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案_《记念刘和珍君》必修一
【jiaoan.jxxyjl.com--高一语文教案】
福建省漳州市云霄第一中学 郭泽华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的有关背景,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理解作家强烈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深沉、含蓄的语言风格。
3、阅读方法指导,写作技巧分析及借鉴,积累写作素材。
【教学难点、重点】
1、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领会全文的思想内容。
2、难点:
这篇课文,由于时代背景、写作意图和作家语言风格等原因,对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说,阅读上难点较多,涉及到深层阅读问题,或者说,涉及到阅读教学中的精读问题。学习这篇课文,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精读习惯,在阅读中自觉地质疑解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激活学生的思维,要注意优化学生的思维流程。
【教学设想】
1、学习这篇课文,把它作为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借鉴成功写作方法的好教材。
2、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才作必要的点拨、提示,要让学生去发现,而不要轻易奉送结论。
3、在教学中,应找到一个既能触及学生阅读中的疑问又能直达教学目标的切入点,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学设计】
1、课型:
讨论课。
2、课时:
3课时。
3、教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积累整合词语的音、形、义。
2、了解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12345678910
3、理清文章的组材线索和写作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见了《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结识了《藤野先生》。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教师板书课题)。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板书作者)。
二、阅读课文注释①,并筛选文中提及的有关“三·一八”惨案的信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复习回顾初中学过的有关鲁迅的作品,并了解鲁迅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创作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学过的他的作品有《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社戏》等。
2、了解刘和珍。
(读印发的文章《刘和珍生平》《无花的蔷薇(之二)》)
四、检查预习
1、注音:
2、释词:
⑴ 寥落:稀少。
⑵ 深味:深深地体会。
⑶ 广有羽翼:到处有帮凶。
⑷ 长歌当哭:用文章来代替哭泣。
⑸ 微薄:依稀、淡薄。
⑹ 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12345678910
(强化积累意识,制作词语卡片)
五、速读课文,把握线索,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把握线索:
⑴ 给课文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两生上黑板板书,其他学生写在练习本上,完成后同桌交流、比较、归纳)
明确:
① 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② 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 刘和珍概况。
④ 刘和珍遇害。
⑤ 刘和珍遇害经过。
⑥ “三·一八惨案”教训。
⑦ 惨案的意义。
⑵ 合并归纳:表明写作目的的是第一、二部分;追忆烈士和惨案真相的是第三、四、五部分;总结教训和意义的是第六、七部分。(学生概括、展示、交流)
⑶ 默读第一、二部分,思考:作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作者对每一类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刘和珍;还有其他“四十余被害的青年”;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他们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政府,“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和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采取方式:
① 筛选信息。
② 同桌交换意见。
③ 小组讨论。
④ 展示讨论结果。
⑷ 教师设疑: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可以概括为什么?
提示:悲痛──愤怒──理智的思考。
(学生从文中寻找关键词来回答)
12345678910
2、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师指导:文章的思路,显示的是对布局谋篇的安排。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抓住作者悲愤感情线索的基础上,理清全文思路。
3、找准切入点,探求主旨,品味情感:
切入点:结尾“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如何理解作者的情感?
(学生讨论总结)
可供参考:
“此”的内容包括:
⑴ 对爱国者的崇敬;
⑵ 对执政府的愤怒;
⑶ 对反动文人的憎恨;
⑷ 对麻木民众的失望;
⑸ 对社会现状的忧愤;
⑹ 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和歉疚之情;
⑺ 对社会未来寄予希望……
六、合作探究
1、学生再默读课文一、二部分:
课文一、二部分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学生思考,同桌交流后发言,相互补充,完成此题目)
提示: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使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2、第2节写了什么?思路是怎样的?我们知道局部思路不仅包括各个层次间的思路,也包括各个层次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思路。
(齐读第2节,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以及每个自然段之间的思路安排)
提示:第1段共5个句子,第1句说明什么人是“真的猛士”。第2句紧承第一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3、4句是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比照,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第5句是作者的感叹。第2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所以本节思路流程应该定位为: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 12345678910
(此环节指导学生背诵,分析后齐读一遍,体会感情)
七、课堂小结
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
1、整体把握文意(重点是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和局部思路)。
⑴ 理清脉络。
⑵ 把握主旨。(特别要注意文章的背景、标题、开头、结尾、过度句、不时出现的抒情议论语句,注意整合段落大意)
2、回答问题时尽量在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引导学生自我总结方法,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效果)
八、布置作业
1、背诵第2节。
2、找出文中有关刘和珍的事迹,分析总结刘和珍的品质。
〖板书设计〗
三类人 感情线索 思路爱国青年 悲 写作缘起
反动势力 纪念主体
庸人 愤 教训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清局部思路,了解本文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
2、写作技巧分析及借鉴,积累写作素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2345678910
1、听写词语(学生上黑板)。
2、检查背诵第2节(指名提问)。
二、导入新课
路,还没有开始便已经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便永远不再醒来。
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鲁迅先生在黑暗中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毅然写了这篇悼念文章,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牢记血债!
三、速读课文第二大部分,探讨分析
1、这一部分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学生默读课文,筛选有关表示思路的语句,概括归纳)
明确: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其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2、速读课文,找出刘和珍的事迹,并分析总结刘和珍的品质。
(学生读课文,在课本上匀画并标记有关刘和珍的事迹,展示筛选的事件)
学生读课文明确:
⑴ 生前爱看鲁迅文章;
⑵ 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⑶ 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⑷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⑷ 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⑸ 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
⑹ “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
⑺ 中弹牺牲。
(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学生根据人物活动来分析人物形象,归纳性格特点)
总之,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学生。文章对刘和珍的描写不多,但可以看出她向往革命,渴求真理,追求进步;她有组织能力,有威信;她本性善良,为人祥和;她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嫉恶如仇,勇于反抗;她热心政治运动,勇赴国难,不惧牺牲。
四、合作讨论
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写人的文章。鲁迅先生没有详写刘和珍的生平,也没有详写惨案的本身,人物形象却可亲、可敬,关键是作者写出了人物的个性。如何写出人物的个性,请讨论作者运用的手法。 12345678910
(学生讨论明确)
⑴ 选取有意义的小事来表现人物性格。
⑵ 善于抓细节来抒发感慨。如反复强调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⑶ 运用人物的肖像描写。
⑷ 运用反衬手法。如用刘和珍的善良可爱反衬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
⑸ 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思想深刻,感情强烈。
2、以第二部分为例,说明文中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何综合运用?
(学生讨论明确)
这一部分包括三个段落,记叙、抒情、议论,交错融贯又各有所重,感情起伏回荡、激昂而又深沉。第三段以刘和珍与我的师生关系的议论为发端,转入记叙。鲁迅先生的感情也从第一大部分的愤激,转为舒缓。但是到第四段又由记叙进入议论、抒情,在记叙中连用“然而”、“但”等转折语,层层递进,感情再次迸发。在第五段开头就用“但是”一转,由上段的议论转到记叙刘和珍等遇难的经过,结尾再用“但是……”一句揭穿刽子手们的狰狞面目。对中外杀人者的义愤已经到了无法遏制的地步。
五、写作素材积累
1、积累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课内经典:
⑴ 警示句: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对偶句: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⑵ 创新句: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
3、相关经典:
⑴ 鲁迅的经典散文──《战士和苍蝇》:
叔本华说过这样的话:要估定人的伟大,则精神上的大和体格上的大,那法则完全相反。后者距离愈远即愈小,前者却见得愈大。正因为近则愈小,而且愈看见缺点和创伤,所以他就和我们一样,不是神道,不是妖怪,不是异兽。他仍然是人,不过如此。但也惟其如此,所以他是伟大的人。 12345678910
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
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
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去罢,苍蝇们!虽然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的。你们这些虫豸们!
⑵ 鲁迅诗一首: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六、布置作业
1、片断练习:
选用下面一个题目,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注意突出人物的个性:
⑴ 某老师走上讲台;
⑵ 父亲严厉的目光看着我。
2、背诵第4节。
〖板书设计〗
人物 事件 顺序 方法生活中 时 细节
刘和珍 学潮中
惨案中 间 肖像
追求进步、善良谦和、勇于反抗 12345678910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第4节
二、导入新课
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同声一哭。”下面我们就用心去解读语句,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吧!
三、跳读课文,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品味语言
(师点拨)
所谓关键语句,主要是指抒发作者悲愤情感和表达作者对死难意义理智思考的词语,在文中起着“点睛”的作用。──应联系上下文,联系主题解读关键语句。
(教师示范分析其中一二例,其余由学生质疑,学生讨论分析,师仅作指导)
1、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中的“哀痛者”“幸福者”如何理解?
明确: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对烈士热情讴歌。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
2、“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分析:抓关键词“尤”“出离”“浓黑的悲凉”“快意”“奉献”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人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记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意;三是警告反动派,血债是一定要用血偿还的。
3、“惨象,……就在沉默中灭亡。”
分析:抓关键词“已”“尤”,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更突出走狗文人“流言”的下劣无耻。“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关系的复句,既对反动派发出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和激励。
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分析:抓“依稀”“微茫”“更”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他们也将从烈士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地去斗争、前进! 12345678910
(学生推荐或质疑或赏析,自己试着总结一下理解语句含义的方法)
四、小结全文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内容是较深的,要通过反复诵读来加深领会。刘和珍等烈士牺牲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有多少有志的青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血战前行、前仆后继,他们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他们的精神应该扩大到我们这一代,这也是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希望所在。
五、布置作业
1、继续诵读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12345678910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详细阅读
教学设计:一个文本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多向度、多层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个文本,也就具有多种可能。在具体的讲解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向度,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选取从“对比”这一表现手法上切入,因为它既是该文本最突出的特点,又能将文本主要的内容,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
-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卡拉扬|《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1.欣赏本文所描述的音乐形象,解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2.学习课文描述音乐形象的手法;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贝多芬耳聋仍创作音乐的故事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1...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详细阅读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3)理解词...
- 详细阅读
-
涉江采芙蓉_涉江采芙蓉详细阅读
《诗三首》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
-
[长相思教学实录一等奖]长相思教学实录详细阅读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
-
【荷塘月色教唱】荷塘月色第二教时详细阅读
第二教时一、检查背诵二、赏析课文1、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描写...
-
【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及答案】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详细阅读
林黛玉进贾府【学习目标】1. 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不同特点;2. 探究林黛玉、 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特征。【方法点拨】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在)、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
-
[史记选读后感]《史记选读》详细阅读
成语、常用短语积累一、成语《太史公自序》1 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出处:“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2.不可胜道:无法尽说。极言其多。出处:“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3.金匮石室:匮:柜子。古时国家收藏重要文书处。出处:“...
-
现代诗歌三首|外国诗歌三首详细阅读
致 大 海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教学难点 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