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港的变奏原文|6、汉堡港的变奏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2-0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六、汉堡港的变奏

                   柯 岩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构思精巧、层层衬托的特点,学习详略得当,用精练的笔墨写人的写法。

   2、学习贝汉廷为代表的我国海员的爱国热情、科学态度和实干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构思精巧,层层衬托。

   2、难点: 通过事件描写来突出人物。

三、教学时数:

    自读课文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

 

                              第 一 课 时

 

背景简介:

    柯岩的报告文学《船长》是一篇烩炙人口的隹作,荣获《人民文学》杂志社主办的1977--1980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集。全文共九节加一段引子,课文节选的为第一节,题目也是原有的。本文作于1979年9 月,原载《人民文学》1979年11期。

    《船长》中描绘的贝汉廷: 中国远洋公司上海分公司著名老船长,曾就学于上海交通大学航海系。他从做一名水手开始了海上生活,在一艘不到一百吨的小船上颠簸折腾,累倒吐血,度过了艰难的岁月。全国解放后,他从实习二副升为船长,过硬的航海技术深为外国人所折服。“十年动乱”中历尽沧桑。由于对祖国的航海事业的热情终于使他重返大海。在远航中,他处处维护民族尊严,把祖国利益放在第一位,充满着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激情,被国外友人誉为“邓小平式的船长”。

 

作者简介:

    柯岩,当代女作家、诗人。本名冯恺,原籍广东南海,1929年生于河南郑州市。中学时代生活贫苦,曾积极参加学生民主运动。1948年考入苏州社会教育学院戏剧系,1949年5 月苏州解放即参加革命,到北京青年艺术剧院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柯岩1949年开始发表散文,参加革命后多写儿童文学和诗歌。她的作品开拙深,构思新,语言美。诗集《周总理,你在哪里? 》,散文报告文学集《奇异的书简》。柯岩现任《诗刊》副主编、《儿童文学》编委、全国文联委员、作协理事、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

 

解题:

    课文记叙了我远洋货轮汉川号在德国汉堡港破例装载一套贵重设备,完成一项高难度的装船任务,创造汉堡港一百多年来没有过的奇迹,为祖国争得荣誉的经过,表现了贝汉廷船长与海员工人的爱国热情、科学态度和实干精神,尤其赞扬了贝汉廷船长的远见卓识和聪明才干。

    文章主要写的是使得汉堡港改变节奏的汉川号,突出表现的是汉川号的指挥者贝汉廷船长。

    《汉堡港的变奏》“变奏”是全文的线索,也是揭示主题的象征。

    “变奏是个音乐名词,它是指某一主题音乐的变形,就是用变换主旋律、节奏、调式等手法使乐曲发生变化。用“节奏”构成的乐曲,有时比原来的乐曲更为优美、动听。

    柯岩把汉堡港的正常活动比作一支乐曲,这支乐曲是惊涛骇浪和台风都改变不了的,但是以贝汉廷为首的汉川号的到来,一下子就改变了这个古老港口的节奏,写出了贝汉廷的气魄。

 

课文分析:

一、写汉堡港变奏前的节奏特点和变奏时的骚动情景引出汉川号。(文章的起

始,故事的引子)(1--7)

    文章是怎样写汉堡港的变奏? 为什么说这种节奏是“任何风浪也改变不了”的? 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文章首先勾勒汉堡港的特点: 美丽、忙碌、稳重。在这个背景下着意描写汉堡港的节奏: “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寓丰富于单纯,多变化而又精密。”这种节奏不是一朝一夕、三年五载形成的,而是一百多年生活习惯的自然结晶,因此它是“任何风浪也改变不了”的。作者如此强调汉堡港节奏的历史性、稳定性,目的是反衬汉川号及贝汉廷船长改变这种节奏多么不容易,多么不平凡! 人们读到这里,自然很关切: 汉川号及贝汉廷船长是怎么改变节奏的呢? 他们的神奇和奥秘在哪里? 一种迫不及待想读下去的心情油然而生。这种映衬写法比正面说汉川号如何了不起更有吸引力,更耐人寻味。这正是本文开头激起的兴趣和效果。

    文章紧接着描写了汉堡港变奏时的骚动情景,这个场面描写和气氛的渲染为下文写汉川号作了很好的烘托。汉川号也正是在这种激动、欢快的浓烈气氛中被引“出场”的,继而,文章便转到对引起汉堡港变奏的汉川号的回忆和记叙上来了。

二、写引起汉堡港变奏中的几个主要事件。(文章的主体,故事的经过)(从“故事却要从三月说起。”到“为我们祖国争得了荣誉。”)

   1、接货(事件之一)(从“故事却要从三月说起。”到“这盘特殊的‘棋’奕了几百次”)

    贝汉廷向港口代理提供配载图,介绍配载方案,使得轻视中国人的港口代理“被科学说服了”,他不得不“转变”态度。通过这一场特殊的争论,汉川号才争得装载贵重的成套设备的任务。

    代理不让汉川号装运成套设备的理由是什么? 为什么看了配载图以后他改变了想法?

    理由: 一是这套设备很“贵重”,怕汉川号万一“损坏”或“漏运”都会带来严重的损失;二是这套设备“极不规则”很多都是超长、超高、超重件;三是“惯例”,贵重的成套设备都是交给工效最高的德国船运的。一句话,代理不相信中国人能运这套设备。这也不难理解,经过十年动乱,中国人的形象被扭曲,国际上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议论。但是,当代理看了汉川号的配载图,他被说服了,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一张图纸怎么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呢? 原来,这不是一张普通的配载图,这是船长、政委、大副和船上所有技术力量二十七个不眠之夜的结晶: 货物“一件件”量过,经过“反复”的核算和排列,求出了“最合理”的配载方案。配载图是深入细致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花朵,它凝结着汉川号船员的爱国主义的心血。科学和智慧将代理说服了。

   2、装货(事件之二)(从“代理不知道”到“不,不,请按配载图!”)

    贝汉廷自信配载图,严格要求按配载方案装货,出了问题时又动员全船技术力量修正部分配载,出色完成任务,使得自作主张的一号工头吉亚特在事实面前认输,不得不“转变”态度。通过一次较量,汉川号装载贵重的成套设备才获得成功。

    为什么看不起中国的吉亚特,后来对中国人“客气得不得了”?

    吉亚特是个有“几十年工龄”的装货能手,“极有本事”,汉川号的大副根本指挥不动他,连贝汉廷的劝阻也“满不在乎”,而且还扬言“我从来没有被动过”。经验是宝贵的,但迷信自己的经验,忽视科学的指导意义,那就要受惩罚了。一个大件放不下去,“骄傲的工头可卡壳啦”,他急得“满头大汗”去找贝汉廷,最后依靠集体的智慧解决了问题。事实教育了吉亚特,迷信自己,固步自封,不尊重科学真理,不尊重客观规律是不行的。他佩服中国海员了,甚至说: “太奇妙了,这些货简直是按你们船舱的尺码定做的。”从此,他对中国人“客气得不得了”。

   3、绑货(事件之三)(从“货装妥了。”到“为我们的祖国争得了荣誉。”)

    汉川号决定自己绑扎,船员们艰苦奋战,贝汉廷对绑扎的要求比验货师“更严格”,使“再三吓唬”人的验货师“再也找不出毛病”,他的态度也只好转变过来。通过一场艰苦奋战,汉川号终于胜利完成绑货任务。

    为什么德国有经验的老水手都绑不好的货,而多数是新手的汉川号水手却绑好了,连德国验货师都心悦诚服,五体投地?

    首先靠辛勤、艰苦的劳动。你看,“手勒肿了,不哼一声;人累瘦了,不肯休息;一个年青的水手磕掉了门牙也在所不惜。”这就是说,奇迹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靠耍小聪明侥幸得来的,而是靠汗水和心血浇灌而成的。

    其次靠高度的爱国主义自觉。自己绑扎,不仅可以为国家节约几万马克的外汇,有利于四个现代化的建设,而且能锤炼新一代海员,培养和造就人才。更重要的是: 他们深信外国人能干的,咱们中国人也能干。这种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思想,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他们创造了奇谈,以致连那些看不起中国人的外国人也刮目相看了。

    正是这样的精神,这样的热情,这样的态度,才出色的完成了装货、绑货的任务,才“引起了汉堡港的改变节奏”,“为我们的祖国争得了荣誉。”文章至此,对第二部分作了归结,同时也点明了题意。第二部分所写的三个事件突出的是一个“变”字。

三、写汉堡港变奏的热烈场面,赞美引起变奏的汉川号船长贝汉廷。( 文章的末尾,故事的结局)(最后三个自然段)

    在故事倒叙完毕之后,这末尾再次呼应前文,从时间上重又回到四月的那个“星期天”,再现那“变奏”的动人情景,写人们对汉川号的热烈赞美。文章对汉堡港“轰动”的描写,恰恰又是对汉川号获得巨大成功的有力衬托。

    文章结尾,再次写到“引起轰动的汉川号船长贝汉廷”。文中“躲着”的举动,“笑着”的答话,“挥挥手”的神态,虽是淡淡之笔,却进一步刻画出一个谦虚谨慎,脚踏实地,品质、才干都出类拔萃的高大形象,他就是“一个海员、一个水手、一个船长”祖国忠实的儿子贝汉廷。多好的船长贝汉廷! 人们不禁要从心底发出呼喊: 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四化”需要千千万万个贝汉廷。

    柯岩同志是作家,也是诗人,象《船长》这样的报告文学,作者正是怀着诗人的高尚的激情,运用诗一般精美的语言写出来的。这里的主人公,首先是生活真实的贝汉廷,同时又是艺术真实的贝汉廷,所以才如此令人感动,给人力量。

 

                             第 二 课 时

 

小结:

一、构思精巧,层层衬托。

    从事件来说,课文写的是以贝汉廷为首的汉川号在汉堡港装船的过程。集中写了这过程中的三个突出事件,即“接货”、“装货”、“绑货”。三件事的写法都是先抑后扬,每次都是以德国人的倨傲为起始,再以他们的“转变”、钦服而告终,因而曲折有致。

    从时间来说,课文写的是汉川号出色完成高难度装船任务之后,引起汉堡港空前轰动的那个“星期天”,而这一天之中的事却巧妙地拆开来写在一头一尾,把一个真实动人的故事用倒叙夹在中间,以此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文似看山喜不平”,平铺直叙,单调板滞是记叙文之一大忌;本文这种精巧安排却不然,它波澜起伏,摇曳多姿,充分显示了作品构思的精巧。

    同样,作品为了突出表现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采用的衬托手法也不是单一的,而是有正有反,有先有后的多层次相衬。先写汉堡港的“按部就班”,为写它后来的突然“变奏”作了反衬;先写汉堡港的“变奏”为后来倒叙汉川号的成功作了烘托;倒叙中,先写港口代理或工头、验货师的倨傲、自恃,为后来写他们的钦佩作了反衬;又为汉川号的威力作了反衬;而汉堡港的变奏,汉川号的威力,又集中地从反面、正面有力地衬托了主人公贝汉廷的胆识和才干。

二、采用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多种叙述方法。

    写故事的经过,倒叙;港口代理为什么不给汉川号装货的内心想法,贝汉廷一定要装货的内心想法,插叙;配载图是如何绘制成的,补叙。

三、详略适当,有助于中心的表达。

    介绍汉堡港的固有节奏,为的是引出对它的变奏的叙写,因而前者略,后者详;介绍配载图时,为的是用科学的解释说服港口代理,同时显示它的精确性和出色程度,因而详写配载图本身的特点,略写绘制经过;“装货”的过程中,为的是表现我配载方案的科学合理,同时显示贝汉廷的胆识和才干,因而详写一号工头吉亚特态度的转变,以此作为反衬,不写我海员如何艰苦装货,我技术力量解决吉亚特“卡壳”难题也只略提一句;与此相反,绑货的过程中,详写我海员艰苦工作的表现,验货师的态度转变只是略写。

四、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运用了比喻、设问、拟人、反复等,语言质朴、精美、形象、生动,既显示政论性的特点,又极富于文学色彩。其中,比喻用得多而好。譬如: 用“成熟的乐队演奏熟悉的乐曲”比喻汉堡港忙碌而有条不紊的工作;用“汉堡港的变奏”比喻汉川号在汉堡港引起的轰动;用“这盘特殊的‘棋’奕了几百次”,比喻汉川号设计配载图时的艰苦劳动和周密思考;用“着迷的观众围在舞台四周对心爱的艺术家喝彩”,比喻各国海员参观汉川号时的热烈赞叹。

 

作业 :

[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4845.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