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高一历史教案 2015-02-1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历史教案】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课程标准】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多极化趋势和对世界的影响、欧盟的形成和扩展、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过程和原因、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崛起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综合探究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合作学习的模式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中心,来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创设重大国际事件的情境,培养学生解读历史信息能力,并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正确应对重大事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对二战后美苏两极以外的各种政治经济力量增长的认识,初步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及影响,树立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的价值判断标准。
【重点难点】
重点: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和条件。
  难点:法德和解的途径和方法对国际关系的启示;日本的国家发展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知识梳理】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欧共体:欧洲若干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一个地区性经济、政治一体化联合体。
1、联合原因:
(1)现实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它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须联合起来。
(2)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3)政治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4)思想因素: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
2、联合过程:
(1)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
(2)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57年)
(3)欧洲共同体成立: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
3、影响:
(1)欧洲共同体成立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2)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原因: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的作用
(1)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
a内因:
⑴政府进行大力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⑵重视教育,引进先进科学技术;
⑶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⑷适时提出经济发展的口号——“贸易立国”、“出口第一”。
b外因:
⑴美国大力扶植;
⑵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2、结果(影响):
①1956年—1972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②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美日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③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12345678
日本经济的崛起给我们的启示:
(1)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
(2)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确立科教兴国战略。
(3)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原因:
①政治基础: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
②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不结盟运动兴起。
③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
(2)标志: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举行(时间、地点、倡议国、斗争目标等)
①倡议国:南斯拉夫
②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③政策: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a重要任务:在政治上反对美苏霸权主义。
b行动纲领:在经济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④发展:20世纪70年代起,
(3)意义:
①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2、中国的振兴:
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
(1)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走向相对衰落。
(2)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实力大增。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开展竞争。在外交上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战后日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在经济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经济格局。日本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4)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两极格局。
(5)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崛起,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
总之,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导致各国或区域集团之间力量对比此消彼涨,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巩固练习】
1.下图为威廉•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的一页。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
1957年3月25日  签定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另一项条约成立欧洲原子能联营。两个组织都于1958年1月1日行使职能。
1957年11月14日到16日  十三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在莫斯科开会。会议要求团结起来,反对外部的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在内部消除机会主义。
1957年12月19日  北约组织在巴黎召开最高级会议,决定在欧洲设置导弹基地。美国对此项武器保有基本控制权。
a.美苏两极完全控制了世界     b.世界处在美苏冷战格局之中,但新的力量已经孕育
c.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局面出现
解析:b  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两大阵营壁垒分明,对抗竞争,同时欧洲走向联合,极力形成第三势力,表明新的力量已经孕育。12345678
2.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表明日本的意图是
a.愿意为维护世界和平承担国际责任       b.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c.与美欧进行军事抗衡                   d.提出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
解析:b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冷战”结束后,日本将两极格局的瓦解视为跻身政治大国的大好时机,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b项正确。
3.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尼克松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不包括
a.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b.欧日崛起,冲击美国地位
c.改变策略,建立单极世界      d.中国振兴,第三世界崛起
解析:c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c项不属于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
4.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尼克松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不包括
a.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b.欧日崛起,冲击美国地位
c.改变策略,建立单极世界          d.中国振兴,第三世界崛起
解析:c  建立单级世界绝不是靠谈判能够实现的,排除。其他三项正是美国霸权地位受到冲击的主要原因。
5.如果撰写一篇关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的论文,下列选题正确的是
a.论国防关系的多极化趋势           b.由亚洲到欧洲——冷战重心的转移
c.由紧张到缓和——中苏关系新走向   d.论欧盟崛起与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解析:a题干要求的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故a正确。其他几项,冷战的重心一直在欧洲,b项错误;中苏关系缓和是在20世纪80年代,c项错误;欧盟建立是在1993年,d项错误。
6.《全球通史》叙述道:“……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材料表明
a.两极格局瓦解    b.世界新格局形成12345678
c.多极化趋势出现  d.区域集团化发展
解析:c 材料的意思是:欧洲崛起,中国已经强大,这充分说明欧洲、中国在世界地位逐步提高,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力量,故选c。
7.(日本某官员在20世纪90年代指出,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下列最能体现日本这一企图的是
a.谋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b.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c.加强与美国竞争,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d.日本欲成为亚洲大国
解析:a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日本某官员的真实意图通过文中的“共同分担国际责任”、“国际新秩序”可以理解,其实质就是要扩大日本在国际上的影响,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来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8.雨果曾说过:“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以上雨果的预言有可能基于欧洲国家
①相同的文化基础;②相近的宗教信仰;③曾有近似于统一的历史;④要摆脱美国的控制;⑤长期争夺的恶果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解析:c组合选择题可以用排除法。材料中雨果的意思是“欧洲必将走向联合和统一”。所以,只要属于有利于欧洲联合的都可以成为正确的选项。并不是所有的欧洲国家都面临着美国的控制,故④错,可以排除。
9.在决定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的时候,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非改变不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以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尼克松这段话反映出
a、 西欧在二战后普遍衰落,美国加紧对其控制 
b、西欧与苏联关系改善,动摇了北约组织
c 、欧共体成立并壮大,迫使美国调整对外政策 
d、 苏联东欧剧变,美国有机可乘
解析:c  题中信息提示“美国要同欧洲合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欧共体不断发展壮大,这迫使美国调整政策,寻求和西欧合作。a项是发生于二战后初期,不是在7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相符合;
b项说法明显不对;d项也不符合史实,苏东剧变是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不是在70年代。
10.《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文本用的是荷兰的纸张,德国的墨水,法国的印刷,比利时和卢森堡负责装订,附着意大利制作的飘带。这种现象说明了
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和解    ②西欧各国间的分工合作
③西欧开始了一体化进程    ④西欧各国已结成经济政治联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a西欧各国结成欧洲煤钢共同体,是西欧国家走向和解的表现,故而①可选。西欧各国结成欧洲煤钢共同体,是西欧经走向一体化的第一步,故而③可选。“《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文本用的是荷兰的纸张,德国的墨水,法国的印刷,比利时和卢森堡负责装订,附着意大利制作的飘带”,可以明显体现西欧各国之间存在分工合作,故而②可选。西欧各国已结成经济政治联盟的标志是20世纪90年代欧盟的形成,④明显排除12345678
11. 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番话是指
a.两大阵营对立开始出现              b.亚非29国会议的召开
c.不结盟运动开始兴起                d.第三世界的兴起
解析:c据材料内容可作出正确判断,答案为c。
12.在不结盟运动兴起时,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攻击不结盟是“一种不道德的近视的概念”;苏联也预言这个运动“像走钢丝一样长不了”,这些现象说明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a.形成了一个与美苏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   
 b.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c.成为美苏“冷战”加速瓦解的根本原因
  d.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一支政治力量
解析:d 美苏对不结盟运动的诋毁,反映了不结盟运动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13.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欧洲经济在发展中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割据”状态,没有形成全欧洲的紧密联系,其主要原因是
a.受欧共体集团排外性的影响  b.受欧美各国之间经济竞争加剧的影响
c.受“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对峙的影响 d. 受欧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的影响
解析:c “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段时间欧洲被美苏两国所控制,分裂为两派势力,典型地反映在德国的分裂上,所以主要原因是意识形态的对峙。
14.下图为威廉•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的一页。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
1957年3月25日  签定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另一项条约成立欧洲原子能联营。两个组织都于1958年1月1日行使职能。
11月14日到16日  十三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在莫斯科开会。会议要求团结起来,反对外部的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在内部消除机会主义。
12月19日  北约组织在巴黎召开最高级会议,决定在欧洲设置导弹基地。美国对此项武器保有基本控制权。
a.美苏两国完全控制了世界    b.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阵营对峙局面出现   
 c.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d. 世界处在美苏冷战格局之中,但已经孕育新的力量
解析:d 3月,欧洲一体化的探索;11月,苏联所控制的13国开会反对帝国主义;12月,美国控制的北约决定建立欧洲导弹基地。美苏两国的动作反映了“世界处于冷战格局之中”;罗马条约反映了“新力量的孕育”。
15.欧洲共同体的实质是
a.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国际联盟       b.摆脱国际霸权主义的政治经济联盟 
c.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d.资本主义生产力再发展的产物
解析:b  欧共体的建立是西欧国家为了在美苏两极格局之间争得独立的地位成立的。
16.(xx湖南师大附中)“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上述维克多•雨果的预言主要通过什么事件得以基本实现:12345678
a、1945年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b、战后接受并实施马歇尔计划
c、1951年欧洲煤钢体d、欧盟的建立及其发展
解析:d  抓住两个特点:“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d是最佳选择
17.在不结盟运动兴起时,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攻击不结盟是“一种不道德的近视的概念”;苏联也预言这个运动“像走钢丝一样长不了”,这些现象说明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a.形成了一个与美苏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   
b.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c.成为美苏“冷战”加速瓦解的根本原因
   d.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一支政治力量
解析:d 不结盟运动兴起时面临美苏两国争霸的局面,其宗旨是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大国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18.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导致世界呈现出多极化发展趋势的主要因素有
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②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③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b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的瓦解。
19.如下图所示,从“镰刀斧锤星旗”到“白蓝红三色旗”的变更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这一事件对于某班同学的一次国际关系探究活动来说,其历史价值在于
 
a.找到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因果关系    b.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在苏联的曲折性
c.剖析出“冷战”格局的形成                d.完成一次历史图片的释读
解析:b  这一演变表明的就是苏联的解体,这最能表明的是社会主义在苏联的曲折发展和重大挫折。
20.法国人罗伯特1949年出生,今年60岁生日那天,完成了他的回忆录写作。以下事件在他的回忆录中出现的正确顺序应该是
①把多年积蓄的存款兑换成了欧元           
 ② 到鲁尔地区投资煤矿,当了回老板 
③不用办签证就到了“欧洲中心”布拉格观光  
④以低廉的价格买到了荷兰的鲱鱼
a.②④①③  b.③①④②   c.②④③①   d.④②①③
解析:a  1952年欧洲煤钢联营建立,1967年欧洲共同体建立,实现了商品的自由流通,所以能够买到荷兰廉价的鲱鱼;1999年欧元流通。此后捷克等东欧国家才加入欧盟。12345678
21.《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文本用的是荷兰的纸张,德国的墨水,法国的印刷,比利时和卢森堡负责装订,附着意大利制作的飘带。这种现象说明了 
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和解 ②西欧各国间的分工合作   
③西欧开始了一体化进程 ④西欧各国已结成经济政治联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a组合选择题,可以用排除法。目前欧洲的合作还没有发展成彻底的政治经济联盟,所以④错。
22.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尼克松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不包括
a.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b.欧日崛起,冲击美国地位
c.改变策略,建立单极世界      d.中国振兴,第三世界崛起
解析: c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涨,欧洲出现联合,日本经济崛起,美国不得不调整对苏联的政策,采取守势。
2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这一政策转变
   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 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
    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解析:c日本长期仇视中国的开端应该早于1948年;美国不可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标志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是朝鲜战争;所以排除a、b、d,选择c。
24.下列对不结盟运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20世纪60年代由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建立的国际政治集团
    b其目的是为了谋求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发展
    c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d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起到了制约作用
解析:a  不结盟运动(non-aligned movement)是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其成员国奉行独立自主、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的外交政策。不结盟运动定期举行首脑会议。
25.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这句话中“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是
a.互相妥协b.互相竞争c.互相合作d.互相对峙
解析:d 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现有的军事集团”指的是美苏两国为首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二者的关系是互相对峙。
26. 1974年,出任欧洲共同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交部长谢尔说道:“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这段话不能反映的是 12345678
a.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了欧洲的挑战     b.西欧国家政治经济实力已经超过了美国
c.西欧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d.西欧在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
解析:b  1974年美国虽然经济受到了影响,但依然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故选b。
27.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是
a.联合国             b.不结盟运动
c.世界贸易组织       d.欧洲联盟
解析:b 提取信息:“独立于美苏两国之外”“道德力量”“强调万隆会议”“和平共处原则”,这几个信息点,再结合不结盟运动的宗旨: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得出结论。
28.  1949年,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指出:“在今日的欧洲,世仇完全不合时宜了,我决心使德法关系成为我政策的核心。”这番话旨在强调
a.德法应吸取多次战争的深刻教训         b.法德关系决定着世界的形势
c.德法联合是避免战争的有效途径         d.德国与法国和好是时代要求
解析:d  从材料可以看出阿登纳决心将德法关系化干戈为玉帛。特别是强调今日的欧洲,德法世仇不合时宜,可见德法和好是时代的要求。

12345678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lishijiaoan/26954.html

  • 第12课阿拉伯帝国教案|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过近代报刊、电影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课标解读】应该掌握近代中国在新潮的冲击下服饰、饮食、建筑、社会习俗、报刊电影发展的...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高一历史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思维导图】高一历史美国联邦邦政府的建立教学案

    课标要求:知道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之处复习重点:1787年宪法复习难点:对1787年宪法中的分权与制衡原则的理解、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之处、邦联制与联邦制的区别自主学习一. 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请同学们阅读第一子目内容简要概...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曾国藩唯一真实图片|曾国藩:唯一让毛泽东心悦诚服的人

    曾国藩,谁都知道,他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也是中国近代毁誉参半的传奇人物。不管人们对他的政治行为作何评说,但几乎没有人对他的为人之道提出过异议。特别是代表他的儒家思想的修行治家学说,堪称近代中国思想界一绝。时至今日,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常常手捧《曾国藩家书》认真研读,并企图从中得到人生的借鉴。曾国藩虽...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重点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香港胜利回归祖国;“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意义【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经济组织的改变|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节 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工业革命的影响。难点:自由资本主义的概念;“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在各国的统治基础”。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一、英国工业革命  1 前提和条件  学生阅读66—67页第一自然段回答: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需要哪些条件?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发展...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扬中树人校歌|扬中树人高一年级历史第一、二课导学案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一、二课 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目标导航】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自主构建】【重难点讲解】...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ppt]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好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思维导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围绕美国《1787年宪法》展开。为了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北美13州殖民地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它将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一分为三。立法权归于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司法权归...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国政治文明进程

    高中《历史必修1·政治史》复习纲要(仅供参考)中国政治文明进程世界政治文明进程时代特征内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夏(前2070----前1600年)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① 夏朝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商(前1600----前...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历史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思维导图]新课标必修1《祖国统一大业》-

    【课标解读】本课属于《课程标准·历史(1)》第4个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即人教版教材“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据此,我们认为本课应引导学生落实的重大知识包括:“一...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