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朵玫瑰代表什么意思】2、杂 文 二 篇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2-0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二、杂 文 二 篇

                      鲁  迅

                  文 学 和 出 汗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

   2、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认清资产阶级“人性论”的虚伪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驳论的方法。

   2、难点: 对文中锋利、精练的语言的理解。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

 

                  第 一 课 时

 

背景简介:

    本文是鲁迅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批判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论”的一篇重要的杂文。它写于1927年底,当时国内政治斗争很激烈。在文化战线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得到广泛传播,左翼文艺运动在逐渐兴起。新的革命形势使国民党反动派惶恐不安,他们一方面挥舞屠刀加紧镇压,一方面纠集形形色色的反动文人,对左翼文艺运动发动猖狂反扑。这期间,“新月派”中一伙买办资产阶级文人,如胡适、陈西滢、梁实秋之流,便成了对左翼文艺运动实行反革命“围剿”的急先锋。梁实秋曾留学美国,回国后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他打着文艺批判的幌子,系统地宣扬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论”,鼓吹文学应写“普遍的”“永久不变的人性”,提出了“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标准”,妄图用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论”来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否认阶级和阶级斗争,否定文学的阶级性,从而达到扼杀新生的革命文学的目的。

    这时鲁迅正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梁实秋宣扬的“人性论”刚刚一出笼,鲁迅当即予以迎头痛击,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法,陆续写出了《文学和出汗》、《“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战斗性极强的杂文。

 

    人性论: 一种主张人具有的天生的、固定不变的共同本性的观点。由于它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性,掩盖了阶级斗争的现实。

 

解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章以“出汗”这种常见的生理现象为比喻,通俗而生动地论证了文学的阶级性。标题把“文学”和“出汗”连在一起,幽默含蓄,发人深思,富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所以本文题目实指文学的阶级性。驳论中所用的主要论据就是“香汗”和“臭汗”的问题,题目准确地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 概述论敌的论点和论据。( 1自然段)

    文章开门见山,用一句话端出了梁实秋等人的谬论。其谬论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其二倘不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就都要被消灭。论据是英国莎士比亚等人作品流传的情况。

    既然是梁实秋的论点和论据,为什么不用引号? 鲁迅用自己的话,把梁实秋文章的意思概括出来,避免了直接引用原文的繁复,显得言简意赅,而且突出了论敌的论点和论据,使读者一目了然。

    “上海的教授”含有讽刺意味,因为既是“教授”竟又胡说八道。这里既实指梁实秋,又是泛指,因为鼓吹“人性论”的不是梁实秋一个人, 他实际上代表了为国民党效劳的买办资产阶级文人。末尾用“云”表示了作者对这些谬论的轻蔑。

第二部分: 批驳论敌的论点和论据。( 2--7)

    根据文章批驳的不同角度,这一部分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批驳论据入手,驳斥“文学倘不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就都要被消灭”的荒谬性。(2--3)

    论据是论点的基础,论据驳倒了论点便不成立了。

    文章批驳梁实秋论据的自相矛盾之处。第一句“糊涂”二字明确了鲁迅对这种论调彻底否定的态度,前面冠以程度副词“越”表明了憎恶感情,对这种谬论表示了极大的轻蔑和嘲讽。第二句用退一步的说法,承认“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这一事实,“但竟没有”一转指出把它完全归咎于“因为不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就完全违背了历史上客观存在的文学现象,否定了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学艺术的阶级性,讽刺了对方论据的荒谬性。按照常理,英国先前的许多文学作品“既已消灭”,梁实秋现在又从哪里看见它们写的“不是永远不变的人性”呢? 既然无从看见,怎么又能如此武断地断定呢?

    为了进一步地驳斥梁实秋的论据,文章按梁实秋的逻辑,从他论据中的“流传”一词生发开来,引申出“只要流传的便是好文学,只要消灭的便是坏文学”的观点,拿来与“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的反动观点比较。并辛辣地讽刺了梁实秋,驳斥了他的不能作为论据的论据。“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的文学论欤? ”是个反问句,揭露了梁实秋在文学上鼓吹“人性论”的反动实质。这一句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以讽刺的口吻,用委婉曲折的反问,揭露梁实秋之流作为反动统治阶级帮凶的无耻行径。

 

                        第 二 课 时

 

    第二层,直接批驳“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的荒谬性。(4--7)

    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批驳。

    其一,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人性不能永远不变。

    文章运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通过假言推理和归纳推理两种形式,都能得出“人性不能永远不变”的结论。那么,文学又何从去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呢? 因此,这一段末尾说“要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实在难哪”,十分幽默地嘲笑了“人性论”者,也有力地证明了梁实秋等人所谓“永远不变的人性”根本就不存在,“要写永远不变的人性”也根本不可能。

    其二,从社会生活的现实说明没有超阶级的人性。

    文章以人们出汗为例,论证人和文学的阶级性,批判“人性论”。“出汗”是人们都有的一种常见生理现象,“该可以算得较为‘永远不变的人性’了”。这是退一步的说法,实际上是欲擒故纵。再用“然而”一转,立即给予有力的驳斥,虽同样是出汗,可是“‘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这就十分形象地揭示出了人的阶级性。连出汗尚且有香、臭之分,那么思想就更有阶级之别了。因此事实表明: “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接着用一设问句实质上是既否定了梁实秋等人的文学观,又指明文学发展的方向,文学应该歌颂谁,为谁服务的问题。最后以一假设复句进一步强调了文学的阶级性,指出了梁实秋等人拥护的地主资产阶级文学灭亡的必然性。

    其三,从英国文学的发展的史实表明文学作品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文章通过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的巨大变化说理,实际上是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方法,使对方原形毕露。又一次揭穿了“不变”的谎言。

    是“香汗”文学的命长,还是“臭汗”文学的命长? 从发展的趋势看,描写“臭汗”当然要比描写“香汗”的文学命长,这是文学发展的规律。但鲁迅故意含蓄而幽默地说: “现存似乎还在不可知之数。”实际上结论已很明确,是可知之数。这暗示出: 只有无产阶级文学才有光辉的前途,资产阶级文学则已到了衰亡的境地了。从而有力地驳斥了梁实秋说的只有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才会久长的谬论。

    归纳起来,上述三方面集中到一点,就是: 人的阶级性,决定了文学的阶级性;社会历史的演变发展,决定了文学的时代性。因此,梁实秋等人鼓吹的“人性论”,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荒谬言论,玩弄一套诡辨的权术而已。

第三部分: 揭露梁实秋等人宣扬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的嘴脸。( 揭露论敌的真面目) (8自然段)

    第一句直接把“道士”与“批评家”,“论道”与“论文”同时并论,证明二者如出一辙,本质一样: 恐吓人民,绞杀革命。第二句反语,讽刺梁实秋等人的立场是不会改变的,因为这也是他们顽固的阶级性的反映。

 

小结:

 

一、贯穿通篇的鲜明、正确的观点。

    贯穿通篇论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的观点。第三自然段,作者用鲜明的阶级观点指出了梁实秋的“文学论”与反动的“历史论”在本质上是一脉相通的。第六、七自然段,作者用阶级观点分析了出“香汗”的小姐和出“臭汗”的工人的阶级性是不同的,指出了同是英国文学,存在着写“香汗”的为太太小姐们服务的文学,也存在着写“臭汗”的暴露资本主义社会反映工人的生活和要求的文学。第八自然段,作者用阶级分析法指明了文人走狗的阶级本性。

二、本文的论证方法。

    首先摆出论敌的论点和论据,然后用反驳论证的方法,指出其论点与论据之间的矛盾。驳倒了梁实秋持论的论据,其论点就失去了根基,不攻自破。接着作者回转笔锋作正面阐述,提出了和梁实秋针锋相对的论点和论据,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批判资产阶级的人性论,从而把“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的荒谬论点驳倒。

三、用反问、反语的方式提出论点。

    第三自然段结尾,作者的论点是: 反动的历史论同反动的文学论本质上是一致的,作者用“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的文学论欤? ”的反问句表达,增强了冷嘲热讽的效果。第五自然段,作者论点是: 要写永远不变的人性,是不可能的。作者故意用了“如果生物真会进化,人性就不能永久不变。”和“恐怕未来的人也未必会明白。”的假设句来表达,增强了文章的讽刺作用。

第六自然段,作者的论点是: 要做长留世上的文学,应描写工人的现实生活,反映广大人民的要求。作者故意用反语“不知道倘要做长留世上的文字,要充长留世上的文学家,是描写香汗好呢,还是描写臭汗好? ”第七自然段,作者的论点 是: 有“臭汗气”的文学“命长”。却故意用反语: “那一种的命长,现在似乎还在不可知之数。”

 

△反问: 又称反诘,这种方式可以更强烈的表示肯定,激发读者的感情。△运用反语,则可以在冷嘲热讽之中使论敌理屈词穷。

△杂文: 一种文艺性的论文。它具有论说的性质,又具有文艺的特点,文章短小、活泼、锋利而隽永,是一种战斗性很强的文体。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能够直接而迅速地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文化动态以至政治事件作出深刻的评论,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阐明其深刻意义,起到教育的作用。常见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等都属于杂文的范畴。

    杂文是鲁迅进行思想斗争的最锐利的武器,他的杂文是文学与政论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对现代文学的宝贵贡献。

 

                              第 三 课 时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结构谨严、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

   2、学习鲁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

   2、难点: 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

 

背景简介:

    “九·一八”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国土日益沦丧。国民党反动政府于1934年派亲日分子黄郛乞求和平,遭到日本公使有吉明的拒绝。日军深入华北。

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观点,鲁迅先生特特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三周年以后的一星期,发表本文,指出: 中国有充满自信力的人存在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内容简介:

    这篇杂文就当时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提出义正辞严的批判,既猛烈抨击了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又热情歌颂了在斗争中英勇的中国人民,对中国前途充满了信心。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 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1--2)

    开篇以似乎确凿的事实为据,用一句话指出了三个阶段中“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态度:1、盲目骄傲,夜郎自大。(“总”含有“一向”的意思)2、盲目崇拜,借助外援。(“只”含有“唯一”的意思) 3、今不如昔,祈求鬼神。(“一味”含有“死心踏地”的意思)把这三者联贯起来,其态度是: 由自夸到崇洋,再到自欺欺人、虚无渺茫。因此有人“慨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是论敌的论点。( 这是报刊上先后宣扬过的三件“事实”,都不过是“公开”的、表面的东西,并不能反映社会的本质和主流 )用了三个事实来反复强调和肯定,即事实已铸成铁案。

第二部分: 驳斥论敌的论点和论据。(3--8)

    根据批驳的对象不同,分两层。

    第一层,针对对方的三个论据,运用层层剥茧的方法,指出其虚伪性和欺骗性,抨击其卖国行径。(3--5)

    “他信力”、“自欺力”这是作者在本文里特地造的两个新词,用“自”和“他”,“信”和“欺”两对反义词衍义造成的。这是一种修辞手法,这两个新造的词和原词“自信力”一对照,就显出极其深刻的讽刺意义。

    二自然段“有人”是指梁实秋等文人,针对对方三个论据一一批驳。文章用两个假设复句,第一个假设复句,“自信”早已失掉,第二个假设复句,是退一步讲,接着指出失掉“他信力”后可能寻找一条“新生路”,那就是相信自己,“但”字一转,“不幸”得很,走上了一条可怕的路,即求神拜佛、虚无漂渺、精神麻醉的路。这就是上层统治者自欺欺人,以掩盖他们乞求于帝国主义镇压革命的罪恶目的。因此,文中“中国人”究竟是谁,就不言而喻了。

    这里加着重号的句子,是反动政府“书报检查处”删去的文字,它揭露了上层统治者大搞求神拜佛来掩盖自己投降卖国真面目的反动实质。

    第五自然段从正面立论,这是三、四自然段所揭露的逻辑结论。既失掉“自信力”又失掉“他信力”走上自我麻醉的道路,就是“发展自欺力”的表现,这一语道破了反动派自欺欺人的实质。

    第二层,正面歌颂我国有史以来前仆后继战斗着的中国人民,揭露反动派凶残毒辣的行径,驳斥论敌的论点。(6--8)

    第六自然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明确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先承接上文,对“自欺”作了历史说明,指出“自欺”是反动派的老货色,从古就有,于今更甚。“笼罩了一切”说明“自欺”在当时国民党上层社会泛滥的严重性。

    这里的“中国人”与上文的“中国人”内涵迥然不同,上文指国民党反动派一小撮民族败类;这里指富有反抗精神的中国人民。

    哪些人是“中国的脊梁”? 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

    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

    除历史人物外当今的英雄更多,斗争更伟大。鲁迅先生在赞美革命者具有坚定的信仰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的同时,怒不可遏地揭露了敌人“摧残”、“抹杀”革命者的罪行。最后鲁迅先生郑重宣告: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直斥“有人”的无耻谰言。观点十分鲜明,感情十分强烈。

    在这一层中,鲁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对“中国人”作了阶级分析,热情赞扬了作为“中国的脊梁”的“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第三部分: 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 9自然段)

    这一部分,鲁迅号召广大中国人民必须擦亮眼睛,剥去敌人的伪装,彻底粉碎反革命的阴谋活动。同时指出“状元宰相”与“地底下”的地位不同、立场不同、对待革命的态度也不同。“状元宰相”是为一小撮上层统治阶级搞摇旗呐喊的,“地底下”是指中国人的真正代表及其正在奋斗的光辉业绩。这里运用了比喻,含义是: 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的文章是荒谬的,不足为据的,要自己亲自到被压在下面的另一个世界里去观察。

 

小结:

    两篇杂文的比较:

 

批驳层次

《文学和出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揭示谬论

先揭示谬论论点     

先揭示谬论的论据,再揭示谬论的论点

 

       

再揭示谬论论据     

                                  

 

初步批驳

用批驳谬论论据的方法

用批驳谬论论证的方法             

 

深入批驳

用直接批驳法摆事

用间接批驳法摆事实论证与谬论相

 

       

实批驳谬论的论点   

对立的观点                       

 

结  语

从揭露迁入的角度总结

从教育人民的角度总结             

 

    相同点:                                                          

   1、两篇杂文都是单刀直入,首先端出论敌的论点和论据,而后针对论据进行批驳,以摧毁论敌立论的基础;再抓住论敌问题的实质,予以无情抨击。( “人性论”、“自信力”)

   2、两篇杂文都是用“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方法来战胜论敌的,即抓住对方逻辑地的矛盾乘虚而入,一击致敌于死命。

   3、两篇杂文在论证的过程中,理论与事实有机结合,说理透辟,判断准确,事实确凿,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作业 :

    1、[思考和练习] 第四题、第五题。

2、作文:《由脊梁而引起的思索》。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4851.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