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高分作文万能模板】高考高分作文万能模式(1)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2-0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作文升格示例
如何使自己的作文提升档次,比如从二类偏下接近三类的作文提升档次 ?教师对高考作文进行分析点评,指出其优点和不足,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写出升格作文,教师再根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实战演练,效果明显。
  (升格前)
   推开虚掩的那扇门(标题设喻,形象含蓄,耐人寻味)
   XX年四川考生
   高考得分:内容13+表达13+特征12=38分

  当一扇幸福之门关闭时,另一扇门也会打开。我们经常紧盯着关闭的那扇门,却对已开启的门熟视无睹。——题记
   (“题记”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挫折与希望并存的道理,暗示人们往往忽视希望,一味看到痛苦,令人深思,有文采)
   人生的路很长,在平日的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遭遇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有些人,将眼前的挫折转变成改变将来的一块奠基石;有些人,将挫折看成是一种挑战,通过不断地战胜,从而无数次自我超越;还有一部分人,稍有不顺心,就怨天尤人,仿佛全世界只有他遭遇了不幸。前两种人淡化了挫折所带来的痛苦,鼓起勇气,主动出击,推开了一扇希望之门,而后者,坐在已关闭的门前嚎啕大哭,又有何用呢?

(开头好。对待挫折的态度不同,境遇也不同,分析条理清晰,有代表性。但“前两种人”

实际属于一种生活态度,可以合并在一起)“不为打翻的牛奶哭泣”,这样的前车之鉴对我们的人生是不无益处的。(由此及彼,更有现实针对性。但“不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来得较直接,缺乏过渡)
   其实,很多时候当我们遭遇挫折,我们究竟痛苦什么?怕什么?
   改变。(提出面对痛苦时的另一种态度,也是文章的观点。但表达不够准确、透彻,未能与上下文有机衔接)
   是的,我们惧怕现实与我们所想好的不一样,我们担心这次的挫折会改变我们原有的生活……换句话说,只有安于现状,享受平庸的人才会在遭遇挫折时感到莫大的痛苦,想要上进,憧憬不断自我突破的人面对挫折时反而会感到高兴,就像“危机”一词,危险的同时,又一次机会降临了,不是吗?(分析为什么在“遭遇挫折”时要“改变”,有道理。但论述不充实,较空洞)
   有一个故事让我深有感触。(突然插入故事,显得生硬,且以叙代议,文体特征不明)
   在一座深山里,有个孤独的人。
他来到山崖下,仰头望去,似乎上面有块十分肥沃的土地等待开垦。于是他费了好大的功夫,才沿着岩石,攀上了崖顶。果然不出所料,那里的土地很肥沃,并且自然生长着许多果树,他将身上携带的绳索系在崖顶一棵树上,带了些果子沿着绳子爬下了山崖。
   第二天,他沿着绳索上山崖。
   第三天,他又沿着绳索又上了山崖。
   第四天……第五天,第二年,第三年,他每天都沿着他原先系好的绳索爬上爬下。然而,有一天,那棵树断了,他正爬到半崖,便从崖上掉下摔死了。
   崖上并非只有那一棵树。(故事过详,且与“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无关,生搬硬套)
   我想说的并不是墨守陈规就一定会导致失败,但在一定程度上,一陈(成)不变潜伏着许多危险的因素。(丢开“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谈不应“墨守成规”,论点转移,似是而非。)与其为改变这样危险的状态而痛苦、哭泣,不如欣然面对挫折,接受改变,也许你推开的那扇门才是你真正期待的生活。(结尾处扣住话题,照应标题,指出面对挫折应该寻求改变而不是一味痛苦。但牵强生硬,且“与其为改变这样危险的状态而痛苦、哭泣,不如欣然面对挫折,接受改变”一句,表意不明确,前后矛盾) 1234
   多一点坦然,多一点改变的勇气,才能多一点力推开那扇虚掩的门。(指出怎样才能“推开那扇虚掩的门”,回扣题目,收束全文。但“坦然”、“勇气”前面均未提及,较为突然)
  
   『总评』
   这篇作文提出了在遭遇挫折时,不应一味痛苦而应该寻求改变,实现自我超越的观点,立意方面有可取之处。语言较流畅,有一定的文采。标题、题记、开头、结尾都扣住“推开那扇虚掩的门”委婉地表现了自己的观点,较为醒目而有内涵。但观点表述不够明确,结构安排不合理,主体部分以叙代议,没有充实的论证。选材不恰当,所举的故事及后面的议论偏离话题,导致文章成为“标签式”的议论文,主旨不统一。个别地方语言突兀,不够通畅。
  
   『升格技巧』
   1.扣紧话题,明确表述观点,使文章的立意可以贯穿始终。
   2.按一定的类别精选事例。原文中引用的故事不能为主旨服务,可更换。另外可精选正反两面的例子来论证观点。
   3.结构上理顺思路和详略。故事可放在开头,以引出观点。论证部分是主体,可从正反两面加以证明,要详写。既可是正反对照结构,也可是层进结构。
   4.加强对事例的分析,使观点更加鲜明,能始终为主旨服务。另也可加入适当的抒情,增添文章感人的力量。
   5.进一步锤炼语言。可多用一些形象化的语言和排比句,使语言更生动。尽量避免病句,引用名言、事例要准确、恰当,使文章具有可读性和文采。
  
   [升格后一]
  
   推开虚掩的那扇门
   四川师大附中高XX级11班陈雨石
   当一扇幸福之门关闭时,另一扇门也会打开。我们经常盯着关闭的那扇门,却对开启的门熟视无睹。——题记
   有一个故事让我深有感触。(以故事开头,形象而有意味)
   美国人塞尔玛随丈夫从军,部队驻扎在沙漠地带。那里终年炎热,周围除了高大的仙人掌便是不会英语的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不久丈夫远征,留下塞尔玛一个人面对孤独。
她几乎快崩溃了于是写信向妈妈倾诉。
   妈妈的信很快回来了。几天之后,塞尔玛变了一个人。她与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交上了朋友,她开始研究仙人掌的千姿百态,她习惯地欣赏大漠落日、海市蜃楼,她不再孤独,她很快乐。回到城里后,她写了一本名叫《快乐的城堡》的书,引起了轰动。(故事中人物生活态度的改变令人欣慰,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耐人寻味)
   妈妈的信是什么?内容却只有寥寥数字:
   两个人从监狱的铁窗往外看,
   一个看到的是地上的泥土,
   一个看到的是天上的星星。
   多么睿智的话语!监狱铁窗没有变,变的是囚犯的心。(两个“看到”,揭示出两种生活态度。对故事的阐述扣住话题,贴切自然)
   挫折同样不可逆转,但对待挫折的心可以改变。(由实入虚,自然引出文章观点)
   人生的路还很长,在平日的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遭遇挫折。有些人懂得“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他们将挫折当作改变将来的奠基石;还有一部分人,稍有不顺心就怨天尤人,仿佛全世界只有他遭遇了不幸。(沿用原文开头并适当调整。把三种类型的人简化为两种,更为集中地表现出对待挫折的两种不同态度。)其实,希望之门永远是虚掩的,推开它不需要花费太大的力气,难度在于你是否能意识到“虚掩”这个事实,鼓起勇气,主动出击,门便开了,否则便会坐在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的地方嚎啕大哭。(丰富对“希望之门”的阐述,明确为什么应该“推开”的道理)“不为打翻的牛奶哭泣”,这样的前车之鉴对我们的人生是不无益处的。(沿用原文作为过渡,自然引出下文) 1234
   面对挫折,惟有积极地改变心态,方能战胜它,方能阻止痛苦进一步扩大。(进一步指出遭遇挫折后的正确态度,观点明确,扣题紧密)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司马迁如是说。一位受过腐刑,在肉体和心灵上都遭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折磨的贤人,面对挫折,没有想到死,而是想起先贤们的痛苦和他们的成功。于是《史记》应运而生。(以司马迁为例,阐述紧扣中心)
鲁滨逊荒岛余生,他想到的也不是死,而是如何在新的环境中生存。猛兽、食人族、孤独,他什么都战胜了,于是他在荒岛上生存二十三年,最终等来了希望,得以重返社会。(以鲁滨逊为例,举例由古到今,由中到外,有典型性)
然而,令我们痛心的是,一个个花季生命过早地在挫折面前凋谢,也许我们还记得重庆十四岁的少女余金津的“千字遗书”,她的“来去匆匆化作泥土,从此世上便不会再有我”曾让多少人心疼,曾让多少人泫然。(反面举例,指出不能正确面对挫折,一味沉迷痛苦的可悲和沉痛,有说服力)
   站起来,迈向前,那扇门有一丝亮光透出,于是你便知道它没有锁。与其哭泣,不如欣然面对,然后寻求改变,也许你推开的那扇门才是你真正期待的生活。(再次设喻,以“有一丝亮光透出的”“那扇门”暗喻摆脱挫折和痛苦后的充满希望的生活,照应开头)
   桑兰说过:“奥远的金牌我是摘不到了,但我要摘下人生的金牌。”虚掩的门背后,是挫折的死敌——希望。(以“桑兰”的话作结,更具说服力和感召力。最后一句卒章显志,号召“推开虚掩的门”,改变挫折处境,有诗意)
  
  [点评]
   本文在原文的基础上,统一了文章的立意,精选了部分材料,调整了不当的结构。“面对挫折,惟有积极地改变心态,方能战胜它,方能阻止痛苦进一步扩大”这一观点在文中既有明确表述,又贯穿始终。“塞尔玛”的故事成为引出观点的引子,司马迁、鲁滨逊、少女余金津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充实了文章的论证,桑兰的名言为文章的结尾增添了魅力。这样,观点更明确,论证更充实,结构更合理,材料更准确而典型。语言方面则保留了原文的风格,且更为流畅、精练。改后的文章可进入“一类下”评定,51分左右。参考评分:内容17+表达18+特征16=51分。
  
   [升格后二]
   推开虚掩的那扇门
   四川师大附中高XX级11班唐茗茭
   当一扇幸福之门关闭时,另一扇门也会打开。我们经常紧盯着关闭的那扇门,却对已开启的门熟视无睹。——题记
   漫漫人生路,平日的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遭遇挫折。有些人,将挫折看成是一种挑战,不断地努力奋斗,从而无数次超越自我,达到一个新的人生高度;有的人,稍有不顺心,就怨天尤人,仿佛他是全世界最不幸的人。前者淡化了挫折带来的痛苦,鼓起勇气,主动出击,推开了一扇希望之门;而后者,坐在已关闭的门前恸哭流涕,这无疑只是坐以待毙。(在原文的基础上,根据在挫折面前的不同态度,分成两类人,内容更简洁)“如果失去太阳时你掉下了眼泪,那么你还将失去满天星辰”。这样的前车之鉴对我们的人生不无益处。(引用诗句,明确了“前车之鉴”的具体内涵,过渡更加自然)
   因为挫折会改变我们原有的生活,那些安于现状,享受平庸的人才在挫折降临时感到莫大的痛苦;相反,追求上进,想不断突破自己极限的人面对挫折时反而感到高兴。正如“危机”一词:危险的同时,又一次机会降临了。与其放大痛苦,不如将挫折当作奋斗的动力。(简要分析两种态度的原因,指出“挫折”与“机会”同在,明确提出观点:“与其放大痛苦,不如将挫折当作奋斗的动力。”) 1234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之一,他自幼丧父,家庭贫困,没有受教育的条件,但他不顾重重困难,通过刻苦自学,终于成为了大儒,奔走列国,传承文化,留名青史。人们敬仰他,不仅仅因为他有渊博的学识,更因为他勇于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知其不可而为之。
   李阳说:“咬牙冲过去的痛苦就是快乐。”
   几年前,疯狂的李阳凭借着自己首创的“疯狂英语”风靡全国。然而在光环的背后,李阳也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苦痛经历。初中成为逃课大王,高一第一学期五门功课不及格,大学四年十三门功课补考,更创造了补考旷考的全校记录。在这样的挫折与压力面前,李阳没有沉沦,没有放大痛苦,而是毅然选择面对。在众人面前,他大声喊出英语,即使被他们看做疯子,他依然执著的坚持。后来,他的四级考试获得了优秀,轰动全校。再后来,“疯狂英语”诞生了。(分别以孔子、李阳面对挫折的正确态度和最终成就为例,正面论证观点)
   如果孔子没有积极面对挫折,一代大儒就被历史长河湮没了;如果李阳认为困难大到不可克服,那么也没有闻名遐迩的“疯狂英语”。然而,历史上也有不少因为把痛苦放大而不去积极面对挫折的事例。(由此过渡到反面论证,但语言稍显生硬)
   清末国学大师王国维,曾以"为学的三个境界"鼓舞一代代求学的国人拼搏进取的他,在面对自己一生钟情的古汉语的地位受到冲击、动摇之际,心生困惑和绝望,凄然投入昆明湖,以身殉道。在挫折面前选择逃避,这让人何等的痛惜!(以王国维为反例,虽能从某方面证明观点,但不够全面、辩证,有局限性)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一代朦胧诗大师,只因放大了痛苦而选择自杀结束了鲜活的生命。高昂、激奋的诗魂最终未能帮他冲破生活的种种困惑。这到底是挫折不可战胜,还是自己拿着放大镜在看问题?(以顾城为例,有典型性。末句诘问有力,扣题紧密。“只因放大了痛苦”较为笼统,可以作一点阐释)
   我们应当欣然面对挫折,而不是一味放大痛苦。(结尾点题,照应前文观点)。一朵花的萎落不代表整个春天的荒芜,一次挫折也决定不了整个人生的成败。学会在挫折中涅槃,拿出勇气,推开那扇虚掩的希望之门吧。(结尾处回扣标题、题记,意味无穷)
  
   [点评]
   本文在原文的基础上,着重在立意和材料上作了调整。立意明确表述为“与其放大痛苦,不如将挫折当作奋斗的动力”,更加切题,贯穿始终。此外,围绕主旨重新组织了材料,充实了文章的论证部分,形成了“凤头、猪肚、豹尾”的格局。举例正反对照,有一定的说服力。且语言上作了调整,引用、比喻等多种修辞灵活运用,句式上整散结合,有文采。不足之处有三:一是对材料的概述不够简洁,比如李阳的事例;二是对材料的把握还停留在表层,未能深入本质。因此举例分析有局限性,理性分析不够,思辨性还不足,如王国维、顾城例;三是过渡还较生硬,语言的自如程度还有待提高。因此,改后的文章可进入“二类上”的评定,49分左右。参考评分:内容16+表达17+特征16=49分。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4937.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