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龙说赵太后》|《触龙说赵太后》

高一语文教案 2015-04-2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语文教案】

   教学设想

中学教材中的文言课文可以说是是祖国灿烂悠久文化中的精华,通过学习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审美趣味,然而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却总是被当作积累文言字词知识和学习文言句式的工具,并试图以此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实际上达到什么程度姑且不论,其阅读目的则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兴趣也很寥寥。   可是为什么文言文教学会陷入如此尴尬的处境呢?我以为有这样两个原因。

(一) 阅读能力培养模式的荒诞

文言文阅读能力正如其他一切能力的形成一样,理论的指导、教练的提醒固然重要,然而主体的的训练、摸索、反思、改进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因为语文特别是文言文没有数理学科那种严密的知识体系,要养成纯熟的阅读理解能力,惟有大量自觉主动阅读以举十反一,而绝对不是先学语法举一反三。游泳是在水里学会的,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也惟有投入自主阅读的海洋。可是多年来我们一直习惯于以探求、掌握事物的规律来取得举一反三之功效,于是把每一篇文章都当作培养能力的工具(例子),逐句翻译、精讲细讲,抓住字词反复比较归纳,再做些针对高考的训练题,于是大功告成。其实这培养的不是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至多不过是文言应试能力。

每一篇文章都逐句翻译,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不尊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不信任和对学生自学权力的剥夺,强行注入的最多是知识,而永远不可能是能力。学生不能从探索学习中体会乐趣,又没有自学的习惯,只是被动的接受,容易疲劳,学习效果之差也就可想而知了。而且一味强调文言字词的积累、文言句式的分析,也容易造成对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美感的放逐,如此心劳力瘁之后非但没有能力的形成,反而日渐丧失了对传统文化精品的神往和亲近。

教人学游泳,如果只在岸上讲解技巧而从不让人下水,这是滑稽而又荒唐的事情,可现在大家都极为严肃认真地以这种方式进行文言文教学,一切却显得那么正常,甚至天经地义,实在很荒诞。

(二) 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本身也很荒诞

因为知识是无限的,灌输知识不如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作为文言文教学的首要目标,2000年版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更是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然而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不甚明显,而学习阅读兴趣越来越低,对文言文学习有重要意义的认同率也有一定下降,教师中也有很多人认为文言文学习意义不大甚至是浪费时间,作为教育的成品(至少是合格的),教师的阅读能力也不理想,在工作中除语文、历史学科之外基本不接触文言文。教师尚且如此,其他“教育成品”“半成品”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以能力培养为目的,能力却没有明显提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形成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基本并不去运用它,这能力是不是有些“屠龙”之嫌呢?而且水平再高如果总得不到强化能力也会日渐荒废,既然如此这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文言文教学到头来不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吗?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通过学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英雄气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雄奇画卷、“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人生哲理乃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早已经深深地融入心灵深处。是不是可以说“有心栽培的‘能力之花’没能迎风怒放,而无意熏陶的‘思想之柳’却自在飞扬”呢?倘若真是如此为什么当初不索性以“思想之柳”的熏陶为主要目的呢?况且整天在河里游来游去还用你刻意地教他如何在水里伸展四肢吗?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自由发展的人,文言课文历经千百年时间长河的淘洗,是民族文化中璀璨的明珠,语文教师倘使能激发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自觉阅读文言作品的习惯,引导他们超越时空与古圣先贤对话,从而丰富思想、启迪智慧、开阔胸襟、砥砺心志,那该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境界啊!至于能力只不过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而决非目的本身,现在为培养能力而牺牲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实在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

文言文教学应当转换教学模式,我认为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做些尝试。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能力,这一切要想落到实处,就必须让作为教育主导者的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建构文言文教学新模式。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练就阅读能力。可是教师不讲,学生自读课文能行吗?文言文毕竟是汉语,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了三年,书上又有大量的注释,只要给学生相应的时间,未晓处且放过,他们对课文是能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的,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局部的含义,反复吟咏体味,滞涩处一般都能通过,剩下的那些疑难又可在与同学老师的讨论和相互启发中得到解决。就在这感知揣摩中,阅读能力自然养成。

(二)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自己深情的解读引导学生投入学习。文言课文应该说都是古典文学的经典,有着丰富的内涵、深厚的底蕴和极高的美学价值,但毕竟是千百年前的作品,而我们的学生成长于电视、卡通等快餐文化,又受制于应试压力,在阅读兴致、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方面自然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常常下意识地对其敬而远之。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创设情境、铺垫引导,并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从而为学生的自觉自主阅读作好必要的准备。因为思想要思想引导,热情要热情点燃,语文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在“诲人不倦”的同时更“学而不厌”,浸淫于灿烂的文学精品中,以提高自己的古典文化素养、培养对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以这种热爱之情感染学生,带着学生一起穿越渺远的时空,触摸先贤的灵魂。而一个自己都厌烦古文的老师能够将文言课文上得妙趣横生激情四溢是不可想象的,至多不过是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昏昏罢了。

(三)文言课文教师创设情境、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思想内容。热情感召之外,要让绝大部分学生都投入学习,老师还要做好细致的铺垫工作,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拉近与作品的距离,使其自然而然地走近先哲走近经典。我们进行了这样一些尝试,比如在上《伶官传序》时,播放MTV《霸王别姬》,带学生一起诵读“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名句,再投影展示李存勖人生经历的四幅图片,努力营造气氛,激发学生对英雄横空出世的神往、又为他的穷途末路而叹惋神伤,在唏嘘感慨之后深情吟咏,在吟咏之中细细品味,品味之中实现自我教育。在上《季氏将伐颛臾》时根据孔子师徒问答设计以现实学习生活为内容的师生问答,使课文教学具有现场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明白一个人应当诚实正直、尽职尽责作好本职工作。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增长迅速。世界范围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讲,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文言作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儿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和创造源泉,所以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带着我们的学生亲近传统、亲近历史,在古典文化的月光下徜徉,以丰富思想、发展智慧、砥砺心志、提高品位,在继承和发扬中反思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成为21世纪最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中华民族儿女。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不求甚解”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尽量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感和距离感,让他们认识到文言文原来也可以看懂,文言文原来很有意思。

【教学方法】

让学生结合注释,直接亲近文本,反复诵读,同桌间相互翻译。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揣摩字词意义、句式句法特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老师巡视,解答疑难。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让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更清晰更具体,帮助他们把新知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能分析触龙成功的原因,欣赏其说词的艺术;

进一步培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以致用,尝试以言辞解决生活中的交际冲突。

【教学过程 】

     一 分角色朗读,熟悉文本。

     二 投影检测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

        少  乃  甚  贤  而

     三 学生分析触龙成功的原因,欣赏触龙说词的艺术。

     四 创设情境,带学生尝试设计说词,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1 罗德满的作业 又没交,这是开学以来的第八次(老师布置过9次)了,贾可训老师怒不可遏,冲进教室,“罗德满,你给我滚出去!”

“我交了学费就有资格坐在教室里上课,谁也不能剥夺我学习的权利。”他昂起倔强的头,咕哝了一句,没有动。

“好,你不走我走。以后只要你罗德满在教室,我就不到这个班上课!”贾可训老师甩下全班学生,气鼓鼓地回办公室去了。

作为课代表的你,受同学的委托去请老师回来,你该怎么说呢?(允许对贾老师的个性进行想象加工。)

            2 上了一天课的大雄,走在回家的路上,又饿又累。可是家对他来讲,不再是温馨的港湾,因为自从爸爸下岗以来,家就成了爸爸妈妈比试挖苦谩骂、摔砸器皿甚至格斗技巧的擂台。每当大雄瑟瑟缩缩地请求他们不要吵时,总是被一句“大人的事不要管,搞好你的学习就行了”顶回去。爬上六楼,打开门,就听见玻璃爆裂的声音,接下来是压抑的哭泣……作为大雄的好朋友,技安打抱不平了,你觉得他该怎样说更管用呢?

     五 拓展阅读

宫之奇谏假道

《左传》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惟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佑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唯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唯馨。’又曰:‘民不易物,唯德馨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也。神所凭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yuwenjiaoan/29093.html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一个文本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多向度、多层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个文本,也就具有多种可能。在具体的讲解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向度,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选取从“对比”这一表现手法上切入,因为它既是该文本最突出的特点,又能将文本主要的内容,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卡拉扬|《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

    【教学目标】1.欣赏本文所描述的音乐形象,解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2.学习课文描述音乐形象的手法;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贝多芬耳聋仍创作音乐的故事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1...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3)理解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小狗包弟》ppt】《小狗包弟》必修一

    安徽省安庆市第七中学 朱学明...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涉江采芙蓉_涉江采芙蓉

    《诗三首》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长相思教学实录一等奖]长相思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荷塘月色教唱】荷塘月色第二教时

    第二教时一、检查背诵二、赏析课文1、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描写...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及答案】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学习目标】1. 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不同特点;2. 探究林黛玉、 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特征。【方法点拨】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在)、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史记选读后感]《史记选读》

    成语、常用短语积累一、成语《太史公自序》1 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出处:“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2.不可胜道:无法尽说。极言其多。出处:“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3.金匮石室:匮:柜子。古时国家收藏重要文书处。出处:“...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现代诗歌三首|外国诗歌三首

    致 大 海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教学难点 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