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政治二轮备考计划]2020-年高考政治简析及备考建议

高三政治教案 2015-01-0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政治教案】

  政治学科讲座
   延续平稳,提升难度,逐步完善
          ——XX-年高考政治江苏卷简析及备考建议

又是一年高考后,几家欢乐几家愁。对今年高考政治江苏试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细读试题,笔者对今年试卷的总体印象是:延续平稳态势,提升试题难度,仍需逐步完善。现就此发表一孔之见,并对来年备考提点建议。  
一、平稳态势表现在“三贴”
贴近社会热点,富有时代气息。这份卷子取材新鲜,紧密地结合了社会生活实际,基本符合新课改精神。试卷着力考查考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试卷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着力考核考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把理论阐述寓于社会生活主题之中,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内容科学、规范,无政治性和影响公平性的问题,基本做到了“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试题材料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剪辑和遴选。试题引导考生关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主旋律。试题采用的新背景材料有:中国共产党第xx届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素有“经济宪法”之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开始施行;备受海内外瞩目的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及直接通邮正式启动;我国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维护国家战略利益;西藏自治区隆重集会,纪念第一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二十国集团峰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会议就应对当前世界面临的金融和经济问题的措施达成行动计划;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甲型h1n1流感,为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力开展防控工作。试题选材不陌生,多数考生都能够从平时训练、准备中把握住一些,平时学生和老师准备的东西能在高考中体现,布点较全,没有很偏很怪的题。
贴近教材内容,重视价值引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运用。政治学科的基础知识考查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家园。今年政治试卷十分重视基础知识考查,但更重视正确价值观的引领。知识只有在正确价值观引领下才具有深远持久的力量。
试卷要求考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辩证、历史地看待政治学科的体系性和价值的系统化,在《经济生活》中坚持价值规律、自觉履行劳动者义务、严格遵守市场规则、树立正确金钱观、就业观、消费观等价值观念;在《政治生活》中,坚持政治理想与现实批判相结合价值观,既要让考生懂得民主法治社会精神实质,又要以建设者、领导者眼光去正视面对现实,以提高其参与政治生活能力;在《文化生活》中坚持继承与发展、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价值定位;在《生活与哲学》中,坚持科学理性与人文价值、批判与包容相统一的价值观,科学阐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既要让考生从本体论上看到其合理性和科学性,又要从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情境中寻求其文化内涵,帮助考生辨明不同价值核心的实质,找到科学理性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题目基本做到“题在书外,根在书内”。除时政题外的31题试题中,有25题选材于教材之外,以现实生活、时政热点、漫画名言、成语古语等为情境,着重考查考生理解知识、归纳道理、感悟生成的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电脑,手机,轿车,公司,投资,保险,市场,分配,公平,合同,一个个活生生的元素在考生面前闪烁,让考生在经济生活的大潮中找准落脚点;法律、职责、民主、平等、和平、发展,让考生明确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的尊严和中国政治文明的真谛;第18题背景材料向考生述说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丰富人们文化消费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第20题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将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向世界奉献了一部奥运史上最华美的乐章为背景,考查考生对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教材知识的理解。第26题以唐代李贺“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诗句为题干材料,第27题以“5.12”汶川大地震后,xx总理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的“多难兴邦”四字为背景材料,试题立意高,角度新,有一定的区分度。试卷通过这些创意说明,政治基础知识考查应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进行,而不能停留在为考“知识”而考“知识”层面上。选做题第36题b题简述英法两国在政体结构上的差异。其答案基本是选修教材《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第1专题第1框“国体和政体”和第2专题第4框“英法政治体制的异同”部分内容的复写和摄影。其价值引领作用在于,同样性质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都可以不同,更何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则更没有必要照搬西方的政治体制。命题人员试图通过选拔性测试,让考生在答题中弄清西方政治体制的实质,有针对性地把正确价值导向渗透于考生知识能力考查之中,较好地发挥政治试卷的价值引领作用。
贴近考纲示题,体现江苏特色。试卷兑现《考试说明》的命题承诺。从考试内容及要求到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等多方面分析,整卷均符合《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试题落实《考试说明》的要求,着力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客观性试题第29题取用《爱鸟工程》的漫画形式考查考生对哲学中全面观点的理解,给人启迪深刻;第31题选用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古语, 考查考生对“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哲学道理的理解运用能力,匠心独特,寓意深远。主观性试题第34题图表题、第37题三幅图表与《考试说明》的典型题示例的命题形式基本一致。试卷从整体上将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四个模块的知识点融汇在一起,以现实背景来呈现,考点分布合理。探究活动题的三个设问比较全面地考查考生的变通能力和迁移能力。设问既对学生审题有明确要求,又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如第一问,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对“只有参与重大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观点加以评析,让学生充分论述,凸现了新课标中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
另外,试题还具有江苏地方特色,让考生感觉亲切。第19题取材第31届世界戏剧节在南京举行,来自五大洲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个剧目登台亮相,赢得好评,考查考生对不同民族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的认识水平。第21题取材江苏省教育厅积极落实教育部要求,安排南京、苏州等8个市作为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首批试点市,考查考生对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活动的依据的理解和运用。第30题以京沪高铁投资600亿元,带动200万吨钢材和1200万吨水泥的需求,提供近6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的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等为试题背景,考查考生对事物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的理解和把握。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二、提升试题难度表现在“两过”
客观性试题题肢过细。第23题 ,“一诺千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诚信意识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还是核心,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还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着力点。这样设置,“思想道德建设”有重复之感,不如将这几字放入题干,使试题更加简洁明快。再者,在“重点”、“原则”、“着力点”死扣字眼,没有必要;第14题,市民向有关部门反映食品安全问题,这种监督方式是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还是信访举报制度,到底属于何种制度的范围,这样的考查,意义不大。第16题,将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的平等权定位在各国在外交文件上有使用本国文字的权利,概念外延过于狭窄。
主观性试题答案过多。第34题,以表格数据、文字材料为背景,用XX年江苏省出口额比上半年同期增长状况和cdp实现情况作切入口,要求考生回答两个问题,(1)问参考答案出现两句“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够简洁。出口额明显回落,cdp呈现增长,这种“危”中有“机”的现象,不少考生看不出来。(2)问参考答案,其要点“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必然要求;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化解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的必要手段”,考生基本答不出来。第36题选做题b题,设问有二:(1)简述英法两国在政体结构上的差异。(2)结合材料说明国体与政体的关系。答案要点过多,给阅卷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探究题第37题所提供的背景材料较为杂乱,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工农红军过草地,从部分中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到优化文化环境,共建精神家园,包容量大,涉及面广,图画与题目的信息指向有联系,但直接联系线索很难找到。相当数量考生读不懂题目,审不准题意,弄不清试题主攻方向,故答案五花八门,东扯西拉,不得要领。考生失分在所难免。
三、对新一年高考备考的建议
希望参加XX年高考备考的老师和同学努力做到“四清”:
点清。认真阅读课本教材。考生应抽出一定时间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与《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教材通读一遍,在熟练掌握主要考点的同时,对课本细微之处也应了如指掌。
事清。最好是边读边想,尽可能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用自己所学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知识,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矛盾论、价值论多个角度,在教材、考点、热点的结合上,对有关在政治、经济现象进行合理的阐释和评价,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题清。仔细看高考说明。考生要把握高考试题的走向。特别是对往年经典试题的答题要求、评分标准要心中有谱。考生应拿出自己考过的试卷,从答题的严密性、规范性上,对做错的试题,找出失分原因,查漏补缺,吸取教训,不要犯重复性的错误。
心清。做到前三清,心也就清静了。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处理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对于广大考生而言,拥有平常心,心境如水,直面困难,迎接挑战,树立信心,更是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
 
备考策略
“两手”相联,减负增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引  言
   电影《南征北战》中有一句经典台词:以往的失败,都在于轻敌。
作为XX年高考备考的师生,必须正确对待高考对自身的挑战。

首先,让我们大家共同了解一下《考试大纲》中的考试目标。
考试目标是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具体化、综合化。它将国家意志、教材思想、教学艺术等复杂内容细化为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等在内的四项十六条目标要求。(见下表)
要求
目标 一 二 三   说明

获取和解读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

调动和运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对原有知识资源的支配。可以是一个学科,也可以是多学科

描述和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对事物状态的说明和解释,在考试中往往是题目的具体要求和任务

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引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证过程,要有整体性、逻辑性和层次性

[举例]XX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采用了典型的中国艺术表现形式,它集中国特有的汉字、篆刻和书法于一体,以印章的形式设计,传达出深刻而厚重的中国文化底蕴。回答(1)—(5)题。˜
(1)下列关于书法篆刻艺术的表述中,正确的是:中国的书法篆刻艺术
①是由古代帝王创造出来的 ②受中国文字和书写工具的影响 ③是受神的旨意创造出来的 ④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直接明确地传达着在中国人民和文化中世代传承的无与伦比之美和宏大的精神力量”。关于精神力量,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①市场经济越发达,精神力量越不重要 ②调动积极的精神力量,会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 ③精神力量可以脱离物质因素而存在 ④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可使中国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3)北京奥运会会徽是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过程中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北京奥组委已经在国内外进行了该标志的商业注册等一系列法律作业。未经奥组委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均不得为商业目的使用会徽。奥运会会徽的保护有利于
a.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b.体现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
c.改善投资环境,吸收国际资本投资  d.实施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4)奥运会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组织的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是
a.区域性的、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b.专业性的、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c.专业性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d.世界性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5)举办奥运会将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
a.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b.促进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
c.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          d.促进世界市场的有机整合
[解析]这组题目以XX奥运会会徽为背景,从不同的视角考查考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知识点众多,涉及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跨度大,难度不大,考查的是基础知识,有一定的综合性。第(1)小题是对哲学基本知识的考查,根据题意,中国的书法篆刻艺术受中国文字和书写工具的影响,而且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由社会存在决定,并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所以选项②④正确。①选项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③是唯心主义观点,故舍去。第(2)小题是借助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对北京奥运会会徽的评价,将考查的重点放在民族精神上。第(3)小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无形资产的认识水平,强调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第(4)小题考查考生对国际组织及其类型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和国际红十字会都属于专业性的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各类国际组织共有四万八千三百五十多个,其中政府间的国际组织有两千多个,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有四万多个。第(5)小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奥运会将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的认识水平,国民经济主要指三大产业,考生基础知识扎实,此题可解。
[答案]c、c、a、b、a
明确“考试目标”对贯彻“课程目标”、落实“教学目标”有着积极意义。
(1)帮助教师和学生澄清一些模糊认识。长期以来,有人认为政治学科考试考查的大都是死知识,靠考前突击、死记硬背、临阵磨枪就可及格甚至得高分,进而忽视日常课堂学习,尤其是有关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考试目标”明确规定,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并逐步注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这说明只考知识记忆的观点是片面的。也有人认为,政治学科考试所谓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也仅仅是时政方面的。实际上,“考试目标”要求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它既包括当今国内生活,也包括历史或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2)考试大纲中“考试目标”是与一定的教学目标层次相关联的。“考试目标”规定了考生学习政治课后应具备的、从“再认或再现”到“综合认识和评价”的各层次的能力,这是与考生学习中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相对应的。如果说,考试大纲中“知识范围”规定的是考查内容的广度的话,那么,“能力要求”就是考查内容的深度要求。
(3)“考试目标”的表述尽量做到具体化,使命题人员在命制试题时有章可循,也能使教师和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有关能力的培养。从理论上讲,政治学科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有关的学科能力,培养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考试目标”的制定,使过去非常笼统的能力要求变得比较具体,易于理解和操作,同时也给这治课教学带来一定导向性和约束性。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选拔性考试,其目的是为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新生提供依据。有选拔必有落选。因此,通过考试须对全国考生的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适当“拉开差距”。XX年全国高校录取率超过了60%,而江苏省作为全国的教育大省,高考录取率竟达76%。高考试题的难度随录取比例的增加将有所调整。高等学校分为重点院校、一般本科院校、高职(专科)院校,各类学校又有不同的系科,这就要求高考考试试题有必要的区分度,保持一定的难度。这是选拔性考试对试题的要求。
    其次,让我们明确参加政治课学习和考试的目的。
政治课教学的主旨是塑造学生的灵魂,把握教材和学生的思想脉络,将教、学、考统一,把知、情、行融合,使人、才、官并举。强调科学渗透地教,生动活泼地学,灵活机动地考。强调在生活中备课,在“做中学”。现行的教学由于受考试的影响,相当数量的教师的教学才华受到限制,教学中放不开手脚。新课程的意图在实践中难以贯彻落实,突出的表现是知识传授狭隘化,能力培养机械化,思想教育说教化,课堂教学呆板化,导致教学活动“目中无人”、“言之无物”、“教中无情”、“学中无魂”,长此以往,将会坑害几代人。考试是指挥棒,如何利用这根棒子引导师生教学相长、生成创新,将是新高考的面对的新课题。
普通高等学校希望选拔能力比较强而不是只会死记硬背的新生。因此,高考始终坚持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对能力考查的原则,并逐步渗透考查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它要求考生对所学课程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要尽可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一般不要单纯地记忆。综合科(包括文理综合、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要求在学好本学科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科内的内容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举一反三”,并能适当综合并联系实际,解决高中毕业生所能达到的跨学科综合问题。要把重点放在系统地掌握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上,放在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举例:日本国的耕地面积

1 2
3 4

第一部分 
举起左手,理论功底扎实
          必修部分
《经济生活》考试范围扫描

考纲解读
1、全书的基本逻辑顺序
生活与消费——生产、劳动与经营——收入与分配——面对市场经济。
全书的基本逻辑顺序是从生活中的消费、交换出发,依次分析生产、分配,最后介绍我国从事这些经济活动的基本背景——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考纲涉及的主要考点
货币的基本职能及常见的信用工具;商品价格;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银行存贷;股票、债券、商业保险;利润、利息、股息;公司经营;就业与创业的新观念;我国的分配制度;财政与税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wto及国际贸易;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等。

核心考点
    1、影响价格的因素
大连的一件体恤衫,卖98元,可到了南京市场上就卖156元。消费者在生活中经常会发现同一商品的价格因时因地而异,这是怎么回事?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商品价格受气候、时间、地域及生产条件等主要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是通过什么渠道影响价格的,由此得出“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影响价格”这一理论。价格的高低并不是任意的,它的背后有一个价值在起决定作用。那么,商品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生产者千方百计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就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只有这样,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胜。对一个社会来说,只有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单位商品价值量才会缩小,表现出来的价格就可能降低,消费者才能得到实惠。
如前所说,大连的体恤衫如果在南京市场上卖的火爆,商家有大赚头,那么就会刺激此种体恤衫的生产,直到供大于求,或供求平衡。这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它像一只无形的手,指挥着生产者、经营者按市场的需要生产和经营,否则,就要受到惩罚,轻者赔本,重则破产。
2、价值规律的内容
甲1小时生产2件体恤衫,乙1小时生产3件体恤衫,丙1小时生产4件体恤衫,甲、乙、丙生产出来的每件体恤衫的价值量是多少?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每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该问题的中心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有,所以每件体恤衫的价值量是多少无法确定。退一步分析,如果社会上只有三家体恤衫,那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生产3件体恤衫的时间,而每件的价值量为1/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体现的价值量。这是价值规律内容的第一点,这是从生产领域、价值形成角度来理解的。从流通领域、价值实现角度看,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相互交换,只有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才能体现出平等原则,商品交换才能正常进行下去。这是价值规律内容的第二点。
在现实生活中,某种体恤衫的价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夏天的和冬天的价格会不一样,去年的和今年的会不一样,大连的和南京的不一样,这是由于供求与价格的双向制约而导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某个点静态观察,价格和价值不完全一致是经常的,完全一致则是偶然的。但是,从长远看,从整个体恤衫交换发展过程看,价格高于价值部分与价格低于价值部分是可以抵消的,价格和价值是相符的。如前所说的大连体恤衫,再低不会到1元一件,再高不会500元。价格太低,生产者、经营者离它而去另谋生路;价格太高,其他生产者、经营者趋之若鹜,终因供求平衡而导致价格下跌。聪明者在价格高于价值的顶点时开始思考新的商品和新的市场,另辟新径,寻找新的商机。等价交换的原则并不是体现在每一次具体的买卖关系中,而是体现在一定时期、社会的总体买卖关系中。可见,等价交换的原则是在动态中实现的。
例: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价值规律表现形式的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经济生活》中的“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分析相关问题”的理解。解题的关键在于熟识教材中“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内容。由于试题表现形式新颖,不少学生在多变的情景中把握不住信息指向,造成失误。本题得分率为92%。【答案】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从哲学角度看,价格是现象,价值是本质,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表现,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思考到价值规律在起作用。
3、恩格尔系数
请看下表,思考小明和小亮两家的恩格尔系数分别是多少?
小明和小亮两家消费情况统计表:(单位:元)
家庭 总收入 衣、食、住、行、用等消费 报纸、书籍、体育等消费 看电影、听音乐会、旅游等消费
小明 XX0 15000 200 100
小亮 60000 25000 6000 5000
注:小明家、小亮家的食品支出分别为7330元、12960元。
  考查消费结构的变动,国际上通常引用“恩格尔系数”加以说明。用公式表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费用/消费总支出费用ⅹ100%,这个系数最大为小于100%,也就是说食品不可能取代其他消费项目;最小不为0,即食品消费不可能为0。一般地说,这个系数越大,表明消费结构层次越低;而系数越小,说明消费结构层次越高。“恩格尔系数”是消费结构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在国际上受到普遍的承认和重视,甚至用它作为区分国际间消费结构层次高低的最一般标志。
解答本题只要分别找出或算出图表中小明、小亮两家的两个数字,一是食品支出分别是多少;二是家庭总支出分别是多少,再算出各自的食品支出与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小明家为:7330/(15000+200+100)ⅹ100% = 47.9%。
小亮家为:12960/(25000+6000+5000)ⅹ100% = 36.0%。
结论:小亮家的消费结构层次比小明家的消费结构层次高。
解答图表题,一般先看标题,这是整个解题的关键;第二看图表内容,同时要进行横向、纵向比较;第三是看小注,一般地说,政治考试题中小注的信息都是有效信息;最后看设问,看命题人设置的问题倾向、指向是什么?上面的题计算量较大,要注意数字引用不能错,运算也不能出错。
4、正确的消费观
  随着人们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多,享乐主义、铺张挥霍开始抬头。聚会请客,不点满一桌菜就会没面子;一些先富起来的人,还以炫耀的心态毫不犹豫地选择购买“财富标志”,比车子豪华,比房子面积,比穿着高档,什么样的消费观念才是正确的?
正确的消费观有四个内容:
第一,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量入为出,使消费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合理进行消费,是适度消费的重要内容。不能把量入为出理解为有多少钱就花多少钱。量入为出是一种计划消费行为,包括公民在基本生活资料得以满足的条件下,通过储蓄有计划地安排生活。
所谓适度消费包括不抑制消费和不超前消费两层意思。适度消费的原则:提倡勤俭节约的精神。勤俭节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有钱省着花,而是指与自己的实际需要和收入水平相当的合理消费。反对超前消费与适度消费的原则是一致的,但对“超前”的含义要做具体分析。判断消费行为是否超前,不能仅仅局限在现有收入上,还应考虑过去及未来收入这个动态因素。正确理解适度消费,就是既不滞后,又不超前;既不人为抑制,又不盲目攀比。
第二,避免盲目,理性消费。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提倡理性消费、健康消费;二是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三是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第三,绿色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是指在社会消费中,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子孙后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其含义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可持续发展。其特点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第四,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倡的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作风,是我国人民的传家宝,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与铺张浪费相对立的。从我国的现实国情看,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且不平衡,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人口多,底子薄,因此,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从思想品德修养方面来说,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于一个人优良品德的形成、高尚情操的陶冶是有利的、必要的。
5、混合所有制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吗?外资经济属于混合所有制经济吗?混合 所有制和股份制是一回事吗?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经营的所有制形式,是把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结合起来的新的所有制实现形式。其中既有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公有制经济,不能笼统地把它视为非公有制,同理,也不能笼统地称之为公有制经济,只有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才属于公有制经济。
 外资经济是我国发展对外关系,吸引外资建立起来的所有制形式。在中外合作、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三种形式中都有外资经济。其中,外资独资企业不属于混合所有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我国将进一步发展。
 股份制是一种公司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股份制的突出特点是财产占有方式的社会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过这样的组织形式,不同财产关系可以达到内在结合。典型的股份制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有限责任公司,它是少数产权的联合,其特点是不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股东只负有限责任。另一种是股份有限公司,它是许多产权的联合,其特点是股票经批准可以上市,股东只负有限责任(企业破产倒闭只损失股票)。
 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不是一回事,两者有联系,又有区别。混合所有制是属于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范畴,而股份制则属于所有制实现形式、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的范畴。股份制能够兼容不同性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形成一个既互相制衡又共同合作的利益共同体,从而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股份制是一种能够主动运用社会资本力量,同时接受社会资本大众监督的有效形式。我国企业发展需要资金,通过股份制,发行股票,可以为解决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提供条件。同时,由于国家和集体控股,可以扩大公有制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股份制实行主体多元化,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既能满足产权清晰,保证资产所有者合法权益的要求,又能保证法人财产权,调动经营者、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6、科学发展观
 gdp是衡量经济增长和政绩的唯一指标吗?
 gdp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它避免了重复计算,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价值。gdp不仅是衡量和调控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既不要全盘否定也不要单纯地强调gdp的重要,对此要辩证的分析。gdp也存在一些缺陷:它不能科学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能真正体现人民享受社会财富的实现水平;不能合理反映社会分配的公平程度和社会公正水平;不能科学反映出生态环境的代价,比如超采地下水可以增加gdp,但无法反映对环境的影响。因此,不能把gdp作为唯一的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更不能作为政绩的唯一考核指标。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从促进小康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看,我国应树立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人的全面发展,涉及人的多种价值追求,如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生活需求的实现,人的自身价值的提高。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全面进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又一代地永续发展。
 7、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会拉大各国之间的贫富差距吗?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不平等带来的各种人为因素,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会继续拉大;各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化也会加大。在这一进程中,加强国际合作与对话、交流,在平等的基础上,经过各国的共同努力,经济全球化不仅会给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而且会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会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因此,对经济全球化要作辩证的分析。
 首先,要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它的主要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它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这是因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这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其次,正确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再次,主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正确的态度是: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就我国而言,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阔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战略。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典题剖析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例1](探究题)(本题12分)
 鉴于塑料购物袋已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以下简称“限塑令”),要求自XX年6月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此事引起了某班同学的关注,他们深入社区、超市、商场、集贸市场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以下是他们讨论过程中的三个场景。
 
 (1)从同学们的讨论中,你认为执行“限塑令”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2)结合人们对塑料购物袋态度的变化,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请你结合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说明面对“限塑令”消费者应该怎么做。
 【解析】本题探究主题是环境保护,插图取自《经济生活》教材中,并加以改编。试题创设了三个学习小组学习讨论的情景,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分析探究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多角度看待“限塑令”,坚持科学发展观,倡导树立正确消费观和价值观。试题源于生活和教材,图文并茂,文字量大,比较灵活,综合性强,理论与实践要求较高。
 第(1)问,要求学生从消费者、商家、厂家、政府有关部门等多角度思考执行“限塑令”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考查考生思维的开阔性和全面性。多数学生都能答出。
 第(2)问,要求学生结合人们对塑料购物袋态度的变化,谈谈应该如何正确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学生须从两个方面答题,第一,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阅卷抽样显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什么,学生基本能答出;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如何形成的,不少考生难以答出。
 第(3)问,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面对“限塑令”消费者该怎么做。不仅考查学生的理论掌握情况,还考查学生的实际实践操作情况。阅卷抽样显示,多数学生都能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答题,本题得分率较高。
 本题总体属于中等难度题。
 【答案】(1)消费者图方便不配合;商家为了自身利益不执行“限塑令”;厂家生产环保塑料袋还有困难;政府有关部门监督不到位。(3分。每点1分,答出三点得满分)
 (2)人们对塑料购物袋从赞赏它的发明,到赞美它的便利,在到限制它的使用,这一过程启示我们。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2分)由于塑料购物袋已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限制它的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这启示我们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3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3)坚持科学发展观,与自然和谐共处;树立正确消费观,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多使用环保型的替代品(写具体的替代品,如布袋子、菜篮子也可得分);自觉重复使用、节约使用塑料购物袋,积极参与分类回收环保活动。(答出其中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例2](单选题)有专家指出:“市场,等是等不来的,它是挤出来的,竞争得来的,是开发、创造出来的。要争取市场就要以市场为导向,寻找空白点,占领制高点,开发增长点。”这表明(      )
 a、商品生产者要按价值规律办事才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b、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商品价格的波动  
 d、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导致生产过剩
 [解析] 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者若能提供质量好的或者其他企业无法生产的产品,他就能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从中获取更多的利润。这就要求生产者适应市场变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因此,开发市场、创造市场,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是商品生产者实现价值的重要途径。从中可以看出,bcd与题意是不符的。以市场为导向,寻找空白点,占领制高点,开发增长点,都是价格规律的要求,因此选a。
 [答案] a
 [例3](简答题)李先生一家三口人。李先生是民营企业家,收入水平很高,妻子是大型企业的主管,女儿是一家大公司的技术顾问,收入也很高。他们在一著名的小区购买复式住房两套(一次性付款)。在节假日,一家三口常雇佣一辆舒适的旅游车在导游的引导下观光旅游,家中一切杂务由保姆处理。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先生一家的消费情况。
 [解析] 消费状况应从几方面来回答,一是影响消费的因素,二是消费的类型,三是消费的结构。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居民收入,二是物价水平,很显然材料中并不涉及物价的问题,因此在答案中可以不提及,此外材料中没有详细列出李先生家的消费结构,也可以不回答。
 [答案](1)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受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李先生一家收入水平高,带来了其消费水平高。(2)从消费的方式看,李先生一家一次性购买住房属于钱货两清的消费,从产品类型看属于对有型商品的消费,从消费目的看属于生存资料消费。(3)李先生一家雇佣保姆、旅游趁观光属于享受性消费和劳务消费。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例1](单选题)网络游戏产业是一项“朝阳”产业。在国家加强管理的同时,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产业部门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引导国内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我国积极发展网络产业的原因是(     )
 a、生产决定消费的水平和质量     b、企业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c、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d、消费需求对生产有反作用
 [解析] 本题阐述的是发展生产的原因。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因此不难看出,d项符合题意。ac都是从生产对消费的作用来讲的,不符合题意,b项是从企业来讲的,与题干中信息所指“国家”关系不大。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答案] d
 [例2](简析题)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解析]解答本题,可以把题目分解为两个单句:一,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利于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第一句明显是正确的,但要说明正确的原因。解答第二问时,应该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到底是怎么体现的,二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三是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1)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由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它适应了生产力水平,必将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有制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3)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增加就业。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例3](单选题)近年来,我国零售业全面向外资开放。这对我国零售业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顿提出的“三米微笑原则”对我国零售业具有借鉴意义,即要求员工承诺:当在三米之内碰到一位顾客时,要看着顾客的眼睛,向顾客问好,并询问顾客是否需要帮助。近几年来,该公司连续名列同行榜首。山姆沃顿的经营理念说明(     )
 a、良好的服务和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b、企业的效益来自企业经营者良好的服务
 c、诚实守信是市场交易的原则
 d、只要有优质的产品质量和服务,企业就能获得高效益
 [解析] 良好的服务能够为企业效益的实现创造更好的条件,可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受到社会的认同,它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渗透在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最终形成本企业的竞争优势。b项说法不正确,良好的服务有助于效益的实现,但不是效益产生的源泉,也不是唯一的途径。c项说法与题意无关,d项夸大了质量与服务的作用。
 [答案]a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例1](简答题)党的xx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中央经济工作工作会议又把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请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谈谈怎样构建“和谐社会”?
 [解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从经济学角度来考虑,应该紧紧围绕“如何构建和谐”来回答,因此可以从经济发展、分配政策、就业与社会保障、城乡差别等角度来回答。
 [答案](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实现经济发展与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2)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关注弱势群体,尽可能地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3)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步伐,切实保障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使人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4)积极扩大就业,切实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例2](单选题)xx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今年中央财政安排109亿元资金支持再就业,比上年增加26亿。地方财政也要增加投入,加强就业指导、培训和服务,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工作。中央财政安排109亿元资金支持再就业,地方财政也要增加投入。这表明,国家通过财政(     )
 ①巩固国家政权  ②促进经济的发展   ③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④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财政巩固国家政权,主要是用于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的费用,①与题干无关。本题主要强调财政在经济发展与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作用。③项也与题干无关。
[答案] d
[例3](问题探究题)某酒店老板在税务机关追查假发票时,不仅不配合检查,而且采取藏匿、转移等手段逃避检查,更严重的是该老板还伙同工作人员打伤了两名税务检查人员。有关部门责令其停业整顿,老板受到法律惩处。请探究回答:
(1)老板的行为属于违反税法的什么行为?是如何体现的?
(2)对老板的处罚说明了税收的什么特征?
(3)上述材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解析] 第(1)问中要结合违反税法的四种行为和题目中的材料加以分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不难判断属于偷税行为。第(2)问中结合税收的基本特征可以判断应该是强制性。第(3)问主要不在于对知识的考查,而在于题目的德育功能。
[答案](1)老板的行为属于违反税法的偷税行为和抗税行为。酒店老板用假发票偷逃国家税款,体现的是偷税行为。对抗检查,甚至打伤执法人员,体现的是抗税行为。
(2)说明了税收具有强制性的特征。
(3)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树立纳税人意识,自觉依法纳税,增强社会责任感,不能违反国家税法。

第四单元  面对市场经济
[例1](简答题)材料一:
中国与工业化国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资源消耗情况对照表
        内容
国家 原材料消耗(%) 能源利用率(%)
 钢材 水泥 木材 
工业化国家 100 100 100 50—80
中国 600—900 3100—7100 500—600 30
注: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大多付出过资源过量消耗和环境生态破坏的沉重代价。
材料二:国务院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能源、原料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关系如何?简要回答为什么要开展资源节约活动?
[解析] 材料一反映出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从表格内容中可以看出,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消耗大、能源利用率低。由表格内容联系小注可以看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从材料一到材料二,我们可以看出两者是因果关系,正是因为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面临很多问题,我们才提出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之路。至于为什么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还应回归教材,从资源的特点以及节约资源的意义的角度来回答。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答案](1)材料一反映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原材料消耗大、能源利用率低的突出问题,传统工业化模式面临着巨大的资源、生态和环境压力。(2)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原材料消耗大,能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国务院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资源具有稀缺性,合理有效地使用有限的资源,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靠资源投入,追求数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会造成资源紧张,损失浪费严重。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粗放型为集约型。在力求节约资源的前提下,切实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例2](单选题)xx总理在XX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多项惠农政策。近年来,政府每年都要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这是因为  (    )
a、提高农业占gdp的比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b、农业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 
c、增加对农村的财政支出能够缩小城乡差距
d、发展农业吸纳劳动力是解决我国农业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
[解析] 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故选c项。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农业占gdp的比重不断降低,故a项不是原因。bd项本身表述有误,舍去。
[答案] c
[例3](单选题)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最根本的是(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b、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d、加强、改进党的建设
[解析]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因此,经济发展是根本。
[答案] a

小结
考生必须熟记《经济生活》中下列观点: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是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与我国的生产力状况及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相适应的。
4、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具有客观必然性。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公平相协调,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又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
5、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作风。劳动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靠自己的双手开拓新的生活,展现平凡而伟大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风采;
6、公司经营者要诚实经营,珍惜诚信的价值,增强法律意识,注重进取精神;
7、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青年学生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些观点在历次高考中视为重点,经常考查,请大家认真掌握,并能结合试题灵活运用。我坚信,经过同学们的努力拼搏,一定能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到更广阔的知识海洋里遨游!

《政治生活》考试范围扫描
考纲解读
1、全书的基本逻辑顺序
公民的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当代国际社会。从公民的政治生活出发,以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并能够参与进去的政治生活为起点,着眼于现实生活中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强调我国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保障,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进而了解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影响和主张,认识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和中国的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2、考纲涉及的主要考点
国家的含义和根本属性。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的渠道和方式。对人民负责是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我国政府部门为公民的求助或投诉提供服务。依靠民主和法制,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民族自治机关及其自治权。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及基本权利和义务。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作用。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的外交政策。

核心考点
1、我国的国家性质
历史上的国家都是统治阶级的国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是真正的全民的国家。这句话正确吗?
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构,是利用立法、行政、司法及暴力组织等强制力量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为资产阶级谋利益;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谋利益。历史上从来没有、今后也不会有全民的、超阶级的国家。
国家性质即国家的阶级性质,又称国体,它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谁是统治阶级,谁是被统治阶级,国家政策是为谁服务的。国家性质是由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的。根据国家性质,迄今为止,国家由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等类型,前三种类型的国家属于剥削阶级统治的国家,原因是经济基础是私有制,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原因是经济基础是公有制。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也可称为人民民主专政。它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体。新型的民主是指在中国的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这表现在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新型的专政表现在专政的职能是对极少数人实行的,包括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其中,工人阶级的领导是我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在我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共产党,因此确切地说,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中国工人阶级。

2、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
只有享受权利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这个命题正确吗?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不可分割。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是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来体现和保证的。人民享有宪法和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都是当家作主的表现,不能认为只有享受权利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便于记忆,可简称选举权、自由权、监督权。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权利 内容 地位

选举权和
被选举权 选举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被选举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是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政治自由 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 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监督权 是指公民有权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其内容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 是公民的重要政治权利

我国公民履行的政治义务,便于记忆,可简称“一法安民”。
内容 原因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遵守宪法和法律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服兵役和参加民兵 是保卫祖国的需要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便于记忆,可简称“三个一”。
原则 含义 具体要求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平等地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 坚决反对各种特权
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在法律上是同时产生又相对应而存在的。公民在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中,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因此,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不可分割的 我国公民应该认真享有和行使公民的权利。同时,应该自觉履行公民的义务。不允许存在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的公民,或只履行义务而不享有权利的公民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公民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在具体利益上,也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统筹兼顾 公民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时,应该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二者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公民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

3、我国政府的职能
管得越少的政府,越是好政府。这是政治高考的一道辨析题。“管”字在这里可理解为政府职能的内容和范围,根据归谬法推论,啥都不管的政府,岂不是更好的政府吗?这样会有光拿钱不干事、无所作为的嫌疑。
那么,管得越多的政府,越是好政府,对不对?
政府是国家的体现、国家的机关。阶级性是国家和政府的本质属性,仅仅用管得多少作为判断政府的好坏标准是不正确的。从政府行使权力的效果看,衡量一个政府的好坏主要看它是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是否维护进步阶级的利益。从政府职能范围来看,该管的要管,而且要管好,不该管的不要管。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看,政企分开,政府比计划经济时要管得少,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看,政府需要管得似乎又多起来,如网络问题、预警机制问题等,因此政府部门要职责分明,高效运作。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政府担负四个方面的职能。
职能 政治职能,即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经济职能,即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文化职能,即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即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主要
内容 保卫国家的独立与主权,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合法财产,保障人民民主,惩治犯罪分子 加强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完善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公共设施建设,医疗保障建设、保护环境等
目的 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举例
说明 如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严格执法,打黑除恶等 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协调地区发展,西部开发,振兴东北等 如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八荣八耻”教育;开展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 如卫生防疫,预防禽流感;建立各种社会应急机制

4、人民代表大会
在我国,既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就应由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这种说法对吗?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人民并不直接行使国家权力。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它是通过人民选举人民代表组成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问题并监督实施。我国人民就是通过人民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反映自己的意愿,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从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权力可以看出,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有很大区别。一个是权力机关,一个是政体,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管理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后面有没有“制”是不一样的。

5、中国共产党
我国的八个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都是相同的政治组织吗?
我国的八个民主党派,是指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我国的八个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政治力量,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是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关系,亲密友党的关系。
在性质上,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的八个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政治力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证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长期艰苦在卓绝的斗争中,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组织上,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相互独立的组织关系。
在法律上,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相互平等的关系
在奋斗目标上,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民主党派的奋斗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
6、民族与宗教
民族有优劣之分,宗教有真伪之别。这句话对吗?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共同完成的;祖国的辽阔疆域和多种经济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奋勇抵御殖民主义的侵略,共同保卫了祖国边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立的。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各民族之间只有大小、强弱和发展快慢之别,没有优劣之分。
我国是多宗教的国家。从国外传入的有天主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中国土生土长的有道教,合称为我国五大宗教,便于记忆,顺序可简称为“天机不知道”。另外,在一些少数民族中还流传着其他宗教。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进行。这样看来,宗教真伪之别的界定是是否“在宪法和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进行”。
我国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国家统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对象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蒙古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藏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享有的是“一定的”自治权,如享有管理本民族经济、文化、财政和社会事务,制定单行条例和自治条例的权利,而不是高度自治(国防外交属中央管理外,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在国务院授权下,还可以在经济、文化方面处理涉外事务),更不是“完全”自治。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和共同目标。
7、和平发展道路
大国崛起与和平发展有什么区别?是不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就可以避免发展上的障碍?
放开历史画卷,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某些大国的崛起往往通过侵略、征服控制的途径,掠夺、攫取别国的财富来实现自身的崛起。中国的和平发展则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加财富,实现自身的发展。
中国应当和平发展,中国能够和平发展。但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及反华势力的存在,它们不愿意看到一个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决不会平坦,决不会一帆风顺。中国的和平发展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典题剖析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例1](单选题)西方的一些评论家在评论美国大选时曾辛辣地指出,布什和克里的竞争,与其说是不同施政纲领的对决,不如说是金钱的对决,谁筹集的竞选资金多,谁就多一分胜数。对此,我们得出的结论应是(      )
a、在美国,民主具有超阶级性     b、在美国,政党对政治失去意义
c、在美国,金钱是政治的母乳     d、在美国,只要有钱就能当总统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非常明确,既对“民主”“政党”的理解。a项本身错误,因为民主具有阶级性,“超阶级”的民主不存在。b项本身也错误,从“政党”含义及特征可知,政党就是以夺取或参与行使国家权力为目标的。d项说法过于绝对,与现实不符。只有c项准确概括出了题干中金钱对美国政治的影响。
[答案]c
[例2](单选题)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意味着
(   )
a、公民具有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力         
b、公民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公民的言论、集会、游行的自由不受约束
d、公民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解析]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通过选举人民代表行使国家权力,而不是直接行使,故a项错误;在我国,只有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公民才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而不是“都”享有,故b项错误;在我国,公民的言论、集会、游行的自由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而不是不受约束,故c项错误。
[答案]d
[例3](简答题)小学生陈严宏从新闻中了解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向公众征集“xx”规划建议。她觉得自己是公众的一员,也应积极参与。国家“xx”规划纲要中“各地政府要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内容,正是源于她的建议。为此,她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发的“公众建言献策奖。”
请运用有关政治常识知识简要回答:
(1)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民主权利,陈严宏行使的是哪一项?
(2)小学生的建议被写入政府的正式文件,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本质是什么?
(3)国家向公众征集建议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一种途径。为什么公民的政治参与必须是有序的,即在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范围内活动?
(4)在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民主形式日益丰富。假如你想对上海世博筹备工作提出建议,你会通过哪些途径?(写出两条)
[解析]第一问向国家献策是在行使公民的政治自由权利。第二问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考查学生记忆能力。第三问实际考查的是自由和法律的关系,强调法律的保障作用,自由离不开法律。第四问是开放性试题,建议所述的途径一定要体现出“有序”,即在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范围内。
[答案](1)政治自由权利。
(2)人民当家作主。
(3)社会主义法制为公民行使民主权利指明了方向,保障了公民民主权力的实现。
(4)所述途径要体现“有序”,即在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范围内。如在政府网站留言、给市长或政府职能部门写信、参加听证会、参加各类公众征集活动等。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例1](单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纲要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凸显行政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的有关内容。这是因为                (     )
①政府是行使国家职能的行政机关 ②能否实现“xx”目标与政府职能有密切的关系 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弱化政府职能是基本趋势  ④转变政府职能是更好地履行国家职能的需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此题是一道组合式选择题。可以使用排除法进行选择,通过审读四个题肢,其中③项明显是错误的,我们进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的转变不等于减弱,应排除。其他三项在题干中皆有反映,也能构成因果关系,所以正确选项是d项。
[答案] d
[例2](单选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政府管理方式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去年某夜,北京京广中心附近道路坍塌,许多人次日一早收到市政府发来的短信,提醒市民绕道而行;春节前,很多市民收到了市政府的拜年短信,叮嘱燃放烟花爆竹要遵守规定,注意安全;清明节前,市政府又通过媒体提醒市民注意行车路线、防火和安全。如果要将上述事件写成新闻报道,你认为最合适的标题是(      )
a、转变职能,政府性质逐渐改变    b、以人为本,政府服务更加完善
c、重视安全,政府职能日益多样    d、执政为民,政府权力不断扩大
[解析] 题干中市政府的行为是对人民负责,转变政府职能的表现。政府性质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是不可改变的。职能相对稳定,并也不是日益多样;政府职能在转变,而不是权力扩大,故a、c、d三项不妥当。
[答案] b
[例3](单选题)房地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住产业,对一些城市的财政收入做出了贡献。近年来房价上涨过快,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此,国务院采取调整房贷政策、对投机炒房所得收入征税等措施,使房价增幅出现回落。这体现了政府力求实现(      )
a、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   b、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统一
c、公民权利与公民义务的统一   d、中央与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
[解析] 房价上涨过快,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群众的切身利益,这同时涉及到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问题。政府通过有关措施使房价增幅出现回落,既维护了群众的切身利益,又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实现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a正确。房价增幅回落对一些城市的财政收入有一定影响,b不选。c、d明显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第三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例1](单选题)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面对当今国际国内的新形势,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①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②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③政治领导、经济建设、公共服务的职能 ④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题干设问中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它是中国的执政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所以①②正确;要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还必须加强党的建设,故④也符合题意。③中的经济建设、公共服务职能不是党应履行的,而是政府应履行的,故不选。
[答案] b
[例2](单选题)近年来,我国政府在2万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大力组织实施“兴边富边行动”,以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     )
a、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b、民族平等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c、国家的支持是少数民族发展的根本原因
d、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
[解析]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答案] a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例1](单选题)当前,联合国改革方案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其中安理会改革成为关注焦点。安理会改革引人注目是因为(      )
a、安理会是联合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b、安理会表决实行理事国一致原则
c、安理会有权否决联合国其他机构决议
d、安理会在国际安全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

[解析] 安理会改革之所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关键是安理会的作用。a、b、c本身错误。安理会在国际安全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体现了联合国的作用,故选d
[答案] d
[例2](单选题)当今世界,一国的安全问题不完全限于一国之内。XX年,全世界联手抗击“非典”;XX年,联合国发出全球共同防范禽流感的呼吁,欧盟、亚太经合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为此采取了空前一致的行动;XX年,美国金融危机波及世界;上述事实表明(      )
①国家安全具有了新的内涵  ②全球化改变了国际行为准则  ③国际安全成为各国外交的最高准则 ④集体安全需要构建多重国际协调机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国家安全不仅包括传统的军事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公共安全等。题干中抗“非典”、防禽流感等采取空前一致的行动,表明了需要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故选①④,国家利益是各国外交的最高准则,③不正确,②片面,应排除。
[答案]b
[例3](单选题)XX年7月17日八国集团同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刚果6个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我国国家xx出席会议。会议谈论了全球能源安全、传染病防控、教育、非洲发展等议题,xx着重就全球能源安全问题作了阐述。这次对话会议在全球能源安全、传染病防控、教育、非洲发展等议题上,之所以能够达成共识是因为(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a、这些国家有着同样的国家利益                      
b、国家力量决定国际关系
c、各国之间有着共同的国家利益,这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 
d、国家关系的变化
[解析] 本题考查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核考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对话会议中各国达成共识原因在于各国之间的共同利益;a项错误,各国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各自不同的特殊利益。b项说法欠妥,国家力量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且在材料中也未体现。d项不是原因,是材料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故选c项。
[答案] c

小结
《政治生活》中突出的观点有: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2、依法享有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是公民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基本准则。选举方式的选择要体现国家性质,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
3、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
4、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政府的宗旨;管理与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求的工作方法;
5、制约权力的核心是依法监督;要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权力的机制;我国已初步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7、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8、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权益,是国际关系决定性的因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
这些观点在历次高考中视为重点,经常考查,请考生必须熟记,认真掌握,并能结合试题灵活运用。

《文化生活》知识范围扫描
考纲解读
1、全书的基本逻辑顺序
 “文化与生活”、“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分别对应了课程标准的四个主题,按照“是什么:文化的概念”;“为什么:文化发展”;“怎么看:民族精神”;“怎么办:文化建设”的逻辑顺序来展开。四个单元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注重教材内在逻辑与现实生活逻辑的统一,不用逻辑束缚内容,而是用内容去展现逻辑。
2、考纲涉及的主要考点
文化的概念;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影响的特点;文化与人的成长的关系;文化具有的多样性;文化传播的方式和媒介;文化具有继承性;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过程;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的成就和魅力;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选择文化生活的意义;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

核心考点
1、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有人说,文化就是知识,就是艺术,这样的说法对吗?
文化从本质上看,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从范围上看,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从形式上看,非常丰富,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是文化。把文化等同于知识和艺术,是对文化狭义的理解,是不全面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文化的特点主要有三:
第一,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又为人所持有。纯“自然”的东西不能成为文化。
第二,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且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人的文化素养是后天培养出来的。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第三,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人们通过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看到历史和现实中的文化,来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化活动不是一种纯粹精神的活动,而是一种依托物质载体的活动。
2、文化的社会作用
任何文化都对社会起积极作用吗?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不同,对社会的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力量具有双重性,关键是看什么性质的文化。因此,不能将文化的力量误认为只会起积极的作用。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因此,文化没有独立性。这句话对吗?
  文化作为社会精神现象,离不开经济、政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 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但文化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自身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主要表现在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文化,科学技术、教育、人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简单地说,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是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主要表现在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修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已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得重要内容。简单地说,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是政治文化化,文化政治化。
4、文化与综合国力
  文化发达,综合国力就一定强盛吗?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综合国力有多种标志,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外交实力都是综合国力的标志。今天,文化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也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第一,文化作为一种事业和产业,本身就是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庞大的国民经济体系中,除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和商业、金融、贸易等流通部门外,还包括科技、教育、新闻出版等文化产业部门。文化事业以其特殊的精神生产方式和特殊的精神产品,被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同时,从国民财富的构成来看,它主要包括国民物质财富和国民精神财富两大部分。物质财富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 一切物质资源、物质产品的总和,是国家物质力量的标志;精神财富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一切精神资源、精神产品的总和,是国家精神力量的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文化体制的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化进程,文化在综合国力构成中的比重逐渐增加。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第二,先进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综合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从文化与生产力发展来看,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它所包含的科学技术成果,一旦应用于生产,就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在当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竞争,已成为现代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从文化与人的发展来看,文化的发展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智力素质、科技素质、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劳动者在劳动生产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三,从文化与整个国家发展来看,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量,能够增强民族的团结。它不仅将共同地域、共同历史背景、共同社会心理和共同语言的人群联结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而且可以超越地域、风俗、语言的界限,将国内各民族团结成为和睦的民族大家庭,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的抗风险能力,成为国家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我国要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但是,认为文化发达,综合国力一定强盛,则是绝对化了。综合国力是多种力量的合力,仅有文化发达是不够的。  
5、世界文化多样性
文化遗产就是世界遗产吗?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是指在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种学、人类学方面有着世界意义的纪念文物、建筑、遗迹等。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并非各国所有的文化遗产都能成为世界遗产。世界遗产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通过一定程序,以名录的方式确立,并给予保护。研究文化遗产与世界遗产的作用不完全一致。研究文化遗产可以明确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并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确立保护世界遗产对于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重大意义。
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世界各种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大都通过民族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文化多样性,可见诸于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人们对待多样化的文化,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只有在保护世界文化多样化的条件下,才能使文化生态平衡得到维持,使人类宝贵的文化资源得以共享。 
6、中华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必须抵制一切外来文化。这句话对不对?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须抵制一切外来文化的观点是片面的。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7、精神文明建设
培育“四有”公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这句话对吗?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从根本上说,精神文明是培养人的,它的成果体现在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上。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水平。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四有”标准的提出,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总目标更加具体和清晰。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因此,培育“四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是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先进文化,本质上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活动。
8、思想道德建设与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回事吗?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二者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等。
可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它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理论建设,即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
理想教育,即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德建设,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典题剖析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例1](单选题)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文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共有的现象    
b、文化是脱离经济、政治而独立存在的现象
c、人的文化素质是与生俱来的    
d、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非常明确,既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但并不意味着人的文化素养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a、b、c项本身有错误。
[答案] d
[例2](单选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越来越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吃饭讲究“饮食文化”,穿衣讲究“服饰文化”,住房讲究“建筑文化”,出行讲究“旅游文化”。这说明(      )
①人们的生活已离不开文化  ②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③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④没有文化人们已无法生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考查学生对文化形式的理解能力,①②正确反映了这一点,应选。人们的吃穿住行都离不开文化,说明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③入选。④夸大了文化对人的生存的作用,应舍去。
[答案] a
[例3](探究题)材料一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以知识为基础,直接依赖于知识信息的生产、扩散及运用的知识逐步形成。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搞科技发展计划的欧美近年来保持了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主要得益于科技创新能力。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改“贸易立国”为“科技立国”面对知识经济的浪潮,日本政府进而又提出了“科技创新立国”的口号。
材料二  XX年10月 24日18时0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嫦娥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迈出重要一步。50多年来,我国一代又一代航天工作者,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勇于创新,无私奉献,建成了独立自主的完整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取得了以“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为代表的辉煌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我国航天工作者创造的非凡业绩,已经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政治现象?
(2)根据问题(1)得出的结论,谈谈你对材料二的认识。
[解析] 本题要求考生综合运用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知识、科技、教育及民族精神,其中主要是科技和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知识、科技、教育以及民族精神,都与综合国力存在密切关系,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答题时首先把握第(1)问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解答第(2)问。
[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在当今和未来的世界,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各国都已清楚地认识到,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2)①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中,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教育是科技进步的基础,世界范围内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到底是人才和科技的较量。我国只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把经济发展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加快现代化的建设进程。因此,我们要在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居于优势地位就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②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科技创新,更应该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以不断增强综合国力。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例4](探究题)《人民日报》指出:文化重在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当前,我国文化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 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途径。必须站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沿,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培育创新意识,鼓励创新精神,形成有利于激发文化创造活力的生动局面。
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谈谈我国为什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运用文化与政治关系的有关原理,分析当前世界范围内存在的文化霸权主义现象;其次,运用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原理,分析面对文化竞争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
[答案](1)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于文化渗透得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得重要内容。
(2)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力竞争日益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捍卫本国的利益,跟上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建立本国的文化优势,就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第二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例1](单选题)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从哲学角度看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许多欧美人喜爱中华文化,许多中国人也喜爱欣赏欧美文化。这是因为(      )
a、各民族文化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差异    
b、各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c、世界文化因多样性而精彩    
d、欧美人喜欢看到中国文化的落后,中国人欣赏欧美文化的发达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非常明确,既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a项本身错误,因为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文化是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而各民族的实践是有共性和普遍规律的,所以各民族的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但人们欣赏的是对方的个性而非共性,b项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过于绝对,与现实不符。只有c项符合题意。
因果型选择题解题时注意三点,一是题肢观点错误要排除;题肢观点正确的,要看是否与题干构成因果关系,三是注意因果关系颠倒的现象。
[答案] c
[例2](单选题)XX年是郑和首次下西洋603周年。600多年前,郑和七次率船队浩浩荡荡驶入大海,历时28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传播中华文化的先河。下列关于文化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文化传播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  ②文化既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  ③现代信息技术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  ④从古到今,每一次文化之旅都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考生对“文化传播”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②虽然正确,但不是有关文化传播的内容,故不选。③本身错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不是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而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已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只有d项准确概括出了文化传播的影响。
[答案] d
[例3](探究题)材料一  中西交往源远流长。海纳百川,广交朋友,兼收并蓄,是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源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文化里呈现出强劲的交流势头,日益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文化格局。
材料二  我国著名人文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应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化?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非常明确,既对“文化多样化”的理解。做材料题的步骤是:一找出两段材料所强调的问题(又称为题眼)和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又称为题线),然后找出材料与课本哪些内容相符。二是注意题目问题的界定范围,抓住题目的中心问题,展开论述。三是答题时要注意课本内容与材料的有机结合。四是条理清楚,要点全面。
[答案](1)对待文化多样化必须要有正确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2)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例1](单选题)中医药学术体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今天,在“中医现代化”的口号下,有人把盲目改造中医传统、简单模仿西医当成中医现代化的方向。可是,失去了传统文化依托的中医,就如同离开了土壤的大树,只有枯萎和死亡。这告诉我们(      )
a、中医药学不需要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    
b、继承传统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c、弘扬中医药文化不需要体现时代精神    
d、中医药学要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非常明确,既对“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的理解。acd项错误明显。对中医进行盲目改造、简单模仿,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是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
[答案] b
[例2](单选题)中央电视台“民族原生态歌曲大赛”受到了各族人民的赞誉,这说明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对民族文化认识错误的是(      )
a、民族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    
b、民族文化是各民族持有的,其他民族无认同感
c、民族文化既有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共性    
d、民族文化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非常明确,既对“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的理解。acd项正确表达了民族文化的意义、特点,只有 b项本身也错误,民族文化虽是本民族特点的深刻表现,但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得到其他民族的认同,是民族凝聚力强大的表现。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答案] b
[例3](探究题)在我国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古代人们曾把理想社会称为“大同”。有关“大同”思想的描述最早见于《礼记》中的《礼运》篇。“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独孤废疾者,皆有所养”是当时人们追求的理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手写《大同书》,追求“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大同社会,倡导“天下为公”。
在中国共产党十七次代表大会上,xx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就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
(1)以上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2)对传统文化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3)如何弘扬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解析] 本题第(1)问考查考生的归纳、综合能力。揭示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内在联系;第(2)问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持有的态度,分析时应依据教材的知识,辩证地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第(3)问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要求考生运用教材“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解答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试题有跨度,有难度。
[答案](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从古代的“大同”理想到今天的和谐社会,就是对中国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并且在不同的时代,赋予不同的内涵。
(2)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统文化的糟粕,钳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对待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精髓,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
(3)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它都是激励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强大精神动力。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弘扬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的“主心骨”,也是民族精神之魂。
弘扬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任何时候也不能动摇。
弘扬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 永续发展。

第四单元  发展先进文化
[例1](单选题)历史上,文化作品曾长期只能手工制作,只能在少数人中传播。在西方,随着近代工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许多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
①能满足人们的 文化需要,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②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③助长了狂热的“追星”现象,使腐朽文化肆意扩散 
④使人们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考生对“文化市场与文化传媒商业化”的理解。考生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可喜的变化”,就可以判断①②④的观点符合题意。③观点属于文化生活中的“忧”的现象,与题目的信息指向不符合。
[答案] b
[例2](单选题)中国共产党第xx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是(      )
①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文化  ②能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的文化 ③流行文化  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结合重大时事,综合考查考生对“大众文化”的理解。这是一道组合式单选题,用淘汰法解答比较顺手。流行文化中有些可能是文化中的糟粕,不一定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不能将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等同于流行文化。流行文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受到人们喜爱的文化,对流行文化要持审慎的态度。③与题目的信息指向不符合。
[答案] d
[例3](探究题)材料一  实现社会的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从孔子“和为贵”到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等,再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初”,以及古希腊的“和谐美”,这些都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但是,阶级社会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决定了其和谐社会的思想根本不可能实现。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材料二  xx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显著标志。
弘扬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什么? 先进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起什么作用?
[解析] 本题结合重大时事,综合考查考生对“先进文化与和谐社会关系”的理解。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材料题,第(1)问考查的是教材的基础知识,第(2)问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先进文化的作用关系到对人、对社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
[答案](1)弘扬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弘扬先进文化,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公民政治素质的提高,社会的和谐进步。
(3)先进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弘扬先进文化,对于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等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弘扬先进文化,有利于化解和克服构建和谐社会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成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致的,弘扬先进文化,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的和谐发展。

小结
    《文化生活》中突出的观点有:
1、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道理。
2、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民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辨别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5、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6、深信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些观点在历次高考中视为重点,经常考查,请考生必须熟记,认真掌握,并能结合试题灵活运用。

《生活与哲学》考试范围扫描

考纲解读
    1、全书的基本逻辑顺序
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为统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到社会生活实践之中。从生活、实践出发,把哲学模块的核心问题确定为:如何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生活的智慧、生活的探求、生活的方法、生活的选择四个方面,即四个单元,层层递进,形成一个“树”的问题串。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2、考纲涉及的主要考点
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理解物质、运动、规律的含义;说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说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理解系统优化的方法;理解发展的实质,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说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理解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理解创新的社会作用;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理解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理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了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与阶级性;理解价值冲突与评价标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核心考点
1、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有人说,哲学是“科学之科学”,这样的说法对吗?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就会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把哲学看作是“科学之科学”,企图建立一个能保罗万象的哲学以取代具体科学的观点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
   在实际生活中,要明白学好哲学有助于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因为哲学提供给人们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是一般方法,为人们进行具体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同时,不能以学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学习。那种认为学好哲学就能代替具体科学学习的“哲学万能论”是错误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革命性对吗?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克服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分离,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还从实践出发认识人和社会,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而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就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于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规律的含义
有人说,规则、守则是规律,水往低处流也是规律,你的观点?
第一,规则、守则是规律的反映,不是规律本身。任何正确的规则、守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人们遵守规则、守则,正是尊重规律的体现。规则、守则是按照人们的需要而制定的大家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它是主观的,可以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即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制定、修改、废止它;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尊重它,认识和利用它,而不能创造、修改、消灭和违背规律。
水往低处流是规律的现象。规律比现象深刻,而现象比规律丰富。规律体现的是事物本质的、内在的联系,现象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是人的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的,而规律只能凭借抽象思维才能把握。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它深藏在事物的内部。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和规律统一在同一事物中。现象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人们只有认识了现象并借助于抽象思维,才能揭示客观存在的规律。
4、意识能动性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性质相同对吗?
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作用。前者是前提、基础,是第一位的,后者是受前者的制约,是第二位的。同时,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又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承认前者必须承认后者,反之亦然,否则就会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错误。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有二:一是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不仅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认识世界变化发展的规律。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积极的反作用。
意识的反作用,即它对人们实践的指导作用。意识反作用只是意识能动作用中的一个方面,其外延小于意识的能动作用。
5、按客观规律办事
载人航天飞机可以摆脱地球引力飞向太空,这说明人类可以改变规律吗?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能改造、修改、改变、制造和消灭的。航天飞机飞上太空,这不是人类改变规律,而是人们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按照万有引力规律办事。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在办事情的过程中,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统一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不尊重客观规律、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借口尊重客观规律,从而否定主观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
6、真理的客观性
有人说,真理是有用的,有用即真理。这样的说法对吗?
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正确的意识,能对人们的实践起巨大的指导作用,因此“真理是有用的”说明了真理的作用,是正确的;“有用即真理”,则把“有用性”当作真理的基本属性,否认了客观性是真理的基本属性这一基本观点,是一种实用主义(唯心主义)真理观。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的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不存在反映同一对象的相互矛盾的不同的真理。
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凡辩证法都是正确和科学的吗?
辩证法有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之分,笼统地说辩证法是正确和科学的是不确切的。辩证法和唯物论相结合,就是唯物辩证法,这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思维方法;辩证法和唯心主义相结合,就是唯心主义辩证法,比如黑格尔的辩证法,他的辩证法是对的,但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指事物自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容诸要素之间的联系,主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根据,就在于事物自身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的变化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内容的中心线索。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状态,量变和质变都是由事物自身矛盾双方的相互斗争而引起的。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共同起作用的情况。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是通过新旧事物这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而展开的。
矛盾分析法是辩证法最根本的方法。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唯物辩证法作为世界观,最根本的就是关于世界的矛盾观;作为认识方法,最根本的就是矛盾分析法。
8、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有人认为,整体大于部分,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你的观点是什么?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同于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的关系。整体一定大于部分,但整体功能不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第一种情形是,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许多部分按照有序原则构成有机整体时,就会产生部分所没有的新的整体功能;第二种情形是,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第三种情形是,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甚至相互抵消,使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得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从实践方面来说,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从认识方面来说,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得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 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地认识。
    9、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扬弃就是抛弃吗?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新生事物否定旧事物,决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否定中有肯定,是对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的克服,又是对旧事物中积极因素的保留,是扬弃。把扬弃理解为抛弃,是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实际上否认了事物的发展,犯了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错误。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得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既不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和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典题剖析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例1](单选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纪念11月16日“世界哲学日”,该组织在其巴黎总部举办一系列活动,特邀世界各国的数百位哲学家出席。世界哲学日是教科文组织发起的,目的是鼓励世界各国与其他民族分享他们的哲学传统,提高青少年对哲学的兴趣,激发人们对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进行思考。下列选项中对“哲学”的阐述正确的是(      )
①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②哲学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
③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④真正的哲学可以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并不神秘;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系方法论的学问,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正确对待名利得失;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故①③④正确。②没有看到只有“真正”的哲学才会“正确地看待”,是错误的。
[答案] d
[例2](辨析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人”体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解析] 本题以辨析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关系的认识。解答本题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具体分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人”的思想;二是指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关系是否成立。
[答案](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强调人们办事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人”强调人们办事要取得成功,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观点有其合理性。如果把它理解为人们办事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因此,不能简单地说这一观点是唯心主义,必须进行具体分析。
(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主要表现在物质与意识究竟哪个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上。
(4)把这两个观点说成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是不确切的。
[例3](单选题)恩格斯指出:“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这说明(     )
a、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
b、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c、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d、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内容的正确反映
[解析] a、c项与题意无关;面对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诸多内容,既可能正确反映,也可能错误反映,d项说法片面。
[答案] b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例1](单选题)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XX年全世界自然灾害频繁,干旱、洪水、飓风、地震等极端气候状况比以往更为严重。
辨题:规律是客观的,是不可抗拒的,人们只能服从它。
[解析] 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根据这一原理内容,可知“规律是客观的,是不可抗拒的”是正确的,但“只能服从它”是片面的,它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答案](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消灭,具有不可抗拒性。
(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一方面,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另一方面,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人们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3)题中观点认为“规律是客观的”,这是正确的;而认为人们只能服从规律,这否认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是错误的。我们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
[例2] 北京同仁堂药店内有一幅对联:“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正是靠着这份承诺,同仁堂从一家普通的家庭药铺发展成为国药第一品牌。这表明(   )
a、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b、精神不是万能的
c、正确的思想意识是做工作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d、正确的思想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解析] 对联属于意识范畴。北京同仁堂正是以诚信为本,赢得信誉,发展成为国药第一品牌。这说明意识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但由此认为它是做好工作的决定因素是错误的。正确答案为d。a、b不符合题意。c错误。
[答案] d
[例3](单选题)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个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疗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XX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方面的知识,从题中分解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相应方面内容:
[答案] 其一,从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其二,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其三,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的实践过程,直到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其四,无论是对输羊血、输人血的探索,还是发现人的血型系统,都是为了解决输血问题,解决救人的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例1](单选题)科基蛙是生活在大洋洲热带地区的一种青蛙,在原有的生态环境中与其他生物“和平共处”,但“入侵”夏威夷岛后却打破了那里的生态平衡,可以说明这个事例的哲学道理是(      )
①联系是普遍的,因而具体事物在联系系统中的作用是确定不变的
②联系是普遍的,但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特殊的、可变的
③联系是普遍的,因而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④联系是普遍的,但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解析] 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故①说法错误,应排除。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故③说法错误,应排除,因此答案为d项。本题依据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着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探讨和论证问题的能力。题目中①和②的说法与③和④的说法明显具有对立性,故二者必选其一,联系平常所学知识不难看出②④应选。在平常的训练中应注意比较、分析、鉴别能力的培养。
[答案] d
[例2](单选题)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
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     b、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c、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解析] “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着部分(一发)对整体(全身)的影响。而“一着”和“全盘”之间也是部分对整体的影响,故选b项。a、d两项包含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c选项体现了矛盾的观点,均不符合题意。本题考查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同时考核学生对成语、古训等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
[答案] b
[例3](单选题)国泰民安是中国人历来追求的社会理想,而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因为“思所以危则安矣”。居安思危、思所以危则安是因为(     )
①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不同质的事物
②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同质的事物
③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包含
④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身居安逸常思危之将至”的思想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到安与危两者的统一性基础之上的,矛盾双方是统一的,表现在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③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互相包含,认识到了矛盾双方互相依存,是矛盾统一性的表现,应选。④看到了安和危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应选。①②与题意无关,不选。本题以古训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矛盾双方的统一性这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意在考核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居安思危”这一古训在高考试题中多次出现,但每次考查的角度都有所不同,可见,命题中的背景设置是宽泛的,而明确考查方向才是审题的根本。
[答案] c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例1](单选题)近年来,我国对消费税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调整,新增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税目。调整消费税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可以合理地调节消费行为,间接引导投资流向。其中蕴涵的哲理是(      )
a、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b、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
c、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解析] 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审题,即获取和解读信息一定要准确,调整消费税的相关政策,起了调节消费行为的作用,这体现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所以解答此类题目务必通过审题找准切入点,选择好原理即可。a、b两项为较强的干扰项,观察本题题干材料及设问,不存在主次矛盾及矛盾主次方面的问题,因此果断舍去a、b两项;然后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可以合理地调节消费行为”,可以判定d项正确,c项不符合要求。本题考查学生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解和判断,同时考核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概括归纳能力。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答案] d
[例2](单选题)价值是人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下列属于哲学价值判断的有(     )
①田野上的花儿开了      ②这些花儿很漂亮
③山上的果树挂满了果实  ④这些水果真香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哲学上所说的价值,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它反映的是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②④中,花儿漂亮、水果香甜都是从它们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角度来讲的,说明它们是有价值的,故应选。①③客观描述了两种自然景象,没有涉及它们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故不是哲学价值判断,而是事实判断,不选。该题列举了四种现象,要求判断哪些是哲学价值判断,考查了价值的概念,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好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哲学价值的含义,把握价值的实质,区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答案] d
[例3](单选题)从柏拉图的《理想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到康有为的《大同书》,都描述了一种美好的、终极的理想社会。这种思想(      )
a、肯定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性     b、没有科学地表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c、反映了一种倒退的社会历史观     d、正确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解析] 本题以中外历史上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为背景,考查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主要考核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题干中的材料信息忽略了社会存在的客观性,脱离了社会现实,没有科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但它反映了当时历史上进步阶级知识分子要求打破旧制度,建立新社会的愿望,不是倒退的社会历史观。
[答案] b

小结
《生活与哲学》中突出的观点有: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是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6、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7、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胜利的重要保证。
9、在劳动和奉献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上面以考试大纲列出的主题内容为基本点,结合新教材的各单元内容,介绍了高中《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各书的基本逻辑顺序、全书的主线和教材涉及的主要知识。在分析考点的过程中,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在解答问题时,注意解决相关的一些问题,这样有助于教师寻找教学的切入口,举一反三。在每一个单元里,例举3——4个试题,配有试题解析和答案,引导师生开展有效备考活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在实际教学中,对已参加新课改的省份来说,教师在讲解新知时,应注意政治学科内知识的渗透性教学。打个比方说,讲授知识时,如果3+2模式的考试是“挖井”,3+x(文综)(理综)是“挖沟”,那么,新高考模式就是“挖坑”。“挖井”主要强调的是深度,“挖沟”主要强调的是宽度,而“挖坑”强调的是既有深度又有宽度,要求更高,着力点在能力。尤其是变通能力和迁移能力。

选修部分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作为考生,面对高考的挑战,要调整好心态,确立好目标,在学好必修课程的同时也要学好选修课程。不要认为选修科目只占高考政治的12%,就存在幻想和侥幸心理。面对新高考,所有考生都是一样的,现在比的就是看谁能最先适应这种挑战,看谁真正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选择能力。在我们看来,考生只要夯实选修课程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头脑灵活、眼界开阔、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就能在“基本能力”测试中展示自身实力,实现自我价值。因此,面对新高考这一人生的大考验,与其牢骚满腹、怨天尤人,不如知难而上、背水一战,亮出一个真正的自我。
考纲解读
   1、国家的本质
国家的阶级性。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性质。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一定阶级的民主就是对一定阶级的专政。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主体不同。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即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服务于国体。
2、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
代议制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民主共和制,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是经过选举产生,由于国家性质不同,其作用也不同。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由世袭的君主担任,但在宪法框架内,君主的权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英国、西班牙、日本等国实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又称内阁制,政府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向议会负责。总统制,总统是担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直接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对选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3、现代国家的结构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就是指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的相互关系。影响国家结构形式的因素有很多,民族是其中之一。
单一制,中央享有最高权力,全国只有一个政权、一部宪法、一种法律体系。
联邦制国家的组成单位,是享有相对主权的完整政治实体。
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反对任何外来入侵之敌和分裂国家的行为。
4、国际组织的特征和作用
国际社会的基石是主权国家,重要成员是国际组织。跨国性、目的性、组织性、自主性是国际组织的特征。可按成员性质、地理范围、职能范围分类。
国际组织的作用是促进主权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交流、协调、合作,调停和解决国际政治冲突和经济纠纷,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一些大国依仗实力。控制国际组织,使之成为其推行强权和霸权的工具。
5、英法政治体制的异同
英国的主要机构有国王、议会和内阁。既有分权,也有制约,权力交叉情况突出体现特点。其实质是资产阶级政权的一种组织形式,都为维护资产阶级制度效力。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法国国家机构由总统、政府和议会组成。总统利用宪法赋予的权力,在法国政治舞台上发挥主要作用。总理领导政府具体行使国家行政权力。议会拥有立法权和监督权。“左右共治”对总统和总理都是一种挑战,处理不好,就会引发危机。多党制是法国政体的一个特色。
英国是典型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政体,法国是典型的民主共和制中的半总统半议会制政体。
异:第一,英国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法国议会只是立法机关,其地位和作用都不能与英国相提并论。第二,英王是“虚位君主”;法国总统是国家行政中心。第三,英国是两党制,由多数党组阁;法国由议会多数派组成联合政府。第四,英国首相由议会中多数党领袖担任,权力很大;法国总理由总统任命,权力较之英国首相要小。
同:实质和作用相同。两国政体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形式,根本目标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资产阶级服务
英法两国政体不同的原因两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同的历史背景、阶级力量对比和政治传统有密切联系。
6、联邦制、两党制、三权分立制
美国联邦制的特点:第一,联邦与州分享政治权力。根据联邦宪法规定,联邦中央只能享有宪法中“列举的权力”,州的权力主要是处理本州范围内的事务,二者不能干涉。
第二,联邦与州在各自的权力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联邦与各州都有自己独立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并且各自独立行使,相互间不得干涉。
第三,联邦地位高于州。联邦宪法在全国范围内适用,各州必须遵守,并且各州宪法不得与之相抵触。
利弊:联邦制优点在于,在保持联邦强大统一的同时,确保州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弊端是效率不高,相互扯皮推诿、各自为政。
美国政党的主要职能,就是组织选举,包括组织初选、提名候选人、筹集竞选资金等,竭力为本党争取尽可能多的职位,以维护其对政治权力的控制。
美国两党制实质上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政党制度,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一项政治制度。
美国的三权分立是美国联邦政府组建和运行的基本原则,其核心是权力分立、制约和平衡。立法权属于国会,总统负责实施法律,法院负责审查法律。独立行使,互相制约,权力均衡。
利:三权分立对于反对封建专制,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有积极作用。弊:有阶级局限性。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政权中不居于支配地位。
分权和制衡是资产阶级内部权力分配的一种机制。有消极作用。三大权力机关互相扯皮,导致效率低下。实质是一种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有效地维护了美国资产阶级的统治。
美国的利益集团要发挥影响,都离不开金钱、人数和知识。利益集团在美国政治中起着充当公民与政府的桥梁的作用,有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其虚伪性、欺骗性及消极作用有,只有少数利益集团对国家决策产生决定性作用;利益集团垄断了公众接近政府权力的途径;集团内部很少有民主机制,大都为少数人 所控制;利益集团为政府腐败提供肥沃的土壤。
利益集团机制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在“民意”的幌子下控制权力。
7、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人大代表 ,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各项权力。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决定者国家的其他各种具体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形式,是中国政治文明的载体。
民主集中制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在集中指导下实行民主。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民主的条件和保障。两者缺一不可。只讲民主,不讲集中,就会导致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只讲集中,不讲民主,就会犯官僚主义的错误。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调动了人民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属于代议制,但在经济基础、国家性质、权力主体、组织活动原则等方面和西方议会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体制模式。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都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党要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依法治国就是指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认真落实宪法赋予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各项职权,提高立法质量,改进监督工作,发挥人民代表大会作用,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完善议事程序和工作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依法履行职责。
8、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主要机构六个:大会是主要审议机构,接纳新成员和预算事项,必须三分之二多数会员国通过;安全理事会,15个理事国负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非常任理事国任期两年,常任理事国体现的是“大国一致”规则;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由54个理事国组成,任期三年;托管理事会,是负责监督托管领土的管理机关;国际法院由15名法官组成,任期九年。秘书处从事日常工作,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长,任期五年。
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保障全球安全、促进人类文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事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享有否决权,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是联合国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地位,维护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各项工作,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9、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扩大货物、服务的生产和贸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环境,积极确保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份额,削减实质性关税,建立持久的多边贸易体制。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维护中国人民利益。
10、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是促进亚太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推动共同发展的主要机构。宗旨是为本地区人民的共同利益而保持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促进成员间经济的相互依存,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减少区域贸易和投资壁垒。这种全新的合作方式以磋商代替谈判,以论坛承诺代替法律协定,避免高度机制化和强制性对各方形成约束,从而平衡不同发展水平的成员的权益和要求,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中国在亚太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该组织的重要成员。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以来自身的不断发展,为亚太及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1、欧盟
欧盟的宗旨是以共同体的方式,实现各成员国共同目标:促进和平,追求公民富裕生活,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基本价值标准,加强国际合作。
欧盟在多边主义方针,解决重大国际问题,国际反恐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1975年,中国和欧盟建立正式关系。双方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欧盟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在国际事务、科技文化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核心考点
国家的本质;英法政治体制的异同;美国两党制实质;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典题剖析
      [例题]英国在17世纪中期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曾一度推翻国王、建立共和国;“光荣革命”后君主制经过改造得以保留下来,并逐步形成了为资产阶级政权服务的君主立宪制政体。法国在18世纪资产阶级大革命中,彻底摧毁了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其政权组织形式几经变化,形成了半总统半议会制政体。
   (1)简述英法两国在政体结构上的差异。(2)结合材料说明国体与政体的关系。[答案] (1)英国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法国议会只是立法机关。英国国王是“虚位君主”;法国总统则是国家行政权力的中心。英国是两党制,由议会多数党组阁;法国议会中有许多党派,往往是几个党派联合才能形成议会多数派并组成多党联合政府。英国首相由议会中多数党领袖担任,权力很大;法国总理由总统任命,权力较小。
    (2)英法两国国体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政权;政体不同,但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形式,都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这说明,国体决定政体,并通过一定的政体来体现;政体体现国体,并服务于特定的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

小结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这部分内容在高考全卷中占有12%比例。一般只有一道简析题。考生在复习应试中,要注意研究各省近年的试题,一般说,近两年考过的考点不在考查。另外,考试的试题综合性较强,会在几个考点的综合的基础上命题,考查考生运用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 
举起右手,联系实际到位
从政治学科角度分析,高考政治试题迎着热点上,唱响时代最强音。贴近生活实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起点低,立意高,注重考查考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纲解读
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不能仅仅死抠课本,而是要多联系社会生活和实际问题,了解并能够再认或再现所学的知识和一年来国内外重大时事,把一些鲜活的时代信息融入复习,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这里主要介绍近年来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时事政治背景材料主要有4个方面:

核心内容
   1、党的xx大的有关内容
(1)关于过去五年的评价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的五年,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更加紧密的五年。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2)关于改革开放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要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宽广的道路。
(3)关于中国道路和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4)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明确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XX年翻两番,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5)关于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
(6)关于收入分配制度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我国是一个劳动力供给充裕的人口大国。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一方面是确保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随经济发展能够得到逐步提高,另一方面也能推动再分配途径劳动报酬的协调上升,从而激发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债券、保险、股票、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7)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8)xx大对党章的修改
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实行任期制,党的中央委员会实行巡视制度。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章。
2、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的要点
(1)XX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目标为8%。
(2)XX年进出口总额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
(3)战胜了低温雨雪冰冻自然灾害。提高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4)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5)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
(6)对全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
(7)坚决反对和遏制“xx”分裂活动和“7•5”新疆打砸活动,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利益。
(8)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执政为民、依法行政。
(9)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10)国务院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提出大部门体制问题。环保总局改为环保部。铁道部改为运输部。
(1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12)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3、其他时政内容
喜迎共和国成立60周年。“双百人物”评比揭晓。构建和谐社会、节约型、学习型社会。节能减排,优化发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攀升,资产价格高涨,经济存在过热现象。中央出台调控政策,抑制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苗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草案)》出台。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取消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成功发射。XX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伊拉克重建进程、朝核问题、伊核问题最新进程、日本领导人更迭、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欧盟发表《柏林宣言》等重大事件、“和谐世界”理念获得国际社会高度认同。
4、体现地方性特色
体现各省份的特点,如本省的地域文化,体现地方特色。命题专家、人员利用本省丰厚的命题资源,会设计了反映本省的历史地位的题目。如江苏试题就会突出江苏的地方文化。“两个率先”,首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苏北沿江开发大手笔。
高考命题是难以做到尽善尽美的,今年的政治命题在综合性方面做到了“渗透性”与学科性相结合。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两手都要学习。据其左手,我们要理论功底扎实,举起右手,我们要联系实际,恰如其分。选择两个知识点,让学生在两个点之间寻求内在的联系。

典题剖析
[例1]某镇部分村民因该镇污染问题集体上访。镇政府对有关工厂做了停产处理,多数村民表示满意。然而,以王某为首的极少数人,却冲击镇政府,非法拘禁镇干部。最终王某被依法逮捕。
结合材料,说明公民如何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力。
[解析]这是一道简析题,考查学生对公民监督权的理解运用能力。学生要运用所学民主监督的有关知识,分析所给材料的信息,抓住公民如何负责行使监督权这个问题,从法律这个着力点上答题。答案有(1)公民要遵守法律、按照规则和程序办事,不能采用聚众闹事等非法方式。(2)村民污染问题集体上访,是合法的行为。王某为首的极少数人的行为触犯了法律,理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例2]阳春三月,春回大地。“博爱之都”南京洋溢着另一种春的气息——弘扬志愿者服务精神。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作出了“各级党员干部都应带头关心支持并参加志愿者活动,带头做志愿者”的批示。市委组织部、市文明办、团市委、市志愿者协会等单位联合下发《关于全市机关党员干部参与志愿服务行动的意见》,800多名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号召,注册成为志愿者。到目前为止,全市注册志愿者数达到50万人。
(1)50万志愿者,相对于700万南京人,数量不算少。请从《政治生活》角度回答,为什么还要党员干部参与其中?
(2)马克思说过“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
请你谈谈志愿活动在人的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作用。
(3)如何让机关干部的志愿活动不是“一阵风”?请出两点建议。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题,综合考查学生《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以及时事政治有关内容的掌握情况。试题选材有地方特色,角度新颖,有一定的跨度和难度,有较好的区分度。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答案]
(1)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让更多的党员干部注册为志愿者,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先进性。                         
(2)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志愿者通过自己的公益性服务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的过程中,也使自己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得到了社会的尊敬。
(3)建立相关制度,发挥部门职能在不同志愿服务领域和志愿服务项目中的作用,组建专业化、职业化、特色化的志愿者队伍。各级组织部门把党员干部参加志愿服务的情况作为评选优秀党员、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内容。                        
(考生若答“加强管理””表扬先进”可酌情给分。)
[例3](北京卷试题)北京是一个多民族人口构成的大都市,全市有5个民族乡,100个民族村,39所民族小学,10所民族中学,在16所大学中工办了民族班、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另外,全市建立了民族乡村医疗卫生网络,许多民族乡村,街道还兴办了敬老院和文化馆,这些事实表明民族平等权利得到体现,不同的民族风俗和习惯受到尊重。
[例4](重庆卷试题)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高校网站论坛上一篇谴责浪费的文章引起强烈共鸣。文章说,有些同学早晨洗漱时任凭自来水哗哗地流个不停;在该校餐厅门口的两个泔水桶里,装着将满的剩余饭菜,不少同学还在将大半碗拉面、大半个馒头往里丢,而食堂窗口上方赫然写着“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自从党中央提出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后,全国正在展开一场旨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活动。大学生从反思浪费开始学习节约、注意节约了。
请问:(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中的浪费行为。
   (2)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角度分析材料中的浪费行为。
   (3)从公民与国家关系的角度分析材料中浪费公共资源行为的错误。
[参考答案]
(1)材料中的浪费行为是不合理的消费行为。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不合理消费不利于生产发展;个人消费行为与社会利益紧密相关;我国的资源相对短缺,要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或倡导正确的消费行为),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倡导科学消费,反对不文明消费。
(2)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消费行为反映了个人价值观和消费观的扭曲。我们应当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个人消费观。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个人活动既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也对社会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建立节约型社会要求个人厉行节约,浪费行为则不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个人的生活作风,更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
(3)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国家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公民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公民行使权利时,必须履行相应义务。材料中的浪费行为,只强调个人占用公共资源的权利,忽视了节约公共资源的义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必须坚持三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材料中的浪费行为,有损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必须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材料中的浪费行为,只考虑个人利益,忽视国家和集体利益,浪费公共资源是错误的。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例5](上海卷题)
以小学生陈彦宏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发的“公众建言献策奖”为背景,考查考生有序参与政治的能力。“假如你想对上海世博筹备工作提出意见,你会通过哪些途径?”(写出两条) 解此题的关键在抓住“有序”一词。体现“有序”,就要在法律的程序和范围内。如在政府网站留言、给市长或政府职能部门写信、参加听证会、参加各类公众征集活动等。

小结
考生要从三种能力上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一种能力是获取新信息能力。高考命题的聚焦点是“三点合一”,即时政的热点、教材的重点(主干知识)、学生的困惑点聚焦的地方。因此,在掌握书本知识、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同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事,了解并能够再认或再现所学的知识和一年来国内外重大时事,理解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应用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释有关社会现象。
第二种能力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试卷一般贯彻“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的命题思路,在复习中,教师就应采用新情境,设计新问题,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判断和评析有关观点的能力,综合认识、评价和探究有关理论问题或现实问题,使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处于一种不断生成提升得过程,使其达到高考需要的高度。
第三种能力是表述表达信息能力。考生要加强语言的训练,要恰当使用政治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予以表述,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阅读和书写速度要准确和快捷。

第三部分
  左右开弓,答题技巧娴熟

在高考解题中,主要应理解和把握这样几个关键词:一是所谓“快速”,主要是指时间要求,即要求考生用最短的时间来完成信息的获取;二是所谓“最大限度”,即指要最大化地获取有价值的相关信息;三是所谓“有效信息”,它是指试题所包含的信息中,对作答具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内容。笔者在长期的第一线教学实践和多年负责高考阅卷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出答题技巧的“铁八条”:
1.句首理论在前,后要紧扣题意进行阐释。
[例](辨析题)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因此,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答案]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3分)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行依法治国,人民群众是主体,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5分)
(3)在我国,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及其工作人员只能在人民授权的法定范围内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因此,认为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这是不准确的。(3分)
2.重要理论在前,有关联的理论点到为止。
[例] (辨析题)国家间关系的变化是无规律可循的。
[答案] (1)国际关系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国家关系既可以表现为共处与合作,也可以是竞争与冲突,但并非无规律可循。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2)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国家间出现的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
(3)国家间关系往往因其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的变化而变化。
3.试卷所用理论,一般不重复。
[例]背景:有位老人节衣缩食XX年,用节省下来的万元资助了40多名贫困学生,其中包括l0名大学生。令人困惑的是,有的受助学生只是心安理得地收受老人的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不仅从不露面,甚至连一封感谢或问候的信都不写。
辨题:没有回报的道德活动是没有意义的。 
[答案]
(1)不能仅仅从是否有回报来评价道德活动的意义。 (2)道德活动是通过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映出来的,正确认识和处理这种关系是评价道德活动意义的前提和基础。 (3)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老人的行为虽然没有得到回报,但也是有意义的,其精神值得赞扬;有的受助者不思报答,既没有尊重他人,也失去了自己的人格,其行为应受到谴责。
[例]某市有尊雷锋塑像,是当地的教育基地。某公司为建加油站要拆除此像。对此事,有人说:“建加油站,便民利民应拆。”有人说:“雷锋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榜样,不应拆。”
请运用哲学常识有关原理辨析:拆像建站值不值?
[答案](1)个人素质的提高和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是实现人生价值必不可少的主、客观条件。 (2)雷锋精神是全国学习的榜样,具有巨大的精神价值。精神价值可以转化为物质价值。用雷锋精神去激励人民去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3)拆像建站是不值得的,它不利于社会为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不利于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油站虽可便民利民,但可另择地建造。
4.抓关键词,看标点符号,从材料中找答案。
[例](北京卷试题)
“世界给我16天,我给世界50XX年”——XX年奥运会的熊熊圣火要在北京燃烧16天,北京将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50XX年的灿烂文化,为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精神增添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内涵。运用辩证唯物论,说明如何通过北京奥运会充分展现中华文化。
[参考答案]
(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要立足国情,了解奥运,了解文化,了解历史。(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在展现内容上,对传统文化要进行选择,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在展现方式上,大胆创意,精心策划,形成科学合理的展示方案,并以此为指导,周密组织,科学实施。(联系实际,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提醒考生近年政治命题可能涉及的关键词
[经济生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坚持公平与效率;财政收支平衡;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现代农业,新型农民;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政治生活] 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实行免费教育制度;公私财产平等保护;政府权威和公民监督权;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独立自主与和平发展;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是先进性。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文化生活] 文化对人生有激励鼓舞导向作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和谐文化是人民团结的精神支撑;坚持“两为”“双百”方针。
[生活与哲学] 与时俱进;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系统优化;辩证否定观;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目的;价值冲突与评价标准。
[国家和国际组织] 现代国家的结构形式;维护国家统一;中国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与欧盟的合作与交往。

5.防止出现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现象。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提供尺度和坐标,为我们分析宏观和微观的政治、经济现象提供基本角度和理论范畴,为我们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思想武器。
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对错误的观点,首先要作正确的判断,其次要进行深刻的分析批判,只有这样,正确的东西才能发扬光大。要作出正确的判断,必须掌握锐利的思想武器,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例]当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被问起成功的“诀窍”时,他说:“最初我凭着热情和经验去管理企业,没有成功;后来,我读了上百本如何管理企业的书,按照书上的道理去做,也没有成功;最后,我专心研究了我的企业的特点,并总结以往失败的经验教训,摸索出自己的一套管理企业的方法,终于取得了成功。”
 请分析上述材料蕴涵的哲学道理。
[答案](1)经验是重要的,但不能只凭经验办事,要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2)虽然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不能照搬现成的理论,要注重理沦联系实际。(3)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对策,善于实践,勇于创新。(4)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反复实践,不断探索,并认真总结经验,才能获得成功。
全国高考(上海)试题,以“上海某居民小区发现‘非典’疑似病例,为阻断‘非典’传染扩散,政府有关部门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对小区内—栋居民楼实施隔离,要求楼内居民在家接受为期两周的医学观察,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尽量满足被隔离人员的生活需要”为背景材料。 问:(1)请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说明。(2)假设你的一位同学居住在该居民楼内,他因不能到学校上课面对隔离产生了抵触情绪。现在需要你通过电话说服他安心接受医学观察。请写出你准备劝导他的通话内容要点。试题紧扣时政热点,融政治、法律道德,心理等知识为一体,有较强的时代感,题目有新情境,新立意。试题在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上有新的突破。试题的导向是引导考生向“学有所长、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新”的方向努力,这是一道近年来高考政治难题之一。
全国高考(上海)试题,针对我国农民工已突破1亿人,农民工工资被拖欠、工伤事故多、超时加班、子女入学难等问题,请考生就“怎样维护农民工”提出三条建议,也是一道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上乘之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特别提醒采用文科综合卷地区的考生,文科综合卷的命制方式主要是通过专题的形式进行。试题要求考生,有的是对局部或某一侧面进行描述,有的是对事物整体的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运用。这样,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要求就凸现出来。
专题研究备考的主要内容如下: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转变政府职能、人口增长、国民收入、交通运输、科技教育、产业结构调整、民族关系、民族团结、民族独立、国家安全、国家独立、国家利益、国家宏观调控、完善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权利和义务关系、生产与消费关系、对外经济关系、气象与经济、轿车生产与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城市气候,陆路交通、和平与战争、电信行业改革、三农问题、能源问题、荒漠化问题、城市化问题、科技发展、人才资源、宪法修改、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尊重人权、民主政治建设、诚信教育、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发展等。
6.语言要有时代气息,要简明扼要。
我们处在新世纪的开端,面临知识经济、信息社会时代的到来,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去实践。诸如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合理性与过程合理性的统一、股份制与股份合同制问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合作与斗争、现代远程教育网络问题、基因研究及其运用、世界石油价格、黄金价格问题等。高考试题的编制是迎着热点问题上,决不回避现实,尤其政治学科,这就需要考生有较为敏锐的观察力,较为厚实的理论功底,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作出迅速的反应,作出比较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例]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关系是什么?内在统一。没有发展就没有和谐,没有和谐难以实现发展。和谐是发展的过程和结果,要通过发展促进和谐。
7.整卷层次要分明,有一定的逻辑性。
[例] (全国文综•上海)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工具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要标志。从打制的石器到牛拉的铁犁。从简朴的蒸汽纺机到现代的数控机床,工具的创制和应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就“人类文明发展”这一主题,请你从不同角度提出两个研究性课题,并简要写出选题的依据。
依据:工具的创制和应用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课题一:
依据:
课题二:
依据:
[参考答案]
课题一:信息化与世界文化的发展
依据:信息化加速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显示了世界文明的多元性
课题二: 保持民族传统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辩证关系
依据:外来强势文化对民族文化具有双重影响
8.书写要工整,要有一定的章法。
在解非选择题时,考生除认真审题,明确试题的中心问题外,还要下笔书写答案。具体地说,必须做到:完整准确、层次分明地表述答题所用的理论知识;对材料(包括文字、图表、漫画、数据等)的分析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概括归纳出理性的认识,并加以分析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紧扣材料,分层论述,用观点统率材料,用材料论证观点,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要注意避免三种倾向:一是一味地堆彻理论知识,把题目提供的材料抛在一边,漫天撒网,“理论一大套,实际沾不到”;二是一味地照搬材料内容,就事论事,缺乏理论依据,缺乏说明力;三是观点与材料互相游离,没有有机结合,导致观点与材料“两张皮”的现象出现。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小结
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到变通能力的培养,从时事政治的变化到答题的技巧训练,笔者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希望考生考前要做到“三清”:
考点要“点点清”。政治学科的知识点要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从微观角度要熟知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宏观角度要使学科知识体系在头脑中形成网络,以提高自己的理解、比较、判断、归纳、综合能力。
试题要“题题清”。要集中精力对近两年的高考政治试题进行研究,熟悉出题方向,了解命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对典型试题,应“过目不忘”。研究答案编制、分值比重也是重要的一环。
时事要“事事清”。前面已讲过许多。还有一些再提醒一下:中共xx届一中全会与构建和谐社会;xx在十届政协四次会议提出的《八荣八耻》;伟大的文化推动伟大民族的复兴;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与国际秩序;生活中的哲学与哲学中的生活;着力自主创新与科技教育发展;开发利用资源与节约型社会;建设新农村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东中西部互动与区域协调发展;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积极意义;台海关系新变化与祖国统一;全面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经济全球化与和平发展; 面向世界与办好奥运等。
考生做到了以上的“三清”,“心清”就到了。心清如水,距离成功就不远了。
最后送各位考生四句话:
考题我都会,关键在审题。
将白变成黑,拥有平常心。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zhengzhijiaoan/25776.html

  • 政治选修经济学常识_政治:经济学考前强化记忆归纳

    (一)提高效益(或竞争力)篇    1.宏观措施:(1)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2)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次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4)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加快生...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温故知新|温故知新学案之经济生活

    第一课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要求](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二)教育教学目标要点1、知识目标:①知道商品的含义②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③知道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④理解货币的本质⑤理解货...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时政2021高三政治哲学]2021届高三政治哲学总复习体系

    政治:高三总复习提纲-哲学总复习体系(旧人教版)基 本 原 理 ( 关 系 )方 法 论 意 义唯物论(世界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高考资源网映)(不同认识的根源)树立...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政治押题_2021届高考政治第一轮考点专项复习

    专题三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考点聚焦1 罗斯福新政2 凯恩斯革命3 新自由主义4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知识网络 考点激活考点一 罗斯福新政1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1929-1933年爆发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持续时间之长、危害程度之深,都是空...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案_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复习学案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复习学案一、基础知识概括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内容】(1) 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同一性。(3)矛盾的斗争性。(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2、矛盾普遍性原理p67、p69----70【原理内容】:矛盾...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高考热点预测年份 类别 题型 背景材料 考查的知识点XX年 上海 单选 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在冻土地带修建“生态路” 积累资金、西部大开发的意义XX年 全国 单选 长江三角洲以城市群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的起飞 所有制结构、东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公民监督权XX年 上海 填空 南水北调工程 党的性质、国家职能...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高三政治辩证否定观]高三政治学案:辩证唯物论(第4、5课)

    高三政治学案:辩证唯物论(第4、5课 )【考点解读】考点1 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本质属性。(3...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必修四哲学的基本问题|2.1哲学的基本问题(必修)学案

    2.1 哲学的基本问题(必修)学案一、基础知识梳理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那些内容?①思维和存在 何者为本原(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政治文化生活主观题|2021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

    思想政治模块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与生活1 1文化与社会1.1 1、理解文化的内涵 (1)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政治押题|2021届高考政治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考点专项复习教案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