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唐 诗 三 首2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2-0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第 三 课 时

 

                         琵 琶 行(并序)

 

                             白居易

 

一、教学目的:

   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第二诗段,以串讲为主。

   2、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

 

字词正音:

    湓pén(江名)  贾gǔ(商人)   思sì(名词,思绪)  嘈cáo(声音粗重) 

 舫fǎng(船)   虾蟆hámó    钿diàn(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    篦bì(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  呕哑ōuyā(象声词,乐声嘈杂)     嘲哳zhāozhā(象声词,声音细碎)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初中学过他的作品《卖炭翁》。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关于小序:

    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元和十年(9),予左迁(10)九江郡(11)司马(12)。明年秋,送客湓浦口(13),

                   降职为                        秋天(我)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14)。问其人,本长安 倡女(15),

 邻船        的人   那琴声    地发出京城乐曲的声调    原来是 歌女

尝学琵琶于曹穆二善才(16),年长      色衰,    委身(1)为贾人(2)妇。  遂  

   过   向      乐师      年龄增长,容颜衰老   嫁    给   作妻子(我)就

命        酒(3),使快(4)弹  数  曲。曲罢          悯然(5), 自叙  少小              

叫(手下人)摆酒     畅快 弹奏几支曲子  弹完(她现出)忧郁的样子  述说年轻

时欢乐事,今漂  沦(6)憔悴,            转  徙  于江湖间。予出官(7)二年,

      事情  漂泊沦落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辗转迁徙  各地    京官外调(已有)

恬然(8)自安,    感(于)斯人言,   是夕始觉  有迁谪  意。     因  为

自己觉得安然 (却)被这人的话感动了     才觉得被贬谪的失意之情 因此写了   

      长句(9),歌(10)以赠    之,凡六百一十六言(11),命(12)曰《琵琶行》。

(这首)七言诗  作歌   并送(给)他  共          字      命名  叫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浔阳江头(13)夜送客,枫叶荻(14)花秋瑟瑟。

    晚上,在      边           秋风下,       响瑟瑟

第一层: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起因、自然环境,全诗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凉的气氛。

 

    主人(16)下马客在船,举酒  欲饮   无          管弦(17)。

    白居易     陪 走上    酒杯   (却)没有(助兴的)音乐

    醉不成欢  惨(18)将别,  别时          茫茫江浸月。

(酒)      欢乐悲伤    分别      (看到江面)    月影映在江里

    分析: “主人下马”与“客在船”是互文,即主客都下马登船。

    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 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形象说明诗人此时的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此时的心绪就象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零乱。以上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 写与客人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忽  闻  水  上      琵琶声,主人忘归  客    不发。

      然听到  面  (飘来)   琴声       回去  (也)  出发

    分析: 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第三层: 概括写出主客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神往。

第一诗段: 作者秋夜江边送客忽闻琵琶声。(诗的引子)

 

    寻  声暗(19)问  弹者谁? 琵琶声停语欲            迟(20)。

    顺着  轻声  询问                要回答,(又有些)迟疑

    移船    相  近邀相见,添  酒    回灯(20)重  开宴。

    把船移近那船    她      上  菜拿回  盏    新

    千  呼万  唤    始    出来,    犹抱  琵琶半遮面。

      声    声  (她)才(走)      (却)还  着    遮住半边脸

    分析: “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

第一层: 写邀请琵琶女的经过。

 

    转    轴拨    弦(22)  三  两声,未成  曲调    先  有  情。

      动琴    动琴  (调音)三声两声  没弹奏    (就)  含  深

    弦弦掩  抑(23)          声声思(24),似  诉平生不  得志。

(一)    低沉抑郁(的乐声)(一)    愁思  好  倾  一    能

    低  眉信手(25)续续(26)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

      着头随      连续      拨              伤心的事情

    分析: 写琵琶女的调弦、音调、感受、神态,包含丰富的切身生活体验,为下文弹奏有情作铺垫,是情的根源。这里略写,预示以后琵琶女自叙身世的一段叙述。

    轻拢慢捻抹复挑,(27)                   初为《霓裳(1)》后《六么(2)》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 先弹奏           弹奏

    分析: 写指法,即演奏者对各种技法综合的、熟练地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接着写以高超的技巧所奏的名曲,然后对音乐展开大段描写。

    大弦(3)嘈嘈(4)如          急雨,小弦(5)切切(6)如私语。

    粗            如同(降临的)急雨  细              在低声私语

    分析: 对比在不同弹法下产生截然相反的音乐效果。嘈嘈、切切,象声词,采用对比手法。

    嘈嘈切切错  杂  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7)

            交错间杂弹奏(好象)         在   里

    分析: 用大珠小珠落在玉盘来概括音乐的美。

    间关莺语花底滑(8),           幽咽(9)泉流冰下难(10)。

    像黄莺在花下啼叫一样宛转流利  像冰下泉水幽幽咽咽冷涩艰难

    分析: “滑”和“难”比喻声音的特色,“滑”指流利畅通,像善于歌唱的黄莺在花间鸣叫一样流畅、悦耳;“难”指滞涩阻塞,就像人低声哭泣,气咽声堵,又像冰下泉水,阻塞难通。“幽咽”,见杜甫《石壕吏》“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是诗人想象中听到的声音。其特点: 如泣如咽,似断似续。

    冰泉冷涩弦凝绝(11),                    凝绝不通声暂歇。

    像冰下的泉流寒冷滞涩,弦声渐缓似要断绝  凝结不通弦声暂时停歇

    分析: 形容声音越来越低沉,以至停歇。

    别有    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  声胜有声。

    另  一种        产生  这时  琴       

    分析:停止后,让听众想象和感受琵琶女的幽愁暗恨,因此暂时的寂静无声,比连续不断的铿锵之声更能撩拨人们的心弦,增加一层对比: 有声无声。

    银瓶乍  破  水浆迸,  铁骑突  出刀枪鸣。(12)

        突然破裂    溅射      爆发      齐鸣

    分析: 形容琴声在沉咽、暂停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是全曲的最强音。

    乐曲旋律的变化: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板书提纲:

 

    音乐描写:

 

        嘈嘈粗重

        切切细轻

        急雨急骤、紧张

    错  私语舒缓、松弛

    杂  滑  流利、畅通

    弹  难  滞涩、阻塞

        有声

        无声

        迸、鸣激越、雄壮、强烈、高亢、昂扬、刚健

        凝绝、幽咽、私语微弱、低沉、抑郁、柔和

    曲  终  收拨  当        心  画,(13)四  弦  一声(14)如裂  帛。

    乐曲终了用拨子对着(琵琶)中心划一下  四根琴弦    响  象撕裂绸帛

    画通划

    分析: 写乐曲收束时的动作和声音。

第二层: 弹奏琵琶的过程。(全诗描写重点,最精彩的地方)

 

    东船西舫悄    无言,  唯见  江心秋月白。

          船静悄悄  话声  只看见    一轮秋月淡白

    分析: 用精炼的笔墨,突出琵琶感人的艺术效果。

第三层: 听众的反映。

    为什么演奏完毕,要添上这两句?

   1、为了突出音乐效果。

    “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在大段的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 是画龙点睛之笔。

   2、为了深化诗歌的意境。

    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总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第二诗段: 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景,着重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琵琶声所流

露的幽愁暗恨。

 

                             第 四 课 时

 

    沉吟(15)放拨插    弦  中,  整顿衣裳起  敛容(16)。

        片刻把拨子放插琴弦之中    理    现出正容

第一层: 过渡句,琵琶女由弹奏结束到准备自叙时的动作和神情。

 

    自言    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17)下住。

      说(她)          子                居住

    十三学得    琵琶成,名  属教坊(1)第一部。

          成弹奏        名字列在     最前一部

    曲  罢  曾教善才    服,  妆成  每  被秋娘(2) 妒。

    一曲弹完  使琵琶名手叹服  上妆后常常  美貌歌伎嫉妒

    五陵年少(3) 争  缠头(4),      一曲      红绡不知数。(5)

    京城富贵子弟  送         (弹完)    (所得)    不计其数

    钿头银篦(6)           击节  碎(7),血色罗裙    翻酒污(8)。

    镶着金花的银钗(给音乐)打拍子敲碎了 红      (被)泼翻了的酒沾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      秋月春风等闲度。

            又    (欢笑)          白白消度

    弟走  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9)。

      离开                    容貌衰老

    门前冷落鞍马稀,  老大(10)嫁作商人妇。

            车马  少  年纪大了  给商人作妻子

    商人重利  轻  别离,前  月  浮梁(11)买茶去。

          营利轻视        个  到            离去

    去来(12)          江口守  空船,绕  船月  明江水寒。

    (他)走了以后(我在)    独守      围绕  月光      清寒

    去来: 偏义复词,来: 助词无义。

    夜深忽  梦  少年事,      梦  啼  妆泪    红阑干。(13)

        忽然梦见年轻时的往事  梦中啼哭泪洗脂粉红痕满面

    分析: 前半部分描写早年色艺超群时的奢华惬意的歌伎生活,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作铺垫,后半部分表现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转变的三个原因: 弟走从军,阿姨身亡,年长色衰。

第二层: 琵琶女自叙身世的话,叙说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

 

    分析: 本段运用对比、反衬手法: 用琵琶女昔日的年轻美貌,反衬后来的年长色衰;用昔日的纨绔子弟争相追逐,门庭若市,反衬后来的门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笑”,反衬后来的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来反衬只有明月寒水作伴的孤寂生活和伤感情怀。

    这一段里,作者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典型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侮辱、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华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诗人也仅仅把她的遭遇看成是个人的悲剧,却没有认识到这是社会的悲剧,更没有揭示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这说明作者的阶级局限,他还不可能从本质上来认识和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

    琵琶女一生遭遇,可用“漂沦憔悴”来概括。她的身世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悲剧,它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梦啼妆泪红阑干”是对当时社会的强烈控诉。

第三诗段: 写琵琶女的身世。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4853.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