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唯民_齐 人有 一 妻 一 妾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2-0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1)、了解讽喻与讽刺等修辞方法的区别。(2)、学习课文叙述故事的技巧。(3)、继续加强语言积累,理解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

2.思想教育目标:(1)、学习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2)、理解孟子对名誉和地位的正确态度,彻底抛弃为了名誉和地位而不择手段的错误名利观。

3.能力培养目标:(1)、学会运用寓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2)、学习利用上下章节研究《孟子》的技能。

教学重点:学习利用上下章节研究《孟子》的技能。

教学难点 :了解讽喻与讽刺等修辞方法的区别。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教学过程 与步骤:

一、学练方法选择

1、改写法。

课文的叙述毕竟是太浓缩、太精练,为了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尤其是从情感深处去理解,就有必要把齐人的性格通过外貌、神态、心理等多方面表现出来,还可以通过情节的扩展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2、剧本演出法。

仅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把课文改写为剧本,就需要编剧、导演、化妆等一大批工作人员,这是学习生活化的重要手段,也是课文艺术化的必要尝试。有兴趣、有条件的班级可以一试。

3、读后感写作法。

这篇课文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寄寓,有许多话都没有直白地说出来,这正好给我们学习时理解分析留下了广阔的天地。如何正确对待名誉和地位,现实社会中人的一些丑恶的表现,都值得学习时去作点分析。

4、语言积累法。

注意根据语境推断实词的词义。第一,借助上下文意义判定多义词的语境义;第二,注意参照词的语法地位判定多义词的语境意义;第三,要善于利用骈偶句、排比名句等对应句式提供的位置关系去推断词的相同或相反相对的意义。

还要注意推断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这主要是看所要辨析的词和它前后的词构成什么样的语法关系。

另外,要多做比较,抓住特征学好文言句式。把古代汉语的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句式进行比较,容易理解什么叫“特殊句式”;把握文言句式的某些明显标志或者某种规律,力争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本质;把一些句子放到一定的语段中进行理解,容易掌握像省略句这样的一些句子,这也是文言句式的学习不能忽视整体阅读的具体含义。

●二、重点难点化解

1、课文大意

化解:本文诙谐幽默,耐人寻味,是《孟子》散文代表作之一。文章通过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课文前三段是叙述,最后一段是评论。第一段是故事的发生和发展,简单地交待了背景,写齐人的诡秘行动和对妻妾的炫耀,引起妻子的怀疑和妻妾的商议。第二段是故事的高潮,写妻子的追踪侦察和齐人“餍酒肉”的真相。第三段是故事的结局写妻妾的羞惭悔恨和齐人恬不知耻的丑态。最后一段评论,点明主旨,提示故事象征的深刻含义,表明了作者的立场,加深了讽刺的内涵。

2、叙述的技巧

化解:第一,冷静客观的笔法。托尔斯泰曾说:“不要把你的读者当成傻瓜,你只管叙述你的故事就足够了。一个作者可千万不要在那里空发议论。”俄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就经这种冷静客观的笔法著称于世。这篇课文在叙述上没有使用什么突出的笔墨,只是由浅入深,先写出现象,再点出事件的结果,层层提示“齐人”龌龊的灵魂,剥去他虚伪的外衣。具体来说,先写“齐人”口头上的吹牛(“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引起其妻的疑心“未尝有显者来”;再写其妻侦察(“瞯”)所见:“遍国中无与立谈者”,是说这个自吹自擂的家伙连普通老百姓都没有一个搭理他的,所谓“尽富贵也”纯属吹牛;“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揭示的谜底,原来亿不过是个乞丐,而且还是一个死皮赖脸的痞子。末尾再补一笔“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写“齐人”厚颜无耻,真是从外表神态,透入到精神骨髓。读这种冷静的叙述文字,特别需要我们从字里行间去进行深入的思考,这也是叙述文字最富魅力的地方,许多叙述类文字都有这个特点。另外,课文的叙述也是暗含了一些技巧的,比如层层深入,就是一种“抽丝剥茧”的手法,最后再补一笔,人又谓之“颊上添毫”。第二,繁笔与简笔的处理极有讲究。“良人出”至“尽富贵也”在文中竟然重复了一遍,这就是繁笔,目的是为了突出这一现象,并为下文写“瞯”作好铺垫,同时这一重复还与后文形成对照,相反而又相成,另外,这一重复也为后文蓄势,产生一种巨大的落差,使下文的反跌更有力。而当其妻“告其妾”时,却只用了“今若此”三个字,好像把话说到半截又咽了回去,特别是那个“此”字,竟然包括了从“蚤起”以下的44字所描写的内容,可谓惜墨如金。这是因为前面的叙述已经淋漓尽致了,精彩的镜头如再出现反而显得乏味了;何况其妻的内心感情之复杂绝不是重述其所见的种种丑恶现象所能尽,反不如只说半句话更为含蓄有力。就是下文一个“讪”字,一个“泣”字,也是极尽匠心的。关于简笔与繁笔,《水浒传》中有很多的例子,比如,写山神庙,只有“破落”两字;写景阳冈上恐怖的黄昏,只说太阳“渐渐地坠下去”;写大雪只下了一个“紧”字。学习时可以再参照一下。

3、“齐人”穷得讨饭,怎么会有一妻一妾?

化解:一种观点认为,妾这个人物的出现,是为了主题的突出和情节的安排。比如妻发现了疑点便对妾倾诉自己的心事;盯梢回来,又把所见告诉了妾;妻妾二人互讪互泣,表达效果上显然比一个女人的自怨自艾更突出。没有“妾”,“妻”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较大限制,故事的讽刺力量也会大大削落。比如,只说“骄其妻”就远不如说“骄其妻妾”显得传神尽态。

另一种观点,也是笔者的观点,认为妾的出现要换个角度去思考。这是一篇讽刺性很强的寓言,带有很重的文学色彩,而文学的特征是合情却未必合理。如果从理上去分析,这个问题是不会有答案的,即使说是为了情节的安排,也是牵强的。事实上,“齐人”不过是比喻那些追求富贵利达的人,如果看看那些人的影子,就是今天,我们的身边就多的是,为了升官,整天在复杂的人群中求张告李,是一种表现;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和权力,在无数次的无可奈何中委曲求全,这不是与乞丐一样吗?更有甚者,为了物质上的享乐,竟然给某些要人或权臣送上自己的妻子、女儿,茅盾先生的《子夜》中不是有这方面的精彩描写吗?所有这些人,他们富裕的是物质,贫穷的是精神,他们的已有财产和将有财产,岂止是养一妻一妾?《孟子》中的这一段,讽刺的人其实就是这样的一群。作为为人修养的一课,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4、“此其为餍足之道也”一句是说故事者的解说之词呢,还是“齐人”之妻说出来的话?

化解:有的说是作者站出来说话,有的则认为是齐人之妻说出来的。其实,这是作者在替他的主人公表达内心的独白,这有点象鲁迅《孔乙己》中的一段文字:“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对这个问题,过去曾有过争论,最后的结论还是后者,这里“此其为餍足之道也”也正是“齐人”之妻在恍然大悟后的一句内心独白,由说故事的人代他表达出来罢了。

●三、相关知识补充

1、【而】“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起连接作用。“而未尝有显者来。”“而良人未之知也。”起转折作用。

2、写作动机是什么?先要看课文的前一章:“储子曰:‘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瞷”字,本意是窥视,本身并非光明磊落的行为,“瞷”人更属非礼,被“瞷”的人,想必是做了见不得人的事,不是内挟阴私,就是外充伪善,齐王以王者之尊,竟然派人去“瞷”孟子,孟子当然很反感,所以,在上一章里就用“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进行针锋相对的反驳,这还不够,为了自我表白,在课文中,孟子又用“齐人”的故事对那些追求“富贵利达”的龌龊小人进行了无情的讽刺。课文的写作意思非常明白:我不求富贵利达,自然就不会做自欺欺人的丑事,当然无须装成一幅伪善者的面孔做给人看。这正是孟子证明自己的光明磊落。

3、谈谈讽喻。课文从总体上是使用了讽喻的手法。

讽喻即用一种富有机智幽默情趣,并寄寓深刻道理的虚构的故事来阐明某种事理。是一种婉曲的语言表达方式,往往是在本意不便于明说或者为了说得更形象、更明白的情况下使用的。一般都蕴含着讽谏、讥刺、规劝、批评、诱导的意义。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说:“用一种事情来比另一种事情的道理叫讽喻。讽喻着重在用事理打比方。”

讽喻与比喻不同。比喻是在一句话中以与本体类似的事物为喻体同本体相比照,喻体不能单独成篇。讽喻是以一个完整的故事作为喻体,说明道理,且作为喻体的故事可以独立成篇。

讽喻与讽刺也不完全一样。它们都有讽刺意味,但讽刺主要是揭露性的,是直书其事,且具有贬责、指斥的意思。讽喻则主要是寓事理于故事之中,含蓄、委婉,给人以启迪和诱导,有批评,但那是一种善意的规劝。

讽喻的使用灵活,可以在行文中插叙,并且点明本意,也可以也可以独立成章,寓意其中,并不明说,而留给读者以思考。

按表达功能分,讽喻可以分为:

(1)进谏性讽喻 。多为封建社会臣下对君主提供施政建议,或委婉匡正时弊所使用。

(2)启迪性讽喻。它提示一种生活哲理,或激发人们某种信念;或暗示一种生活流向,或概括一种有益的人生经验。

(3)寓理性讽喻。即以一个故事作为喻体,比说某一种道理,或将其化入整个论说之中。

按结构分,又可以分为独立性讽喻和非独立性讽喻两种。

分别举例如下:

(1)进谏性讽喻 。

邹忌修八尺有馀,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乃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熟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有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观之,王之敝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2)启迪性讽喻。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鲁迅《立论》)           

(3)寓理性讽喻。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仰其首负之。负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负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乃坠地死。

今世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惟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徒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者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亦足哀乎。(《蝜蝂传》)

 (4)独立性讽喻

批评这东西,对于读者,至少对于和这批评家趣旨相近的读者,是有用的。但中国现在,似乎应该暂作别论。往往有人误以为批评家对于创作是操生杀之权,占文坛的最高位的,就忽而变成批评家;他的灵魂上挂了刀。但是怕自己的立论不周密,便主张主观,有时怕自己的观察别人不看重,又主张客观;有时说自己的作文的根柢全是同情,有时将校对者骂得一文不值。凡中国的批评文字,我总是越看越胡涂,如果当真,就要无路可走。印度人是早知道的,有一个很普通的比喻。他们说:一个老翁和一个孩子用一匹驴子驮着货物去出卖,货卖去了,孩子骑驴回来,老翁跟着走。但路人责备他了,说是不晓事,叫老年人徒步。他们便换了一个地位,而旁人又说老人忍心;老人忙将孩子抱到鞍鞒上,后来看见的人却说他们残酷;于是都下来,走了不久,可又有人笑他们了,说他们是呆子,空着现成的驴子却不骑。于是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剩了一个办法了,是我们两人抬着驴子走。无论读,无论做,倘若旁征博访,结果是往往会弄到抬驴子走的。(鲁迅《读书杂谈》)

(5)非独立性讽喻

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一条狗在背后叫起来了。

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呔!住口!你这势利的狗!”

“嘻嘻!”他笑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

“什么!?”我气愤了,觉得这是一个极端的侮辱。

“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

    我逃走了。

   “且慢!我们再谈谈……”他在后面大声挽留。

    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自己的床上。(《狗的驳诘》)  

4、课后练习解析

一、设计此题,意在使大家通过熟读课文,熟悉这篇寓言的基本内容,体会文章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参考答案见“重点难点化解”。

二、设计此题,目的是通过多义词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之”“施”“卒”三个文言词语的不同用法。

参考答案为:【之】1、动词,往,到……去。2、助词,相当于“的”。3、代词,指妻子已侦察到丈夫“餍足之道”这件事的真相。4、前一个“之”字,助词,无实义;后一个“之”字,助词,构成“之所以……者”句式。

【施】1、通“迤”,逶迤斜行,这里指暗中跟踪。2、喜悦自得的样子。3、动词,实行、施行。4、动词,用。

【卒】1、副词,终于、最后。2、名词,兵卒。3、动词,死。4、名词,兵卒。

三、此题为扩展题。本文篇幅短小,且内容浅显,适于做点扩展练习。设计此题,就是为学生提供扩展阅读的材料。明代孙仁儒《东郭记》,根据《孟子》中的有关内容加以发挥想象,用戏曲的形式表现了《孟子》某些思想。“东郭乞墦”又是《齐人有一妻一妾》一文中最精采的一幕。对比阅读,可以进一步体会文章中对齐人行为的生动描写。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4849.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