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专升本语文勾践灭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高一语文教案 2015-05-0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语文教案】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的

了解关于《国语》的文学常识

学习常用字“知”、“复”、“既”、“劝”、“遂”、“当”。背诵第五、六段

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感受勾践为图复国卧薪尝胆的意志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论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请给这段话用成语起个标题,有能力的把这段话翻译出来。

题目:卧薪尝胆

译文:勾践困守在会稽的时候,喟然感叹道:“难道我就这样困守在这里一辈子吗?”吴王夫差赦免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饭时也亲口尝尝苦胆。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地说:“你忘记了吴越在会稽这一仗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己礼待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来访的宾客,救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的家属,与老百姓同甘共苦。

诵读课文

根据下列问题学生自己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注意字音、断句。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小声读课文。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时,为什么要号令三军?号令三军的内容是什么?

2文种是怎样进见勾践的?勾践派谁向吴国求和?勾践怎么说服出使者的?

3“夫差将欲听与之成。为什么没“成”?后来为什么又“成”了?

4当越国解了会稽之困后,勾践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5越国国土面积有多大?勾践对父兄昆弟发誓说了什么?勾践对国人下了什么命令?对“达士”,对“四方之士”,对“国之孺子之游者”,对自己什么态度?十年没收什么产生什么结果?

6越国父兄几次向勾践请求报仇?勾践是怎样回答的?

7讨伐吴国的战争开始后,国人有什么表现?

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订正字音、断句,并准备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复述课文

学生复述勾践灭吴的故事。要求学生在讲叙时要用联想和想像的方法生动叙述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重点字的理解。

注:讲大纲要求掌握的常用词“知”、“复”、“既”、“劝”、“遂”、“当”用幻灯打出这些常用词在初中使用过的句子,并注明出处,让学生快速回答。
 

评价勾践

分析评价勾践,要求用原文语句来分析。

学生只要自圆其说就行。对勾践评价好与坏,学生可能会超出《勾践灭吴》这课的内容,只要学生引用的史实没能科学性错误,教师都不要轻易否定。目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指导背诵

1越国父兄几次向勾践请求报仇?勾践是怎回答的?

2讨伐吴国的战争开始后,国人有什么表现?

3战绩如何?

作业 布置

背诵课文最后两段。完成书后练习第61页第二题。

板书设计                        

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标 

1、  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  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3、  认真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勾践在逆境之中不气馁、不沉沦,刻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与其奋斗成功的具体缘由,理解文种、申胥的忠贤报国之志。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艺术。

教学重点

(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简介《国语》思想内容、文学价值与本文相关时代背景;把握全文内容要点;讲读第一部分。

一、导语 :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幅对联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写的。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恨,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板书课题)

二、题解: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

1、关于《国语》

《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一样都是左丘明所作,一般的看法是,《国语》有一个成书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它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前990年)起到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共538年的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全书似乎是编辑各国旧存的史料,采择有多少,以《周语》的记载最详备,其余各国所记都是侧重在某几个人物和事件上。《国语》的编写意图,是“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国语·楚语下》)。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韦昭《国语解·叙》、刘熙《释名》)之称。《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它具有史家“尚实录,寓褒贬”的传统,也能运用形象思维来写史,具有较强的史学和文学价值。言谈为事实而发,事实又作为言谈的验证。它着重记述“邦国成败,嘉言善语”,故名为《国语》。它叙事比较完整,着力于通过对话,验证于行动,虚实相生,详略有致地揭示人物性格,表达思想。

2、关于本文时代背景

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地两个大国,两国经常攻战不休。公元前496年,吴攻打越,战于木隽李(今浙江嘉兴),吴师战败,吴王阖闾受伤死去。儿子即位。公元前494年为父报仇,败越于春椒(今江苏苏州),又乘胜攻入越都。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后讨伐吴国,在五湖(今太湖)大败。率五千甲盾而退保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并使人向吴王求和。勾践在吴国卧薪尝胆三年,回国后“十年生聚,而是年教训”,一方面为保命存国,施行缓兵之计,忍辱含垢图生存,一方面引诱吴王肆无忌惮地膨胀称霸诸侯的野心。吴先后征服中原的鲁、邾等国,压服齐、晋,夺得霸主之位。《左传》说夫差“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又说吴王不恤民力,“视民如仇”,穷兵黩武,凋敝不堪。事实如此,吴王沉湎声色,扰乱农工,违背时令,相信谗言,喜欢娼优,疏远了拾遗补阙、劝善规过的大臣,所以通达贤人隐居不出,忠臣背叛;周围人曲意逢迎,施肥不分,苟且偷安。勾践、鲁哀公十六年攻打吴,鲁哀公二十年保卫了吴,在军营中过了三年之后,终于在鲁哀公二十二年冬(公元前473年)灭吴。

三、指名分别朗读课文,正音释词。

(一)正音:会稽(kuàijī) 浠(chī)夏天穿的一种细葛布。 句(gōu)无 鄞(yǐn)地名,在今浙江宁波。嚭(pǐ)人名,即伯嚭 。疾疹(chēn)患病的人。无不脯(fǔ)也

(二)掌握本文的通假字

仇雠敌战之国也。 “雠”同“仇”

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同“娶”,迎娶

将免者以告。     “免”同“娩”,生育

三年释其政。     “政”同“征”,税赋

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同“磨砺”

无不餔也。       “餔”同“哺”,给人吃

振贫吊死。       “振”同“赈”,赈济

四、齐声诵读课文一遍,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试简要概括其内容。

明确:全文共三部分,分别为:战败和谈(第一至二自然段),卧薪尝胆(第三至四自然段),胜而灭吴(第五至第六自然段)。

五、讲读第一部分

(一)学生自译此部分,解答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疑难处。

难词难句解析:

1、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之上。本指鸟类歇宿,引申为停留居住。

2、 乃(于是、就)号令三军(古时军队大多氛围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也泛指军队。)

3、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使动用法,使之撤退)吴者,吾与之共知(动词,主管、管理)越国之政(朝政、政权)

4、  贾人夏则资(动词,积蓄,储备。文中是早作准备之意)皮,旱则资舟,水(用作动词,发大水)则资车,以(目的连词,来)待乏(物质匮乏的时候)也。

5、  夫虽(即使)无四方之忧,然(转折连词,然而、但是)谋臣与爪牙(指勇猛的将士)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6、  今君王既(已经)栖于会稽之上,然后(这样以后)乃求谋臣,无乃后(晚)乎?(无乃……乎:固定句式,岂不是……吗?表反问的句式)

7、  苟(如果)得闻子大夫(即大夫,子是加在人名或官名之前的尊敬之词)之言,何后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何后,即有什么晚的)

8、  遂使之行成(求和,成,和)于吴

9、  子胥谏曰:“不可(与之成)!”省略句

10、夫上(高)党(所、处、地)之国,我攻而胜之

11、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使动词,使服从)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讲和)而去(使动词,使离开)之

(二)讨论:

1、  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

2、  越王勾践和吴王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明确:越王纳谏,吴王拒谏)

3、  文种对勾践提出了怎样的批评?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批评的?

(明确:批评勾践平时不注意任用谋臣与武将,而到兵临城下时才想到寻找有用之才,为时已晚。采用比喻说理的方法,用贾人与蓑笠作比。)

4、  伍子胥反对议和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明确:吴月两国是世代的仇敌;吴越两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两国不能并存;吴国占据中原无利可图,而占据越地则得益非浅。)

5、  谈判的结果怎样?(提示:夫差王与之成而去)

五、布置作业 :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第二、三部分;概括评析人物形象;归纳全文中心与写作特点。

一、讲读第二部分

(一)疑难字词句疏通

1、  勾践说于国人曰shui 劝说

2、  寡人不知其(自己)力之不足也,而(却)又与大国执雠(结仇),以(导致,以致)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改变治国政策)【省略句】。

3、  吊忧者(慰问)

4、  去民之所恶(厌恶)

5、  然后卑(恭卑)事(服事)夫差

6、  宦(帝王的仆隶,这里名词用作使动词,“使……为宦)士三百人于(到)吴

7、  四方之民归(归附)之,若(像什么一样)水之归也

8、  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二三子”,春秋时表复数的习惯用语,相当于“你们”“诸位”“各位”等)夫妇以蕃(生息,繁殖)

9、  其达(明智达理)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供给他们整洁的住处,给他们漂亮的衣服穿,让他们吃饱饭。)

10、              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一定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礼,礼遇)

(二)讨论:

1、  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提示:力之不足,此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2、  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提示: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3、  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勾践卧薪尝胆的句子。(提示:卑事夫差……亲为夫差前马。非其身之所种不食,非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4、  勾践为了增强国力,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果如何?(提示: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招纳贤士。轻徭薄赋,整肃军纪。结果: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三败吴国)

二、讲读第三部分

(一)疑难字词句疏通

1、  昔者(从前)夫差耻(侮辱、羞辱;另解:原为形容词,现作使动词,“使吾君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克制)矣,请报(报仇)之

2、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怎么能不知道羞耻呢)请姑(暂时)无庸(用)战!

3、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请允许我们再打一战)

4、 勾践既许之,乃致(招致,召集)其众而誓之

5、  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思想行为)之少耻(缺少知耻的精神)也

6、  今寡人将助(帮助,顺应)天灭之。吾不与(赞成)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同进同退,旅;俱)。

7、  如此,则有常(规定的)刑 就会有合于国家规定的刑罚。

8、  果行(果断地这样做(伐吴)),国人皆劝(劝勉鼓励)

(二)讨论:越国伐吴时,国人为什么“皆劝”?越国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 1 因为勾践与民休息、体恤百姓的措施,深得民心;越国国力大增,百姓忠君爱国;越国上下精诚团结,雪耻心切。 2 根本原因是勾践忍辱负重,全国同仇敌忾。具体而言:勾践具有“以民为本”的思想,他认为只有民心所向,才能无敌于天下,因此,他能够尊重民意,依靠民力,与百姓同甘共苦,休戚与共。于是,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勾践有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面对强敌,他毫不畏惧,坚持反攻复国的目标,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终于复仇雪耻。勾践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纪律严明,赏罚分明。)

2、越国灭吴经过了哪几次战争?(明确:三次,即课文最后一句: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

三、总结全文

(一)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  从越王勾践战败媾和,卧薪尝胆,最终灭亡吴国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逆境中不能沉沦,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2、  本文塑造了一组形象鲜明生动的人物,试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他们的思想性格特点。

(明确:

勾践:一代开明圣贤的明君。他胸怀大志,不忘国耻,有胆有识,处变不惊;知人善任,勇于自责,能屈能伸,奋发图强;抚慰百姓,深得民心。

夫差:一个有勇少谋的昏君。他优柔寡断,刚愎自用,骄矜自满,不纳忠言,听信佞臣,终于错失良机,埋下祸根。

文种:一个治乱之贤臣。他耿直坦率,忠贞自负,足智多谋,长于辞令。

子胥:一个失败的忠臣。他忠心耿耿,力谏君主,观察敏锐,分析深刻,但缺乏进谏之艺术,又遇上惑于谗臣的昏君,一片苦心付之东流。

伯嚭:一个色令智昏的奸佞之臣。他置自己的职责于脑后,贪图越国美女,巧言惑君,帮助越国“行成于吴”,成为吴国灭亡的千古罪人。)

3、  分析本文详略取舍上的特点。(提问:文章标题为“勾践灭吴”,那么,全文的重点是否在于“灭吴”之战?)

(明确:吴越战争的具体情节不是作者所要反映的内容,因此文中隐去了吴越五湖之战、勾践被打败这一段史实:对于越国反攻过程中数年发生的几次战争,也只是一笔带过。而和谈备战是作者要重点表现的,因此不惜笔墨放开去写。写和谈,各色人等纷纷出场,文势跌宕,高潮迭起。写备战,从人力物力两方面写,人力一面写得尤为详细,如婚娶的具体规定,奖励剩余的具体措施等,无不如实笔录。从而令人信服地表明:勾践灭吴,事有必然;夫差覆亡,无法逆转。)

4、  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明确: 1 叙述语言古朴简明,点到即止,绝无赘言; 2 人物语言个性鲜明,旁征博引,巧譬善喻; 3 人物对话曲折尽情,起到了推进事态发展与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4 人物语言切合特定环境与人物特定的思想感情。例如:勾践只有在兵败国危以后才会亲切地称三军将士为“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并提出谁能退吴,便与他一道分享国家权力。再如文种作为治乱之贤臣,忠心耿耿,才敢于对勾践提出批评。而伍子胥、老谋深算,富有远见,才会入木三分地剖析不可与越国议和的理由。)

四、布置作业 

教案点评:

本教案的教学过程 安排的合理恰当。先介绍《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再通过对文言语言的理解,感知文意。最后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艺术。由浅入深,水到渠成。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yuwenjiaoan/29518.html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一个文本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多向度、多层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个文本,也就具有多种可能。在具体的讲解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向度,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选取从“对比”这一表现手法上切入,因为它既是该文本最突出的特点,又能将文本主要的内容,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卡拉扬|《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

    【教学目标】1.欣赏本文所描述的音乐形象,解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2.学习课文描述音乐形象的手法;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贝多芬耳聋仍创作音乐的故事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1...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3)理解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小狗包弟》ppt】《小狗包弟》必修一

    安徽省安庆市第七中学 朱学明...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涉江采芙蓉_涉江采芙蓉

    《诗三首》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长相思教学实录一等奖]长相思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荷塘月色教唱】荷塘月色第二教时

    第二教时一、检查背诵二、赏析课文1、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描写...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及答案】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学习目标】1. 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不同特点;2. 探究林黛玉、 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特征。【方法点拨】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在)、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史记选读后感]《史记选读》

    成语、常用短语积累一、成语《太史公自序》1 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出处:“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2.不可胜道:无法尽说。极言其多。出处:“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3.金匮石室:匮:柜子。古时国家收藏重要文书处。出处:“...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现代诗歌三首|外国诗歌三首

    致 大 海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教学难点 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