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PPT|《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构美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1-2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一)两起两收的对称美

纵览全篇,首先会感到行文布局谋篇的对称美,。全文共计五个自然段,根据事件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二自然段为第一层(略写),第三自然段为第二层(详写),四五自然段为第三层(略写),整体呈现“二一二”的结构布局。第一自然段写“攻”:秦晋联合,大军围郑,来势汹汹,锐不可挡;郑国岌岌可危,朝夕难保。第二自然段述“守”:国难当头,命悬一线,郑国君臣惊慌失措,一筹莫展,烛之武临危受命,勇赴国难。这两个自然段分别从矛盾冲突的双方入手,写“攻”述“守”,秦晋联合而郑国孤危。中间一段是全文主脑部分,详叙烛之武游说秦伯、离间秦晋,晓之以弊,诱之以利,娓娓道来,步步进逼,说得秦伯心悦诚服,从而改弦易辙。末尾两段分别从秦晋双方落笔,先写秦方背晋盟郑,班师回朝;再写晋方审时度势,因孤立无援只好撤兵后退。前面是秦晋联合而郑国孤危,结尾是秦晋背约,秦郑结盟而孤立晋国。两段起,两段收,首尾简洁,中间饱满,呼应对称,精警圆美。

(二)离合变幻的对称美

秦晋联盟,貌合神离,松散虚幻,缺乏坚实的结盟基础和统一的指挥调度,这从第一自然段的简洁叙事可以看得出来。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二者全属晋郑宿怨而与秦无关,秦军不过是作为盟友援军被牵扯进来,为秦晋所用而已。“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围攻郑国,秦晋驻军又分列两处,且相距遥远。从空间上来讲,这也就为下文烛之武的离间秦晋及秦郑的秘密接触不易为晋人及时掌握提供了可能,也从侧面说明秦晋围郑缺乏周密的军事部署和统一的指挥调度,很有可能是利令智昏,各有所图。至于主体部分写到烛之武离间成功更是证明了秦晋结盟的脆弱松散,不堪一击。相反,郑国君臣内部力量的整合配置就大不相同。当强敌压境,国势孤危之时,势单力薄的郑国虽然有内部矛盾(烛之武的英雄末路、壮志未酬与郑伯的有眼无珠、埋没人才之间的冲突),但君臣之间却能够捐弃前嫌,团结协力,同仇敌忾,共赴国难,这种“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的凝聚力是强大秦晋所缺乏的。强国结盟的貌合神离、脆弱松散与郑国内部君臣的同心协力、一致对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正是在这种对比冲突中,文章更有力地凸现了主人公烛之武的超群才干和惊世智慧。

(三)不露痕迹这对应美

全文的情节结构可以说是里应外合,前呼后应,一线贯穿,层次井然,叙事张驰有度,圆美隽逸。首段埋设伏线,伏线有二,一是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二是两军阵列态势:“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从原因上讲,秦晋围郑,以晋为主,秦为辅,且与秦无关,秦国完全没有必要死心踏地增援晋国。这就为烛之武的巧言离间提供了可乘之机,也为郑人化敌为友,争取秦国准备了先决条件。而秦晋驻军分列两处,缺乏周密部署和统一指挥,这既为烛之武的离间秦晋和秦郑的暗中勾通提供了便利,因而也就使郑国的计划有了成功的可能性。

有了以上铺陈,文章自然地进入主干部分,“说辞为一篇之主”,这段说辞分四层展开。首先,指出“亡郑”只能“陪邻”,即扩张晋的势力范围,而于秦无益,因为秦郑之间隔着一个晋国,即使灭了郑,秦国也不可能跨越晋国而将郑国纳入自己的版图。这种态势,一经点明,秦人是不可能不折服的。那么,反之又如何呢?所以第二层便反说,指明若舍郑不攻,秦国向东发展,反而有了一个补给军粮的通道,于秦无害而实惠,这一点对地处偏僻西隅而又时时也在图谋向东扩展的秦国来说,无疑极具诱惑力,自然也易于为秦君所接受。但作为说客,烛之武不能不估计到另外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晋独占郑的同时,许秦以割让晋国西部部分土地作为交换条件,以换取秦国的支持,因此,第三层便引晋背秦约为例,说明晋背信弃义,朝令夕改,不可信任,彻底破除秦对传统盟国晋的幻想。至此,利害得失已说得十分明确了,但烛之武犹嫌不足,再推进一层,指出亡郑的结果不只是“陪邻”,更主要的是,晋国强大以后,贪欲更大,向东亡郑之后,势必向西扩张,因而“阙秦”便势所必然。四层意思,三层言害,一层言利,语语在理,句句动心,尤其是说晋不可信任和肆其西封势必阙秦两层,令人毛骨悚然,不能不使秦穆公为之震动,有拔云见日之感了。

烛之武的游说终于收到地预期的效果,“秦伯说(悦),与郑人盟。”不只如此,还留下将士为郑镇守,以防备晋军入侵,自己则率军回国。晋人见秦人背约,大势已去。尽管心中愤愤然,但多方权衡之后,也不得不撤兵。

由上可知,开篇的两处伏笔,实际上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事态的发展,烛之武的说辞,乃至最后的结局,无一不为这伏笔所牵制/。文章正是在这种若隐若现的伏线贯穿下,将事件记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针密线合,天衣无缝。

(四)三抑三扬的情节美

《烛之武退秦师》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可是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总体来说,其情节结构可以概括为“三抑三扬的情节美”。

开篇写秦晋联合,攻城占地,直逼郑都,大有来势凶猛,锐不可挡之势,郑国势单力薄,岌岌可危,朝不保夕,读者自然会为郑国命悬一线而捏一把冷汗(抑)。第二自然段写佚之狐慧眼识英雄,关键时刻荐举烛之武出使秦军,“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简简单单的十四个字,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烛之武是一个可以解民于水火,救国于倒悬的乱世奇才。“必”,一定,势必之意,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深刻了解和对其智慧才干的坚信不疑。读到这里,我们又感觉到郑国安危系于一人,万民生死系于一行的些许希望(扬)。这是一抑一扬。

烛之武应召进见郑君,却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七十老朽,屈居“圉正”(相当于弼马温之类的官职),英雄末路,壮志未酬,自然免不了牢骚满腹,自责自怨。他是临阵退却还是义无反顾?读者不禁又为他,更为郑国的命运担心(抑),及至郑伯反躬自省、自责致歉进而晓喻大义、点明利害时,这份诚恳自责,这番透彻分析给烛之武以极大的思想触动,他终于顾全大局,勇担重任,我们心神为之一震,郑国或许有救(扬)?这是二抑二扬。

文章结尾写子犯建议晋文公击秦,在这个秦背晋约援助郑国的敏感时刻,这种原本就不牢实的盟国关系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潜在危险。读之令人心神倍感紧张,似乎“山雨欲来风满楼”(抑),可是晋文公一翻“不仁、不知、不武”的理性分析和清醒判断果断地拒绝了子犯的建议,并最终撤军后退,这又让我们心神舒缓,紧张化为轻松(扬)。这是三抑三扬。

综上所述,《烛之武退秦师》的叙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张驰有度,曲折多变,这也是其情节吸引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沙市雅礼中学 徐昌才410007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4731.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