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测试卷]第六单元 6.1 聚落的形成 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教案 2015-01-0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地理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及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解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2.使学生学会分析乡村和城市起源的条件,知道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3.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知道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并由此及彼,掌握地理问题的分析方法。

4.树立忧患意识,村落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到与地理环境的统一,做到可持续发展。

内容分析

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联系紧密,在人文地理学中,聚落也被称为人口的文化景观。它是人类的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作为人文环境的聚落,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肯定受到风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与作用。例如,西方乡村聚落景观与东方不同,同属工业社会的西欧与北美,其城市景观也不相同。城市聚落的形成主要牵涉到古文明和古城市的形成,因而可以围绕古文明来讲解。现在,古城市基本上已经衰落,甚至早已灭亡。因而聚落的形成是本节的重点,在讲述该内容时主要联系书本将基本内容跟学生陈述清楚,之后引用浙江省楠溪江畔古村落、江苏省周庄市、河南省商丘市等案例,让学生一起分析这些典型案例的形成,采用开放性研究讨论的方法,提供素材让学生去查找,或干脆学生直接去查找,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体会研究的快乐!

教学重点

聚落的概念、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形成

教学难点

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手段

探究式学习方法、研究性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webquest模式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我们知道不同地方的房子是可能不一样的。如南方地区房屋多尖顶,西北地区房屋多为平顶;某些地区为方形房屋为主,而某些地方却拥有大量圆形的房屋。这说明什么问题呢?(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新课讲授

一、 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思考】你家的住房是否属于聚落的一部分?学校的教室呢?长沙市有100多万人,而上海有一千多万人,它们都是聚落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聚落图片。

【投影—聚落图片欣赏】一组乡村与城市的图片

?聚落就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学生活动1】乡村与城市的差别

乡村

城市

人口

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

规模

较小

较大

联系

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

·一般都把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类,也就是说,所有聚落,不是城市,便是乡村。

【过渡】这一系列的聚落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呢?

二、 乡村的形成

1.村落的形成过程

【投影】展示村落形成的图片,联系学过的历史、政治知识描述村落的形成过程。

【教师讲述】

·人类聚居的本性和需求。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在人类早期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人们发现共同生活在一起,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开展互助合作,更好地实现防御、繁衍、获取资源等方面的目的,由此形成聚居。人类聚居的发展是和人类生存进化分不开的,是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并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结果。从穴居野外到筑室成居,人类经历了百万年的漫长过程。

·乡村形成的历史条件。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第一次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相分离,人类开始定居,出现乡村聚落。此时已经由迁移农业过渡到定居农业。最初的村落是临时的、移动的,可以随时变更的。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进,人类逐渐在某地定居下来,形成了固定的、集团式的聚居形式。1234

2.村落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

·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村落的形态各异,不管是带状村落,还是多边形状的村落,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

【过渡】在定居的过程中,各种村落相继形成,各个地区村落的形态各异。当我们外出游玩时,你是否会注意到某些村落的形态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参观几个地方,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障碍,请你解决它。

【学生活动2──探究式讨论学习】各组根据所提供的两个案例展开分析讨论,说说对两个案例中聚落形成的看法(原因解释),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村落?小组设计出你们认为很合理的乡村聚落模式。

讨论材料一:图6.2和6.3及书本相关文字。

讨论题:(1)观察两图的村落有什么不同,与周围环境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聚落?
        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圆形或不规则多边形
        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带状

讨论材料二:浙江省楠溪江中游大多数村落“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学生根据材料回答)

说明:分发给学生文字资料,展示图片投影,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层层递进,得出结论。

讨论题:(1)该地村落“三面环山 一面临水”布局的自然因素是什么?
      (2)该地村落“三面环山 一面临水”布局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3)设计出你们认为很合理的乡村聚落模式。

村落选址往往要求有良好的小气候,安全、防灾、士地、水源、山林等。但最主要着眼于两点:首先环境要有领域感,如渠口村,北靠霁山,西为雷峰山,东为凤凰山,形成三面环抱之势。另外“腰带水”也能造成领域感,如东皋、枫林、塘湾、西岸等村,村址四周山岭不仅闭合,而且大体中轴对称,有层次感。其次着眼于附近要有圆锥形山峰,且往往在村子东南方向,这个尖尖的山峰就是文笔峰,再在村子前面对文笔峰凿一口池塘,使用权文笔峰投影于其中,意为“文笔蘸墨”,苍坡、豫章等村都有此类沼池。

这样的选址和布局,使村子的东、西、北三面都有山环抱,冬季不受寒风侵袭,夏季季风循河谷北上。“腰带水”使村子位于弯弯曲曲河流的沉积而避开冲涮岸,解决了村落的防洪问题。

背山面水是建筑选址的基本格局。村落或城镇在山与水的环抱之下,各自然要素的最佳组合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这便是风水说中认为“有生气”的地方。一般而言,理想的风水宝地最好是马蹄形的,三面有山环抱,风水穴位于主峰的山脚下,山势走向呈某种吉祥动物的态势,穴前有一片邻水的开阔地,河流溪水似金带环抱,穴地本身干燥高爽,方位自然是朝阳──不难想象,具备这样一种条件的自然环境,对人的生存来说当然是十分理想的。

参观了楠溪江古村落,你的感受如何?假设你是一个普通村民,请设计出你心目中的村落(图、文形式)

【过渡】不管怎样,心目中的村落应该符合人地和谐的观念,而现阶段我国开发了一个又一个古村落,我们心目中的古村落也正在逐步地变化。村落的出现是伴随着人口的聚居逐渐形成的,村落的人口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下一步是不是就会形成城市呢?答案我们先不公布。

三、城市的起源

1.城市起源的条件1234

【学生讲述】给出城市起源的图片,学生叙述城市的起源过程。

【教师讲述】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市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生产方式是制约城市形成发展的根本因素。城市起源的条件是多方面的,一般为两个最基本的历史条件: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和劳动分工。

(1)对于农业技术的创新是城出现的物质基础,理解的关键是剩余产品;

(2)对于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理解的关键是商品交换。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相分离,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城市才随之产生。

2.世界第一批城市的出现

【过渡】在城市的起源图中,我们注意到城市由乡村发展而来,而灌溉便利的地方则成为首选,看下图,总结规律。

【学生活动3】给出相关图片,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总结世界第一批城市出现地点的规律。

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是人类古文明兴起的地区,也就是早期农业生产发达的地区。农业的发展,使一些人得以从事工商、军事、文化、政治等活动,而这些非农活动是城市显著的特色和根本的标志。农业发展需要一定的自然基础,例如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等。而满足这些条件的最理想地段是中纬度临近大河沿岸地带。现代考古学发现,世界早期的重要城市,一般都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但遗憾的是,很多古城都只能在图片上、书本上去欣赏了。

【学生活动4──分组比较讨论】

学生分组课前收集世界文明发源地的相关资料,根据资料讨论问题。

正面材料: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商丘作为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一直没有中断。古城商丘是我国商朝的都城,其历史悠久,虽然是座古城,但由于发展得当,商丘凭着自己与“商”的不解之缘,依托黄金枢纽的地理位置,必将成为崛起于中原的一座现代化商贸城。

反面材料:某些古代城市(古巴比伦、印度河畔的摩亨佐?达罗、我国新疆的楼兰地区)今天都已经成了一片废墟。

(学生根据讨论材料分析思考问题)

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曾经使大多数古代城市文明沦于衰亡。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因此成为荒芜的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恩格斯告诉我们,人类曾经在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的地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文明。可是人类在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中,毁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也使古文明在那些地区消失。

再古老的文明,没有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终究有一天会走向衰落,进而灭亡。面对这么多的事例,我们应该有所触动。

【总结】乡村也好,城市也好,他们都是聚落。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聚落,聚落的发展也离不开人们。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相信世界会更美好!愿我们家园更美丽!

【学生课外活动──webquest】webquest研究性活动

活动内容:由周庄看古村落的发展

活动形式: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进入网络开始研究webquest;课堂上总结研究成果,展示研究成果。

活动目的:通过这一新形式的研究性活动,进一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学会用更多的手段参与学习与研究。

〖任务〗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扮演这样的角色:123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团:负责考察周庄的情况,主持工作会议,并对是否可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周庄的镇长:工作如何开展?关店还是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普通周庄的居民:支持还是反对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如何看待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与自身经济利益的矛盾?

外来游客:对周庄的发展提出意见

〖成果〗请你给周庄的发展提供意见?(文字、图片或其他方式)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dilijiaoan/25940.html

  • 【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节】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人教新课标)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从容说课基于前两节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本节开始让学生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鉴于教材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内容前后列放,可用列表比较的方式板书,从定义、方向、速度、周期等几个方面分别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学生在初中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可让...

    发布于:2015-01-16

    详细阅读
  • 【城市交通运输系统】7.4城市交通运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 了解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2 了解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过程与方法1 学会分析城市道路规划的基本原则。2 能够剖析城市交通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够提出可行性的对策。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评价道路合理性的正确观念和环境保护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1 不同类型的城...

    发布于:2015-01-16

    详细阅读
  • [政治必修二第五单元第一框]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1课时●从容说课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而差异性才是绝对的。地球表面不可能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地区,只有相似的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教材主要剖析了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向上的变化。其中从赤道到...

    发布于:2015-01-16

    详细阅读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学生能说明生物循环和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学会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能从地...

    发布于:2015-01-16

    详细阅读
  • 【气旋】气旋、反气旋与天气

    一、教学内容分析“气旋与反气旋”是大气中最常见的运动形式,也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这部分内容是本节,以至全单元的重点和难点。本课只是给学生一些“入门”的基础知识,并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气流特征和天气特点,掌握简易...

    发布于:2015-01-16

    详细阅读
  • 【举例说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协调、平衡构成一个整体,某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各要素之间的不协调或不平衡。  2 使学生明确陆地环境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不同地区分布着不同的自然带,学生应掌握自然带分布的规律及...

    发布于:2015-01-16

    详细阅读
  • 西亚和北非的地理位置_西亚和北非“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教学重点】1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 自然环境的特征  【教学难点】1 教材中指出的重要地名及其位置的记忆        2 西亚北非热带沙漠广布的原因  【教学用具】西亚北非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课件)阿拉伯民族服饰图、石油产区景观图、撒哈拉沙漠景观图  (提...

    发布于:2015-01-16

    详细阅读
  • 海南省交通运输网_7.2交通运输网中的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 了解铁路的作用以及铁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2 了解不同等级公路和航道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1 结合实例能够分析交通运输网中的线的区位因素;2 京九铁路线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3 公路选线的因素和原则...

    发布于:2015-01-16

    详细阅读
  • 【第七单元上册英语单词】第七单元 7.4 城市交通运输

    【教学目标】1 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2 影响城市交通运输网形成的因素3 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基本原则4 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改善城市交通环境的措施【重点难点】重点:1 城市交通运输主要特点形成原因2 如何改善城市交通环境难点:1 分析不同城市道路网络格局的合理性2 分析城市布局对城市交通运输的影...

    发布于:2015-01-16

    详细阅读
  • 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入|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备课教案

    学习目标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热源:①__________。2.地球大气接收与转化太阳辐射能的环节:太阳辐射穿过②________―→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同时把热量传给③______。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不同层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发布于:2015-01-16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