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毛泽东词两首之一 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2015-04-3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词的一般常识。

词的写作背景。

3、掌握重点字词。

4、学习以生动精炼的语言表达感情的写作特点。

5、认真领会词的意境。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

2、训练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激发学生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欣赏词作的语言美;引导学生领会词作情景交融的崇高美(壮美)。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感受毛泽东的博大精神和革命壮志。

难点: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词里的那种萧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培养教材意识和单元意识

请学生回答问题:

1、本册书有几个单元,都有些什么内容?

2、第一单元的学习要点是什么?

3、第一课的内容是什么?

(二)明确目标

1、学习《沁园春•长沙》,课内熟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三)整体感知

1、导入  新课

自古文人多悲秋。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

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心田。

2、学生自读词作两遍。

3、词的有关知识

[投影]  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等,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词有词牌,是词乐曲调的名称,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和格律。词牌之下是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

3、背景介绍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4、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

[活动]  教师范读。抽查学生朗读。纠正读音,通过点评把握文意。

[明确]  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 “立、看、怅、问、忆、记”六个动词清晰地显示出了本词的思路层次。

(四)赏析重点词句,突破重点、难点。

1、齐声朗读。

2、思考问题,引发讨论:

(1)上片的“看”字统领哪些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是抓住哪些典型景物(意象)来描绘这幅画面的,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点拨]   

①“看”字统领至“竞自由”。这种格式称为“扇面对”。诗人站在橘子洲头,远眺近看,一切尽在视野之中。

②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景物(形象、意象)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③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赏析:

万山:写出山之多;  层林:写出林之密;  红遍:写出红之广;   

尽染:写出染之透;  漫江:写出水之盛;  碧透:写出水之清;

鹰击:写出鹰飞的矫健,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   

鱼翔:写出鱼游的轻快,用“翔”不用“游”,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在空中一样轻快自如;

万类霜天:可见诗人视野的开阔;  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句,为我们描绘出了广阔万里、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体现了壮阔的崇高美,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

(2)看到这幅绚丽壮美的画面,作者想到了什么?

[点拨]   

①面对生机蓬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引发深沉的思索,提出谁是大地的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怅”字写出了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问”字引起设问,是本词的词眼。

(3)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为什么?

[点拨]   

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其中也包含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进一步理解: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结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积淀,历代文人都走不出这悲秋的老路。本词一反传统做法,描绘的是色彩绚烂的秋景,表现出昂扬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因为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作为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青年,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肯定不同于封建文人。因而,同是面对“秋”,由于胸襟不同,抱负不同,所选取的景物、着眼点也就不同,所渲染的情绪、抒发的感情也就自然不同。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4)下片的“恰”统领至哪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   

①“恰”安统领至“当年万户侯”。

②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五)小结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正是他本人性情、才华的充分显示,本词富有语言美的特点,很多词语极富表现力。“遍、染、透、争”显示了寒秋、霜天、万山、湘江等一派绚丽动人的秋景图。而一“怅”一“问”更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虑和重整山河的崇高使命感。

(六)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背诵这首词。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yuwenjiaoan/29272.html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一个文本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多向度、多层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个文本,也就具有多种可能。在具体的讲解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向度,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选取从“对比”这一表现手法上切入,因为它既是该文本最突出的特点,又能将文本主要的内容,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卡拉扬|《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

    【教学目标】1.欣赏本文所描述的音乐形象,解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2.学习课文描述音乐形象的手法;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贝多芬耳聋仍创作音乐的故事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1...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3)理解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小狗包弟》ppt】《小狗包弟》必修一

    安徽省安庆市第七中学 朱学明...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涉江采芙蓉_涉江采芙蓉

    《诗三首》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长相思教学实录一等奖]长相思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荷塘月色教唱】荷塘月色第二教时

    第二教时一、检查背诵二、赏析课文1、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描写...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及答案】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学习目标】1. 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不同特点;2. 探究林黛玉、 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特征。【方法点拨】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在)、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史记选读后感]《史记选读》

    成语、常用短语积累一、成语《太史公自序》1 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出处:“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2.不可胜道:无法尽说。极言其多。出处:“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3.金匮石室:匮:柜子。古时国家收藏重要文书处。出处:“...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现代诗歌三首|外国诗歌三首

    致 大 海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教学难点 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