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品牌排行榜前十名|项链..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0-2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莫泊桑
教学目标 
1、故事情节的梳理
2、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设计
通过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明确文体阅读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把培养形成的阅读能力有效地转化为写作能力
教学时数
一节课
一、新课导入  
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从前有个流浪汉叫苏比,整天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那一年的冬天特别寒冷,对于他来讲,监狱也许是他最好也是唯一的避难所,于是苏比想尽一切办法去争取坐牢的资格,他先后偷过东西、打过人、打碎过商店橱窗的玻璃、调戏过妇女、在街上大吵大闹,但每次各个都不能如愿被抓。无奈之下,他来到一座教堂前,倚在铁栏杆上,静静地聆听着教堂里传来的《圣经》悠扬的声音,他幡然醒悟,决定重新做人,这时……两个警察却以妨碍治安的罪名把他送进监狱。
这个结局大家想到了吗? 想被抓总是不被抓,想改过自新却反而被投进监狱,真是出乎意料,但这却又是合乎情理的。我们把这种结局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写作手法,称之为欧•亨利手法。
通过预习,有没有发现,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小说《项链》的结局也是运用了这种手法。
二、课堂分析
(一)故事情节
1、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这篇小说的结局,好吗?
明确:佛来思节夫人点明玛蒂尔德所借的钻石项链是假的。
2、这个结局,出乎大家意料吗?
① 先回忆一下,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② 一起来看看这篇小说的情节是怎样一步步向前推进的? 试着给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结合幻灯片进行讲解)
明确:结局实属意料之外,起到强烈的效果。
3、这个结局,合乎情理吗? 
引导:前文有三处暗示:
①借项链:大方
②赔项链:不配套
③还项链:比在意
明确:有了这些铺垫,出现这样的结局是合乎情理的总结:文似看山不喜平,波澜起伏的情节比平铺直叙更能吸引人,但情节的设置
也应合乎事理,不能脱离实际,生编硬造。因此,我们大家写作时,一定要遵循四字真言:合乎情理。
(二)人物形象
1、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它内在的原因。玛蒂尔德的悲剧是她的内在性格造成的。在这场关于项链的风波中,玛蒂尔德的什么性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明确:虚荣心
2、文中有哪些表现?
明确:通过梦想和现实的矛盾展现出来的
幻灯片:吃、住(抓住这两点来分析,其余只须提及)
3、虚荣心的讨论
① 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好,有不满的情绪、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追求,允不允许? 有没有错? 也就是说,人有点虚荣心,可不可以呢?(大家讨论)
② 那我们是否就认同玛蒂尔德的做法呢?
抓住细节进行分析:
a、跳完舞之后,四个“陶醉”:狂热兴奋、欣喜若狂、忘乎所以
b、劳动之余仍在回想:十年的艰辛仍没能使她忘掉那幸福美妙的时刻
明确:虚荣心深入血液和骨髓,并主导着她的思想和行动。
4、总结:我们每个人都有虚荣心,人有虚荣心并不一定是坏事,相反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个人上进心的表现。但凡事皆有度,超过合理的度,事情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玛蒂尔德正是因为虚荣心太强,才会有不幸的结局。蒂尔德这样一个有着极度虚荣心的女人,我们当然要持批判的态度。但是,我们是否就把她一棍子打死呢? 我相信我们的同学都是善良的,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那颗善良的心试着去发现玛蒂尔德的优点,好吗?
明确:① 面对突如其来的不幸,她的表现如何?
显出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主意,偿还债务——————坚强
② 项链丢了,不拖、不逃、不赖、从未想过弄虚作假
在负债累累的情况下,没有丧失自我,搞歪门邪道,而是努力地挣钱,来偿还债务——————————————————诚实
③ 项链丢后十年中的所作所为——————————————勤劳
总结:俗语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物形象是丰富的、复杂的、多变的,不可能是坏人就绝无一点优点,是好人就绝无一点缺点。所以我们在写作时,一定要切合生活实际,不要把人物描写片面化,让人对文章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三)情节与人物的关系
这节课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和对人物形象的讨论,我们不难发现:
在玛蒂尔德强烈的虚荣心,也就是人物性格的推动下,故事情节有开端到发展到高潮结局,一步步向前发展;反过来,在以“项链”为线索的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人物性格也逐渐被展现并完善,让玛蒂尔德的形象更加丰满。
(四)练习
以“如果项链没有丢”为题写一篇随笔或给小说续写一个结尾

[1]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3726.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