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框架图】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中图版)

高一地理教案 2015-01-1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地理教案】

3、晨昏线:按照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向昼半球转化的分界线为晨线。
4、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23°26′)— —夏至、冬至。
5、地方时的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4(分钟/度)×经度差(东加西减)。
6、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小于 7.5 舍大于 7.5 入) ,区时差=时区差
7、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的地方时间为世界时,也称标准时间,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
8、日期分割:地方时为 0 点的经线 (自然的日界线)往东至日界线 (180°)为地球上的 “今天” (所以180°经线的地方时间是几点, “今天”的范围此时就占全球二十四分之几),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9、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 界线(不完全经过 180°经线)日期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要加一天。
10、晨昏线中隐藏的时间:晨线与赤道交点处的地方时间是 6:00;昏线与赤道交点处的地方时间是 18:00;晨昏线与此时出现极昼最低纬度的切点处的地方时间为 0:00;晨昏线与此时出现极夜最低纬度的切点处的地方时间为 12:00。
11、公转:
速度:1 月初--近日点—速度最快,7 月初--远日点—速度最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12、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候、 热带草原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与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 热带草原候消失。
1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太阳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14、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
②、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的昼就渐长,南半球的昼渐短,北半球 6 月 22 日昼最长,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的昼渐短,南半球 12 月 22 日最长。
③、南北回归 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南北回归线之外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出现在同一天,如北京市。
15、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白昼越短(日出越晚日落越早):如海口﹥广州﹥上海。 1234
 16、昼长、夜长、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 小时—夜长;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 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 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 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 18:00。
17、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纬度坐标的度数和此时出现极昼的最低纬度互余,经度坐标是此时地方时间为 12:00 的经线。
二、气象、气候知识点:
1、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2、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太阳辐射强;地势越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丰富,四川盆地最贫乏。
3、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4、气温与天气:夏天白天多云,白天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冬天夜晚多云,夜晚气 温较 高(大气逆辐射强 )。
5、气温的水平分布:
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 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同纬度) ,冬季海洋﹥陆地(同纬度)。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较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较低纬凸出。(高高低低原则)
6、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7、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
①、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②、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③、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④、来自较低纬的气流:暖
⑤、来 自较高纬的气流:冷
⑥、来自海洋的气流(迎岸风):湿
⑦、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
⑧、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天气
8、水平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 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9、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特点)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 0、风向: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1、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一般画 45°角)。 
12、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平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大风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实例: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②、暖锋过境 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③、准静止锋:长江中下游地区 6 月份的“梅雨”天气,贵州省冬半年的阴雨天气与准静止锋有关。 1234
13、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中心气流垂直气流上升,中心控制地区阴雨天气;四周气流北半球呈逆时针向内辐合,南半球呈顺时针向内辐合。
②、反气旋(高气压)中心垂直气流下沉,中心控制地区天气晴朗;四周气流北半球呈顺时针向外辐散,南半球呈逆时针向外辐散。
14、三圈环流: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②、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水平分布)
③、实例:在极地东风的影响下,南极中山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窗口要避开东南方向;北极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窗口要避开东北方向。
15、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随直而移) 。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 南移 。
16、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又名印度低压(夏季陆地气温﹥同纬度海洋气温),它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其保留在海洋上,保留在太平洋上的叫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又名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夏季陆地气温<同纬度海洋气温),它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其保留在海洋上,保留在太平洋上的叫阿留申低压。
17、东亚、南亚季风环流:东亚季风: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季风: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18、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高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 月) ,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夏初(6---7 月) ,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7--8 月,雨带移到东北 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 (反气旋);9 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19、气候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即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下垫面性质(即地形、 洋流和海陆分布等)、人类活动。我们高一阶段只从大气环流的角度来分析气候的成因。
 20、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以温定带:判断热量带;③以水定型:判断具体气候: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最冷月均温大于15 度。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终年高温多雨);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 月为雨季);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气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均温在 0°~15°之间。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 30º~40º大陆的西岸,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东北风--低温少雨,夏季—东南风--高温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 40º--60º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在 0℃以下。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 35º--55º大陆东岸,受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受夏季风影响, 高温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1234
21、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 co2) 、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 o3) 、酸雨(so2、no2)。
22、温室效应:成因: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 co2 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 —光合作用减弱——co2 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后果:①、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 食减产。)
 ②、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23、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 co2 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三、地球上的水知识点
1、水循环: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气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补给,既有春汛也有夏汛)
 ②、我国西北地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3、海水等温线的判读:
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 暖流流经的海区等温线凸向较高纬度; 寒流流经的海区等温线凸向较低纬度。 (高高低低的原则)
 4、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5、洋流的分布:
①、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逆时针方。
②、中高纬度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
③、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呈逆时针(或自东向西),夏季呈顺时针(或自西向东)。
6、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顺逆风、水)。
④、影响海洋污染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dilijiaoan/26055.html

  • 【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节】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人教新课标)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从容说课基于前两节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本节开始让学生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鉴于教材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内容前后列放,可用列表比较的方式板书,从定义、方向、速度、周期等几个方面分别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学生在初中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可让...

    发布于:2015-01-16

    详细阅读
  • 【城市交通运输系统】7.4城市交通运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 了解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2 了解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过程与方法1 学会分析城市道路规划的基本原则。2 能够剖析城市交通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够提出可行性的对策。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评价道路合理性的正确观念和环境保护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1 不同类型的城...

    发布于:2015-01-16

    详细阅读
  • [政治必修二第五单元第一框]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1课时●从容说课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而差异性才是绝对的。地球表面不可能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地区,只有相似的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教材主要剖析了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向上的变化。其中从赤道到...

    发布于:2015-01-16

    详细阅读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学生能说明生物循环和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学会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能从地...

    发布于:2015-01-16

    详细阅读
  • 【气旋】气旋、反气旋与天气

    一、教学内容分析“气旋与反气旋”是大气中最常见的运动形式,也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这部分内容是本节,以至全单元的重点和难点。本课只是给学生一些“入门”的基础知识,并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气流特征和天气特点,掌握简易...

    发布于:2015-01-16

    详细阅读
  • 【举例说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协调、平衡构成一个整体,某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各要素之间的不协调或不平衡。  2 使学生明确陆地环境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不同地区分布着不同的自然带,学生应掌握自然带分布的规律及...

    发布于:2015-01-16

    详细阅读
  • 西亚和北非的地理位置_西亚和北非“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教学重点】1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 自然环境的特征  【教学难点】1 教材中指出的重要地名及其位置的记忆        2 西亚北非热带沙漠广布的原因  【教学用具】西亚北非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课件)阿拉伯民族服饰图、石油产区景观图、撒哈拉沙漠景观图  (提...

    发布于:2015-01-16

    详细阅读
  • 海南省交通运输网_7.2交通运输网中的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 了解铁路的作用以及铁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2 了解不同等级公路和航道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1 结合实例能够分析交通运输网中的线的区位因素;2 京九铁路线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3 公路选线的因素和原则...

    发布于:2015-01-16

    详细阅读
  • 【第七单元上册英语单词】第七单元 7.4 城市交通运输

    【教学目标】1 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2 影响城市交通运输网形成的因素3 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基本原则4 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改善城市交通环境的措施【重点难点】重点:1 城市交通运输主要特点形成原因2 如何改善城市交通环境难点:1 分析不同城市道路网络格局的合理性2 分析城市布局对城市交通运输的影...

    发布于:2015-01-16

    详细阅读
  • 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入|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备课教案

    学习目标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热源:①__________。2.地球大气接收与转化太阳辐射能的环节:太阳辐射穿过②________―→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同时把热量传给③______。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不同层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发布于:2015-01-16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