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认识论知识点_高二政治认识论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2014-08-2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政治教案】

(1)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科学理论的概念。
理解:
(1)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真理的含义。(2)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原因。
运用:
剖析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过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进而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
 技能
目标  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情感
目标 (1) 提高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自觉性。
(2) 能从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上去分析若干重大社会问题,端正认识,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教材分析    本框题即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不仅是本框题的教学重点,也是全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因为:第一,从本课的中心论题来看,本课的中心论题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二,从思想教育意义来看。要求每个人对他所接触的事物都由对现象的认识上升到对本质的认识。   
    关于“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与联系”这个教学难点。课本只是简单作了讲述,对这一知识点要通过详细的概括给学生讲解清楚。进一步能通过对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与联系的应用来把握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教学重点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教学难点  本质和规律的区别。
教学方法  点拨法、讲授法
学法指导  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线索,本框题的叙述方式,针对重难点问题要进行讲授,力求创设情景,化难为易。
教具学具  多媒体教具(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流程或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播放《雾里看花》歌曲。回答出歌词中所说的困惑,归纳导入:要将世界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单凭眼睛是远远不够的,“慧眼”即能透过事物看透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眼睛,就涉及到现象和本质的关系问题,涉及到认识的根本任务问题。
主体内容教学
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板书)因为教材并没有给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下正式的定义,更没有全面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从基本含义的角度来说,可以表述为: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教材所提供的事例源于学生的切身经验。无论是否更换具体事例,都应当围绕学生的切身经验去选择。(举例电影《巴黎圣母院》的有关情节,然后屏幕显示:)
加.西莫多(外表形象:外貌丑陋、又聋又哑、奇丑无比——对事物外表的认识——感性认识;内在品质:忠诚勇敢、纯洁高尚、爱憎分明——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性认识。)要把这个世界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仅有感性认识上不够的,还必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2、 认识的根本任务
(1) 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要处理好现象和本质的区别这一难点的教学,可采取对比的方法。使用同一事例,集中分析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所谓使用同一事例,就是对列举的事例既要分析它的现象,又要分析它的本质。再配合适当的板书作鲜明的对比。有了这个基础,顺便指出本质和现象的区别就可以了。123
学生阅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课文中属于现象的内容罗列出来,然后提问现象和本质、规律有什么关系?(屏幕显示)
 现象 本质
区别 个别的 一般的
 多变、易逝的 相对稳定的
 表面的,凭感觉器官即可把握 内在的,要靠抽象思维去把握
联系 联系密切,不可分割: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总要表象为现象,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我们如果看到部分现象,肯定抓不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果我们基本上了解了事物繁荣诸多现象,能不能说是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呢?(举例: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对话,分析以后归纳思想)
对事物现象的 认识有助于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但不等于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因为现象能够为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而本质规律又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本质只能由理性思维去把握。所以,理性认识依赖与感性认识,坚持着一点,就是在认识论中坚持了唯物主义。
(2)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正确的感性认识只是如实地反映了事物的某些方面、某些片段,因而相对于事物的整体、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来说,这种认识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程度就降低了。因为现象是本质和规律的 表现,只有深入到事物内部,抓住本质和规律、抓住诸多现象的根据,反过来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现象。所以说,感觉到了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屏幕显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 是对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是对本质的认识,是认识一的高级阶段
 是以感觉、知觉、表象等具体形象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 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反映事物
 具有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 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联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都是人的认识,其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因为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所以,我们更应该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现象进行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即坚持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认识论中辩证法。
(3)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只有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才有可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要注意两个观点。一是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二是仅指“正确认识”。关于真理、理论、科学理论三个概念,讲清概念即可,不必做过多解释。(概念省略)
为什么真理、科学理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真理、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正确的理性认识——系统化、理论化的真理性认识——科学理论——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政策——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功。
归纳:总之,本质和规律是内在的根本性东西,人们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更高级的认识,正确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因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人们的感性认识应当上升为理性认识。123
3、 方法论意义——青年学生应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自觉性
分析“跟着感觉走”,这个观点对吗?(分析略)
思考“只看现象不看本质”有哪些危害?(略)
首先,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其次,应了解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并正确认识它的本质。
   课堂小结
   总之,本质和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根本性的东西,人们对本质个规律的认识是高一级的认识,正确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因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  人们的感性认识应当上升为理性认识。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一个含义:
两个关系: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三点原因:、现象与本质的区别;认识的程度水平;认识的作用。
四个概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科学理论
由此的出结论:要提高认识事物的自觉性。
 
 
 课堂练习:《吕氏春秋》中说:“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月,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中之水,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脔肉,而知一锅之味,一鼎之调。”
   从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包含了什么道理?
课外联系:优化设计的课后练习。
 
 

课内练习
课外练习  课堂练习:《吕氏春秋》中说:“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月,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中之水,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脔肉,而知一锅之味,一鼎之调。”
   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包含了什么道理?
课外联系:优化设计的课后练习。
 
课后札记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要想使教学效果突出,既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他们想学的内容,而且使得这堂课既深刻又不失去活跃的课堂气氛,作为教学的主导——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注:各组可依据本学科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本学期进行了课堂比赛的教师
及汇报课的教师填写后,一式两份送交王明和老师处,以备存档。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zhengzhijiaoan/21854.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