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秋橘春天采原文|留得秋橘春天采

高一语文教案 2015-04-2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

  1、理解秋橘越冬保鲜的新技术和科学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

  2、领会本文用比拟、列数字及引用古人诗句等方法对说明事物特点所引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本文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科学小品文特点。

2、  领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及写作技巧对说明事物特点的作用。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桔子红了”这部电视剧我相信有很多同学应该看过吧?给你们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非常倾心于导演李少红精心布置的容家橘园?真想有机会能去那里看一下!今天其实有一位作家就给我们提供了那么一次机会,让我们来共同领略这美丽的景色。

  二、精读课文:

    ▲首先,请同学找一下描写柑橘的语段。(1,2小节)朗读。

    问:这两个小节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这部分作者用鲜明的文学笔法,描绘秋、春两季的美丽景色:秋景,春景,柑橘)。为什么要描绘两个不同季节中相同对象——柑橘的景象呢?

    明确:通过异中有同——不同季节、同有柑橘的对照比较,激出疑问,引起人们对秋橘何以能高悬于春树枝头的好奇,为下文的展开做了铺垫。

    问:第一节中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引用说明)引用李白诗句,描绘了怎样一副景色?(用文中的话说)

    明确:描绘一副“撩人心醉”的江南秋色图,其中突出了秋橘对景色的渲染作用。这不仅在一开始就为读者设置了一种诗意的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且也为引起另一副更为撩人的江南春色图做了铺垫。

    我们都看过了作者如何描绘春景的(只见绿油油的橘林中……一般)那么柑橘实为秋收的果实,怎么在春天里还会有累累金果呢?在这里作者设下疑问,也让我们把注意力又回到文章的正题上:秋橘何以能够留在春天采呢?

▲下面让我们来解答这个疑问,继续往下看。找出作者共花了多少笔墨介绍将柑橘留在树上过冬保鲜的新技术的?(3~5小节)

★至此,文章段落也很明显了(1~2为第一段,3~5为第二段,6为第三段)

      读第3小节,解释文言文部分,问:这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

明确:征引古今的记录实录(举例说明)作用:显示了“信而有证”的科学实证性。说明柑橘保鲜难。既然平常的保鲜都很难,那就更何况要留在树上过冬了。这就突出了创造秋橘春天采这项技术的难度。

默读第4小节,问:这一段中作者介绍了什么?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介绍了我国科技工作者发明的让柑橘留在枝头过冬保鲜技术这项新技术的实际效果。作者引用了许多科学数据(列数字),对柑橘的耐寒性、好果率以及营养价值的增加率等都用数字做了精确的说明,显示了准确的科学性,也提高了可信度。

●     总结:3、4两节有何关系?

明确: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这项新技术的巨大科学价值。

     ▲看第5小节,这一段是作者在遣词造句时的用心所在,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朗读。

      问:本段的特色在于哪里?

      明确:形象的拟人手法。找一下哪些词语能体现这一特色的?(超期服役,脱尽翠衣,黄袍加身,匆匆离开,乘虚而入,傲霜斗雪,进补,儿孙满堂)有何作用?增加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而这些词语本身互相之间也有一种潜在的联系,例如“超期服役”与“匆匆离开”正好相对,而“进补”与“儿孙满堂”也相呼应(习惯上我们认为老年人才需要进补)。

问:那么在对柑橘保留在树上所需各种肥料和药物时,其用量也是相当讲究的,为什么第5节没有一点数字?

明确:遮住要是因为科学小品文的读者并非专业工作者,而他们也主要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一些数据感兴趣,所以在这一新技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涉及的数据也就没必要写明了。

      问:这一段中我们还有一个问题有待解决,这里除了写能使柑橘留在树上过冬保鲜的科学原理外,还写了什么没有?

      明确:“你看,……汗水”一篇旨在介绍科技新成果的说明文里,为什么还要来这一句感叹呢?其实尽管都是介绍事理,提高对事物特点的科学认识,但仍不应该忽视人在这一认识过程中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对秋橘过冬保鲜技术的介绍也是展示了人对自然条件的不利因素的克服,赞美了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

●  总结:(3~5小节)由表及里,由因及果,使人的认识逐步深化,而且饶有兴味,体现了作者在层次安排上不平铺直叙的巧妙构思。

▲     朗读第6段。

点拨:最后一部分以诗的笔调,赞美了秋橘春采的实现给美好生活增添了新的情趣。以苏轼的诗作结,这里特别注意一下诗中的一个“最”字,这个“最”意在突出“橙黄橘绿时”在古代是一年好景中无可超越的境界。但这种无可超越的最高美景,在今人手里竟然得到了延伸、扩展,这当然是科学的胜利,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胜利。文章这个充满诗意的结尾,表达了对这种胜利的由衷钦佩和赞美之情;也是对科技工作者的杰出贡献的充分肯定,对人的自由创造能力的充分肯定,从而激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一种自豪的感情。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yuwenjiaoan/29159.html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一个文本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多向度、多层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个文本,也就具有多种可能。在具体的讲解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向度,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选取从“对比”这一表现手法上切入,因为它既是该文本最突出的特点,又能将文本主要的内容,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卡拉扬|《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

    【教学目标】1.欣赏本文所描述的音乐形象,解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2.学习课文描述音乐形象的手法;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贝多芬耳聋仍创作音乐的故事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1...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3)理解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小狗包弟》ppt】《小狗包弟》必修一

    安徽省安庆市第七中学 朱学明...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涉江采芙蓉_涉江采芙蓉

    《诗三首》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长相思教学实录一等奖]长相思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荷塘月色教唱】荷塘月色第二教时

    第二教时一、检查背诵二、赏析课文1、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描写...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及答案】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学习目标】1. 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不同特点;2. 探究林黛玉、 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特征。【方法点拨】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在)、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史记选读后感]《史记选读》

    成语、常用短语积累一、成语《太史公自序》1 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出处:“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2.不可胜道:无法尽说。极言其多。出处:“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3.金匮石室:匮:柜子。古时国家收藏重要文书处。出处:“...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现代诗歌三首|外国诗歌三首

    致 大 海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教学难点 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