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说课稿]《拿来主义》创新...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0-2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重庆市渝北中学 刘祖平 段成素

教学目标 :

1、领会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学习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学习课文1——7段

教学步骤 :

多媒体展示排除法解题思路:

或a或b或c或d

非a

非b

非c

———————

所以d

问题1: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那么只要找出依据,否定其它所有的选项就行了——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排除法。快速阅读《拿来主义》1——7段,把作者提供的所有“选项”一一找出来。

明确:①闭关主义 ②送去主义 ③听凭送来 ④自己来拿。

问题2:那么,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否定它的?

明确:“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就是“闭关主义”。作者用“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予以否定。

问题3:“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

明确:有。“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问题4:这是例证法。那么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明确::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问题5:“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明确: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问题6: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明确: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

问题7:模仿多媒体展示的排除法,归纳1——7段的论证思路。

明确:或闭关主义,或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自己来拿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

所以,要自己来拿

问题8: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

明确:论证为什么要“拿来”。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学习课文8——9段

教学步骤 :

(一)问题1:8——9段论证“怎样‘拿来’”。其中,“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⑴“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遗产。⑵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①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 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 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 ④拿来主义占有,挑选

问题2:联系“大宅子”这个比喻,说说前三种态度和方法究竟分别是什么意思。

明确:前三种态度和方法的意思分别是: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

问题3:第9段借助一系列生动贴切的比喻,对“拿来主义占有,挑选”的态度和方法做了形象的阐述。用平实的语言,该怎么表达?

明确:有害无益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灯”“烟枪”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问题4:拿来主义究竟怎么“占有,挑选”?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问题5:模仿归纳1——7段论证思路的方法,归纳8——9段的论证思路。

明确:或逃避主义,或虚无主义,或投降主义,或批判继承

逃避主义是孱头

虚无主义是昏蛋

投降主义更是废物

————————————————

所以,对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

(二)练习:

话题: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要求: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谈谈你对上述话题的看法。

【后记】

排除法,实际上是形式逻辑中的选言证明,即通过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而间接证明论题的方法。这种证明的步骤是:将论证的论题作为有关问题全部可能成立的几种假定之一,即作为选言推理前提的一个选言肢,然后找出依据,否定除论题以外的其它选言肢,从而确定论题的真实性。这样分析《拿来主义》的论证思路,应该说是一种创新。但限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我在教学中换了个学生熟悉的说法,从而使问题变得比较简单、容易,而善于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无疑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


(注:与本教案相应的论文已发表在1994.1《重庆教育》)


作者邮箱:

[1]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3727.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