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第三节突出]第3节 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

高一生物教案 2015-02-2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生物教案】

 一、 教材分析与处理 “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是上海市二期课改《生命科学》教材高一年级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病毒是一类非常独特的生命形式,是构成完整有机生命界不可或缺的部分。本部分内容承上结合细胞的学习,是《生命的基础》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奠定必要的基础。同时,该部分内容又是与人类健康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类生物,是对人体健康保健非常有用的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个很好载体。本节课知识点包括病毒的形态结构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重点在于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教材中的内容作为载体,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中,通过创设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环境,不仅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生命科学素养,而且在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和健康教育。通过本教材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以良好的、科学的心态更有效地对待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做出决策,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社会尽义务,充分体现《生命科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价值。 二、   教学目标的设定 根据上海市二期课改《生命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师本人对上述要求和教材的理解,结合所教授班级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了解病毒的一般特点; (2)学生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学生了解典型的病毒病如艾滋病、乙肝、禽流感等疾病病因、现状和危害。 (4)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情境归纳推理获得新知和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得到发展。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获得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 (2)学生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经历讨论、争论等活动,认识艾滋病等病毒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能用科学知识指导今后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讨论病毒与人类关系,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2)通过病毒性疾病有关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化理论为实践、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知行合一,促进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洁身自爱,珍惜生命,关爱他人和对病人的人文关怀意识的养成; (3)初步树立探索科学服务人类的意识和对父母的感恩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艾滋病等病毒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 难点:在了解病毒和病毒性疾病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得到发展。 四、教学方法和教具选择 1、对学生的预见性分析与处理 (1) 我所面对的学生大致在15岁,初步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大众媒体资源使学生对病毒或多或少有些感性的认识。但由于病毒微小而且特殊,形态结构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观察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系统了解相对薄弱,但学生对病毒与健康、病毒与生活相关的内容有所了解且很感兴趣。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病毒就代表疾病,很少有学生能客观而全面地认识病毒。这将导致他们面对一些危害严重的病毒性疾病时可能会恐惧、逃避、愚昧、迷信、妄为、盲从。本节生命科学课要在学习病毒本质的同时学以致用,让学生自己判断并选择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待病毒性疾病,本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好载体,因此我需要进行必要的拓展,以适应学生发展。 (2)    我校作为重点中学,学生往往学习能力较强,对知识的理解不应成为难点。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给与适当的引导,提供一些材料,让他们看看、议议、想想,化难为易,让一些知识理解目标高效实现,省出来的时间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创设情境,组织学生通过推理、讨论等活动培养其逻辑推理和交流表达能力。 (3)    二期课改强调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生命科学》可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独特贡献,本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会保护自己,也有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都有独特优势,可虑到学生可能会太注重知识的考试、做题价值,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的目标,认为这些不过是德育的东西,所以,让学生认识到德育的实用性、知识的有用性有时有一定难度,这堂课应该是很好的载体。 2、    教学方法的选择 针对前述对学生和教材的理解,这堂课没有很大的知识容量,我将着眼于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活动的形成,不是只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让学生记住病毒的特征,而是更多地创设情景让学生学会分析、判断,形成对病毒与人类关系的辩证认识,学会科学面对疾病,富有责任心对待病人。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对知识点是通过学生自学,教师组织提交流达到目标,对学生科学观念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主要是创设情境让学生交流,讨论,经历思维碰撞从而建构起来。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充分调动和身心的积极投入是课程成功的关键。 教学中主要采取“讨论法、讲述法”等教学方法。 3、教具准备 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课件创设一些认知情景,将一些微观的现象、抽象的道理简单化,帮助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率,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主要学生活动设计 (1)   阅读课文,认识病毒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2)   交流讨论,总结归纳有关艾滋病等病毒性疾病的科学知识; (3)   针对特定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    本节课的课外活动是让学生回家后翻看自己的预防接种卡,与父母交流预防免疫的知识,目的在于不是让学生仅仅带着满足感走出课堂,而是带着问题和责任走向社会,同时创设抓手促进学生与父母、祖辈的沟通,担当科普的任务。 5、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并查阅有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说明 导入新课 呈现一些健康活力的画面,并与病人图片对比,引出健康的话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哪些是病毒引起的疾病。 明确课程主题。 思考生活中病毒性疾病。 通过对比强烈的画面,培养学生向往健康,珍惜健康的意识,并引入主题:对健康构成威胁的一类生物——病毒。这样可以使教学更贴近生活,体现教学问题生活化的风格。 1.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1)大小: (2)成分: (3)结构: (4)生活方式: (5)繁殖方式 (6)分类: 病毒有哪些特点呢?引导学生阅读,提出问题: 病毒有多大?(插入病毒的发现史,引导学生思考白杰林克的成功奥秘) 由哪些成分组成? 这些成分是如何构成一个病毒的?配合图片(冠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噬菌体、腺病毒)演示。 病毒在生活中有什么共同的显著特征? 根据寄主不同把病毒分为哪几类? 看书,思考并回答:病毒的特点: 很小,150nm以下。 主要有蛋白质和核酸二种成分。 蛋白质组成衣壳,核酸组成核心。 通过观察图片对病毒有一定感性认识。 病毒是营寄生生活的。观看电影,了解病毒的增值过程。 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用多媒体素材配合教材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病毒的概念。教师设计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围绕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 通过科学史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开放态度和创新精神。 2.病毒与人类关系:有利和有害: .病毒是一类很简单的生物,它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听到病毒二字你首先想到了什么?病毒都是有害的吗?引导学生从有利、有害两方面分析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思考分析。 在教师引导下知道利用病毒可以制疫苗、改变植物形态、治虫害、防止细菌感染、进行基因治疗等。 其有害的一面主要是引起人类病毒性疾病。 对病毒能有辨证地认识。 学生对病毒有利的一面了解不够,教师展示受病毒感染的郁金香画、烧伤病人等图片,并作些提示。本部分内容的设计能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艾滋病: (1)名称 (2)病因 (3)传播途径 (4)预防措施 (5)病情 病毒引起的疾病有哪些?我们以艾滋病为例,组织学生就所了解的艾滋病知识进行交流。 艾滋病的全称是什么? 由哪种病毒引起的? 通过播放一段故事,引导分析主要传播途径,出示日常生活可能传播的具体途径图片。问:生活中的一般接触会不会传播呢?出示图片组织分析讨论。 唤起学生关心帮助艾滋病人的爱心,通过正确的生命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思想。 介绍圣洁的红飘带的含义。 提出问题:针对传播途径我们在生活中如何做好预防工作呢? 提供一些数据,让学生意识到防艾的严峻形势。 介绍资料,了解现状。 通过看书,知道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 分析得出传播途径是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了解日常生活可能传播的途径。经讨论分析懂得生活中的一般接触是不会传播的。 根据传播途径,得出具体预防措施,如:洁身自好,拒绝毒品,不与他人共用针头,慎用血制品,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刀等,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洁身自爱,珍惜生命。 讨论回答,形成关爱他人的思想。 通过多媒体课件,加强教学直观性,并提高兴趣。本部分主要采用讨论归纳的方式,学生交换信息,相互学习,教师统一认识,并引导学生形成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和对艾滋病人的正确态度,加强防范意识和责任感,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新的威胁——禽流感 以禽流感为背景,组织讨论,如果我是世卫组织或疾控中心的领导人,该怎样面对病毒威胁。 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参与讨论,明确面对全球性的病毒性传染病,我们要团结,负责,科学地面对挑战,从小事做起。 角色扮演增强责任意识,将知识落实到行为中,实现“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实践,化理论为德性”的目标,并为应对将来可能面对的全球性病毒危机作好准备。 作业布置: 回家与父母一起研究你的预防接种卡,了解你对什么病毒有免疫力,并于父母交流。 回家完成这个实践性作业。 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学会感恩,并普及科学知识,加强亲子交流与沟通。 板书提纲 第3节   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 一、病毒的主要特征 1、大小          微小 2、成分          蛋白质和核酸(dna或rna) 3、结构          衣壳和核心 4、生活方式      寄生性(增殖) 5、种类          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胞病毒(噬菌体) 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1、有利 2、有害 以艾滋病为例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shengwujiaoan/27287.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