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品高考第二轮专题语文答案|2019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正确使用词语专题学案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2-1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复习学案(三)
课前预习案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勘探    桑椹    湛蓝    狼狈不堪
  b.瑕疵    髭须    赀财    龇牙咧嘴
  c.陡峭    逍遥    俏丽    销声匿迹
  d.阔绰    船棹    卓越    污泥浊淖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形迹   行迹可疑   退化   蜕化变质
  b.终身   奋斗终生   申明   郑重声明
  c.原型   原形毕露   法治   健全法制
  d.熔化   冰雪融化   委屈   委曲求全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有分析人士认为,西班牙房产问题正在重蹈美国覆辙,房产泡沫破灭,西班牙经济遭重挫,有经济专家估测,西班牙全国已资不抵债,国家    破产。
  ②国际观察人士认为,在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访华期间试飞歼-20,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反对美国的一种挑衅行为,也有人认为这是针对盖茨的一种    的宣传。
  ③从    的各种不雅“门”事件,到深圳数千业主资料外泄事件,再到奇虎360推出“隐私保护器”软件引发“3q不兼容”以及诉讼事件……网络不仅再难为匿名网友“保密”,    ,个人隐私通过网络外泄的几率正在增加。
a.①临近   ②深谋远虑   ③层出不穷   而且 
b.①濒临   ②深思熟虑   ③层出不穷   相反
c.①濒临   ②深谋远虑   ③数见不鲜   相反   
d.①临近   ②深思熟虑   ③数见不鲜   而且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1]陈老师说,这部著作虽语言直白,但内容       ,中学生现在还难以理解。
[2]睡前适量的运动可以分散注意力,使紧张的精神      下来,有利于睡眠。
[3]昨晚,湖北武当山突发大火,有着千年历史的遇真宫主殿      化为灰烬。
a.艰深   松弛   顿时          b.艰涩 松弛  马上
c.艰涩   松懈   马上         d.艰深 松懈 顿时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2)是故无贵无贱,________,________,师之所存也。
(3)________,________,蜀山兀,阿房出。
(4)__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__________。
(5)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7
(6)呜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又何羡乎!
(8)今夜闻君琵琶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君翻作《琵琶行》。
课堂学习案
【复习目标】: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复习重点】:虚词的考查主要涉及关联词、介词、副词等;
高考考向】:高考命题对词语使用的考查越来越呈综合性,实词、虚词和熟语的运用结合起来考查。
一、知识储备
常见易混虚词辨析15组
请同学们首先做题,然后再对照辨析和答案自我总结。
1.对/对于/关于
(1)她________孩子很严厉。
(2)______大家提出来的合理化建议,领导是很重视的。
(3)________织女星,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
辨析:(1)对:很多场合与“对于”用法相同;比“对于”动作性强,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对于:用法同“对”,表示引进对象,凡用“对于”的地方均可用“对”。
(3)关于:主要表关涉的范围。“关于……”作状语,只能用于主语前;“对于……”作状语,主语前后均可。
答案:(1)对 (2)对于 (3)关于
2.不免/未免
(1)时间快到了,事情还没做完,心里______着急起来。
(2)这些手续,________规定得过于繁琐。
辨析:(1)不免:表示客观上免不了,难以避免。
(2)未免:表委婉的否定,含有不赞成、不以为然之意。
答案:(1)不免 (2)未免
3.以至/乃至/以致
(1)来听课的有校内的学生,有助教、讲师_____教授。
(2)他把课文念得非常熟,_____有些地方都能背出来。
(3)这些产品的造型与结构十年、二十年________三十年不变样,太陈旧了。
(4)他的腿受了重伤,_________几个月都不能起床。
辨析:(1)以至:①连接两个或几个有时间先后、数量多少、程度高低、范围大小等关系的词或短语,其关系是递进的,一般在最后一项前,有“直到”“一直到”之意;②用在后一分句开头,表示后一分句的情况是由于前一句的情况、程度加深而形成的。
(2)乃至:甚至。
(3)以致:表示由于前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大多是不好或说话人不希望的结果。
答案:(1)以至 (2)以至 (3)乃至 (4)以致
4.况且/何况
(1)他的基础比较好,_______对这门课又十分热爱,一定能学得好。
(2)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克服,更_____这么一点小事。
辨析:(1)况且:表示后面进一步申述或追加理由,表递进关系,用于陈述句。
(2)何况:也表递进关系,用于后一分句句首,前边可加“更、又”;前一分句常用“尚且、都”呼应,多带有反诘语气,也可用于陈述句中。
答案:(1)况且 (2)何况
5.但是/不过/只是
(1)尽管河水很凉,______大家还是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
(2)两人经常争得面红耳赤,________这是朋友间工作问题上的争论。
(3)他还是那么乐观爽朗,______比原来显得苍老了一点。
辨析:(1)但是:表转折关系,语气较重。(2)不过:表转折关系,语气较强。
(3)只是:表转折关系,语气最轻。
答案:(1)但是 (2)不过 (3)只是
6.诚然/固然/虽然
(1)发牢骚,________也不可少,然而纸上谈兵,终不免书生之见。
(2)茶馆________不大,不过生意还是很兴隆的。
(3)茶馆________不大,但是生意却很兴隆。
辨析:(1)诚然:表肯定语气,语气较重;表让步,语气较轻。1234567
(2)固然:表示肯定语气,语气较重,但比“诚然”稍轻;表让步,语气比较轻。
(3)虽然:侧重于表让步,语气较重;表肯定,语气最轻。
答案:(1)诚然 (2)固然 (3)虽然
7.不然/否则
(1)不要在汽车上看书,________会影响视力。
(2)这个会你去参加吧,________老赵参加也行。
(3)种小麦一定要适时,________就会影响产量。
辨析:(1)不然:①含有“如果不这样”的意思;②表示选择,含有“如果不这样,那就……”之意。(2)否则:同“不然”①。
答案:(1)不然 (2)不然 (3)否则
8.逐步/逐渐
(1)我们一定能________改造沙漠,使之变成耕地和牧场。
(2)盆里的水________浸渍字迹,字慢慢地模糊起来。
辨析:(1)逐步:指一步一步地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人的有意识而又有步骤的变化。(2)逐渐:没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事物缓慢的、自然而然的变化。
答案:(1)逐步 (2)逐渐
9.竟然/居然
(1)他没有料到尚炯________如此推崇李自成。
(2)这么大声音,你________没听见。
辨析:(1)竟然:常用于主谓语之间。(2)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有时语气略重。
答案:(1)竟然 (2)居然
10.几乎/简直
(1)________折磨死。   (2)________是敲诈。
辨析:(1)几乎:表示相差很微小,将近于无。
(2)简直:语气比“几乎”强,带有夸张,强调相差极微小或几乎相同,非常接近。
答案:(1)几乎 (2)简直
11.连续/陆续
(1)这个车间________创造了三次新纪录。   (2)来宾________到了。
辨析:(1)连续:一个接一个,时间或空间上比较紧密、均衡。
(2)陆续:表示先先后后,时断时续。    答案:(1)连续 (2)陆续
12.屡次/一再
(1)他们________创造新纪录。    (2)________声明、________表示。
辨析:(1)屡次:一次又一次,强调动作或活动次数多。
(2)一再:一次又一次,语气比“屡次”重,强调动作
或活动的重复、反复,不一定有明确的次数。
答案:(1)屡次 (2)一再 一再
13.偶尔/偶而
(1)他经常写小说,________也写诗。
(2)在公园里________遇见了一个老同学。
辨析:(1)偶尔:间或,有时候,跟“经常”相对。
(2)偶然: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跟“必然”相对。
答案:(1)偶尔 (2)偶然
14.尤其/特别
(1)不到半年,他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______坏。
(2)他喜欢郊游,________是骑自行车郊游。
(3)________的式样。    (4)火车跑得________快。
(5)散会时,厂长________把他留下来。
辨析:(1)尤其:副词,表示更进一步,语气较重。
(2)特别:副词,用途较广。①尤其,但语气较弱;②与众不同,不普通;③格外;④特地。    答案:(1)尤其 (2)特别 (3)特别 (4)特别 (5)特别
15.一概/一律
(1)过期________作废。      (2)我国各民族________平等。
(3)来人________西装革履。  (4)千篇________。
辨析:(1)一概:副词,表示适用于全体,没有例外。一般只用于动词前。
(2)一律:①副词,义同“一概”。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物;可用于动词前,也可用于名词或名词短语前。②形容词,相同,一个样子。
答案:(1)一概 (2)一律 (3)一律 (4)一律1234567
二、虚词“十看”辨析法
1.看词性异同
    词性不同,虚词的语法功能就不同,我们只有把握了词性,才能做到准确使用。例如:
    (XX•山东高考)走在大街上,天色微暗,行人稀少,______(偶尔、偶然)几片雪花飘落,更平添了几分寒意。  (“偶然”和“偶尔”都含有“有时候、不经常”的意思,但“偶尔”常作副词,修饰动词,语境中用于修饰“飘落”;“偶然”常作形容词,修饰名词。)
又如:“和”“与”“跟”“同”,既是连词又是介词,这就要结合语境认真辨析。例如:
    在中国和与中国签署协议的37个成员国都将双边协议文本提交wto秘书处后,wto中国工作组才会组织135个成员国投票。(“和”是连词,“与”是介词)
2.看搭配情况
   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用。在辨析虚词时,要结合句中出现的词语,看清是不是成套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搭配关系。一些虚词有几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例如:[例4]②处属于假设关系,与后面的“就”搭配,所以答案为“如果”。
再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则只能与“反而”搭配。“无论”只能和表选择的词语“或”“还是”搭配,不能和表并列的词语(如“和”)搭配。常用成套关联词语,如:表并列的:“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既(又)……又……”。表选择的:“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表递进的:“不但……而且……”,“尚且……何况……”。表转折的:“虽然……但是……”,“尽管……可是……”。表条件的:“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无论……都……”,“不管……总是……”。表假设的:“如果……那么……”,“即使……也……”。表因果的:“因为……所以……”,“既然……就……”。
3.看语气辨析
    主要是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
    如:[例5](XX•山东高考)作者科尔曼年轻气盛,观点鲜明,但常常论据不足或论证不周,________(未免,不免)显得犀利有余,老练不够。(“未免”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合适,或对前面所说的情况不以为然,含有委婉批评的意味;“不免”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不能避免某种消极的结果,“科尔曼年轻气盛”正是“老练不够”的原因。此处是对科尔曼作客观评价,没有批评的语气。因此,结合预期判断,应选“不免”。)
[例7](XX•江西高考)连学好母语都需要花大力气,下苦工夫,________(何况、况且)学习外语呢?(“况且”常与“还”搭配。“何况”可用于反问,“况且”不能。因此,应选“何况”。)
所有这些,都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多加体会揣摩。有些虚词必须用在表疑问的句子中,用在陈述句中就不合语法。有些虚词用来表达委婉语气,如“与其”“不过”,有些用来表达强调语气,如“宁可”。分辨不清就会误用。例如:
    去图书馆,或者去电影院?他一时拿不定主意。(“或者”只能用于陈述语气,应改为“还是”。)1234567
4.看假设与事实
    这种方法其实是“看语气辨析法”的延伸。关联词语中有些表示的是假设语气,如“即使”“不管”;有些表示的是既成事实,如“虽然”“尽管”。如果辨别不清,就可能出错。
    如:(1)尽管路途遥远,他还是坚持要去。(“路途遥远”是事实)
    (2)不管路途有多远,我都要去。(“路途有多远”是假设)
5.看标点符号判断
    有些关联词语在使用时可以用标点符号与分句隔开,如“因此”“其实”“确实”“相反”。借助这一点,对辨析虚词也有帮助。例如:
   (1)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因而,学习是无止境的。(“因而”“所以”一般不能用标点与分句隔开,应改为“因此”,但“所以”加语气词后可用标点与分句隔开)
   (2)所以呀,我才这样说呢。
6.看位置
    虚词的位置必须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表意特点来确定。
    (1)关联词语有固定的位置,有的只能用于前一分句,比如,“由于”;有的只能用于后一分句,比如,“却”“然而”“至于”“以致”。在例句中的位置不对了,就是误用。例如:至于我报考师范类院校,是既定方针,哪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还没做最后决定。(“至于”表另提一事,用在后一分句开头,应该在“哪所”前)
    需要强调的是,为了表达需要,用在前一分句的关联词语有时也会改变位置,用在后一分句,可以起强调作用。例如:
    小说家应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虽然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虽然”本来属于前一分句的关联词,用在后一分句表示强调)
(2)复句中出现成对关联词,如果前后分句主语相同,虚词用在主语后;前后分句主语不同,虚词用在主语前。例如:
    他因为名字中有个“海”字,年纪又比大家长两三岁,所以,大家都叫他“海哥”。(主语不同,“因为”应放在“他”之前)
    与之相似的虚词还有“不仅”“除了”“不但”等。
7.看语体色彩
    有些虚词使用随意,属日常口语,不能用于书面语色彩浓重的句子中。例如:
    咱们去散散步吧,或者就去看电影,别总这么闲坐着。(“或者”书面语色彩浓,应改为用于口语的“要么”)
    用于口语中的虚词还有“要是”“要不(一般用在祈使句中)”“别说”“就是”等。值得强调的是一些文言虚词只适用于书面语中。
8.看主客体
    如果不能正确辨别介词(如“对”和“对于”)引出的对象是主体还是客体,就容易导致主客体颠倒,误用虚词。例如:
    他的深情厚谊,对我来说,一直是牢记在心的。(应改为“对他的深情厚谊,我一直是牢记在心的”)
9.看其前后连接信息
    有些虚词用来连接词语或短语,有些虚词用来连接句子,了解了这种用法,辨析时就不会出错。比如,“又……又……”通常来连接并列的词语或短语,而“既……又……”一般来连接并列的句子。例如:
①既要有周密的计划,又要有切实的措施。1234567
②一个受过高等护理教育的护士,应该又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
    其他类似的虚词有“或”与“或者”,“乃至”与“以至、以致”,前者均用来连接词语,后者均用来连接句子。
10.看句子结构
    虚词的使用应切合语境的需求,如果滥用,往往会造成语意的累赘、重复,甚至破坏句子的结构。
    例如:《物权法》深受广大群众所欢迎     句中“受……欢迎”是一个完整的表意结构,再用“所”就显得累赘。
    虚词的脱漏会直接导致成分的残缺,甚至影响到语意的表达。
    例如:科学工作者需要有开阔的心胸,就是对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应坦诚相待,精诚合作。句中“自己”前脱漏一介词“与”,造成语意不连贯。
                        课后拓展案
1.(XX•烟台模拟)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年四月,张爱玲的《小团圆》出版甚嚣尘上,某杂志借此推出张爱玲的附册一本。
b.在比尔•盖茨等世界名人的影响下,中国许多富裕人也纷纷向慈善机构解囊,可只有他铁板一块,分文不捐。
c.很多同学在这次以“劳动光荣”为主题的班会课上,谈起劳动的意义不以为意。在最后总结时,班主任的一番话犹如晨钟暮鼓,使许多同学对劳动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d.10月16日,上海世博会参观人员如过江之鲫,创下了103万的新纪录。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吕氏春秋》乃当世治国之巨作,该书兼收并蓄,细大不捐,以儒家为主流,道家为基础,集合墨、法、兵、阴阳等诸家之所长。
b.目前,全球经济复苏迹象明显,不一而足的是,中国不少小型企业还在苦盼订单,艰难度日。
c.什么是诚信?从道德范畴来讲,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d.屋子里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出声,小朋友们目不斜视地盯着魔术师,想要看清他是如何变出鸽子的。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土耳其举重选手穆特鲁身高只有1.50米,多次参加世界男子举重56公斤级比赛,拿4块金牌如探囊取物,人送绰号“举重神童”。
b.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其结果却往往弄巧成拙。
c.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各有特点,但异曲同工,都强调“和”的精神。中日两国青少年也应以和为贵,为中日睦邻友好多作贡献。
d.北京周边的旅游胜地,笔者去过不少。但六月中下旬的绿树繁花中仍有冰挂高悬在危崖上,这一出人意表的奇景却是第一次见到。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新来的王老师为人不苟言笑,同事们一般都不跟他嘻嘻哈哈,只有谭校长有时还会跟他开点无伤大雅的玩笑。
b.近几年,来中国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络绎不绝,不过人们对俄罗斯芭蕾舞团的《天鹅湖》还是情有独钟,屡看不厌。
c.美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有的一部分收费,有的分时段收费,还有的是否交费、交费多少由参观者自行决定。1234567
d.中、日、韩三国参加这次围棋比赛的运动员,水平都在伯仲之间,谁能胜出,就要看谁具有更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素质了。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项羽被困垓下,兵少食尽,外面汉兵层层包围,其处境之危险真是如履薄冰,想起“西楚霸王”之威名,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b.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栏目组来到了山东莱芜,在晚会上,当年参加抗日战争的老英雄们又一次听到了那些耳熟能详的抗战歌曲。
c.日前,某网站公布了一项名为“网络10大罪状”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垃圾邮件首当其冲,排在“10大罪状”第一位。
d.创业之初,他经济异常拮据,几乎是手无寸铁,但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奋斗,他一跃成为国内最知名的it业界精英。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从XX年秋学期起,四川将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新修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具体而微的要求。
b.当法官指控xx为满足私欲不择手段在海外大量洗钱时,他却对法官反戈一击,拒不承认。
c.不久前,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慷慨激昂地演讲,要求美国政府大力挽救深陷危机的汽车业,今天到国会请求救济时却乘坐豪华私人飞机,这真是一场精彩的滑稽表演。
d.伏在桥栏杆上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有说有笑,全然不顾河里那个垂死挣扎的小生命,老李看到这些真是气冲霄汉,大喝一声“闪开”,便纵身跃入冰冷的河水中。
 1234567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5160.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