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仲夏夜]海滨仲夏夜

高一语文教案 2015-04-2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

1.了解“霍霍”、“绯红”、“广漠”、“苍穹”等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课文抓住景物特征细腻描写景物变化的写法。

3.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难点、重点分析]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景的?

分析:按时间顺序,分为日落不久、夜色沉沉和月亮升起三个部分,脉络清晰,条理分明。

2.作者写星光的出现,选择了怎样的时空背景?这对突出启明星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分析:时间背景是“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空间背景是:高而远的广漠的天幕。只有红光消失才能突出启明星的亮,以天幕为背景可以显示出启明星的大。

3.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作品分三个层次描绘海滨仲夏的夜景。

第一层(1~4自然段):写幽美、静谧的夜色。本层紧扣题旨,是全文重点描绘之所在,所以作者不惜泼墨,从多方面展开。首先着眼晚霞。先从静态看,写出“橘红”的颜色,再以晚霞与大海相互辉映,化静为动:“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准确而又形象地描绘了晚霞的绚丽多彩。作者对景物的观察是精细的,见诸文字时又是十分精确、有条理的。作者接着又描绘了繁星、灯火以及“温柔”的海水,“清新而又凉爽”的海风。在此基础上直抒胸臆:“我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文章情景交融,为下文写人作了充分的铺垫。

第二层(5~7自然段):写人们劳动后愉快的休憩时光。如果说作品的第一层主要是描绘了海滨的一幅风景画,那么第二层则勾勒了一幅入夜后的海滨人物速写图,从而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在社会主义时代自由幸福的新生活。但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并没有忘记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他们在劳动后的休息中,仍在谈论着今年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第三层(8~12自然段):写皎洁明亮的月亮沐浴下的海滨胜景;作品在描写“皎洁的月光”的同时,又描写了人影憧憧,人声鼎沸的热闹、欢乐的场景:人们可以在这里“海阔天空地尽情谈笑”,“酣畅地休憩”。由第一层写景、第二层写入,到这里把写景、写人、抒情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清新、隽永的意境,使人卒读之余,似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4.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1)线索。

所谓线索,就是贯串在整个叙事性文艺作品的情节发展中的脉络。在一般的记叙文中,线索的作用是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繁多的材料由记叙线索贯串起来,将文章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每一叙事作品都有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线索,但主要线索只有一条,其他线索则围绕主要线索来展开。记叙文中作者常以时间的推移或作者认识的发展为记叙线索来安排材料。这叫作“纵式结构”。《》正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的。

(2)景物描写。

文章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海滨夏夜的图画。全文写景既紧扣海滨夏夜的特点,又连类而及地写了城市风光,勾勒出一幅幅幽美的图画,写出了威海这座城市特有的风韵,给人诗的享受,画的美感。

首先,作者注意摄取富有特色的景物。自然景物有它自己的特点,写景,要抓住此时此景的特点,才能反映出特有的风貌。《》的写景很注意抓当时当地景物的特点。比如它写晚霞,不是笼统地去形容“红霞满天”,而是着意写反照在海浪上的霞光,“又红又亮”写出霞光的色彩特点;“闪烁”“滚动”“消失”表现霞光映在波浪上不停地晃动闪光这个特点。接着,写夕阳逐渐西沉的景物,着重写了长庚星。在直接描写星光之前,先写天空的变化,为长庚星的出现作铺垫。“高而远”“深蓝色”的呈现一片“肃穆”气氛的天幕作为长庚星的背景,把它映衬得更鲜明了。写长庚星,一是抓住它“最早出现”、天幕上只有它一个的特点,二是抓住它“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的特色。继而写“夜色加浓”时的景物,着重写灯光。“次第”一词用得准确,写出了许多灯光先先后后亮起来的特点。“尤其”一词强调描写的重点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其特点是倒映在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闪烁”,“像—串流动着的珍珠”,把灯光的特点写活了。写月亮的升起,则说它是“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这些都是海滨特有的景色,有别于其他地方。

其次,作者突出描写景物的颜色和动态。写景,可以从景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动态等方面着笔。课文为了突出海滨夏夜的美妙多姿,特别注意写景物的颜色和动态,因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幅幅静止的黑白图画,而是连续不断变换着的一组组彩色电影镜头。如写海滨傍晚的天空,起初写它燃烧着晚霞,颜色是桔红的,而后逐渐变为绯红、浅红,而后霞光消失,出现的是深蓝色的天幕、闪烁的星星、倒映在乌蓝海面上的灯光,以及皎洁的月色、在海面上闪烁的鱼鳞似的银波,写得变化多端。

(3)抒情。

写景的作用有多种,其中主要的一种是“传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写景是描摹客观风物,传情是表现主观情感,写景以传情,这个景物当中就寄寓着某种感情或与某种感情相关联的气氛。峻青热爱他的家乡,对山东的一草一木都有亲切的感受。作者正是带着赞美故乡的情感来写威海夏夜的一景一物的。在他的笔下,无论燃烧的晚霞,灿烂的满月,晚来的海风,柔软的沙滩,明亮的星光,蔚蓝的大海,都浸润着喜悦赞叹的感情色彩,读来使人感到十分亲切,使我们的心合着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应着作者的胸膛一起呼吸。他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亲切感情,使读者受到了强烈的感染,产生了引人人胜的艺术效果。

(4)语言。

语言运用方面,这篇散文突出的特点是比喻贴切生动,用词准确优美。在分析课文时抓住这些比喻和词语来讲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培养用词造句的能力。

(5)美学特色。

①用多变的色彩描绘了的“幽美”。

现实生活的纷繁复杂,决定了美的形态的多种多样。“幽美”是介于“崇高”和“优美”之间的一种美。它既有由于量的庞大,如大海、高空等景物而产生的亢奋而崇高的美;又有由于表现对象的柔和妩媚,如霞光、启明星、清风等景物产生的恬适从容的美。就是在这种“深远、僻静、昏暗”环境中,作者发掘捕捉了宁静美、动态美及和谐美。

宁静美。作者仁立海滨,按时间顺序描绘了三幅图景:一是夕阳落山,海浪染红霞;二是夕阳西沉,启明星高挂;三是夜色加浓,灯光与星光相映。这三幅图景,都是海滨远眺所见,表现出“深远”中的宁静美。作者描绘出祖国海滨的宁静美,正好反映出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各个角落的和平安定。宁静美是“幽美”的“独特”所在。

动态美。《》的“幽美”还表现在作者化静为动,从动态方面来刻画海滨的夜景上。夕阳缓缓下山,霞光缕缕染浪,浪头排排涌起。浪峰涌起之处,犹如燃烧的火焰,红霞、海浪都在“闪烁”“滚动”。形象地写出了海的色彩、海的气势。作者描绘出海滨千姿百态、绚丽多娇的美来,不仅流露出对祖国大好河山无比热爱的感情,而且还旨在揭示伟大祖国的旺盛生命力。化静为动,化美为媚,是“幽美”的又一“独特”所在。

和谐美。作者运用他那灵巧的画笔,在三幅图景中调色布彩:第一幅图是海染红霞流金溢彩;第二幅,淡彩轻描;第三幅点染写意。天空深蓝,海水乌蓝,星光闪亮,灯光通明,珍珠耀眼……五彩缤纷。作者倾注全部的爱来描绘祖国的海滨,笔调既活泼又朴实。多角度地描绘祖国海滨的夜景,给人以和谐统一的立体感。作者善于抓住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审美对象,善于运用不同形态的美,使它们相互联系、彼此渗透、互相转化,从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和谐美就是“幽美”的又一“独特”所在。

②情景交融写出崭新的“时代美”。

一轮皎洁而明亮的月亮照着海滨,“说话声、欢笑声、唱歌声、嬉闹声,响遍了整个的海滩”。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里,用情景交融的笔触,抒写了我们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美”。

5.全文描绘了哪三组画面?

分析:第一组画面(1-3段):描绘了从“夕阳落山不久”到“夜色加浓”这段时间里海滨夏夜的景色,作者以“霞光”、“启明星”、“灯光”为主要观察对象:第1段以“大海”为背景描绘霞光,写出了霞光的“色彩”和“动态”;第2段着重写“启明星”的“大”和“亮”的特点。第3段由“星”光引出对“灯”光的描绘。

第二组画面(4~7段):描绘了在幽美的夜色中,海滨沙滩上“劳动者休憩、谈笑”的情景。

第三组画面(8~12段):描绘了从“月亮上来”到“夜深”这段时间里月光下海滨沙滩上“劳动者休憩、谈笑”的情景。

抓住的特征写景,用语准确生动,是本文的主要特点。霞光色彩的变幻,从启明星闪烁到繁星满天,从夜色渐浓到明月升起,正是夏夜晴空特有的景象。如“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动态的霞光,表现了霞光的色彩变化。作者不仅抓住了色彩、光线的变化,更紧扣了“海滨”这一特定的环境。借海浪写霞光,用蓝天衬明星,让映在海面的灯火与天空的星斗辉映,写夜色中和月光下海滩上的笑语欢声,等等,使景物更形象生动。

6.第3段的灯光图与“天上的市街”的意境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

分析:相似处,都有真的灯光和天上的“明灯”,《天》用街灯引出明星,这里是用星星引出真的灯光,写法类似。不同处,《天》重点写天上的明星,街灯只是引子和陪衬;这里天上的“明灯”、山坡上的灯火、海面上“流动着的珍珠”三个层次,上中下互相辉映,更多彩多姿,富有画趣。

7.文中为什么在写启明星之前要写霞光由渐淡而消失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分析:这一部分绝非闲笔,它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写启明星出现前的情景,突出霞光由渐淡而消失的变化过程。二是突出夏夜晴空“高而远”的特点,只有霞光消失,天才显得“高而远”。三是为下文写启明星作铺垫,霞光由淡而无,创造了一个宁静、辽远的意境,对写启明星的“大”、“亮”起到了绿叶扶红花的作用。

从全文来看,重点是体会第一部分描写的自然美,难点是理解文章二、三部分蕴含的生活中的美。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朱自清的《春》,在《春》这篇课文里,我们领略过春天的美丽。那你想知道夏天的景色如何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描写仲夏时节海滨景色的文章,看了它,你将被海滨那迷人的景致所陶醉。

板书课题、作者。

1.解题:

海滨(地点);仲夏(季节);夜(具体时间)。

2.简介作者:

峻青,原名孙俊卿。山东海阳县人。幼年贫困,曾当过徒工。抗战爆发,参加革命。主要作品有短篇集《黎明的河边》、《海燕》、《最后的报告》、《胶东纪事》;散文集《欧行书简》、《秋色赋》。

3.课文介绍:

《》一文节选自散文集《秋色赋·》。作者抓住夕阳落山不久一月到中天这段时间的光线和色彩的变化,描绘了夏夜海滨特有的景色和劳动者闲适、欢愉的休憩场面,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二)指导自读。

1.出示小黑板。

(要求学生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戚相关2.散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3节):写海滨夏夜的美景。

第二段(4~7节):写“我”在夜色中的感受。

第三段(8~12节):写月下沙滩。

3.播放录音。学生看书并思考:

作者在这一部分中描绘了哪两幅图景?各抓住了什么特征?

提示:这一段按“夕阳落山”、“夜色加浓”的时间顺序推进,以苍穹和大海为背景,抓住海滨夏夜的景物特征,描绘了两幅图景:

教师边讲边板书:

小结:一天一海,一静一动,互为映衬。让人读来自有一种自然美。

4.再让学生速读第一段。

要求:边读边展开想象。在具体形象中获得美的实感。

5.学生表达各自的感受。

在此基础上指名学生运用抑扬顿挫、轻重疾徐、高低升降的语调朗读这一段,使学生受到感染,进入美的意境。

6.学生默读第二、三段。

要求带着下列问题去读课文:

作者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描写沙滩上景物的变化的?作者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了沙滩上的人?

提示:以上问题的第二问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可启发学生分步思考。

(1)先想一想写的是什么人?

——在各个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

从田里割麦子归来的人们……

这些英雄的人们……

(2)他们在怎样的环境中?心情怎么样?

——在软绵绵的沙滩上,沐着海风,望着夜空,尽情地说笑……

点拨:作者从描绘海滨夏夜的自然美进入到描绘海滨夏夜的生活美。

7.学生齐读:“我漫步沙滩……”到文章结尾。

8.教师归纳:

这一部分,作者由景及人,从描绘海滨夏夜的自然美,进入到描绘海滨夏夜的生活美。

板书:


9.小结:

作者先描绘大海月色,再写沙滩也突然明亮了起来,写了沙滩上乘凉人们的众多和欢闹。随着月亮的升高,夜已经很深了,沙滩上的人也“变化”了,有的睡着了,有的还在谈笑。最后,作者以抒情的笔调将眼前的情景和人物结合起来,以更多的笔墨写人们在这自由的天幕下酣畅地休憩,目的在于写生活美,从而将文章推进了美的境界。

10.学生讨论本文写作特点。

(1)抓住特征,有层次地描写景物。(动态)

(2)贴切的比喻和形容词的运用。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yuwenjiaoan/29061.html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一个文本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多向度、多层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个文本,也就具有多种可能。在具体的讲解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向度,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选取从“对比”这一表现手法上切入,因为它既是该文本最突出的特点,又能将文本主要的内容,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卡拉扬|《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

    【教学目标】1.欣赏本文所描述的音乐形象,解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2.学习课文描述音乐形象的手法;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贝多芬耳聋仍创作音乐的故事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1...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3)理解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小狗包弟》ppt】《小狗包弟》必修一

    安徽省安庆市第七中学 朱学明...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涉江采芙蓉_涉江采芙蓉

    《诗三首》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长相思教学实录一等奖]长相思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荷塘月色教唱】荷塘月色第二教时

    第二教时一、检查背诵二、赏析课文1、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描写...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及答案】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学习目标】1. 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不同特点;2. 探究林黛玉、 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特征。【方法点拨】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在)、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史记选读后感]《史记选读》

    成语、常用短语积累一、成语《太史公自序》1 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出处:“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2.不可胜道:无法尽说。极言其多。出处:“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3.金匮石室:匮:柜子。古时国家收藏重要文书处。出处:“...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现代诗歌三首|外国诗歌三首

    致 大 海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教学难点 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