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程高考二轮语文2020答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五考案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2-1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在考究中国古代美学的过程里,我们的注意力都给名牌的理论著作垄断去了。当然,在承认《乐记》、《诗品》、《文选》、画说、曲论以及无数挂出幌子来讨论文艺的书信、序跋等等是研究的中心时,我们得坦白承认,大量这类文献的研究并无相应的大量收获。许多是陈言加空话,只能算作者表了个态,对理论没有什么实质性贡献。倒是诗、词、笔记里,小说,戏曲里,乃至谣谚和训诂里,往往无意中三言两语,说出了益人神智的精湛见解,含蕴着很新鲜的艺术理论,值得我们重视和表彰。也许有人说,这些鸡零狗碎的小东西不成气候,而且只是孤立的、自发的见解,够不上系统的、自觉的理论。不过,正因为零星琐碎的东西易被忽视和遗忘,就需要收拾和爱惜;自发的简单见解正是自觉周密理论的根本。再说,我们孜孜阅读的诗话、文论之类,一般也谈不上有什么理论系统。不妨回顾一下思想史罢。许多严密周全的哲学系统经不起历史的推排消蚀,在整体上都已垮了。但是它们的一些个别见解还为后世所采取而流传。好比庞大的建筑物已遭破坏,住不得人也唬不得人了,而构成它的一些木石砖瓦仍不失为可利用的材料。往往整个理论系统剩下来的有价值的东西只是一些片段思想。脱离了系统的片段思想,彼此同样的零碎的。所以,眼里只有长篇大论,瞧不起片言只语,那是一种粗浅甚至庸俗的看法——假使不是懒惰疏忽的借口。
试举一例。前些时,我们的文艺理论家对狄德罗的《关于戏剧演员的诡论》发生兴趣,写文章讨论。这“诡论”的要旨是:演员必须自己内心冷静,才能惟妙惟肖地体现所扮角色的热烈情感,他先得学会不“动于中”,才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形于外”;比如逼真表演剧中人的狂怒时,演员自己绝不认真冒火发疯。这在十八世纪欧洲并非狄德罗一家之言,且撇开不谈。在古代中国,民间的大众智慧也早觉察那个道理,简括为七字谚语:“先学无情后学戏”,狄德罗的理论使我们回过头来,对这句中国老话刮目相看,认识出它的深厚的义蕴;同时,这句中国老话也仿佛在十万八千里外给狄德罗的声援,我们因而认识到他那理论不是一个洋人的偏见和诡辩。这种回过头来另眼相看,正是黑格尔一再讲的认识过程的重要转折点:对习惯事物增进了理解,由“识”转而为“知”,从老相识进而为新或真相知。我们敢说,作为理论上的发现,那句俗话并不下于狄德罗的文章。
1.根据文章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①“名牌的理论著作”指的是:                                         ;
②“鸡零狗碎的小东西”指的是:                                       。12345678910111213141516
2.按要求答题。
①找出文中画线比喻句的本体。
a.“建筑物”指。 。 。 。;b.“木石砖瓦”是。 。 。 。。
②用原文词语填空,作者认为,“眼里只有重长篇大论,瞧不起片言只语,”说轻点是
。 。 。 。 。 。 。 。 (不超过8字),说重点就是一种。 。 。 。 。 。的看法。(不超过6个字。)
3.作者根据哪些理由认为在考究中国古代文学过程里“片言只语”比“名牌理论著作”更重要?(用序号)
答:①                      ;②                     ;
③                      ;④                     。
4.对“先学无情后学戏”的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    )
a.演员先要学会冷漠然后才能演好剧中角色。
b.演员首先要抛弃自己的感情才能表现好剧中的感情。
c.演员首先要将剧中人的感情与自己的感情融为一体才能算演好了角色。
d.演员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才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生动地表演出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中国的城市多有外国名城的美喻别称,例如哈尔滨之为“东方莫斯科”、苏州之为“东方威尼斯”等等。繁华一时的上海向有“东方好莱坞”、“东方巴黎”的美誉,只不过那是过去的事了。今天,当中国的每一个城市都雄心勃勃地定位于“国际化大都市”时,“东方巴黎”的桂冠似乎还“名花无主”。
②80年代以来城市文化格局的变化重组,挟港台文化之势的广州一时成为商业化的通俗流行文化重镇,略近好莱坞之相。风云激荡的北京则出人意外地成为“另类”艺术和文化的乐土,吸引着星夜奔驶的外省青年,“流浪北京”成为他们无可选择的命运。八百年古都的香火竟也点燃了先锋艺术的星火,于是,“圆明园”不记录了百年国耻,也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象征,成为凭吊近十年文化的一个“圣地”。
③文化中心的嬗变和逆转是一个发人省思的话题。正如传统教育具有官学和私学两个源流、两种传统,北京文化也具有两个空间和两种品性——它不仅是体制文化和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的中心,并有中国最宽容、最活跃的民间文化空间,成为通俗流行文化的中心。兼容并蓄的北京生成着一种新的文化生态和文化气象,使之成为与中国大多数城市绝不相同的富于磁力的城市,渐呈艺术之都巴黎的恢弘峥嵘之势。
④这是一个难解的当代文化之谜。这一事态如发生在上海,似乎更为顺理成章。这里没有法租界、咖啡馆、法国梧桐和法国大菜,没有欧风美雨的浸润;甚至也没有了历经沧桑、雄踞四野的城墙和城门,没有了茶馆和会馆,以及四合院里的肥狗、胖丫头、金鱼缸和石榴树。若说起北京和巴黎的关联,只是曾有过一所中法大学;此外,便是大革命时代的激进和激情,以及文化之都暗中传递继续的文气文脉了。12345678910111213141516
⑤两个文化之都的差异清晰可见。一位中国留学生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比较过北京和巴黎:位于永定河之北的北京是典型中国式的“单岸城市”,塞纳河横贯的巴黎则是欧洲式的“双岸城市”;北京的城市格局是方正规整的“井田效应”,巴黎则是由中心向外扩散的“涟漪效应”;北京城市以西向和北向为主的发展潜含了一种“内陆取向”,而巴黎沿西北发展的“历史性轴线”,表现了一种明确无误的海洋取向。
⑥当代北京的现代化取向或许并不主要体现在城市规划上,其现代文化在本土生长,已形成直接吸纳世界文化的相应机制。后者曾经是上海重要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优势之一。回过头来看,经由港台转手倒卖外部文化,终究是难成大器、难以远行的。令人遗憾的是,以“国际化”定位的许多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就城市建设面貌、价值取向和精神气质等许多方面而言,都只是港台文化的拙劣翻版,距主流文明相去甚远;即便是北京文化,在这许多方面同样是亟待改进的。
1.第②段说,圆明园“成为凭吊近十年文化的一个‘圣地”’,是针对哪些现象而言?(不超过30字)
                                                                       
                                                                       
2.第③段说北京“渐呈艺术之都巴黎的恢弘峥嵘之势”,请简要说明一下原因。(不超过40字)
                                                                       
                                                                        12345678910111213141516
3.第④段画线句子表现了                   (不超过10个字);与第⑥段中“外部文化”相对应的概念应是        文化。
根据文意,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下列几座城市的文化特点;
①广州:                                                      ;
②上海:                                                      ;
③北京:                                                      。
4.下面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由于城市文化格局的变化,北京成为“另类”艺术和先锋艺术的乐土、圣地。
b.城墙、茶馆和四合院,代表了典型的北京传统的城市文化。
c.从文化地理学上比较,是为了证明北京和巴黎的城市规划不同,现代化取向势必也不能相同。
d.上海的主要文化特色和优势,就是直接吸纳世界文化的相应机制,但没有独特风格。
e.北京要想靠近主流文明,必须在城市建筑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气质诸方面加以改进。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书选)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把这个观点运用到读书上,爱默生提倡一种“创造性的阅读”。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当做正文,把书籍当做注解;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
几乎一切创造欲强烈的思想家都对书籍怀着本能的警惕。蒙田曾谈到“文殛”,即因读书过多而被文字之斧砍伤,丧失了创造力。叔本华把读书太滥譬作将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的思想的跑马场。爱默生也说:“我宁愿从来没有看见过一本书,而不愿意被它的吸力扭曲过来,把我完全拉到我的轨道外面,使我成为一颗卫星,而不是一个宇宙。”
许多人热心地请教读书方法,可是如何读书其实是取决于整个人生态度的。开卷有益,也可能有害。过去的天才可以成为自己天宇上的繁星,也可以成为压抑自己的偶像。爱默生俏皮地写道:“温顺的青年人在图书馆里长大,他们相信他们的责任是应当接受西塞罗、洛克、培根的意见;他们忘了西塞罗、洛克与培根写这些书的时候,也不过是图书馆里的青年人。”我要加上一句:幸好那时图书馆的藏书比现在少得多,否则他们也许成不了西塞罗、洛克、培根了。12345678910111213141516
好的书籍是朋友,但也仅仅是朋友。与好友会晤是快事,但必须自己有话可说,才能真正快乐。一个愚钝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对他也是毫无用处的,他坐在一群才华横溢的朋友中间,不过是一具木偶,一个讽刺,一种折磨。每人都是一个神,然后才有奥林匹斯神界的欢聚。
我们读一本书,读到精彩处,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声来: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被他偷去了!有时候真是难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受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朦胧的思绪清晰了。其余一切,只是死的“知识”,也就是说,只是外在于灵魂有机生长过程的无机物。
我曾经计算过,尽我有生之年,每天读一本书,连我自己的藏书也读不完。何况还不断购进新书,何况还有图书馆里难计其数的书。这真有点令人绝望。可是,写作冲动上来,这一切全忘了。爱默生说得漂亮:“当一个人能够直接阅读上帝的时候,那时间太宝贵了,不能够浪费在别人阅读后的抄本上。”只要自己有旺盛的创作欲,无暇读别人写的书也许是一种幸运呢。
1.作为一个哲学家,爱默生提倡“创造性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是为了。 。 。 。 。 。 。 。 。 。 (不超过10个字。)
2.阅读第二段和第三段,回答问题。
(1)第二段中爱默生所说的“使我成为一颗卫星,而不是一个宇宙”,这里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答:                                                                 
(2)第三段中引爱默生的话后作者又加上一句话,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超过30个字。)
3.本文作者认为,要真正领略创造性阅读的快乐,其先决条件是什么?
答:。 。 。 。 。 。 。 。 。 。 。 。 。 。 。 。 。 。 。 。 (不超过20个字。)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爱默生提倡的创造性阅读,实质上是鼓励自我创造,反对学习他人。
b.蒙田所谓的“被文字之斧砍伤”是指读者的创造欲因为盲从而被伤害甚至扼杀。
c.作者认为“开卷有益,也可能有害”,是因为书有好坏之分。
d.本文以介绍爱默生的观点为主,在介绍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阐发和评价。
e.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对阅读的独特见解,反复引用爱默生等人的言论来加以印证。
f.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为求知而阅读毫无意义,为创造而阅读才有意义。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众所周知,自人类文明诞生起,个体与社会之间就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在中国古代社会则表现为强调社会整体伦理原则的儒家学说与强调个体人性自由的道家学说之间的冲突。东汉时期,儒家的伦理观被提高到绝对地位,外化为“名教”之治,彻底扼杀了个人的自由,把人变成了现实政治伦理目的之工具。个性的极端被压抑所形成的巨大社会反弹力,在汉末魏晋之际的思想解放运动中迸发出来,形成了不可抗拒的追求人性自由的时代潮流。由于这一文化潮流具有鲜明的反政治功利的价值取向,因此被称为文化清流。一时间,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空间似发生了“哥白尼倒转”。人们如同大梦初醒,开始寻找久已丧失的“自我”,恢复生命所应有的厚度。12345678910111213141516
中国古代人士最易受“权威暗示”而去赶时髦。由于文化清流的旗手们——魏晋士族知识分子——大都是官僚、富人兼文化精英,因此,他们的一举一动,自然便会牵动着社会的神经,被人们争相效仿。在他们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代放荡不羁的士风,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化风貌,被称为魏晋风度。
在魏晋士族知识分子看来,人应当按每个人生来具有的个性去生活,应当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率性而为,不拘礼仪,举止动作顺其自然;为了达到功利目的而虚伪地修饰自己,则是最丑陋、最庸俗的。然而,彻底“离俗”是不可能的,自由的“飘然”也只能存在于短暂的精神幻想中,面对无法真正超越的封建宗法社会,新生士族知识分子对自由的渴望更加强烈。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冲突,使他们内心承受着极大的痛苦和寻求解脱的无名冲动,这是大梦初醒而自知无路可走的精神痛苦。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只好通过感官的烈性刺激以获得短暂的解脱,于是服寒食散、酗酒、以至赤身裸袒……
那么,魏晋风度的底蕴是什么呢?率性而动,慷慨任气,以及服药饮酒,扪虱而谈等放荡不羁的行为只是魏晋风度的表象。产生这种表象的内在精神,却不是这些形迹本身所表现出的绝对自由精神。魏晋风度是飘逸与沉重、豁达与执著、欢乐与悲哀、奔放与压抑等等对立文化性格的矛盾体,最终根源于士族双重性格的内在冲突。这种冲突,主要不是主客之间,即主要不是个体心性自由与外界伦理规范的冲突,而是主体自身的内在冲突,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时代悲剧,也是魏晋清流文化的内在精神——魏晋风度的底蕴所在。
1.“文化清流”指的是。 。 。 。 。 。 。 。 。 。。 。 。 。 。 。 。 。 。 。(不超过20个字。)
文化清流具有鲜明的反政治功利的价值取向,“反政治功利”的意思是:。 。 。 。 。 。 。 。 。 。。 。 。 。 。 (不超过15个字。)
2.“文化清流”在当时产生较广泛社会影响的原因是:。 。 。 。 。 。 。 。 。 。。 。 。 。 。 。  (不超过16个字。)
3.“魏晋风度”外在表现的特点是:。 。 。 。 。 。 。 。 。 。。;内在底蕴的特点是:。 。。 。 。 。 。 。 。 。 。 ;(两处均不可超过11个字。)
4.末段中加点的“双重性格”,一重是:。 。 。 。 。 。 。 。 。 。。 。;另一重是。 。 。 。 。。 。 。 。 。 。 。 (两处均不可超过12个字。)
5.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个体与社会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魏晋文化清流是当时士族知识分子个体与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b.“哥白尼倒转”,指的是汉末魏晋之际,人们从遵奉儒家、道家这些权威学说,向追求个性自由、寻找“自我”的转化。
c.儒家学说东汉时期被提高到绝对的地位,汉末魏晋之际虽遭到了强烈反抗,但它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并没有被动摇。
d.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自由,只能存在于短暂的幻想之中,现实的无法超越,使魏晋士族内心中更多的是痛苦与沉重。
e.魏晋士族知识分子追求的并不是绝对的自由的精神,他们自身内在的思想是矛盾的,他们的悲剧是无法解决的时代悲剧。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
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周作人与鲁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哪一种制度哪一个阶级哪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的器物文化来。悠悠五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并不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与鲁迅相比呢?
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又闲者甚众呢?而鲁迅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里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德国在普鲁士时代曾经是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但经过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一代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批判,经过贝多芬这样伟大的艺术家的陶铸,百年过后的德意志民族已是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虽然今日中国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据说已经到了可以说“不”的时代,但从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论争和学术命题所暴露出的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文化心理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嗅出阿q主义的味道——今日之新国粹主义不正在国学热国故热中疯长么?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
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今日中国毕竟处于歌舞升平的时期,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但不能以此排拒甚至贬低鲁迅。尤其作为民族精神体现者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地靠作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抔黄土。12345678910111213141516
1.第一段写道:“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作者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2.从文章看,(1)“器物文化”指的是怎样的文化?(2)应当怎样概括周作人文学创作的特点?
                                                                         
                                                                         
3.作者举德国由一个“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变为“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这个例子的目的是什么?
                                                                          12345678910111213141516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知识分子应当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者和创造者,并且担负着改造国民精神的重任。
b.作者认为,今天依然存在着阿q主义,这主要表现在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
c.作者认为,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即用鲁迅的思想与妨害民族进取的劣根性斗争。
d.作者认为,应当客观地评价周作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导青年人追求高尚的审美情趣。
e.作者认为,对今日的中国青年,当然更需要的还是鲁迅,但也不能因此而排拒周作人。
(六)阅读下文,完成1~5题。
一种观念,如果仅是直观的泛说,而未加以分析,很难形成理论体系,当然也就不易接受和“操作”。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不能视为几何学中的公理。如“天人合一”,今天借用,就必须确定“天”与“人”各自的科学含义,否则很容易陷入唯心主义的苑囿;再如弘扬“忠”、“孝”,离开科学的诠释,也难免会出毛病。
我们的先人倡导“普遍和谐”,但很难实现;今人依然钟情“普遍和谐”,并努力付诸行动。自然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内与外,在时空两无限时,根据属性是和谐的;一时畸形,事出有因。从这个角度看,人类的斗争恰是一种“正畸矫形”的手段。
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关系的观念很不少。其中,“内圣外王之道”值得研究。这种说法的原意是,人道德的修养达到完美的地步,社会问题就解决了。实际上,“内圣外王之道”始终停留在宣传阶段。古人的“内圣说”,是缺乏约束力的一种泛道德主义观念。历史已经诠释了它的作用:“内圣”,不可能成为“外王”的主要条件。现代社会面临着种种深刻的矛盾和问题,它需要科学的管理系统来调节和解决。所以,今天尤不宜再大唱“内圣外王”的高调。这并不是说我们敌视“内圣”甚至要摒弃传统文化观念;恰恰相反,我们认为,没有对古代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就没有现代的、科学的文化观念的发展。
明了这一点还不够。回溯历史,中国人“有容乃大”,曾真诚地“吸纳百川”,在唐朝,西域的音乐、舞蹈,印度的佛教文化都请了进来,当时佛经“百十倍”于儒家经典,中国文化并没有因此萎缩反而繁荣发展了。现代中国人在这一点上是不会逊于古人的,而且更讲究科学的态度。
1.第一段中,“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不能视为几何学中的公理”,包含有两层意思,请在下面分别概括出来。
一是指出。 。 。 。 。 。 。 。 。 。。 。 。 。 。 。 。 。 。 。。 。.(不超过22个字。)
二是强调。 。 。 。 。 。 。 。 。 。。 。 。 。 。 。 。 。 。 。。 。 。.(不超过23个字。)12345678910111213141516
2.从文中看,第二段中的“普遍和谐”的“普遍”包括哪些范畴?现代诠释认为,“普遍和谐”的条件是什么?
“普遍”包括:                                    。
“普遍和谐”的条件是:                                                    。
3.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看,作者为什么强调“今天尤不宜再大唱‘内圣外王’的高调”?
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含标点不超过45个字。)
4.最后一段的两个“这一点”分别指什么?(各用一个成语结尾)
前一个指:                                     。
后一个指:                                     。
5.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    )
a.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应当继承弘扬,不应当摒弃。
b.今天提倡“普遍和谐”观念,有助于矫正人在征服自然中危害自然的做法。
c.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科学诠释,体现了中国人的现代文化观念。
d.“天人合一”的观念,今天也可以付诸新的含义而加以利用。
e.“内圣”不是“外王”的主要条件,今天不应该倡导。
(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
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景和浓郁的抒情。以“辩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中间寻求美和自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神灵、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询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章》、《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一种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屈原既是诗人,又是哲人。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诗歌或艺术的范畴,而达到了整个文化精神的领域。12345678910111213141516
“哲诗”庄子与“诗哲”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彼此渗透,整体错综地发展的。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的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则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哲学,但在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以美启真的方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结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哲诗”庄子与“诗哲”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骚辉映”,实则是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1.①说庄子是一位“哲诗”,主要是因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超过30个字。)
②说屈原是一位“诗哲”是因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超过35个字。)
2.“互涵互动”的意思是。 。 。 。 。 。 。 。 。 。 (不超过10个字。)
3.战国时期文史哲互涵互动的关系表现在哪三方面?
答:①                                   
②                                       
③                                       
4.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哲诗”庄子和“诗哲”屈原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
b.史传文学是历史与文学结合的最完美的体现。
c.当时许多哲学著作中,只有《庄子》充满了形象思维,使哲学诗化。12345678910111213141516
d.“哲诗辉映,庄骚比翼”是我国文化史上的奇观。
e.“诗意的沉思”是指屈原作品充满了哲理,“沉思的诗意”是指庄子的文章充满了诗意。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是与它的社会形态相一致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国度,这就决定了它的文化精神重视天人合一与人人相和。礼乐便是这个系统的体现。礼不仅仅包含宗教仪式,而且包括各种典章制度;乐则是调和礼制内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朱光潜先生说:“中国儒家从礼乐这两个概念推演出他们的理想国,作者基本上是从政治观点来考虑美育的。”日本学者今道友信在《东方美学》中把儒家的审美文化称作为典礼文化,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因此,美善结合,以善统美,这是中国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尽管后来的儒家把善的内容界定为封建仁义道德,反过来又束缚了文艺的发展。这一点,鲁迅在辛亥革命时期写就的《摩罗诗力说》曾予以全面地批判与审理,但是强调美善一体,审美与文艺必须有特定的社会伦理内容,却是有其合理价值的。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汪洋大海般的小农社会国家来说,审美文化如果不能成为国民精神的火花与前导,而只是某种娱乐工具,那就不但在现实上造成失误,而且也会人为地导致中国审美文化传统的断裂。在中国文化中,禁锢与放荡是一对孪生兄弟,人们在指责中国文化“存天理,灭人欲”的时候,也不应忘记中国的纵欲主义是世界未曾有的,《金瓶梅》这样的作品产生于中国古典时代不是偶然的。中国几千年小农意识中受压抑的物欲在审美文化上的表现便是感官肉欲的泛滥。摈弃理性,提倡感性主义,只会导致低级的官能主义。如今,“过一把瘾就死”,“潇洒走一回”,这些社会话语隐喻了人们及时行乐、醉生梦死的心态,地摊文化便是这种心态的审美幻化,严肃文艺的衰颓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也就势所难免了。
传统审美文化提倡美善合一的同时,还提出“反(返)情以和其志”的思想,即提倡将情感升华到高尚的道德境域。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十分重视用艺术的形象教育使人们确定道德规范,最后在审美与艺术中使人获得人生的快乐。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审美文化的主要职责不在满足人们宣泄感官的消遣娱乐作用上,而在引导人们超越自身的感性存在,上升到自由的人生境界。文艺有责任而且完全可以净化人们的灵魂,培养良好的国民素质。当然节情以理,并不是返回封建主义立场上去,这里的“理”和“志”,其内涵是新型的道德标准。其次,“理”还应包涵作品本身的内在逻辑,尊重作品本身的辩证法,而不是人为地扭曲作品,使作品成为某种抽象理性与道德的符号。传统审美文化价值的确立目光应该站在今天的高度去审视,这一点是基本的原则。
1.结合语境,用自己的话解说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含义。
(1)“审美文化如果不能成为国民精神的火花与前导”
①“火花”比喻审美文化的。 。 。 。。
②“前导”比喻审美文化的。 。 。 。。
(2)“禁锢与放荡是一对孪生兄弟”
“孪生兄弟”比喻。 。 。 。 。 。 。 。 。 。。 。文化现象。
2.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点是什么?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出现过的两种错误倾向是什么?
(1)特点:①                   ;②                  。12345678910111213141516
(2)错误倾向:①                 ;②                 。
3.作者对当今的文学艺术和审美文化持怎样的观点?
(1)                                                 ;
(2)                                                 ;
(3)                                                 。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中国审美文化的传统是“存天理,灭人欲”,而从未有过纵欲主义;只是到了物欲横流的时代,才导致了低级的官能主义
b.鲁迅反对以封建仁义道德“统美”,认为这样势必束缚文艺的发展
c.农业国度决定了天人合一与人人相和的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又往往从政治观点方面考虑美育
d.导致中国审美文化传统的断裂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几千年小农意识中受压抑的物欲的泛滥
e.一方面,文艺作品用新型的道德标准来节制人们的私欲;另一方面,文艺作品中的“理”不是抽象理性与道德的符号,而是遵循艺术自身的规律
f.及时行乐、醉生梦死是资产阶级享乐主义的特有心态,而“地摊文化”是封建社会小农意识的特有产物
(九)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我的世界观(节选)
爱因斯坦
①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是多么奇特呀!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做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所知,尽管有的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们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活着或死去的)的劳动,我们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有了同胞过多的劳动而难以忍受。
②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叔本华说:“人能够做他所想的,他不能要他所想的。”这句话从我青年时代,就对我是一个非常真实的铭言:在我自己和别人生活面临困难的时候,。总是使我们得到安慰,并且望远是宽容的源泉。这种体会可以宽大为怀地减轻那种容易使人气馁的责任感,也可以防止我们过于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它还属于一种对人特别给幽默以应有地位的人生观。12345678910111213141516
③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行为的意义和目的,从客观的观点来看,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方向,就在这种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是生活的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德、美和真。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望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会是空虚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可鄙。
1.文中加△的三个它依次指代(    )
a.这句话、铭言、伦理基础
b.这句话、这种体会、伦理基础
c.叔本华的话、责任感、一定的理想
d.叔本华的话、这种体会、把安逸和快乐看作生活目的
2.对“宽大为怀地减轻那种容易使人气馁的责任感”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适当消减因为不能达到目标而消沉懈怠的心理负担。
b.主动放弃脱离实际或超越个人能力的难以实现的目标。
c.坦然改变决定自己努力和判断方向的德、美、真的理想。
d.毅然摒除贪图个人享乐、追求名利虚荣的俗念。
3.作者说“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下列作为其理由的一项是(    )
a.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做一个短暂的逗留。
b.人生目的无人知晓,尽管有人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
c.每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
d.追究一个人行为的意义和目的,从客观的观点来看,是愚蠢可笑的。
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因为别人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的幸福,我们的精神、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
b.生活中必须学会宽容,过于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是错误的,应树立给幽默以应有地位的人生观。
c.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崇高的理想能给人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
d.鄙弃“猪栏”理想,重视志同道合者之间的感情,潜心于自己的研究,生活才不会空虚。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诗歌、神话传说和天文学(节选)
在古代的传说中,阏伯和实沈的故事是具有天文背景的一个。高辛氏是传说时代的古帝王,叫帝喾,据《左传•昭公元年》,帝喾有两个儿子叫阏伯与实沈,兄弟俩互不相容而不断寻衅厮杀。于是帝喾派阀伯往商丘去主管大火,因此大火也叫做商星;派实沈去大夏主观参星。参和商在天空中恰好遥遥相对,一个升起,另一个就会落到地平线以下,他俩从此再也不能见面了。他们死后,成为参商二神,还是永远不能相见。
实际上夏族对参的认识有更深刻的原因,每当参于黄昏后落向地平快看不见的时候,恰是大地回春之际。参去寒冬尽,农家备耕忙。它成为夏族观象授时的重要依据。
参与大火都是古代妇孺皆知的星相。公元前24XX年左右,大火在春天傍黑时出现于东方地平线上。其光荧荧,好似东方远处的一团火焰。它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不单是因为它亮,也不光因为它酷似原始社会中极为重要的火种,主要的原因,就是每当它于黄昏后出现于东方时,它就像是特意来点燃人们盼望播种的希望之火。可以说,在我国传说的三代,它是天空中一朵红色的报春花。北斗七星的斗柄连线,大约指向大火,故大火黄昏初见之际,北斗就指向东方。12345678910111213141516
对大火和北斗的观测延续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后来,由于测量了子午线,并观测星是否到了子午圈,预报季节的准确度得到了提高,天文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直到公元前11世纪,大火仍然是人们报时的一个依据,但内容又改变了。《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黄昏,大火越过子午线流向西天下沉的时候,妇女们就该赶制棉衣,为亲人们准备冬装了。
西周时期,人们关于天象的知识更多了。《诗经•鄘风•定之方中》说:“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诗中,“定”指像锄头的四颗星,它们是室宿二星和壁宿二星,四星组成一个长方形。每当农事基本结束的时候,黄昏后在子午圈附近就能看到定星。定星中天,正是营造房屋的大好时光。
1.“在古代的传说中,阏伯和实沈的故事是具有天文背景的一个”,这里所说的“具有天文背景”的含义是(    )
a.说明古代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参商二星不会同时出现在天宇的知识
b.说明阏伯和实沈的故事源于对参商二星不同时出现这一天象的观察
c.说明阏伯和实沈的故事形成过程中受到与参商二星有关传说的影响
d.说明古代劳动人民已经善于把有关的天文知识当做民间传说的背景
2.文中,“观象授时”的含义时(    )
a.观天象以安排时间     b.观天象以从事农耕
c.观天象以确定季节     d.观天象以传授知识
3.下列四种天象中,与其余三种含义不同的一种天象是(    )
a.参于黄昏后将落向地平线以下
b.大火于黄昏后出现于东方
c.黄昏后定星出现在子午圈附近
d.北斗七星的斗柄连线指向东方
4.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的神话传说和诗歌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天文学的水平
b.子午线的测量,标志着我国古代天文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c.夏商周三代,对大火天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的了解日益深入
d.古代天文学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神话传说的产生和诗歌的繁荣

【参考答案】
 (一)
1.①指《乐记》、《诗品》、文选、画说、曲论等  ②诗词、笔记、小说、戏曲、谣谚等(列举不要求全) 
2.①a.哲学系统  b.个别见解  ②懒惰者疏忽的借口  粗浅甚至庸俗 
3.①片言只语,说出了益人神智的精湛见解  ②零星的东西易被忽视和遗忘,需要收拾和爱惜  ③自发的简单见解正是自觉的周密理论的根本  ④“名牌理论著作”谈不上有什么理论系统。 
4.a、c
(二)
1.由于“另类”艺术文化和先锋艺术的吸引,外省青年“流浪北京”。 
2.不仅是体制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中心,而且有民间文化的宽容和活跃,成为通俗流行文化中心。 
3.巴黎和北京的文化差异(或:两个文化之都的差异)  本土文化  ①商业化的通俗流行文化重镇  ②现代文化的国际化大都市  ③兼容并蓄的八百年古都 
4.a、d
(三)
1.激发人的创造力。 
2.(1)①卫星:只会接受别人思想的人。  ②宇宙:具有思想创造力的人。完整解释应是:使自己成为只会接受别人思想的人,而失去自己的思想创造力。(2)不仅含蓄地点出了爱默生生活的含义,而且使行文幽默活泼。  12345678910111213141516
3.读者自己有思想,并与作者思想产生交流。 
4.b、d(a.爱默生并未反对学习他人。c.作者说的“开卷有害”,指的是盲目迷信束缚了自己的创造。e.本文主要是介绍爱默生的观点而非表达自己的观点。f.本文侧重强调读书要有创造性,并没有说“为求知而阅读毫无意义”。)
(四)
1.文化清流指的是汉末魏晋之际追求人性自由的文化潮流。反对为政治功利而扭曲自己。(或反对通过参政营谋个人功利。) 
2.因为中国古代人事易受权威暗示而赶时髦。
3.率性而为,放荡不羁  士族双重性格的内在冲突。 
4.对自身自由的渴望  对真正获得自由的绝望。(或:寻求解脱的冲动与无路可走的痛苦。) 
5.b、e
(五)
1.阐明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阅读观的重要性。 
2.(1)指吃喝玩乐衣食居行等具体的用具与活动。(2)要点:利用白话的形式;讲究文字技巧;欣赏玩味中国传统的器物文化;抒发的是封建士大夫的情调。
3.今天,我们仍然需要用鲁迅精神批判阿q精神。(或:今天,重铸国民灵魂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 
4.ac
(六)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并不是科学真理  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必须进行现代诠释 
2.自然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内与外  
3.历史证明“内圣外王”不能解决社会问题;现代社会需要科学的管理系统调节矛盾和解决问题。 
4.对古代传统文化应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洋为中用 
5.ae
(七)
1.①他的人本论哲学追求诗意的人生,他探讨哲理时充满了艺术想象。②他的《天问》具有诸子的探索精神,《离骚》等诗也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思想。 
2.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或:彼此渗透,整体错综发展。) 
3.①文学自身兼含史哲的因素,呈现大文学状态。②史著文学化(历史文学化),史传文学产生(文学历史化)。③哲学诗意化,哲学艺术散文产生。(或“哲学艺术散文产生,诗化哲学出现。”) 
4.c、e
(八)
1.(1)①影响力或激励作用②超导性或引导作用  (2)两种相伴而生、背道而驰的
2.(1)①美善结合,以善统美②反情以和其志  (2)①禁欲主义或禁锢②纵欲主义或放荡
3.(1)审美与艺术必须有特定的社会伦理内容(2)审美文化应该成为国民精神的火花与前导(3)文艺有责任净化人们灵魂,培养良好的国民素质。
4.a、f
(九)
1.d  2.a  3.c  4.b
(十)
1.a  2.c  3.c  4.d

12345678910111213141516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5166.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