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政治生活必背知识点|2021年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主干知识与易错点

高三政治教案 2015-01-0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政治教案】

             《生活与哲学》精品复习大全教案

一.主干知识及易错点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考点呈现】
1.哲学是什么: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哲学与时代精神 哲学的作用
2.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易错点】
1、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
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注意:概括和总结)
3、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注意: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4、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注意:不一定是科学的关系)
5、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注意:哲学)
6、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注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注意: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不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才出现的)
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注意: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9、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注意: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10、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注意:应该是两个根本对立的观点)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考点呈现】
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4.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7.实践:实践的概念 实践的特点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真理: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和谬误
10.认识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无限性
【易错点】
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2、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
(注意:运动和变化不一定是一种发展)
3、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注意:颠倒了二者)
4、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
(注意: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形式)
5、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注意:规律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
6、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一切传统观念的束缚
(注意:对传统观念要一分为二地对待)
7、规律就是我们常讲的定律.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注意:规律是定律的内容,定律是某种客观规律的主观映象)
8、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注意:任何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9、规律有好坏的.
(注意:规律是客观的,无好坏之分)
10、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注意: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
11、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
(注意: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一定条件的,如价值规律存在和起作用的条件是商品经济,把规律看作永远不变的,是属于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
12、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注意: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13、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注意: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4、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注意: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而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15、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注意:无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6、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注意: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二重性,也不能直接作用)
17、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只有正确意识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才对事物有反作用
(注意:不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有反作用)
18、人类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造自然
(注意:要看是否符合规律和客观条件)
19、正确意识的反作用大于错误意识的反作用
(注意:反作用的大小不是由意识的正确与否决定的)
20、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注意:不一定是正确反映)
21、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注意:客观实际是出发点)
22、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注意: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
23、因为规律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必须把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注意:规律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之分)
24、决策者要避免失误,关键要做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注意:关键是要尊重客观规律)
25、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26、只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注意:还要受客观规律和条件的制约)
27、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注意: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28、认识既来源于直接经验,又来源于间接经验
(注意: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是认识的两种途径)
29、不同的人对同一现象必定会有不同的认识
(注意:不一定是不同的)
30、人的认识必须符合终极真理。
(注意:不存在终极真理)
31、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
(注意:不一定)
32、实践决定于认识。
(注意:决定不等于决定于)
33、实践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注意:改造客观世界)
34、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注意:实践是唯一标准)
35、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
(注意:不论认识正确与否,都来源于实践)
36、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
(注意:根本动力)
37、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注意:获得认识的途径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38、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注意:唯一来源)
39、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注意:实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活动.不能把实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割裂开来.)
40、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注意: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
41、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注意: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42、客观世界是真理的标准.
(注意: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注意: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44、"三个有利于"标准否认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注意:"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把人们实践的结果作为标准,就是把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活实践作为标准,它是真理标准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考点呈现】
1.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系统优化方法
3.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发展的概念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4.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5.辩证的否定观:辩证否定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创新的社会作用
【易错点】
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注意:联系是有条件的)
2、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注意: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注意: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
4、整体就是指由事物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
(注意:还包括其发展的全过程)
5、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注意:不一定)
6、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注意:必须在一定条件下)
7、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注意:这两对关系不能完全等同,因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是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即两对关系都强调整体性原则,都是相互依赖等方面,而系统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没有.)
8、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注意:并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9、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注意:判断新事物的标准三个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前途.不能只用时间标准来判断)
10、目前力量强大,发展速度快,成熟和完善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注意:判断新事物的标准如上,用现状标准来判断是错的)
11、科学算命是科学与传统算命相结合而产生的新事物.
(注意:判断新事物的标准如上,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来判断新旧事物是错的)
12、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帆风顺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注意:错,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13、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注意: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向上的质变)
14、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
(注意: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15、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注意: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6、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曲折的
(注意:总趋势是前进的)
17、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注意: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
18、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注意: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19、矛盾可以调和,不可以缓和
(注意:矛盾可以缓和,不可以调和)
20、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注意:不能将两点理解为就是优点和缺点)
21、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注意: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结,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22、矛盾就是斗争
(注意:说法片面,简言之,矛盾是对立统一.)
23、矛盾越少越好.
(注意: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
24、矛盾具有普遍性,因此是永远不以解决的.
(注意:矛盾并不是永远不能解决的,只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和矛盾分析的方法,就能正确地分析和解决矛盾.)
25、矛盾就是事物内部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注意:矛盾也包括事物之间的这种关系.)
26、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注意: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当中,不能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27、普遍和个别互为存在的前提
(注意:个别是普遍存在的前提)
28、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注意: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9、主要矛盾就是急需解决的矛盾
(注意:二者不能划等号,因为在特殊的情况下,却要先解决好次要矛盾,才能解决好主要矛盾.)
30、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注意: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还要注意次要矛盾)
31、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没有影响
(注意:有影响)
32、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
(注意: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
33、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注意:片面理解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34、事事有矛盾,就是指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注意: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能构成现实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当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时,才能构成矛盾关系.
35、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
(注意: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事物包含矛盾多少,矛盾如何推动该事物的发展,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并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因此,并非矛盾越多越好.)
36、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注意:是辩证否定或称"扬弃")
37、扬弃就是抛弃.
(注意:错误,不符合辩证否定的原理,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实际上否认了事物的发展,犯了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3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的事物发展.
(注意: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9、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没有必然联系
(注意: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才能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考点呈现】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4.人生价值: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价值的实现方式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易错点】
1、凡是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注意:历史唯物主义才是)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始终是不可割的,社会存在依赖于社会意识
(注意:社会存在不依赖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注意:具有促进和阻碍双重作用)
4、社会存在的变化和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进行的
(注意: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5、社会存在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
(注意: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6、我国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注意:这是我国的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7、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同.
(注意:错,社会基本矛盾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都是通过实践加以解决.但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不同,解决的具体方式也不同,在阶级社会里,矛盾是对抗性的,通过阶级斗争去实现;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通过改革来实现.)
8、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人们
(注意: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9,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
(注意:颠倒了二者关系)
10、改造客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主观世界
(注意: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
1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注意: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12、所谓价值是指人对事物的积极意义
(注意: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13、价值观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注意:价值观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二.哲学原理与社会热点的结合

唯物论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这一原理主要用于分析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事例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批驳各种歪理学说、各种有神论。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3.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原理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刻舟求剑;仁者心动;自古及今,法无不改,事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  
 
4.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稳如泰山”;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人类改造自然受到惩罚(神舟系列飞船顺利升空并顺利返回、“非典”和“禽流感”的肆虐、抗击“非典”及抗击“禽流感”取得伟大胜利)、可持续发展问题、求真务实。劈柴不照纹,累死砍柴人;审时度势;跨世纪的四大工程建设;奥运健儿的顽强拼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事半功倍与事倍功半;揠苗助长

 6.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党和国家各种政策的制定都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制定的;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求真务实。(根据当地…作…;分析实际) 

 7.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各种民族精神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吃一堑,长一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受益、满招损。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具有一定特征的原理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践观点。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学以致用;事实胜于雄辩;说了不算,做出来看;不打不相识;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书到用时方恨少;失败是成功之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钓久知鱼性,樵多识树木;吃一堑,长一智;神农尝百草。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作用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4.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唯物辩证法   联系的观点
1.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2. 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3. 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4.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 
5. 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五个统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的关系;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载人航天是一个系统工程(神舟飞船、嫦娥工程)。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一事举而三役毕;一箭双雕;一招不慎,全盘皆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两个大局;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维护中央权威,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反对民族分裂势力,实现祖国统一;坚持集体主义。  

 发展的观点 

1.发展的观点(普遍性及实质)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神舟系列的发展演变过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2.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确看待前进中的困难和挫折。
 3.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态,起于垒土;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我国的载人航天经历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的发展过程,将来还有神舟七号、八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嫦娥系列工程。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程;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二种情形)。
 4.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和变异;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孟母三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强不息;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都需要发挥内因和外因的作用。  

 

 全面的观点既矛盾的观点 
1. 矛盾即对立统一
2.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问题;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失败是成功之母;德治和法治的关系;几个“两手抓”;分析各种形势,多难兴邦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万物莫不相异;对症下药、量体裁衣;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白马非马论;对任何事物的个性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试点后推广
 
 5.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反对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牵牛要牵牛鼻子;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工作要做到点子上,好钢要用到刀刃上。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对党的现状的分析;对各种形势的分析;对某个事物性质的分析(定性分析)等。
 
7.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辨证关系原理  
 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矛盾分析法所分析的各种问题。  

创新意识 

 1.辩证否定观原理及方法论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新意识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及方法论   这一原理主要用于分析创新

唯物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民族精神的产生及作用。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这一原理主要用于分析改革(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弱势群体、下岗职工、农民工)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4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5.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先进人物的价值选择、贪官污吏的堕落人生;社会主义荣辱观
奥运健儿为国拼搏的事迹;科学家为国争光、为国作贡献的事迹;先进人物的人生价值。

 6我们应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先进人物的人生价值,结合自已谈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三.《生活与哲学》考试题型分析

(一)选择题

1.巧解漫画寓意型选择题
【题型概述】
综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以漫画或图画形式出现的题目占了一定的比例。以漫画入题,这不仅使高考试卷给人带来图文并茂的美感,而且丰富了高考实现对考生进行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考查的形式。具体特点分析如下:
1.从试题构成看:漫画选择题由题干和题肢两部分构成,题干部分一般由漫画(包括漫
   画中的文字)、说明性文字和选择要求三个要素构成;题肢部分一般分为单项型题肢和组
   合型题肢两种类型。
2.从试题特点看:漫画形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漫画内容反映现实、寓意深刻;漫画立
   意针砭时弊、抑恶扬善;漫画选择贴近教材、取材广泛;试题总体设计新颖别致、构思
   精巧;表现形式形象直观、简洁明了;考核目标德才识能、无所不包,能有效地克服死
   记硬背、猜题押宝。可见,漫画选择题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新、活、精、巧、深、
   难、全”特点的新型选择题。
3.从设问要求看:问题十分简练,一般表述为“漫画表明(说明)”、“漫画(不)能反映的道理是”、
   “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角度看漫画”、“漫画体现的经济学(政治学、哲学)道理”、“漫画
   体现的哲理(哲学原理)”、“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等等。
【技巧点拨】
一、认真审题
 就漫画类试题而言,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仔细审题,读懂漫画所蕴涵的深刻
 道理,才能有的放矢,解答好漫画类试题。
第一、审漫画标题。一般漫画都有自己的标题,这是漫画的眼睛,
透过这个“画眼”可以洞察整幅漫画的主题。
【例1】右侧漫画《人有远虑,则无近忧》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
 b.要重视量的积累
 c.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d.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就是把握漫画的眼睛――人有远虑,则无近忧。漫画的标题“人有远虑,则无近忧”主要体现了一种因果联系。因此,正确答案选c项。
第二、审漫画主旨。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仔细观察画面,注意画面上每一“要素”所提供的信息。

【例2】漫画《变戏法》主要讽刺了现实生活中某
 些人  (    )
 a.夸大其词,不坚持从实际出发
 b.强调客观,不重视主观的努力
 c.急于求成,不注重量的积累
 d.否认实践,不坚持实践第一
 【解析】漫画《变戏法》主要讽刺了某些领导虚报成绩,欺上瞒下,没有从实际出发的

教你一招:
 巧解漫画题,应牢记下列口诀:“画面要看全,褒讽意在先,深入抓题旨,联系课本选”。
【精题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例题1] (XX年四川文综卷第32题)下列选项与图8漫画体现相同哲理的是(    )
①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②唯利是图,贪得无厌
 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④事出有因,因必有果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 漫画《总做噩梦的“床”》揭示的是一名受贿官员
睡在受贿钱财的“床”上,因为受贿而害怕“东窗事发”,造成“夜不能寐”,经常做噩梦。梦境并非毫无原由的东西,梦境中的一切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依然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此,c.③④说法符合漫画寓意。故选c。
 [答案] c

[例题2](XX年重庆文综卷29~31题)图7是一幅题为“晚了一步”的漫画,据此回答29~31题。
29.漫画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
 a.正确的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才能提高人们认识活动的自主
       性和创新性
 b.正确的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
       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c.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
 d.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是人们正确判断形势、趋利避害的必然要求
30.漫画内三句话的“想”字体现的是   (    )
 a.认识的计划性  b.认识的目的性
 c.认识的预见性  d.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1.漫画的主题“晚了一步”体现了认识   (    )
 a.是实践的目的  b.总是超前于实践 
 c.总是落后于实践  d.是对以往经验的总结
 【解析】本题以一组漫画考查对因果关系原理的方法论的掌握情况。第29题,漫画从反面告诉我一个哲学道理:正确的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a项说法错误,c、d项目片面,不是漫画主旨表现。故选b项。第30题,漫画中的“想”是回想、教训,是对过去的总结,属于意识的反映性。意识的反映性有三种表现:对过去、对现在、对未来。计划性、目的性、预见性都是从现在着眼于未来,因此,a、b、c项与漫画主旨不符。故选d项。第31题,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积极能动的反映。漫画主题“晚了一步”是对过去种种做法的总结,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a项说法错误。认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或者超前于或者落后于实践,b、c 项说法错误。故选d项。
 [答案]29. b  30. d   31. d 
[例题2] (XX年天津文综卷第29题)XX年北京奥运会是全中国人民热切期盼的盛事。漫画《情有独钟》蕴含的哲理是   (    )
 ①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②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③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
 ④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
a.①②       b.②④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c.①③  d.③④
 [解析]首先看漫画,注意观察漫画画面中的情景、人物神态、画中或画外所标注文字,结合漫画的标题进行思索,理解其主题,追索其寓意。漫画中的小朋友对奥运五环汽球情有独钟,购买什么样的气球是现象,这种现象是“奥运情”的体现,①正确;画中的“情”是我国公民对奥运的真实反映,符合客观实际,②正确。其次,审读选项,对照选项进行甄别,排除迷惑选项,确定应选选项。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与题意主旨无关;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④表述错误,舍去。故选a。
 [答案] a  w.w.w.k.s.5.u.c.o.m
[例题3] (XX年江苏政治卷第30题)右边的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
 a.要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要坚持运动的观点
 c.要坚持全面的观点              
 d.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解析]本题以漫画为切入点,考查对辩证法相关哲理的理解。
漫画“顾上不顾下”讽刺了某些领导片面地看问题的弊病,启示我
们要坚持全面的观点。说法不符合漫画主旨。故选a。
 [答案]a

【高考预测】

[预测1]右图漫画《如此评选先进》启示我们(    )
 a.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不能被事物的现象所迷惑
 d.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答案]c  [解析]漫画中的人物在评先进时只看到表面的现象,没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本题容易误选a项,漫画中的人物不是没有从实际出发,他深入到实际,只是没有从全
   面的、客观的实际出发。故正确答案是c项。

[预测2]右图的漫画主要告诚我们 (    )
 a.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矛盾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c.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d.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答案]c  [解析]漫画《相互“关照”》明显地说明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故选c。

[预测3]  右图漫画《贫穷的母亲》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要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③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④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材料说明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人类活动
   对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这启示我们要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坚持联系地
   发展地全面地看问题,按客观规律办事。材料中不能体现主流与支流,不能入选。故选b。

[预测4]下列表述与漫画中所体现的哲学道理相似的是
 a.防微杜渐
 b.因地制宜
 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d.牵牛要牵牛鼻子

[答案]a  [解析] “小漏洞惹大祸”,漫画的标题就表明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哲理。b、c、d
   分别体现的是具体问题据分析、一分为二和办事情抓重点的哲理。故选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2.巧解诗文名言型选择题

【题型概述】
 近年来,以古诗文为命题切入点的政治选择题频频出现在高考试题中,丰富了政治试题的内容。诗文名言是人们生活实践的结晶,语言精炼,内涵深刻,蕴含哲理,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它的存在,增加了试题的灵性,给高考政治试题平添了几分文学魅力,也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了高考能力立意的特色。
 诗文名言选择题的题干一般设置为成语典故、诗词文论等,所选素材包含了一个或多个政治方面的原理,多为哲学道理。题肢则是从政治理论角度设置。从命题形式看,题干多用“体现”、“说明”、“揭示”等词语连接;从考查的内容看,以哲学常识为主体,在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主也零星可见;从考试方式分析,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为次;从切入点分析,为了加强试题的效度和区分度,在哲学试题中常常直接考查诗文名言所蕴含的哲理,而在经济学或者政治学中,则多以诗文名言为引子,考查相关经济常识或政治常识的理论知识;从考试目的分析,以综合考查学生运用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诗文名言进行鉴赏和 领悟的能力,体现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试题特色看,测试内容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侧重考核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技巧点拨】
 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在于双向理解与把握:一是对诗文名言的理解把握应结合语文知识,借助文言文阅读,提高古文阅读、诗文名言鉴赏能力;二是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原理的熟练理解和把握能力。
1.读懂诗文名言材料。解诗文名言材料题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把材料翻译成白
   话文。翻译古文不是为了获取语文知识,而是为了进一步弄懂原文的意思,从而为概括
   材料的中心意思及将其与政治原理联系起来分析奠定基础。
【例1】《孙子兵法》曰:“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 (    )
 a.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b.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c.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d.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处处防备,就处处兵力薄弱。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寡与众是矛盾的双方,在"处处防备"和"迫使敌人分兵防我"的条件下,寡与众的位置可以相互转化。故选d项。

2.概括材料中心意思。概括材料的中心意思是解古文材料题的重要环节。只有弄清材料的
   中心意思,才有可能将其与该材料相关的政治道理联系起来分析。
【例2】(XX江苏启东中学月考,27)“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
    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首唐诗所包含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    )
 a.矛盾具有同一性        b.矛盾具有斗争性
 c.矛盾具有普遍性        d.矛盾具有特殊性
 【解析】这是一题典型的古诗词型哲学选择题。做题时尽量弄懂古诗词的寓意。本题的寓意是,越是在石头遍布危险的小河上行船,由于人谨慎反而能平安无事,而越是在一帆风顺的河流上行船,反而经常发生翻船事故。这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故选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3.干肢对照确定选项。概括出材料的中心意思后,应把材料的中心意思与题肢中的政治观
   点联系起来思考,然后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例3】杜荀鹤诗云:“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w.w.w.k.s.5.u.c.o.m
 a.新事物的成长过程中,初期总是不能被人们接受
 b.事物的发展总是经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c.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给予重视和培养,使之早日成才
 d.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反作用 
 【解析】这首诗通过对小松不气馁,继续向上生长的描述,说明了有因必有果,在积累“因”的过程中,“果”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只是由于一时机缘未到,“果”尚未被人发觉而已。解答本题关键是要读懂诗的意思,联系所学的哲学原理进行分析,b项符合题意
【精题解析】
 [例题1] (XX年江苏政治卷第9题)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
 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    )
 ①世界是物质的              ②物质是运动的
 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着重考查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世界是永恒的活火”这一命题从立场上看属于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充分体现了世界的运动变化有其自身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题旨并未揭示人们可以认识“活火”燃烧和熄灭的分寸,应排除④。
  [答案] a
[例题2] (XX年广东政治卷第26题)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     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
 [解析]本题借助歌德的诗歌,考查学生对矛盾的特殊性的理解。题中所示人在不同阶段的美好事物,体现了矛盾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的道理,d符合题意。a、b、c虽然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 d
 [例题3] (XX年全国文综ⅱ卷第33题)恩格斯说:“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
 级的机器,这一点即使在民主共和制下,也丝毫不比在君主制下差。”这句话的要义是
     (    )
 a.民主共和制和君主制在政体上没有本质区别
 b.民主共和制与君主制在阶级属性上没有区别
 c.任何一种类型的国家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d.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国家的统治职能始终不会消亡
 [解析]本题以名言为背景,考查国家的根本属性知识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国家具有阶级性,国家同时是一种历史现象,因此恩格斯的话侧重强调了国家的阶级性,c项符合题意。在当代民主共和制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分,因此,民主共和制和君主制在政体上和阶级属性上是有区别的,a、b两项表述错误;国家的统治职能不是从来就要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d项表述错误。故选c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答案] c
[例题4] (XX年海南政治卷第21题)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    )
 a.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蕴含的哲理的分析。“狂沙”经“千淘万漉”可得“金”,“金石”因不舍地锲刻而“可镂”,都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b不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体现的是意识的差异性,c不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体现的是坚持适度原则,d不选。只有a项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的哲理,故选a项。
 [答案]  a
w.w.w.k.s.5.u.c.o.m
【高考预测】
 [预测1](XX江苏徐州摸底,26)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从哲学角度看,这首诗说明了
     (    )
 a.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有机统一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答案] b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诗的意思搞清楚,抓住诗中的“云不动”“云与我俱
   东”,可以选出b。a正确,但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新事物;c正确,但不为材料所反映,
   诗中没有涉及规律;d说法本身是错误的。

[预测2](XX江苏盐城中学综合考试,17)“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句古语说明
 a.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进程   b.局部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
 c.要解放思想,敢于开拓新境界     d.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答案]d   [解析]语出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意思是“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
   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
   义。”这句话体现的是树木的高大与根基,河流与源泉,国安与德义的联系,跟质变与量
   变没多大关系。故选d。

[预测3](XX上海宝林中学期终,12)“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是清代阮元《吴
 兴杂诗》中的名句。这一名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
 a.要重视量的积累                b.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c.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因果联系        d.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答案]d   [解析]此诗通过写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故选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预测3](XX河北衡水四调考试,50)“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与
 这一诗句所蕴含的哲理相似的是   (    )
 a.黑夜与光明相互依存,双方互为前提
 b.黑夜与光明是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两个方面
 c.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d.矛盾的主、次方面是相互联结的w

. [答案]c   [解析]这首诗是朦胧诗人顾城的作品,是他经历过文革后写的,意思是经历过
   文革那段黑暗的灾难之后,给了诗人明辩是非的能力,去寻找光明的明天。“黑夜给了我
   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强调"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只有c项体现。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预测4]华罗庚生前曾说:“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人类共同的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灿
 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这段话对我们如何实现人的个人价值的教益是(    )
 ①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统一的
 ②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
 ③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归宿
 ④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生命的长短相一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华罗庚这句话的意思是:个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环节
   和链条,个人只有融入社会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同时,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又推动了社
   会的发展。所以,可以推出“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统一的”和“个人价值的
   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 “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生命的长短相一致”明显错误,④应排除。

[预测5] 温总理在与同济大学的莘莘学子交谈时引用一句哲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总理希望大学生们“仰望天空”,就是要求他们要有远大理想,做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人。“仰望天空”其哲学寓意是:  (    )
 ①理想对社会、对人生有促进作用  ②崇高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③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④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本题以温总理与同济大学学生的谈话为背景,考查考生对崇高理想作用
   理解。“仰望星空”强调的崇高理想的推动作用,故②④符合题意;①表述错误,只有正确的理想才对社会、人生有促进作用。故选d。

[预测6]  16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    )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②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③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离可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④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题目中引言的含义是不能完全相信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还要重视直接
   经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反映了仅凭间接经验是不够的,还要重视直接经验,完整反映了题意;“尽信书,不如无书”也是强调题中的思想;“饱经风霜”是指直接
   经验丰富,“缺乏阅历”则是指缺乏亲身经验,这二者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势必不同。③讲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和题意无关。故选c。

(二)哲学(主观题)命题角度及解答分析

(一)体现型
[题型特点]
  “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
[解题技巧]
  先写出教材中的知识点,再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说明它体现了这一原理。
[误区点击]
  第一,很多考生不会对材料分层次,搞不清楚材料包含着几层意思而导致失分;
  第二,对题目中所给的材料敏感度不够,由材料发散教材知识的能力不足;
  第三,作答时观点和材料“两张皮”,没有做到观点和材料的融合。
  
 例:“‘神七’实现了中国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XX年到XX年,我国将完成发射目标飞行器,同时实现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这段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1)说明了世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人类具有勇气去探索未知的无限世界;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
(3)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能够提高人们行动的预见性,有了对航天发展的科学预见,才能正确指导我国航天事业的具体行动,促使中国航天向我们所期望的结果发展;
(4)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看待我国航天事业,既要看到当前的成就,还要预测它的光明的未来;
(5)量变与质变。我国航天事业有步骤、分阶段、一个一个实现目标,体现了在重视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促成航天事业的质变。

(二)意义、影响型
例: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知识,简要分析我国开展载人航天这一科研实践活动的意义。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开展载人航天这一科研实践活动必将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关于航天科技方面的新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载人航天科研活动的深入开展,不断地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通过科技人员的新的探索和研究,使得我们的认识不断得以扩展与深化。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我们可以把从载人航天科研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正确的认识运用于社会实践,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以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进行载人航天这一重大科研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科技人员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三)怎么办、措施类
  [题型特点]
 “怎么办(对策)类”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出了确定的主体,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解题技巧]
  从哲学角度回答怎么做,一般要侧重于方法沦,原理不宜过多表述,但一定要结合实际问题来谈,要体现哲学原理与方法论的统一。
  [误区点击]
  第一,解答时思路打不开,不知道从给定范围的不同主体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一味地就事论事;
  第二,解答时缺少针对给定材料反映的问题和不足去找答案的意识;
  第三,解答时只知道从教材中找答案,不知道从最新出现的有关党和国家对此类问题的提法中找办法,不会从材料中提炼答案。
例:运用哲学常识,试分析怎样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1)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科学发展是正确的意识,为搞好灾后重建工作,国家有关部门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2)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我们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一方面,搞好灾后重建工作必须主要依靠当地的人民群众,另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大财政投入和给予政策支持,同时各省区要实行对口支援,帮助受灾地区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3)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做好规划;
(4)做好灾后重建工作,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全国人民要发扬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伟大民族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就业形势将非常严峻。运用哲学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应如何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1)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是认识世辫改造世界的基本要求。国家制定就业政策应从具体国情出发,劳动者创业与就业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2)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党和政府必须把就业这一民生之本作为我国当前工怍的重中之重,着力解决好就业问题。
(3)解决就业要有全局的观念和系统优化的方法,党和政府在制订方针、政策和措施时.要把保增长与促进就业增长相结合起来,不能孤立地对待就业问题。
(4)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党和政府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扩大就业。

  例:80后在四川汶川地震后是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让社会认可他们的?
 (1)人的价值体现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爱家人,爱朋友,爱祖国,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地震后80后的年轻人不计个人利益解救他人于危难之中的行为,赢得了社会对这个群体的尊重,从而也实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
(2)人的价值,必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在灾难面前涌现的无私奉献、热心助人使社会对他们的评价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为难之际他们考虑的是他人的危难,难能可贵,体现了人间的大爱真情。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3)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发展自己的才能、提高个人素质;还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的指引。80后在地震后的表现和所付出的给社会很多的感动,教会了80后活着的珍贵,活着的幸福,健康是财富。
  

(四)认识、评价类
  [题型特点]
  “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评价)某一现象”等等。
  [解题技巧]
  “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
  “为什么”,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等。“依据”是说(做)这件事的理论根据;“重要性”是说(做)这件事的作用、意义、目的等;“必要性”是说(做)这件事、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可能性”是说(做)这件事存在哪些主、客现条件,使做这件事成为可能;“危害性”是做或不做这件事会导致的危害。
  “怎么办”,即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误区点击]
  1.答题时把涉及的现象、事物、观点都误认为是积极型的,题目可能还包括消极的。
  2.解题时不懂得积极型的处理办法。处理时应从“是什么”和“为什么”角度展开。
  3.不懂得消极型的处理办法要从“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有什么危害、根治的措施有哪些”来展开。
 例:80后在XX年长大了,这是四川汶川地震后,整个社会对80后的评价。怎样正确认识和理解80后的年轻人?
(1)矛盾具有普遍性,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社会普遍认识到,世界上没有绝对美好的东西,人都会有优点和缺点。80后身上的美更应该得到褒扬,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人无完人,为了每一代人的成长和发展,我们应该全面和宽容理解、认识社会中的每一个群体。
(2)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天灾人祸,以及得到国人、家人及社会人士的帮助,这些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和人生经历,我们要学会关注周围,学会关爱世界。
(3)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社会和他人对我们的帮助多种多样、有大有小。尽管有的帮助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突然感觉到,那是我们成长的重要条件。我们应常怀感恩之心。
  
例: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表明我国公民具有全局观念,能为国家着想,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国家利益。
(3)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央强调以人为本,努力把震灾降至最低,同时开展防疫工作,表明国家也为公民着想,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权利。

例: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谈谈为什么说实现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1)从规律的客观性原理来看,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两岸直接“三通”代表了台湾民众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极少数“xx”分子逆历史潮流而动,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过去金门、马祖的“小三通”,到后来的“间接三通”,再到现在的“大三通”,说明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是任何力量也改变不了的。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实现祖国统一的道路是曲折的,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潮流,是一定要实现的。

例:从哲学道理上说明,为什么“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此,改善民生的政策和投入,都要注重人民群众实际最关心的问题。)  
(2)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善于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因此,要“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改善民生。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践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所以,国家关注“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加大对“民生”的改善力度。

 例:XX北京迎奥运全民动员口号是: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这个主题口号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它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我们每一个市民都是筹办奥运、参与奥运的主体;第二,广泛参与是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的一大特点,让广大群众参与奥运、奉献奥运、得益奥运;第三,突出“奥运”惠及人民的活动主旨。从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谈谈你对“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理解。
(1)个人活动与社会活动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个人活动对社会产生能动的影响。社会的发展要靠全社会成员自觉努力才能实现。因此,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奉献;
(2)个人活动受社会活动制约。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社会提供各种条件。举办奥运会为我们参与奥运、展示才华、奉献社会提供了机遇和舞台;
(3)同时,人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自我完善和发展,实现了人生价值,所以我快乐。
例:神舟七号”发射的变轨过程:26日凌晨4时零5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变轨。变轨成功后,飞船已由沿椭圆轨道运行变为沿圆形轨道运行。我们为什么不可以采取直接把它送到轨道的方式呢?请用所学哲学知识,谈谈你对该问题的认识。
  (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的运载火箭暂时还没有能力把“神舟七号”直接送入轨道。“神舟七号”运动轨道的设计是根据我们产品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条件来决定的。
  (2)规律是客观的。卫星轨道的设计体现了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3)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在地面跟踪测控网的跟踪测控下,选择合适时机,通过一定的推力提高运行速度,达到改变运行轨道的目的。
 
  例: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的需要。从哲学角度分析,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1)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通过改革,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开放,加强与外界的交流,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
(2)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敢于承认和正视矛盾的存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通过改革开放解决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
(3)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改革的必然性。
(4)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5)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密切相关。坚持对内改革,提高增强对外开放的实力;坚持对外开放,更有利于改革,二者共同作用,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例:如何看待网络举报、民间反腐这一现象?
  (1)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借助于日益增多的民间反腐网站,通过网络举报、检举和揭发生活中的不正之风、腐败和犯罪的现象呈上升趋势,这种民间反腐也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2)网络举报像一切新生事物一样,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因此作为公众与社会监督的一种新形式,必然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3)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这种民间反腐网站和网络举报,一方面,具有快捷方便、影响面大、成本低廉的优点,对于公众自发维权、提高举报效率、降低举报成本、震慑腐败分子,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受网络世界虚拟空间的影响,这种民间反腐网站和网络举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必须加以规范和引导,这是坚持用全面观点看问题的表现。
(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反腐败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民间反腐网站”和网络举报的发展再一次证明,人民群众是反腐败斗争的力量源泉。
  

(五)启示类】
  [题型特点]
  “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
  [解题技巧]
  回答时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二是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办。
  回答时应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者是原理+应该怎么办”。
  具体则应在对所给的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提炼的基础上,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不这样做有什么危害的依据(相关的知识或原理);或者可以直接从材料反映的问题推论出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的道理。
  答案一般写明原理或知识点,做到观点材料的结合。
  [误区点击]
  回答时把“启示类”理解成“意义类”题目致使答案出现偏差;没有紧扣所给材料,没有从材料反映的问题推论出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的道理;回答时没有偏重回答“怎么办”的道理。
例:强化行政问责给我们什么启示?
(1)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权与责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强化行政问责,促使各级官员正确处理权与责的对立统一关系,对人民负责。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2)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制约,“权”要为民所用,“问责制”体现了社会对个人活动的制约。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强化行政问责有助于形成官员勇于承担责任的良好风气,使从严治党、从严治政得到贯彻落实。
(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要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始终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例: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时间发出了全国动员令,提出了“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人民群众的生命高于一切”。中国人民解放军及武装警察部队十万余人立即奔赴灾区,各省、市立即派出了救援团,成千上万自愿者从各个方向进入抗震第一线,社会各界捐款捐物支援灾区,共同谱写了一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光辉乐谱,唱响了一首“万众一心,不屈不挠、友爱互助、自强不息”的雄伟赞歌。为夺取抗震求灾胜利打下了基础。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知识,谈谈取得抗震救灾斗争胜利给你的哲学启示。
  (1)正确价值观具有积极导向作用,正是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号召团结一致,才夺取了抗震救灾的胜利。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战胜自然灾害的主要力量。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活动中,才夺取了抗震救灾的胜利。
  (3)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和发展。正是社会各界同舟共济、团结协作,共同取得了这场战斗的伟大胜利。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科学的社会意识有助于推动社会履行。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灾后重建。
  

六、为什么、原因类
  [题型特点]
   “为什么(原因)类”的主观题一般其设问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依据”等形式呈现。
  [误区点击]
第一,许多考生回答时没有紧扣题意回答甚至没有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就事论事。
第二,许多考生作答时会忽视“为什么要”或“为什么能够这样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例:运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分析,为什么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大舞台?
(1)事物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通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个舞台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奥林匹克文化将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同时中华文化也极大地丰富了奥林匹克文化。
 (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和发展,通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个舞台展现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这是传播和繁荣民族文化的需要。

 例:从哲学角度分析,西藏民主改革为什么能成功?
  (1)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西藏地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民主改革取得了成功。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党和国家根据西藏地区的实际情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极大地调动了西藏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发挥了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3)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西藏人民群策群力是西藏民主改革取得成功的内因,中央政府的引领是西藏民主改革取得成功的外部条件。

例:说明我国运用和调整货币政策的哲学依据。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我国从适度从紧到宽松,到寻找“稳健”和“适度从紧”间的平衡,再到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现在又意味着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上已告别从紧,转向松动,都是从当时国民经济运行的具体实际出发的。同时,货币政策的运用和调整也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2)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国民经济的运行有其固有的规律,人们不能随意调整货币政策,要在尊重和利用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稳健的货币政策到从紧的货币政策,到告别从紧,转向松动是由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决定的。
  (4)实践具有历史性特征,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货币政策变迁,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5)矛盾具有特殊性,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不同历史阶段面临的经济形势也就不同,那么所采取的政策也应该因此发生改变。
  
例: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谈谈为什么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我们在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就要首先抓住它的主要矛盾。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就抓住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牢牢掌握我国科技发展的主动权,不断增强国家科技实力特别核心竞争力;
  (3)创新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例:国务院总理xx也表示,在这场金融危机面前,信心与合作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信心是战胜危机的力量源泉,合作是战胜危机的有效途径。
  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说战胜这场金融危机的冲击,信心与合作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
 (1)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改造世界,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保持信心,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战胜金融危机的冲击。
 (2)想问题办事情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信心与合作有利于激发人们在经融危机面前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战胜经融危机的力量。
 (3)联系是普遍的,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世界各国加强合作,才能形成战胜金融危机的整体力量。
  (4)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曲折的道路上要看到前途光明,对未来充满信心。金融危机使得经济发展充满了曲折性,但更要充满信心,相信危机一定能被战胜。

  例:党的xx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简要说明中央出台允许农民土地流转政策的哲学依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中央出台这一政策是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结果。
  (2)实践的发展推动认识的发展。客观实际的变化发展变化不断推动政策的变革。
  (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推动实践的发展。中央这些政策的出台必然会增加农村的活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例: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我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的的依据。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我们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华尔街暴发的金融危机,需要各国共同面对。我国政府“三率”齐动,是与世界各国央行联手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矛盾具有普遍性,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我国政府“三率”齐动就是积极面对危机的解决途径之一。
  (3)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是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对于我国来说,要把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降到可控范围内,确保国内经济增长,同时要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相对于整体面言,是我国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的最大贡献。
  (4)矛盾具有特殊性。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是我们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措施的原因。

  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为什么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民意?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充分认识公民网络表达对政府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重要意义,才能推动民主发展与进步,社会和谐与稳定。
  (2)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政府决策中的作用,让人民群众充分享有和行使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才能使决策充分反映民意,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3)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例: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为什么必须强化行政问责?
  (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近期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生产安全事故、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一部分政府官员漠视群众生命安全的表现,没有正确履行职责,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严厉行政问责、重视公共安全、维护群众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体现了一切对人民群众负责、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正确的价值观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国家对漠视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重大公共安全事故和群体性事件的官员严厉问责,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的表现,有利于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例:XX年10月8日,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xx指出,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多少人瞬间作出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们、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的抉择,多少老师用身躯为学生挡住死神的威胁,多少干部舍小家为大家、奋不顾身地奋战在一线。从城市到乡村、从部队到厂矿,从机关到基层,从街道到学校,规模空前的生命大营救,历经险阻的千里大救援,处处涌动的爱心大奉献,共克时艰的社会主义大协作,汇聚成全民族风雨同舟的强大合力。
  运用有关人生价值的知识,分析说明举行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的依据。
  (1)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统一。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抗震救灾模范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举行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予以表彰,体现出社会对英雄们人生价值的尊重;
  (2)人生价值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具体体现出来。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首位的。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舍小家为大家、奋不顾身地奋战在一线,获得了社会广泛的尊重和敬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到他对社会的物质贡献,又要看到他对社会的精神贡献。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在救灾中表现出来的牺牲自己、守护他人、顽强拼搏、无私无畏,是对社会的巨大精神贡献,也是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
  (4)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表彰抗震救灾英集集体和抗震救灾模范,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能够激励人们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

  例:试分析“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关爱生命、崇尚理性”的哲学依据。
  (1)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抗震救灾中,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奋力抗震救灾的同时,必须尊重科学,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
  (2)价值观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正确的价值观既要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又要符合客观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属于正确的价值观。

  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的结果。 
  (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坚持发展的观点要勇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
  (3)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指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必将对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巨大指导作用。
  (4)矛盾具有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进程因不断产生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从而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有利于我们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特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zhengzhijiaoan/25899.html

  • 政治选修经济学常识_政治:经济学考前强化记忆归纳

    (一)提高效益(或竞争力)篇    1.宏观措施:(1)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2)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次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4)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加快生...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温故知新|温故知新学案之经济生活

    第一课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要求](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二)教育教学目标要点1、知识目标:①知道商品的含义②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③知道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④理解货币的本质⑤理解货...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时政2021高三政治哲学]2021届高三政治哲学总复习体系

    政治:高三总复习提纲-哲学总复习体系(旧人教版)基 本 原 理 ( 关 系 )方 法 论 意 义唯物论(世界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高考资源网映)(不同认识的根源)树立...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政治押题_2021届高考政治第一轮考点专项复习

    专题三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考点聚焦1 罗斯福新政2 凯恩斯革命3 新自由主义4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知识网络 考点激活考点一 罗斯福新政1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1929-1933年爆发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持续时间之长、危害程度之深,都是空...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案_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复习学案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复习学案一、基础知识概括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内容】(1) 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同一性。(3)矛盾的斗争性。(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2、矛盾普遍性原理p67、p69----70【原理内容】:矛盾...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高考热点预测年份 类别 题型 背景材料 考查的知识点XX年 上海 单选 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在冻土地带修建“生态路” 积累资金、西部大开发的意义XX年 全国 单选 长江三角洲以城市群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的起飞 所有制结构、东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公民监督权XX年 上海 填空 南水北调工程 党的性质、国家职能...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高三政治辩证否定观]高三政治学案:辩证唯物论(第4、5课)

    高三政治学案:辩证唯物论(第4、5课 )【考点解读】考点1 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本质属性。(3...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必修四哲学的基本问题|2.1哲学的基本问题(必修)学案

    2.1 哲学的基本问题(必修)学案一、基础知识梳理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那些内容?①思维和存在 何者为本原(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政治文化生活主观题|2021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

    思想政治模块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与生活1 1文化与社会1.1 1、理解文化的内涵 (1)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政治押题|2021届高考政治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考点专项复习教案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