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高二政治教案 2014-08-2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政治教案】

一、人的认识论从何而来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探究提示:(1)同学们可以谈出自己对“实践”概念的感性认识,不必苛求准确,如实践就是人们做事情,譬如农民种田、工人做工、教师教学、演员表演、科学家做实验等。但这里提前告诉同学们,实践是指人们认识活动以外的活动。
             (2)①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具有本质区别。②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利己主义”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③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 
3.实践的基本形式。
  教材“专家点评”阐述了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之一,理解这一内容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要明确实践的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它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实践的形式更加复杂。
    第二,“基本”不是“全部”,人们难以穷尽实践的所有形式,这里只研究实践的“基本”形式,即上述三种。这三种基本形式只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三,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为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其他社会关系,生产实践也是人们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所以,不能把三种基本形式并列起来。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课堂探究:(1)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是如何揭开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想一想,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探究提示:(1)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通过“品尝”揭开的,这启示我们,对万事万物,我们只有勇于去“尝试”“做一做”“试一试”,才能获得对它的认识。
              (2)敢于“品尝西红柿”,敢于“吃螃蟹”,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
    教材中引用了毛泽东同志的两句名言.以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一认识来源于实践。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1234567
    教材此处的“相关链接”栏目告诉我们两点: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44)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告诉我。们(    )   
a、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b、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c、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               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   
  答案:a    解析:“亲口吃一吃”说明只有接触客观事物,才能得出正确认识,直接选a项。b、c项本身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课堂探究: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想一一想,古代的天文学、力学和数学都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探究提示: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的需要,尤其是生产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农业发展需要知“农时”,力学的发展是由于制作生产工具的需要(如水车),数学的发展则是计数的需要,如丈量土地促进了几何学的产生和发展,此方面的古籍如《周髀算经》和明代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此,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口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4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科学技术在实验室不如在实践中发展快
c、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d、发展科学有功的主要不是知识分子,而是人民群众
答案:a  解析:“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恰恰说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故选a项。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课堂探究:(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以上说法的理解。
              (2)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
  探究提示:(1)庄子在这里陷入了不可知论,认为找不到一个标准判断是非。
             (2)是非是能够说清楚的,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判断是非的标准也看事,实看实践的结果。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深入探究是非或真理的标准问题。1234567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此,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标准。
    (2)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3)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此时,我们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一个结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教材此处引用的恩格斯、列宁的名言,也正阐述了这一道理。
    教材“相关链接”引用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论证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今天,我们之所以说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是真理,就是因为它经过了勒维烈科学实验(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的证明。这一栏目再次以实例强调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道理,同时激发我们努力学习,将来检验和证实一系列科学假说。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课堂探究:这位归国博士为什么要来到草原?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探究提示:这位归国博士来到草原,就是为了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改变草原的面貌,造福于草原人民。这启示我们,知识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所谓学以致用,也正是强调这一道理。
    教材引用毛泽东和陆游的名言论证了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在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问题上,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正确的态度。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束之高阁,或空谈一阵,并不实行,这是错误的行为。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态度。
  教材“相关链接”提供的故事告诉我们,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应该表示为:行——知——行或实践——认识——实践(包括创新),这一公式从实践出发,又落脚于实践和创新,表明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道理。
    课堂练习:
l、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段话说明(    )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    1234567
  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   
  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认识去实践   
    答案:c   解析:这种理论没有意义的原因在于“柬之高阁,并不实行”。即不以实践为目的,故选c项,a、b、d三项本身错误。   
    2.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比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意义更加重要,更加伟大。这主要是因为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    )   
    a、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才能使认识得到检验   
    c、才能使认识得到丰富和发展        d、才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答案:d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仅仅完成认识的任务,但其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这正是其“更加重要”“更加伟大”的原因,故选d项。   
    3.“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告诉我们(  )   
    a、认识来源于实践              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这一知识点;故选 a。b、d项不符合题意。c项片面。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一)、真理是客观的
课堂探究:(1)詹姆士关于真理的说法错在哪里?
(2)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中,什么样的结论能够被称为真理?
(3)对同一种事物的认识为何会有真理和谬误的区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说法正确吗?
   探究提示:(1)詹姆士关于真理含义的理解是错误的,是一种实用主义真理观。
               (2)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3)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正确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权力、地位等)为转移。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一定理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1234567
    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度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度由此,人们关于空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
   课堂探究:(1)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
              (2)是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探究提示:(1)欧几里得定理是真理,但它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2)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类似的典型事例还有一个:17世纪,牛顿完成了创立经典力学的工作。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经典力学无法解释两类问题:一是怎样认识高速运动的物体,二是怎样认识微观粒子。经典力学对这两个问题无法解释,这表明经典力学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那就是低速运动的客观物体。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正确处理了宏观物体的高速运动问题,人类获得了新的认识,科学家提出了量子力学用来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规律性,并得到证实,人类又获得了新的认识。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堋5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课堂探究:(1)当我们在实践遭遇失败时,应该怎样看待已经获得的认识?
                (2)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是怨天尤人,还是鼓起勇气,再接再厉?
    探究提示:(1)我们以一定的认识指导自己的实践,有时也会遭遇失败,出现这一情况可能会有两种原因:一是认识正确,我们的实践过程控制存在问题,即操作性问题;二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若属于后者,我们不应轻易怀疑甚至否定已经取得的认识成果,而应当以这种认识为基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以深化我们的认识,发展和丰富既有认识。
             (2)当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怨天尤人当然是错误的,而应当鼓起勇气,再接再厉,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山穷水复之后会迎来柳暗花明,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过程。
    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对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1234567
    (1)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客观条件:具体的实践水平,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
    主观条件: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的限制。
    (2)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课堂练习: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XX年12月26日发生里氏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海啸波及东南亚和南亚lo多个国家,引发巨大灾难。但目前,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这说明(    )   
a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应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认识   
b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    c地震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并无规律可循   
d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到地震的发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故选a。b、c、d项不正确。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课堂探究:人类对火星的认识还会发展吗?为什么?
  探究提示:对此的回答显然是肯定的。人的认识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社会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能力必将随着社会实践发展、随着认识工具的不断丰富而不断发展,从而对火星获得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1)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2)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3)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教材引用毛泽东的名言论证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不断地向前发展。
    课堂练习:
1.“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    )
    a、由于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b、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本身
    c、人们并不能使每次获得的认识都是正确的   
    d、人们在每一次对事物的认识上都具有终极的意义
    2.电子的发现并没有推翻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理论,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的提出也没有推翻经典力学。这个事实主要说明(      )1234567
    a、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c、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和必经阶段   
    d、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辩证发展过程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b、c、d项错误,a项正确且符合题意。第2题考查了认识的无限性这一知识点,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所以选d项,a、b、c项与题意无关。
本课小结:
第一框讲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强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科学的前提,围绕实践这个中心,本框分为两个目题进行讲述,第一目讲实践的含义和三个特点。第二目讲实践在认识中所起的决定作用,也就是说本框讲述了实践的三个观点: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二框讲述有关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内容,首先强调了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后讲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从而得出结论,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应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本课板书设计:      
 1234567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zhengzhijiaoan/21958.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