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知识点】2.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二政治教案 2014-08-2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政治教案】

   政治:

一、课标内容要求: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评估它们各自的特点;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二、教学理念:《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这节课的课堂教学,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新课程理念的运用,在实际教学中使学生改变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以学生的探究达到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的目的,从而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良性教学。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了解文化传播的含义、途径和方式;
2、理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认识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3、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以及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
4、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体会文化多样性的独特魅力、正确对待多元文化的能力。
2、教育学生明白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做文化传播的使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关注世界文化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明确在保持自己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共同建筑新世纪的多元文化。
四、教学方式:本课以讲授法为主,辅以案例教学法以及概念、原理教学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
六、【新课教学】: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那么什么是文化传播呢?文化传播是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大家仔细观察这个概念,传播是对应概念里的传递,那么文化呢?
生: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
师:那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文化是个抽象的概念,当我们提到文化传播时,其实传播的是体现文化的各种具体的形式。大家还记得在第一单元我们学过文化的表现形式都有哪些呢?请大家翻开课本第8页回顾一下。
生: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师:没错,理解了这一点,对于文化传播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就顺理成章了。
板书:1、文化传播的含义。
师:就像声音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来传播才能使人听到一样,文化也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才能为人所知,要不然就像开在深山里的花,只能孤芳自赏,无法促进交流与比较。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化文化绚丽多样,在这几千年里,各种文化是以什么样的途径相互开展交流与合作的呢?请大家阅读课本第34至35页,作出总结归纳。
板书:2、文化传播的途径
生(思考):课本中提到了三种重要途径,分别是商业活动、人口迁徙以及教育。
(1)商业活动
创设教学情境: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师:提起古代的商业贸易,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著名的丝绸之路,它作为一条商业路线,连结了古代亚洲、欧洲和非洲。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本上的材料可以知道,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向国外输送的是什么?
生: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丝绸织品、茶叶、瓷器等。
师:那么,国外通过丝绸之路又向中国输入什么呢?
生: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技术、天文学、数学等。123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中国的丝绸除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外,也通过海上交通线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因此,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横贯东西的陆上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有的学者又进而加以引申,称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后来,中国著名的陶瓷,也经由这条海上交通路线销往各国,西方的香药也通过这条路线输入中国,一些学者因此也称这条海上交通路线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XX年在福建平潭这一带海域,发现了一艘清代康熙年间的沉船,沉船上满载着远销海外的景德镇青花瓷。XX年9月考古队员发现了一艘满载浙江龙泉窑青瓷的元代商船。这是继XX年同样在平潭附近海域发现的“碗礁一号”沉船之后,中国水下考古界的又一重大发现。
总结: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的物质往来,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2)人口迁徙
创设教学情境:闯关东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是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宏大的人口大迁移,而其中尤以闯关东所历经的时间最长,人数最多。闯关东,大批的山东、河南的原居民,迁徙到了东北三省各地,而这些移民闯关东不仅是内地民众到山海关以外的东北地区谋生,也是一个文化传播的过程。以山东人为多数的闯关东者,他们所传播的主要是泰山文化,为数众多的闯关东民众中,大多是泰山的崇拜者,他们把泰山信仰和泰山香社的习俗带到了东北地区。例如:供奉泰山石敢当的习俗。人们在房基、门口、桥头要竖立刻有泰山石敢当字样的石碑,用来辟邪。
创设教学情境:“民工潮”
“民工潮”是传播先进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渠道。终年风尘仆仆的“打工仔”、“打工妹”回到农村时,不仅带回了打工的收入,更带回了先进的文化和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引导农民更加关注信息社会的动态,更加注重科技文化知识学习、子女教育培养、少生优育等,推动了中国农村社会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政治文明的跃迁。
(3)教育
前面我们学过,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教育通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把知识传递给下一代。
创设教学情境:日本遣唐使参观大明宫

唐朝时,日本共派遣唐使近20次。遣唐使全面学习了中国的经学、佛学、医学、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建筑、手工艺术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和风俗习惯,吸收了中国的先进文化。
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创设教学情境:60年留学记忆:从万人到百万人的跨越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突破140万。学生留学目的地国家已从上世纪的前苏联、东欧等国家为主,扩展为遍布世界五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学方式也从公派为主转变为以自费为主。
师小结: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师(过渡):上面我们就文化传播的一般途径进行了大体介绍,那么,同学们知道古人是通过什么媒介来进行文化交流的吗?123
(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生(思考回答):烽火台、鼓楼、信鸽、驿站、口头叙述、各种印刷等。
师:对了,我们通过看电视或者学习历史可以知道,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寄梅花,鸿雁传书,都是古人常用的交流方式,那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又是通过什么手段和方法进行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呢?同学们可否举些例子?
生:口述、书籍、广播、报刊、电视、网络等。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也很全面,综观整个传媒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板书:1、传媒及其发展
这里要注意一点的是,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烽火台、鼓楼等方式传递信息很不方便,可传播面又比较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传媒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大众的传媒也就应运而生了。那么,什么是大众传媒呢?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归纳,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在这里要明确一点,那就是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这一点同学们应该很好理解,因为印刷媒体的出现,信息一方面可以得到完整的保留与传递,另一方面它能够最大面积地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所以,它是文化传播从局部性转为大众性的桥梁。那么,生活在现代社会,面对各种文化传播方式,你能够归纳出它们各自的优点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6页,然后做出简单的归纳。
板书:2、大众传媒及作用
创设教学情境:新时期的微服私访
无论是XX年6月20日,xx在人民网与网友的在线聊天,还是xx总理在新闻发布会上坦陈自己经常上网了解民意;无论是一些省、市级政府利用网络让网民对本地的发展献计献策,通过网络进行干部评议和政绩评估,还是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或实名登录论坛或实名开设博客。如今,对于俨然有些蔚然成风的官员上网,有人开始认为这是一种新时期的微服私访。
请比较新时期的微服私访与古代皇帝的微服私访?
结论:现代信息技术包括了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有了这些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才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这是现代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播的意义所在。
(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
古往今来,为了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各种仁人志士用自己的行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学们能够举出此类例子吗?
情境一:古代文化传播的事例。

情境二:现代文化传播交流的事例。
设立孔子学院。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全球兴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为了满足国外学习汉语的需求,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孔子学院,向全世界介绍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目前,全世界已有83个国家建立了268所孔子学院和71所孔子课堂。
同学们领悟得很好,刚才列举的人都称得上非常出色的文化使者,他们为中华文化与外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通过文化交流,世界文化得以发展。这在今时今日仍有重大的意义。因此,我们要争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积极承担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具体态度就是要做到: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zhengzhijiaoan/21853.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