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思维的奥妙教案课件_把握思维的奥妙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2014-08-2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政治教案】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一、本课设计意图
  (一) 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识记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作用。
  (2) 理解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 运用   
    ○结合所学哲学原理,分析在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一切生命物质所具有的刺激感应,再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的过程中,人的意识产生的条件,论证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结合所学哲学原理,谈谈人为什么能够认识世界,论证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得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结论。
    ○结合人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列举生活实例,说明人是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
    ○列举生活实例,依据有关原理,说明要想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必须既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有高度的革命热情,又要具备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既要反对无限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保守主义。
    2.能力目标
    (1) 通过对意识起源和本质原理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与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能力。
    (2) 通过学习意识作用的原理,使学生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逐步培养起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3) 通过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理的学习,让学生明确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途径,培养学生具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相结合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牢固树立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思想观点,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信仰。
    (2) 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旺盛的斗志,积极投身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去。
    (3) 通过对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认识,增强自觉贯彻和执行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
    (二)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内容目标: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提示与建议: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讨论:以“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行的”为题。包括精神状态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精神状态与发挥潜能的关系,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客观规律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 教学提纲
  框题一: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2) 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劳动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 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2) 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一信号系统。
    ○人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 产生意识的厂房和机器——人脑。
  (2) 产生意识的原材料——客观存在。
  框题二:意识的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2)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
    ○意识活动对生理过程又具有反作用。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2) 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3) 既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又反对消极保守、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 结构分析及探究活动设计意图
    1.本课的逻辑结构
    第四课阐述了世界的本质,了解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一课着重讲解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最后落脚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根据课程标准,第五课的内容设计为两个框。
    第一框,意识的本质。
    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本框分为三个目。
    第一目,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意识是劳动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物质不是意识的产物,意识却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第二目,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人脑——意识活动的实现过程是人脑在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对外界刺激的反射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第三目,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意识生成的厂房和机器是人脑——意识生成的原材料是客观存在。   
    第二框,意识的作用。此框设计了两个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第一目,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人能够认识世界的原因,从而得出人能够认识世界的结论。
    第二目,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同动物不同,人能够依靠意识指导对世界的改造。
    第三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尊重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求真务实,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反对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反对无所作为。
    在本课中,第一框主要讲意识的本质,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第二框分析论证人能够认识世界,能够通过意识指导对世界的改造,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是这一课思想的最终落脚点,具有方法论意义,也成为这一课的重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我们学好下一课的基础。
    2.本课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
    第一框,意识的本质。这一框设计了三个目。
    第一目,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这一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旨在说明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可以认识到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等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可以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二个探究活动,是有关高等动物复杂心理活动。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动物的复杂心理活动,并且分析为什么这些动物的心理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原因是意识的产生有一个重要的条件,这就是社会和劳动。意识是劳动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
    第二目,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这一目中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共有两问。第一问旨在说明没有一种高等动物的脑在复杂性上能够超过人脑。第二问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认识到动物的脑在机能上永远不可能达到人脑的水平。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产生意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二个探究活动有两问。第一问可以告诉学生,人和动物饥肠辘辘时见到食物都会分泌唾液,这是人和动物都有的本能。但紧接着第二问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对人来说“望梅”可能“止渴”,“谈虎”可能“色变”,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是因为人脑具有和动物大脑不同的地方,人脑有第二信号系统,而动物没有,因此,人脑对外界的刺激就有一种精神性的反映。这些只要求学生作大致了解即可,不需要深究。
    第三目,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一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这一探究活动引出鲁迅说的一段话。引导学生了解,离开了客观物质对象,就不会产生意识,就像人画鬼,不管你如何想象,你笔下的鬼都逃不出你所见到的客观世界中的人或物的模样,你不可能画一个你想象不出来的东西,即使是现在拍摄的一些科幻片,外星人的样子大体也都是人的形状,这说明人的意识的产生是不能离开客观存在的,意识就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在人的头脑中产生的观念不管有多么荒唐、可笑,它们依然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离开了客观对象,就不会有鬼神的观念。
    第二框,意识的作用。这一框设计了三个目。   
    第一目,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这一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这个探究活动引了马克思的一段话。这段话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认识到,最蹩脚的建筑师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在于建筑师在反映客观世界时,他们的活动总是有计划性和目的性的,而蜜蜂造蜂房就是造蜂房,造来造去,它们的蜂房永远是一种样子。而人不同,他们会造出各种各样的房子,他们的活动是有选择的,通过建造房屋,他们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确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能够认识世界的根本原因。
    第二目,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这一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旨在说明人能够改造世界,能够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原本没有的东西。自然界可以演化出一座珠穆朗玛峰,却演化不出一台电脑,而人却可以制造出电脑。因为人有意识,人有思想,能形成观念,思想和观念等都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科学家对于电脑的设计理念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创造性反映。第二问旨在说明意识可以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把头脑中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在自然界中打下人的印记,世界的面貌正在人的双手中发生着改变,地球的各个角落,到处留下了人的足迹,所有的这一切,都凝结着人类意识的痕迹,彰显着一个人化的世界。
    第二个探究活动引用天才作曲家贝多芬的感人事迹,说明人的意识能动性能够强有力地影响一个人的生理活动,高昂的积极进取的精神能够对人产生意想不到的激励作用、。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这方面的体会。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我们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承认人的精神对人产生的调节和控制作用,但不能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把精神看作是万能的,就会陷入唯心主义。
    第三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是关于孩子踢球的故事,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认识到我们做事情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就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
    第二个探究活动有两问。第一问旨在让学生认识到每一地区发展战略的制定都必须根据自己地区的实际情况,自己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实际。第二问是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这个地区的负责人,你会根据什么来制定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制定自己辖区的经济发展策略的依据和前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 重点、难点问题分析
   1.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此问题重点是说明客观事物在产生意识中的作用,着力说明,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只有客观事物通过实践作用于人脑,才能在人脑中形成意识。
    意识从其生理基础上看,它是人脑的机能;从其对象和内容上看,它又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把握意识的内容和本质。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它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方面,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另一方面,意识又不同于客观存在本身,它的反映形式是主观的,是经过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人类的意识无论多么复杂、多么抽象,都是对外界事物的反映。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己。”列宁说:“感觉是客观世界、即世界自身的主观映象。”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都是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上对意识本质的科学规定。这表明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客观的。
    人类意识的内容都来源于客观存在。正确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思想甚至荒诞无稽的思想,也都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例如,宗教所宣扬的神鬼、天堂、地狱等和有人有意编造的毫无根据的谎言,实际上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的矛盾,反映了编造者自己的利益和需求,其实这也是一种客观实在,即人们的社会存在。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它的反映形式却是主观的。第一,从意识的主观形式看,意识是由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它既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形式,还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形式。感性认识形式和理性认识形式虽然是主观的,但无论是感性认识所反映的事物的现象,还是理性认识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都是客观的。第二,从意识的主观差别看,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不同的主体由于社会地位、认识能力、知识水平、实际经验以及生理素质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反映,这表现了意识的主观性。但是个体意识的这种差异性是由先天的生理条件和后天的社会实践决定的。因此,意识虽然具有个体差异性,但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是客观的。第三,从意识的主观特征看,意识作为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仅是对客观对象的近似真实的摹写,还可能是对现实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但是,无论意识的主观色彩多么浓厚,归根结底,都可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其“原型”。
    总之,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是客观的,但它的形式则是主观的。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2.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之一,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也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根本原因。
    人的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刻板地模仿,而是能动的创造,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和幻想的世界。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思维之中再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的意识活动具有选择性。人的意识对象主要是依据人自己生活或社会实践的需要自觉选择的,并通过主动作用于对象的观察、实践而自觉地反映对象。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人能运用各种感官全面地把握对象发出的各种信息,通过各种感觉、知觉形成对象的映象,而且表现在人能借助“人造感官”(如望远镜、显微镜、示波器等)去进行感觉、去形成意识。这就突破了人的自然感官的感觉阈限的限制,把不能引起感觉的刺激转化为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大幅度地增加了获得的信息量,从而大大提高了感觉的质量。
    正是因为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这种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才使人既可以透过感官的眼睛认识和了解形形色色的外部世界,又可以透过“思维的眼睛”逐步解开自然之谜和社会历史之谜。认识这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的观点,增强不断地探索自然之谜和社会历史之谜的信心。
    3.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的具有指导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正因为意识的这一最突出的作用,使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把思想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对意识的这一作用,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有意识能思维,可以根据客观实际形成“超前反映”,在观念中构筑客观上尚未出现的事物,通过实践活动,使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制造成新的东西。而动物虽然也会经自己的活动作用于它周围的事物,引起周围事物的变化,但都是无意识的,是一种本能活动。以人的建筑活动来说,总是先有蓝图,后有实际建筑物,因为头脑中的蓝图是根据客观实际设计的,仍然是先有物质,后有意识。先在“头脑中建成”蓝图,然后才有建筑活动,这就是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的指导作用的表现。
    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改造。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所讲的“创造世界”首先是指在意识中形成新的观念,然后通过实践,把观念变为现实世界,在自然界打上人类“意志的印记”。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改变世界或创造世界不仅意味着强化客观世界的变化过程,而且意味着创造出世界上所没有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自从地球上出现了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以来,我们周围世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成为人化的自然。今天,人类活动的范围已开始冲出地球,飞向遥远的天体,在日益广阔的宇宙空间显示着自己的威力。所有这一切,都凝结着思维着的精神的劳绩。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还应注意,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了解这一点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科学理论的重要性和用科学理论指导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的必要性;也有助于进一步学习和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思想方法。   
    4.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是本课的落脚点,是通过学习应掌握的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因为要想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必须既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有高度的革命热情,又要具有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保守主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首先要正确认识实际:世界上的客观事物是非常复杂的,不仅其本身内部存在着许多复杂的因素,而且与其外部环境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人们不可能一眼就看清客观事物的全貌,一下子就深刻认识到其本质,总是要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去观察,一步一步地加深认识。这一方面是因为“实际”并非赤裸裸地暴露在我们面前,都有逐步形成、次递展开的过程,并总是有一些假象干扰人们的视线;另一方面,这又和主体的认识能力有关,一时一地站在某一角度,就会有不同看法,不同认识。只有不断地努力,经过多次深入调查研究,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逐步掌握全面情况,得到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使思想尽可能符合客观实际。而且客观实际本身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又都是不断变化的,真正做到正确认识实际,思想符合不断变化着的实际,并有新的理论创造,是很不容易的。而主体的认识能力又主要取决于解放思想、勇于实践的努力程度。作为认识个体的每一个人,认识能力就更难免有各种各样的局限,就更要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世界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认识也不能停止在一个水平上,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不断地去探索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不断的获得正确认识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实践。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毛泽东把实事求是概括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求是”就是我们去研究,寻求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这就不仅要搞清楚事物的客观实际,即求真、求实,而且要在详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下大气力进行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出其内在的联系。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需要的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统一、积极的工作态度与冷静的科学精神的统一。在尊重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人们应充分发挥自身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努力发现和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积极地进行变革事物、改造世界的活动。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二) 相关疑难问题解答   
    1.动物心理为什么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
    劳动是人的意识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劳动与动物的活动有本质区别。动物有时也表现出某种有计划的行动的能力,但这是一种生存的本能,不能超出被动地适应环境的范围。而当人类祖先从利用自然工具发展到制造工具,从利用自然发展到改造自签,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时,人就不能使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停留在动物心理的水平(只能直观事物现象)上,必须极大地发展人的感觉器官即眼、耳、鼻、舌、身特别是手的能力,大幅度地增加各种信息量,同时需要大脑具有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抽象思维能力,使之能够透过现象认识规律。
    由于环境改变所引起的生活和活动方式的变化、直立行走、特别是长期的劳动实践和经验积累,使猿的不发达的手变成了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高度完善的灵巧的手;由于火的使用,进一步改变了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加了人的营养,使人的整个机体的各个器官特别是大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脑量成倍增大。黑猩猩脑量不到400克;、南方古猿最早制作工具时,脑量为428~755克;北京猿人能够制造工具和用火,脑量增加到1 000多克;而会制造复合工具(石矛、标枪等)和绘画、雕刻等艺术的智人,脑量已达l 400克左右,接近于现代人。二是劳动要求更精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更好地协调身体各部分的联系,这就必然促进大脑组织结构的完善和机能的加强。例如,人手在大脑皮层运动区所占面积比其他运动器官都大,而猿则前后肢所占面积相等。特别是皮层思维机能的形成,使只能产生动物心理的猿脑终于变成了能够产生意识的人脑。
    人们的劳动协作、社会交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语言,是意识产生的又一重要条件。人的劳动和生活都不是脱离社会的孤独的个人行为,而是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的社会性的联合行动。他们彼此必须相互交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在生产和生活中共同协作,把实践所得的经验和知识积累起来,传授后代。“一句话,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需要产生了自己的器官”。而直立行走和长期劳动,也使身体各部分的姿势,特别是头部器官、口腔、鼻腔、咽喉以及呼吸系统发生了重大改变,猿的喉逐渐改造成为人的喉,能够发出不同的音节。专门语言器官的形成是语言的生理基础,而语言的产生对于意识的形成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只是由于有了语言,大脑才形成了人所特有的反映机制。从此,人就能够用观念和符号形式反映外部世界,使抽象思维能力得以形成和发展,从而使猿脑最终变为人脑,产生了人这个特殊物质实体所独有的反映特性——意识。意识是自然界进化到产生人类社会的阶段,以人自己的特殊生存方式——劳动和实践为决定性条件而产生的。
    2.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每一具体的物质形态,在受到来自外部或内部的某种作用时,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反应其所受到的作用。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通过它们与外物相互作用时所发生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等反应表现出来,其特点是改变自身的存在状态或转化为他物。在地球上,随着无机物向有机物的演化和生命的出现,便产生了生物体特有的反应形式,其特点是生物体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同化、异化),实现自我更新。这种反应是生物体适应和选择环境以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反应能力和形式也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从人类意识的自然发生过程看,意识是物质普遍具有的反应特性长期演化的结果。意识并不是自然界从来就有的,但它却在自然界有着自己深厚的基础和前提。
    3.怎样理解人的意识形式的多样性?
    人的意识有心理的、感性的和理性的等多种层次,每一层次上的具体形式都是多种多样的。概念、判断、推理、欲望、动机、目的、想象、情绪、情感、灵感、意志、感觉、知觉、表象、理论、假说、计划、信念、信仰、理想等,都是人类精神活动最经常、最普遍采用的具体形式。这些形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过渡和相互转化,构成一个多水平、多层次、多向度、多功能的精神活动的系统。它们不是彼此分离、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照一定规律有机地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转化,又表现出人的意识所特有的高度灵活性、主观性和极大的自由。   
    4.人工智能及其发展有什么重大意义?   
    人工智能是指用机械或电子计算机来模拟和代替人脑的某些智能。它是人脑的延续和扩展。20世纪中叶,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电子计算机、神经科学、脑科学、仿生学等的基础上,出现电脑,人工智能技术有了重大突破。
    人工智能及其发展的重大意义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社会生活方面,电脑的运用将人从简单、复杂、机械的脑力劳动解放出来,使人有更多的能力投入到发现发明方面的脑力劳动上去。电脑的应用还会改变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并将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电脑的应用方兴未艾,其广泛和深刻的社会影响还很难预料。
    第二,在哲学上,电脑的应用证明了意识根源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认识“没有感觉的物质”与“同样由原子、电子构成但却有感觉的物质”之间的联系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第三,电脑的应用也引发出一些新问题,如电脑能否超过人脑?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电脑不能全面代替和超过人脑,这是由人脑与电脑、意识与人工智能的本质区别决定的。
    其一,两者活动机制不同。人脑以人的生命机体活动为基础,思维是复杂的精神活动;而电脑是物的装置,其过程也是机械物理过程。
    其二,意识有社会性,电脑没有社会性。
    其三,意识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电脑接受人的指令工作,没有主动性、创造性。
    其四,电脑思维是一个纯粹的逻辑过程,而且是人事先给定的,人脑思维除自觉的逻辑过程外,还渗透有情感、意志因素,穿插有灵感、直觉、顿悟等过程。
    总之,人工智能的发展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意识论的科学性。    .
    5.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
    教材中提到关于信号系统的概念,这一概念主要是基于生物学意义上研究的概念,但在研究人的意识起源时必须向学生加以介绍。
    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具体表现,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为信号刺激。由信号刺激所引起的一系列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巴甫洛夫称之为信号活动,信号活动是大脑皮层的最基本、最一般性的活动。巴甫洛夫将一切信号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现实的具体事物信号(如以铃声作为食物的信号),称为第一信号系统;另一类是抽象的语言文字信号,称为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是直接作用于各种感官的具体刺激;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文字,则是现实的概括和反映,是具有抽象意义的信号。在成人的全部生活经验中,语词和进入大脑皮层的所有刺激相结合,成为它们的信号,并代替它们,因而能引起和它们相联系的一切反应,所以语言是第一信号的信号,故称第二信号系统。如食物的形状、颜色、气味等都可以代表具体的食物信号而引起反射性唾液分泌。除了这些食物的具体形状和特征可以作为食物的信号而引起反射性唾液分泌以外,人类还具有语言、文字来代表具体的食物信号,反射性地引起唾液的分泌,如一个人过去吃过酸杏,现在只要有人谈论“酸杏”或写一个“杏”字,也常会使他联想到杏的外形、酸味,从而引起唾液的分泌。食物的形状、气味、颜色是代表食物的具体信号,即第一信号系统,而语言、文字是抽象的信号,即第二信号系统。人类不仅能形成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还能形成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又反过来影响和支配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必须经常被第一信号系统所校正,才不至歪曲人们与现实的关系。人类的高级神经活动乃是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共同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动物只有一个信号系统,相当于人类的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的发生与完善使人类高级神经活动出现飞跃,它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
    6.为什么说在影响人发展的后天因素中精神因素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意识的能动作用还表现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上。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因素对于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可以引起或者抵制人体生理和精神的疾病。
    人的意识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大脑,人的大脑又是宇宙进化演变的最高级物质,  以大脑为物质依附的意识是对一系列信息的组合、加工,这种信息活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对外部世界或自身产生主观能动作用。从生理角度而言,大脑的血液供应非常丰富,占左心室主动脉射血量的15%~17%。其耗氧量约占全身耗氧量的20%~50%。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可运化先天之精和后天水谷之精,产生元气,元气再升华为神,神即是大脑所进行的意识活动。所以意识活动是以消耗人体内宝贵的物质和能量为代价而产生的。根据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能量不会无缘无故地消失,大脑所消耗的能量以意识活动的形式能动地对外部世界和自身施以影响,意识本身是具有一定能量的。人类借助意识活动,探索外部世界,认识大自然的运动规律,极大地促进了科技的发展,提高了对自然的征服能力。电能的利用,原子能的开发,航天技术的发展,使大自然处处留下人类活动的印记,这一切都是意识作用的外化。另一方面,主体意识对自身也发挥着强大的调节作用,心平气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健康;情绪不稳定,悲伤、惊恐、大怒是健康的大敌,“三气周瑜”、“伍子胥过韶关三日白头”均说明了这一点。由于心理失调、变态,很多精神错乱者尽管躯体正常,但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有些走上了自残自杀之路。明确了意识的重要性,每个人都应该时时处处主动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坦然、大度地去面对生活,荣辱不惊,勇于克服困难,把一切得失看得淡一点,不以一时成败定终身。
   四、教学方法建议
   (一) 课时安排
   建议安排3课时。其中意识的本质1.5课时,意识的作用1.5课时。
   (二) 教学方法建议
   1.情境导入方式
   本课的导入非常重要,通过不同方式的情境导入,让学生进入探究“思维奥妙”的情境之中,并由此产生如何更好地去把握“思维的奥妙”的愿望。可以从“地球上最美的花朵”的情境设问导人;可以从“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的原因和宇宙万物相比人的尊严和珍贵之处在于什么等问题导入;也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相关链接”18世纪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的著名观点后,谈读后感的方式导入;还可以放有关“意识的产生”录像,或者联系学生已经学过的有关生物学、物理学的相关知识作为情境导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2.活动方式
   可以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收集最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信息的活动,引导学生体会人类意识这个“思维的眼睛”是如何帮助人们逐步解开自然之谜和社会历史之谜的;也可以发动学生办一期“科学发展历程”等题目的板报或电子课件,增强学生对“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观点的认识。
    3.话题方式
    把教材中一些重要的设问或观点布置成课后话题(也可以利用课前5分钟学生论坛的形式,让学生对这些问题发表议论),这样既可以节省课时,又可以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如,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件事情要想达到预期目的,首先要具备什么条件?你能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你的理由吗?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又是万万不行的(教材中的设问)。
    又如,循环经济为什么成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如何使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减少盲目性,增加自觉性?  (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观点提出的思考问题)。
   (三) 探究活动操作建议  
    探究活动1(教材第35页):“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生物的反应形式同人的意识是什么关系?”
    此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物理、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来说明物质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探究活动2(教材第35页):“动物的心理为什么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
    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所观察过的动物或听说过的动物都有哪些心理反应,(教师也可以适时的展示准备好的一些录像或图片,如中央电视台播放过的《动物世界》《探索》等片子),然后比较这些动物的心理反应与人类的意识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些区别?由此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意识是劳动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并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探究活动3(教材36页):“有没有一种高等动物的脑在复杂性上超过人脑?动物的脑在机能上有没有可能达到人脑的水平?”
    这两个问题作为知识性、常识性的结论学生都知道,为此,可以介绍一些课外书籍让学生阅读,如《大脑如何思维——智力演化的今昔》(威廉•卡尔文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使学生更理性的认识到只有人脑作为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才能产生意识活动。
    探究活动4(教材第36页):“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映和动物对外物刺激产生的反应有什么区别?”
    此探究活动可以通过马戏团的训兽的方法来使学生明了人脑对外界的刺激有一种精神性的反映,这是动物对外物刺激时所不具备的反应。
    探究活动5(教材第36页):“离开了客观对象,能不能产生人类的意识?会不会有鬼神观念?”,  此探究活动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闭上眼睛,使劲的想象鬼怪、神灵、外星生物等,然后再引出鲁迅的这段精彩的描述,加深学生对“所有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这个基本观点的认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探究活动6(教材第38页):“为什么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要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
    结合此例再例举一些动物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的例子,说明人类的所有活动总是有计划性和目的性的,都是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活动。
    探究活动7(教材第39页):“科学家关于电脑的设计理念是从哪里来的?意识在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此探究活动可以引导学生例举人类所制造出的自然界所没有的东西,畅谈人的意识在人类改造世界中的巨大的能动作用。
    探究活动8(教材第40页):“有人说:‘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精神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极大的影响。结合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对此探究问题建议组织学生收集精神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正负两个方面的事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体会,以“精神状态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精神状态与发挥潜能的关系”、“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的关系”等为题,进行讨论或辩论或演讲或出一期小报。
    探究活动9(教材第40页):“在日常活动中,做一件事情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首先要具备什么条件?你能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你的理由吗?”
    建议首先在课堂上进行一个随机调查:请每一个学生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自己是否具备做成这件事的条件?需要怎样才能做成这件事?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是什么?他们的期望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你能否达到你父母对你的期望呢?你能否与你的父母进行良好的沟通,使你们之间能够互相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使你父母的期望与你的愿望及你的实际情况尽可能一致,从而能够实现呢?等等。(这个调查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思考,可以不署名,还可以在课堂上讨论)。通过思考或讨论,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
    探究活动10(教材第41页):“该地区是针对什么来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的?如果你是这个地区的负责人,你会根据什么来制定你所管辖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
    建议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指导学生调查了解本地区今年的发展目标是什么?今后五年的发展战略是什么?为什么制定这样的发展目标或发展战略?适合你们地区的实际情况吗?你有哪些建议?(调查的范围也可以更具体,如:我校在培养人才的方面的目标是什么?怎样实现这些目标?等)通过这些调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每一地区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等的制定,都必须根据自己地区的实际情况,而不能脱离本地区的客观实际,只凭一腔热情或良好愿望制定。进一步体会制定任何政策、目标等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观点。
五、教学评价建议
   (一) 评价方式建议
   对学生在各种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也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如,学生制作的教学课件、课上发言(特别是每堂课前5分钟的话题发言),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收集和筛选材料的水平,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等,都应该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内容。还可以采取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方法,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二) 自我测评及思考提示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   
   思考提示   
   机器“思维”即人工智能或电脑,人工智能在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部分功能的近似模拟。正因为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具有相似性,所以,人工智能可以部分取代和提升人的思维的某些功能,但人工智能并不就是人的智能本身,更不会超过人的智能甚至反过来支配和统治人类。
    因为人工智能与人类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人工智能是人工制造的机械物理电子装置,它没有自己的思维,只是对人脑功能的部分的近似的模拟;它是由人事先设计、,制造的,没有创造性;它只是执行指令而不顾社会后果。最为根本的区别在于,人工智能仅仅把思维模拟为一种信息处理过程,撇开了意识的社会性。
    人类思维则是以人脑为物质承担者,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_一是人类自身特有的精神活动,具有能动的创造性、灵活性;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社会性,我们称它为社会意识。
    因此,无论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电脑将永远是人脑的工具,只是人脑功能的部分的近似的模拟和“反光”,它不会取代人类思维。
   2.人类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世界是不可知的。
   思考提示
   世界的联系发展和层次是无限的,因此,人们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这是正确的。
   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的认识就其具体而言有其局限性,但就其发展而言,又存在无限的可能性。现在未认识的事物,将来可以认识。
     世界上的事物只有已知和未知的区别,没有可知和不可知的区别。不能把“未知”当成“不可知”。我们每天都在实现着由未知到已知的转化。
    所以说,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3.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应怎样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思考提示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超越性。在这里,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反映客观对象,并确定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同时,人的意识既能追溯客观对象的过去,又能预见客观对象的未来。   
    (2) 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对人类的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指导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3) 意识的能动作用还表现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上。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入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意识的能动作用并不限于上述几种形式,情感、意志、直觉、灵感、顿悟等非理性形式以及其他意识形式,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各自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求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积极创造,勇于进取,又要自始至终地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统一起来,把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形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劳动推动了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思考提示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还是社会的产物,劳动是人类以及人类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这是因为,第一,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第二,劳动产生了语言。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思维和意识。第三,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
    劳动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形成和完善的基础,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5.材料一:科学发展观,是根据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提出的。它要求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这样一种发展观,是对半个多世纪、特别是近20多年,我国社会发展实践的科学概括,是指导今后社会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
    社会的停滞甚至倒退;我们曾有过以不断变更生产关系来推动社会进步的发展观,结果因生产关系不能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破坏;我们部分同志中也曾有过全力以赴、不惜代价、只求增长的发展观,结果有些地区、有些部门生产虽然有了发展,但因资源的浪费与破坏、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发展很难持续。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才有了今天“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这是中国人智慧的表现,也是我们应当十分珍惜的精神财富。用这样的理论指导今后的实践,我们的发展可以更快、更好和更持久。
    阅读材料后,写一篇400字的文章,谈谈为什么中国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上述不同的发展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中国人智慧的表现,也是我们应当十分珍惜的精神财富”?
    思考提示
    从人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说明思想意识产生的客观依据。
    从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的角度谈体会。
    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要求等方面分析,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
六、教学资源链接
   (一) 名词解释
   1.唯意志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一种主张意志是宇宙的本体、意志高于理性的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哲学。它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的德国,流行于19世纪下半期和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叔本华和尼采。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整个世界的基础,是终极的实在,一切事物都是意志的表现,思想也是意志的派生物。在他看来,世界是意志及其表象,表象上溯到理智,但最终归结为意志,而作为宇宙本体的意志是一种完全敌视客观物质世界的神秘的生命力,亦即一种盲目的、无理性的、永不衰竭的创造力。这个意志无所不在,永不死灭。它在人心中表现为冲动、本能、奋进、渴望和要求。他把理性置于意志的支配之下,认为意志统率知觉、记忆、想象、判断和推理,人的思想、理性应当服从神秘的、无从解释的意志。唯意志论用意志解释宇宙万物,完全否定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独立于主观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及其规律性,同时也否定理性思维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叔本华认为意志不仅是产生万物的根源,也是世上一切罪恶和痛苦的根源,任何意志都要表明为自我奋斗,它永远得不到满足,所以痛苦也永无终极。他提出,达到幸福的唯一办法就是完全弃绝生存意志,做到绝对地无动于衷,以求解脱。
    尼采继承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抛弃其悄极悲观因素,宣扬积极行动的“强力意志论”。他赋予了给叔本华提出的那种无目的、无意义的单纯的生命意志以一定的目的和意义。这个目的就是渴望统治、渴望权力。他认为,追求和发挥要求统治的强力意志,既是宇宙的本质,又是自然和社会的唯一动力,也是最高的生活原则和道德原则。他把战争看作是强力意志的最高实现,认为强力就是道德。
    尼采还认为人的感觉、思维等都不过是意志的表现并受意志的支配,人的一切行动都受意志的主宰,是意志所创造的活动。在他看来,如果认为理性高于意志,那就否定了意志的这种创造性。同时也否认理性能把握世界的本质,即意志。
    以叔本华和尼采为代表的唯意志论,特别是其非理性主义倾向,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德、法等国的生命哲学和历史哲学,尤其对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存在主义和实用主义等都发生过很大的影响,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种思潮。
   2.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的基本含义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条件反射是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而形成的。无条件反射形成于动物的种族发育过程中,是动物个体与生俱来的固定性反射;条件反射则是动物在个体生活中为适应环境变化而从后天获得,是作为无条件反射的信号活动出现的。
    (2) 条件反射的形成以条件刺激的作用为前提。凡是动物能对之发生反应的一切自然界动因都可成为条件刺激。某一个别事物或其属性,个别事物的结合或动物所处的环境,某种现象的出现或突然消失,某种动因的痕迹作用,周期性的时间间隔,以及各种感受性刺激等,都可能成为条件刺激(信号)而发生作用。人类所具有的语言,则作为信号的信号而发挥着特殊的条件刺激作用。
    (3) 任何一种无关动因都必须与无条件刺激相结合,即受到无条件刺激的强化,才能转变成为条件刺激,使动物形成条件反射,并逐渐把它巩固下来。在巩固的条件反射基础上,还能形成二级乃至三级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得不到强化,就会逐渐消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4) 形成条件反射的神经机制是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中的,特别是大脑皮层中的暂时联系的接通。在大脑皮层中进行无条件反射时形成的兴奋灶与无关动因的作用形成的兴奋灶,由于在时间或空间关系上多次重复出现,其间的神经联系便被接通,这种接通过程就是条件反射形成的神经机制。
    条件反射是大脑半球正常工作中最核心的生理现象,它的信号作用使动物机体有可能精确有效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因而具有更为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巴甫洛夫应用条件反射概念,把人类对自然界最复杂的机构——脑的高级部位的认识严格置于科学基础之上。它有助于揭示动物和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规律,而且为揭示心理现象的神经生理机制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这一概念的提出,把反射论所体现的唯物主义因果论原则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也为深入研究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提供了自然科学根据。20世纪40年代以来,神经生理生物化学以及神经心理学的某些研究成果,为丰富和发展这一概念提供了新的科学事实。
   (二) 相关资料选辑
   1.求真务实,质朴而简单的四个字,到底是要求什么真、务什么实呢?
   求真务实是指,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
    求——就是去探索、去追求、去挖掘、去研究,提高自身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坚持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不断增强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
    真——是指某种事实、规律和真理等。就内容而言,现今最根本的就是要认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和掌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顺应潮流,把握趋势。
    务——就是尽量去追求。这是一种作风,即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态度和行为。不同的理念和感情决定着不同的作风,而不同的作风又有着不同的成效。
    实——就是严谨扎实,一丝不苟,干实事、求实效。就内容而言,包括如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如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等。
    求真务实的关键在于落实。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就是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掌握规律;同时,还要认真执行,坚持不懈,脚踏实地。
   2.人工智能、信息及其对意识论的深化
  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以信息论、控制论、电子计算机科学和脑科学相结合为理论基础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的原理,也给这种现代唯物主义提出了需要深入探索和解释的许多哲学问题。在这些问题之中,人工智能和信息尤为重要。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人工智能是相对于人的自然智能而言的。所谓自然智能,是指人所特有的自觉的意识能力,特别是抽象思维能力。由于这种能力是人的一种天赋,所以将其称为人的自然智能。所谓人工智能,则指凭借电子计算机所实现的对人的某些智能的模拟,通过这种思维模拟,使人的某些智能得以再现和放大。自从电子计算机在20世纪中期问世以来,其作用越来越广泛,模拟功能越来越强,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对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自50年代中期开始,人工智能便以计算机作为主要的支持手段,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
    人工智能系统,实际上是一个类似于人脑的信息处理系统。要全面科学地认识人工智能系统,必须对信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曾说过:“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任何唯物论,如果不承认这点,在今天就不能生存下去。”在这里,维纳看到用旧唯物论的物质概念和能量概念无法说明信息的本质。但他也没有指明信息的本质是什么。   
    从哲学上看,信息的广泛存在,与物质的普遍反应特性有关。根据多数哲学家的见解,信息是物质以其反应特性为基础的一种普通属性,是物质系统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反映产生的各种联系形式。信息是与物质和能量有密切相关的,但我们不能把信息归结为物质和能量。信息有多种不同性质的类型。从无机界、生物界,到人类的思维和活动,都分别存在自然信息、生物信息、观念信息,以及作为观念信息物化的文化和技术信息。这些不同种类和性质的信息,是伴随物质世界的反映形式从无机界到生物界,再到人类的进化过程而出现的。离开了这种物质世界的存在和进化,离开了物质和能量,相应的信息既不会产生,也不能传播和存在。信息的传播需要能量的流动,信息的存在需要物质载体。在信息中的载波电流、电磁波和光波中,信息与其物理形式相结合,而成为信号。信息还可以附着在磁带、磁盘、光盘、影碟、书籍、报刊等物质载体中。在计算机和人脑中,也有相应性质的信息的储存、流动和加工利用。可见,信息来源是依存于物质世界。那种认为信息可以离开物质和物质运动而独立存在的,信息比物质更为根本,并据以断言消灭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应该指出,人的意识中所包含的观念信息,只是信息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依靠人脑的反映功能,把从外界接收的信息予以加工制作的产物。在这里实现了由自然信息向观念信息的转化和质变。至于文化信息和机器中的技术信息,则是观念信息的物化,是观念信息与其物理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当然,一些配置有信息收集装置的人工智能系统,能够把自然信息和生物信息,接收进机器,加工成技术信息。不过,这要以观念信息的物化作为前提。
    人工智能作为技术信息的处理装置,与自然智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相互联系的一面看,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某些思维活动的功能模拟,是人脑思维功能在机器中的再现、延伸和放大。人脑是电脑的原型。没有对人脑思维功能和规律的认识和仿效,就不会有思维的模拟。随着对人脑认识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会同人的自然智能越来越接近,但是,电脑永远不会等同和代替人脑,人工智能永远要逊于自然智能,更不可能超越人脑,因为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或者说思维与思维模拟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第一,从信息反映活动的载体来看,它们的物质基础不同。人的意识和思维是高度复杂有序的物质——大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以脑神经网络的生理过程为基础的心理过程、观念反映活动的产物;而电脑只是人脑的模拟物,是由晶体管或集成电路等电子元件和线路所组成的机械的、物理的装置,其中的操作过程,是以物理过程为基础的符号化、形式化的信息反映过程。因此,尽管电脑能够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但它毕竟不是人脑,永远不可能有人的情感、意志、想象、幻想等心理和观念的活动。
    第二,从信息反映活动的性质来看,人工智能没有自然智能所具有社会性和自觉能动性。人脑的意识活动和思维能力,不仅是自然界进化的最高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人脑的思维活动的能力,是人类社会几百万年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进步的结果。无论多么高级的计算机,都不可能重复人脑及其思维能力的社会进化过程,也不可能具有社会性和自觉的能动性。这种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使人不仅获得了自我意识能力,而且获得了能动地、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能够预见自己活动的后果和社会意义的能力。而电脑只能按照人事先输入的程序、指令和数据,模拟人的某些思维功能。它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操作活动的后果和社会意义。   
    第三,从信息反映活动的功能看,人工智能不具有自然智能的全面功能和整体优势。虽然现代大型数字计算机,在运算速度上已达每秒上万亿次,大大胜过人脑,在精确性和连续工作时间上,人脑也无法比拟。但从整体上看,电脑只具有局部的优势,它尤其缺乏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电脑和人工智能,只能是人类思维的辅助工具,永远从属于人并为人服务。没有主体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电脑和人工智能既不会产生,也不会进行任何有意义的操作活动。离开了人,人工智能的物质系统就是死物一堆,其物理符号的变换和组合,与自然现象毫无区别。
    从本质上看,电脑和人工智能,是对人脑某些思维功能的模拟,是人的智力的物化。电脑和人工智能的改进,要以人对自己头脑的思维规律的深入认识为基础,对人脑的认识在前,对人脑的模拟在后。人工智能的发展,依赖于人类实践智力的进步。每当人类把自己头脑的某些智能利用机器来替代时,人类必定会在更高级层次上发展出新的智能。人类将因此变得更聪明、更有力量、更有效地控制和利用人工智能这个思维工具。因此,把人的意识和思维与思维的模拟混为一谈,否认人脑与电脑的本质区别,甚至认为电脑会胜过人脑,机器人最终会统治和消灭人类,都是没有根据的。
    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要否认和贬低人工智能产生和发展的巨大意义。恰恰相反,我们指明电脑与人脑、思维模拟与思维的本质区别,正确揭示人工智能的本质特征,正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和开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并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人工智能的产生和发展显示,电脑能够把人脑思维的某些功能物化,有效地实现功能模拟,这说明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并不是超物质的、神秘的现象,而是能够运用低级的物质运动形式加以模拟的。它们两者的信息反映过程虽存在本质区别,但也有共同遵循的规律,否则就不可能实现模拟和功能替代。因此,人工智能转过来会有助于我们揭示人脑的思维的规律和机理,更好地理解意识的本质,更充分地开发人的智能,从而更有效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从更直接的意义上看,迅速地发展着的人工智能,一旦更广泛地与人的自然智能相结合,形成各种更先进的“人——机”系统,就会逐渐改进人们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人工智能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将会推动社会文明的更快进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人工智能的产生与发展,进一步充实与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进一步表明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通过考察电脑对人脑某些智能活动的模拟,不难发现人脑至少包括以下四种与电脑相对应的功能,即感受、记忆、演绎与选择。人脑的这四种功能已经在电脑中得到了升华,可以用精确的物质手段来加以再现和验证。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脑思维功能的更多的方面还会得到物化,思维的奥妙还会得到更全面、更深刻的揭示。既然电脑能够逐步地把人的思维模拟出来,使之物化,这说明意识并不是神秘的不可捉摸的东西,不是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物质,而是人脑的机能,这就进一步充实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本质的原理。
    第二,深化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的原理。电脑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意识已经发展到把意识活动部分地从人脑这个原来唯一的意识器官中分化出来,物化为机械的物理的运动,这就延长了意识的器官,也可以说它是按照某种意识去思考并创造人脑,这是意识对人脑的一种巨大的反作用。从意识与人脑相互关系的角度上看,它进一步深化了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原理。
    第三,突出了思维形式在思维活动中的作用,为意识论的研究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人工智能是一种思维模拟,从实质上看,它所模拟的是思维的形式。电脑实质上是一架符号代换机,按照信号与意义之间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把一种形式的符号链输入进去,经过变换,把另一种形式的符号链输出出来,这充分揭示了思维形式在思维活动中的重要性,以及对思维内容的相对独立性。这就把思维形式在思维活动中的作用问题突出出来,为意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课题。
    (摘自:吴倬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3.条件反射的发现——巴甫洛夫的心理学理论
   最初,巴甫洛夫仅仅是一位实验生理学家,他专注于自己对消化系统的研究,直到19世纪末的一天,在研究胃反射时,巴甫洛夫注意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没有喂食时,狗也会分泌胃液和唾液。比如,在正式喂食前,如果狗看见喂养者或者听见喂养者的声音,就会分泌唾液。巴甫洛夫认为,一定有什么原因来解释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狗也会分泌唾液这一现象。一个最为明显的解释就是:狗“意识到”进餐时间快到了,正是这个念头刺激狗分泌唾液。然而,巴甫洛夫一直很反对心理学,因而也就不愿轻易的采用这种主观的猜想。巴甫洛夫以生理学家的眼光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这完全是个生理学现象:狗是由于看见或听见刺激——经常喂食的人而在大脑里面产生一种反射,这种反射引起了“精神性分泌”。但这些跟唾液和胃液并没有直接关系的刺激,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引起分泌唾液的反应的呢?巴甫洛夫并不清楚。于是,从19XX年开始,他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而他的整个后半生也就用来研究这个现象。
    然而,听见喂食者的声音或看见喂食者的形象,这两种刺激很显然都与分泌唾液这种反射行为没有直接的联系,它们又是如何引起这一反射行为的呢?为了研究这一问题,巴甫洛夫设计了这样的实验:在喂食之前先出现中性刺激—铃声,铃声结束以后,过几秒钟再向喂食桶中倒食,观察狗的反应。起初,铃声只会引起一般的反射——狗竖起耳朵来——但不会出现唾液反射。但是,经过几轮实验之后,仅仅出现铃声狗就会分泌唾液。巴甫洛夫把这种反射行为称为“条件反射”,把铃声称为分泌唾液这一反射行为的“条件刺激”;而把食物一到狗的嘴里,唾液就开始溢出这种简单的不需要任何培训的纯生理反应称为“非条件反射”,将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物——食物称为“非条件刺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巴甫洛夫和他的助手们变换了各种形式来验证“条件反射”的存在。他们变换了中性刺激,在喂食前使灯光闪动,或者在狗可以看见的地方转动一个物体,或者某个可以碰触到狗的物体,或者拉动狗圈上的某个部位,总之,各种可以被狗感受到的中性刺激都试过了;他们甚至还尝试了改变中性刺激与喂食之间的间隔时间,结果都证明条件反射的确是存在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zhengzhijiaoan/21877.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