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抗日战争

高一历史教案 2015-01-2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历史教案】

课标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复习内容: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战的胜利
复习重点:全民族抗战、抗战的胜利
复习难点:抗战胜利的意义
自主学习
一. 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1.背景:(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国际:
国内:
2.实现标志:_________________。
3.概况: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比较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领导 国民政府(国民党) 边区政府(中国共产党)
区域 抗战前线  
路线、主要战术 片面抗战、大会战 全面抗战、游击战
主力 国民革命军 八路军、新四军
战役    
意义   抗战相持阶段以后,成为抗战的主力
原因 有一定军事实力;片面抗战  
两者关系      
4结果:在抗战前期,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无力阻止敌人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1938年10月,___________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二. 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
(1)时间:        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
(2)暴行: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南京和平居民和已放下武器的军人超过      人
2.潘家峪惨案:
(1)时间:       年初。
(2)地点:河北省丰润县         。
(3)暴行:全村1500多人中有      多人被杀
3.七三一部队:
(1)地点:中国       。
(2)暴行: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称为“          ”。他们惨无人道地用中国活人作试验,因受试验而惨遭杀害的中国人达三千以上。
三.抗战的胜利:
1.百团大战:
(1)概况:1940年下半年,       指挥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千米的战线上,拔掉敌人据点近三千个。
(2)地位: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       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3)结论:中共领导         军民,开展广泛的     战争,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         。
2.中国远征军:
(1)背景:1942年初,日军由泰国、缅甸侵入我国      。
(2)目的:确保        这条国际交通线。
(3)战况:①中国远征军救出被日军在        包围的英军七千多人。
②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的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       。
3.抗战的胜利:
(1)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________投降,中国人民取得八年抗日战争的胜利。
(2)意义:

合作探究
1、结合课本历史纵横说明日本侵华的加剧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影响。 1234

2、阅读材料:
材料一:日本军部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军事力量,过低的估计了中国军队的抵抗能力,因此在战略上强调“速战速决”。 企图集中兵力在最短时间内打败中国军队,逼使中国政府屈服。七七事变前,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在其主持的大连侵华会议上,狂妄地叫嚣:三个月之内就可解决中国。因此,日本政府在短短十多个月内,集中了二十八个师团的兵力,同时在华北和华东展开进攻,然后南下华中,企图一举打垮中国军队的主力,消除中国军队的抵抗,达到侵占中国的目的。
材料二:战争的胜负不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也是经济力量的较量。日本当时是一个工业发达的军事帝国主义国家,因此在军事装备和军事训练上都占据优势,而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大国,军事装备和训练、编制都过于落后,无法适应陆海空联合做战之需要。……尽管战初期中国军队进行了顽强抵抗,但以血肉之躯与有时装备的军队相战,在这种抗战时难以持久的。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面战场的认识。

3、日军侵华的表现主要有哪些?如何看待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问题?
 

4、日寇投降的消息传到重庆的时候,上清寺、牛角沱等处迅速响起了清脆的鞭炮声,人们纷纷自发走上街头,鞭炮声、欢呼声与狂热的掌声响彻了山城。“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正是广大陪都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心声与写照。陪都人民纷纷以各种方式庆祝抗战胜利,除了各大餐馆隆重创制并推出了“轰炸东京”这一道既有抗战意义又激励人心的名菜之外,重庆的一家报刊还刊登了一副字谜“抗战胜利——打我国古代一人名”来增添喜庆。有人猜苏武,有人猜屈原,还有人猜毛遂、蒋干等,答案究竟是什么?说明你的理由。
 

5、结合近代历史,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知识检测:
1、xx年12月13日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70周年祭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刻有“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这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是
a.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b.以史为鉴,科学发展
c.抨击右翼势力,反对篡改历史  d.牢记血泪苦,勿忘民族恨
2、抗战时期,八路军领导下的地方抗日武装,有根据地的县大队、区小队、村民兵小组等。这些“土八路”的出现是毛泽东关于什么思想的实践体现?
a.根据地建设思想  b.土地革命政策   c.人民战争思想 d.统一战线主张
3、1942年春,罗斯福总统说“假如没有中国,……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打下澳洲、印度,打败俄国。”在这段话中罗斯福
a.提示澳洲、印度、俄国将面临日本更大规模的侵略
b.肯定了中国战场对抗击日本法西斯起了重要作用
c.试图说服政府尽快对日宣战
d.对中国抗战作出的重大牺牲表示同情
4、读右边的漫画,请判断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①该漫画与“卢沟桥事变”有关 ②导致该事件出现的背景是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③该漫画表明作者已经预见到日本帝国主义必将自取灭亡 ④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奋勇抗战的坚强决心1234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淞沪会战历时近三个月,其最重要意义在于
a.杀伤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            b.表明了国民政府的抗战决心
c.避免了上海的迅速沦陷              d.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
6.抗战时期国共分别领导组织不同战场,导致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两党阶级性质的不同                b.两党历史上积怨很深
c.两党武装力量所在地域的限制        d.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排挤
7.下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据图中阴影部分判断,他的研究课题是

a.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b.七七事变前日本占领区域的变化
c.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d.三大战役后解放区的扩大
8.日本右翼势力认为:“在支那事变(指1937~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发展的过程中,日军……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性质。最重要的是,日本方面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下列各项有力驳斥了以上言论的是 ①“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变成日本的殖民地 ②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③全面侵华战争期间占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④南京大屠杀
a.①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③
9.中国人民赢得抗战的胜利,这一事实充分说明
a.要打败帝国主义必须先战胜国民党反动派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结束
c.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 d.中国民族解放战争是和世界进步力量密切相关的
10.下列抗日战争的影响中最主要的是
a.中国人民百年来第一次完全取得胜利的反帝斗争
b.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c.为中国近代受侵略历史结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知识拓展:
1.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全民族反侵略战争。因为:①它在地域上是真正的全国战争。在前线,军民坚决抵抗日军进攻;在后方,掀起了全国性的救亡运动;②全国各个阶级、阶层都参加了战斗。不仅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有部分地主买办、海外华侨和宗教界人士,都参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反对日本侵略者;③全国各党派,都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了分裂对抗的局面,求同存异,在抗日的基础上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④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都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⑤共产党努力发动和组织了广大群众,使抗日战争有了极大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1234
2. 两大战场的抗日状况:(1)正面战场(国民党):淞沪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太原会战→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平型关大捷;徐州会战→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枣宜会战→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 (2)敌后战场:路线:(洛川会议)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战场:敌后抗日根据地。中枢和总后方:陕甘宁边区。结果:粉碎了日军的“扫荡”“蚕食”和“清乡”;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1944年春,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3.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
抗日战争是世界上开始最早(1931年9月18日)、结束最晚(1945年9月2日)、历时最长(近xx年)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从局部逐步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的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lishijiaoan/26569.html

  • 第12课阿拉伯帝国教案|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过近代报刊、电影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课标解读】应该掌握近代中国在新潮的冲击下服饰、饮食、建筑、社会习俗、报刊电影发展的...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高一历史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思维导图】高一历史美国联邦邦政府的建立教学案

    课标要求:知道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之处复习重点:1787年宪法复习难点:对1787年宪法中的分权与制衡原则的理解、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之处、邦联制与联邦制的区别自主学习一. 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请同学们阅读第一子目内容简要概...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曾国藩唯一真实图片|曾国藩:唯一让毛泽东心悦诚服的人

    曾国藩,谁都知道,他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也是中国近代毁誉参半的传奇人物。不管人们对他的政治行为作何评说,但几乎没有人对他的为人之道提出过异议。特别是代表他的儒家思想的修行治家学说,堪称近代中国思想界一绝。时至今日,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常常手捧《曾国藩家书》认真研读,并企图从中得到人生的借鉴。曾国藩虽...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重点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香港胜利回归祖国;“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意义【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经济组织的改变|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节 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工业革命的影响。难点:自由资本主义的概念;“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在各国的统治基础”。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一、英国工业革命  1 前提和条件  学生阅读66—67页第一自然段回答: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需要哪些条件?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发展...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扬中树人校歌|扬中树人高一年级历史第一、二课导学案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一、二课 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目标导航】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自主构建】【重难点讲解】...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ppt]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好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思维导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围绕美国《1787年宪法》展开。为了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北美13州殖民地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它将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一分为三。立法权归于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司法权归...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国政治文明进程

    高中《历史必修1·政治史》复习纲要(仅供参考)中国政治文明进程世界政治文明进程时代特征内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夏(前2070----前1600年)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① 夏朝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商(前1600----前...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历史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思维导图]新课标必修1《祖国统一大业》-

    【课标解读】本课属于《课程标准·历史(1)》第4个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即人教版教材“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据此,我们认为本课应引导学生落实的重大知识包括:“一...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