及教学手册,并建立起科学史的教学体系。总之,人们经常把萨顿看作是当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本文是一篇谈论科学史的短文。
二、学生阅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探讨,认识文明对话的内涵及其意义。
    2、能为较长的学术文章提炼关键词语,写出内容提要。
    3、认识各种常见议论文在表达方式、语言使用和整体风格上的不同特点。
    4、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的情况。
二、师生讨论归纳如下:
 1、从实验科学的角度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
 2、科学全部形成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
 3、今日西方仍需要东方。
 4、分析这类人的表现和实质。
 5、净化西方文明的途径和方法。
 6、新的鼓舞来自东方。
 7、指出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
 8、东西方文化的共同本质。
 9、感恩东方文明,并对它寄予希望。
    10、再一次强调应该具有科学的态度,以实现东西方文明的融合。
三、归纳本文的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1-3)要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关系。
    第二部分:(4-8)不能正确认识东西方科学的原因及其危害。
    第三部分:(9-10)总结全文,促使东西方文化融合,完满地实现人类的使命。
四、问题探讨:
    1、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
    明:东方科学和思想是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机。
    2、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
    明: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五、探究写法:
    1、多用诗意的比喻,增强作品的形象性。123456789
    如:第二节“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用了一个人们习见的比喻,揭示出东西方科学的关系。
“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光明是隐喻,比喻来自东方的真理,这真理像阳光一样投射过来。
    2、文章组合上多变化,比较自然。
自己的担忧——存在的问题——一代人的使命——强调应具有的科学态度——文明要经过历史的考验而存活下来。
【课堂练习】
问题一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一文选用了哪些材料阐述了什么论点?
问题二  本文运用了比较论证的方法,请结合文章,说说什么是比较论证,作者是怎样通过比较来阐述道理的。
问题三  以具体语段为例,试分析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拿来主义》教案
【课前导学】
1、了解鲁迅的创作与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2、本杂文中作者提到了几个“主义”?作者对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3.学习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介绍鲁迅的创作与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本杂文中作者提到了几个“主义”?作者对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明确:①闭关主义  ②送去主义  ③送来主义  ④自己来拿。  
1.分析“闭关主义” 
问: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否定它的?  
明确:“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就是“闭关主义”。作者用“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予以否定。  
2.分析“送去主义” 
问:“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  
明确:有。“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123456789
问:这是例证法。那么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明确::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3.分析“送来主义” 
 问:“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明确: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问: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明确: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  
4.总结: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送去主义,沦为乞丐。听凭送来,大受其害。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 
由此看来,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明确:论证为什么要“拿来”。 
三、承递 
1—7段论证的是为什么要“拿来”,照此思路,那么,8—8节论证的应该是——怎么拿来。 
四、分析比喻论证 
1.“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⑴“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⑵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①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  
       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  
       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   
       ④拿来主义——占有,挑选  
2.联系“大宅子”这个比喻,说说前三种态度和方法究竟分别是什么意思。  
    明确:前三种态度和方法的意思分别是: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 
 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  
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批判了“拿来”的三种错误态度。进而提出了拿来主义的正确原则:占有,挑选。 
3.第9段借助一系列生动贴切的比喻,对“拿来主义占有,挑选”的态度和方法做了形象的阐述。用平实的语言,该怎么表达?  
明确:有害无益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 
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 
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灯”“烟枪”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4.拿来主义究竟怎么“占有,挑选”?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5.模仿归纳1—7段论证思路的方法,归纳8—9段的论证思路。 
五、最后一节总结全文 
要求学生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设计好问题后请把问题和答案连在一起读一遍,看看是否通顺,自然。  
(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123456789
【课堂练习】作业本
【课外探究】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堂讲学】                            第二课时
一、简介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讽刺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xx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二、体味文中词语的讽刺、幽默的效果。  
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  
请学生找出文中有关例句,具体体味。  
例:捧着“几张古画”“一路的挂过去”“捧”刻画恭敬的媚态,“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见得多么寒伧可怜,可鄙可笑。  
例:“活人替代了古董”,“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媚外求荣又出新的花招,愈演愈烈,讽刺强烈。例:“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大度”应加双引号,讽刺其不自量力。 
三、学生质疑 
进一步品味先生用词的犀利、讽刺的效果。  “拿来主义”的含义 
它是鲁迅先生的创见,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即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与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完全一致。  123456789
四、理清全文思路  
作者开始先批判了“送去主义”,边批判边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请同学们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 
2.(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五、归纳本文中心 
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 
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 
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 
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六、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课堂练习】作业本剩余练习
【课外探究】如何看待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这一现象。

123456789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yuwenjiaoan/29567.html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一个文本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多向度、多层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个文本,也就具有多种可能。在具体的讲解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向度,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选取从“对比”这一表现手法上切入,因为它既是该文本最突出的特点,又能将文本主要的内容,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卡拉扬|《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

    【教学目标】1.欣赏本文所描述的音乐形象,解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2.学习课文描述音乐形象的手法;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贝多芬耳聋仍创作音乐的故事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1...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3)理解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小狗包弟》ppt】《小狗包弟》必修一

    安徽省安庆市第七中学 朱学明...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涉江采芙蓉_涉江采芙蓉

    《诗三首》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长相思教学实录一等奖]长相思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荷塘月色教唱】荷塘月色第二教时

    第二教时一、检查背诵二、赏析课文1、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描写...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及答案】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学习目标】1. 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不同特点;2. 探究林黛玉、 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特征。【方法点拨】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在)、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史记选读后感]《史记选读》

    成语、常用短语积累一、成语《太史公自序》1 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出处:“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2.不可胜道:无法尽说。极言其多。出处:“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3.金匮石室:匮:柜子。古时国家收藏重要文书处。出处:“...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现代诗歌三首|外国诗歌三首

    致 大 海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教学难点 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