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季氏将伐颛顼

高二语文教案 2014-08-0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 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仁政”思想。
学习方法:
诵读、质疑、探讨
第一课时
一、文章背景
1、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2、《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3、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二、课文自读
反复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诵读流畅,然后完成下列练习。
1、 重要字音:
冉(    )有     颛臾(        )      社稷(    )  
虎兕(    )         出于柙(    )           毁于椟(    )中       
2、 古今异义词:
⑴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                    )    
⑵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123456789
⑶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
3、 词类活用:
⑴、则修文德以来之(                       ) 
⑵、既来之,则安之(                 ) (                    )
4、重点实词解释 
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         )(           )
⑵.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          )(        ) 
⑶ 且尔言过矣(            ) 
⑷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          )
⑸.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 (          )(        )
5、 文言句式 
⑴ 何以伐为(                            ) 
⑵ 无乃尔是过与(                                  ) 
⑶ 是社稷之臣也(                                    )
⑷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5) 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                             )123456789
6、成语积累,解释下列成语。
⑴祸起萧墙 :
⑵既来之,则安之:
⑶分崩离析 :
三、文本探讨:
1、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2、孔子为什么认为不应发动这场战争?

3、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4、你怎么看孔子的“仁政”思想?

四、达标测试: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是(  )
a.陈力就列      行列  
b.危而不持      扶持 
c.则将焉用彼相矣   辅助者
d.安无倾       倾覆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则修文德以来之
   b.既来之,则安之
   c.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d.邦分邦离析,而不能守也
3、翻译下列句子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
b、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译:
c、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
d、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译:
e、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
三、小结
同学们,我们学习《论语》,不仅学习了其中的一些文言知识,还了解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在内部创造一个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这种思想不照样适用于我们今天吗?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需要一个安定、和平的政治局面。因此,我们应刻苦学习,掌握知识,为创造一个长期安定、和平的政治局而努力。
第二课时
课内巩固
1. 给加点字注音。
颛臾(     )   冉有(     )   社稷(     )    柙(     )
虎兕(     )   萧墙(     )   相夫子(     )  椟(     )
2.请从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
①                                                                    
②                                                                    
③                                                                     123456789
3.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                                            (     )
a.无乃尔是过与             b.是社稷之臣也
c.是谁之过与               d.夫如是,远人不服
4.下边一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a.危险   颠簸 辅助           b.不稳定 跌倒 辅助
 c.不稳定 颠簸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d.危险   跌倒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5.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1)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君有疾在腠,不治将恐深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2)相:焉用彼相焉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公孙敖其能相人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3)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一屠晚归,但中肉尽,止有剩骨
(4)过:无乃尔是过与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过犹不及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是谁之过与
         故尝与过宋将军
(5)见: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风吹草低见牛羊
         曹刿请见
         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
         汝真女子之见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6)为: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    为: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为:               123456789
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为:               
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为:              
6.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于: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于:
③虎兕出于柙  于:
④龟玉毁于椟  于:
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于:
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于:
 7.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这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文中记载的是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他们谈话的政治背景是_____                _____________。
 ⑵纵观全文,孔子在和冉有、季路的对话中坚持了两点看法,一是_____            __,二是__                   ____。
⑶孔子引用古代史官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又举出一些比喻,为的是_     
                          ,指出“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为的是  
                           。
⑷从课文中看,孔子的政治主张是                   (   )
 a.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b.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⑸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冉有季路违背了先生的政治主张的行为是   (   )
 a.相夫子            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c.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d.谋动干戈于邦内
⑹文中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季氏______        ______。
课外提升(文科生做)
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后面各题。
8.子 谓 子 贡 曰 女 与 回 也 孰 愈 对 曰 赐 也 何 敢 望 回 回 也 闻 一 以 知十 赐 也 闻 一 以 知 二 子 曰 弗 如 也 吾 与 女 弗 如 也
①为短文断句。
②从下列各项中选出正确的项                                        (    )
a.文中两个“女”,都是通假字,同“汝”。
b.文中两个“与”词义词性完全相同。
c.短文中,孔子与子贡对话,提到了回与赐两个人。
d.文中“望”是“看”的意思。
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23456789
①为加点的字注音
a.省                b.传           
②解释下列字的词义。
a.谋:                                    c.交:                      
b.忠:                                    d.信:                      
③翻译这则短文。
                                                                         
                                                                         
                                                                         
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XX高考江苏卷)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
于道。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有盗其树者,城过之,虑其耻,退自匿。尝绝粮,
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怪其故,与弟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觉,痛咎谢,城曰:“寒而饮,何责焉?”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会里人郑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德宗召拜右谏议大夫,遣长安尉杨宁赍束帛诣其家。123456789
  初,城未起,缙绅想见风采。既兴草茅,处谏诤官,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及受命,它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而城方与二弟延宾客,日夜剧饮。客欲谏止者,城揣知其情,强饮客,客辞,即自引满,客不得已,与酬酢,或醉仆席上,城或先醉卧客怀中,不能听客语。常以木枕布衾质钱,人重其贤,争售之。每约二弟:“吾所俸入,而可度月食米几何,薪菜盐几钱,先具之,余送酒家,无留也。”服用无赢副,客或称其佳可爱,辄喜,举授之。有陈苌者,侯其得俸,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
  及裴延龄诬逐陆赞等,帝怒甚,无敢言。城闻,曰:“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大臣。”乃约拾遗王仲舒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谊,申直赞等,累日不止。帝大怒,召宰相抵城罪。顺宗方为皇太子,为开救,得免。然帝意不已,欲遂相延龄。城显语曰:“延龄为相,吾当取白麻坏之,哭于廷。”帝不相延龄,城力也。
  城出为道州刺史,州产侏儒,岁贡诸朝,城哀其生离,无所进。帝使求之,城奏曰:“州民尽短,若以贡,不知何者可供。”自是罢。赋税不时,观察使数诮责。观察府遣判官督赋,至州,怪城不迎,以问吏,吏曰:“刺史以为有罪,自囚于狱。”判官惊,驰入,谒城曰:“使君何罪?我奉命来候安否耳。”留数日,城不敢归,寝馆外以待命。判官遽辞去。顺宗立,召还城,而城已卒,年七十。                  (节选自《新唐书•阳城传》)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及觉,痛咎谢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①强饮客,客辞       ②王子皇孙,辞楼下殿
 c.①即自引满,        ②引壶觞以自酌
 d.①赋税不时,观察使数诮责  ②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
11.文中“为开救”的“为”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b.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c.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阳城智谋的一组是             (    )
 ①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    ②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
 ③城或先醉卧客怀中,不能听客语    ④延龄为相,吾当取白麻坏之,哭于廷
 ⑤州民尽短,若以贡,不知何者可供   ⑥刺史以为有罪,自囚于狱
 a.②③⑤   b.①②④    c.①④⑥   d.③⑤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阳城宽厚待人。他看到有人偷他家的树,为了不使那人难堪,自己躲开了;派去求米的家奴拿米换了酒喝,醉倒在半路上,阳城一点也没有责备他。123456789
 b.德宗皇帝召阳城任右谏议大夫,人们认为他一定能拼死力谏,但阳城看到朝廷腐败,皇帝又听不进谏言,于是和两个弟弟请来宾客日夜酗酒,常常喝得酩酊大醉。
 c.裴延龄捏造罪名陷害陆贽等人,皇帝信以为真,极为震怒,无人敢出来讲话。阳城挺身而出,约王仲舒一起上疏,极力揭发裴延龄的罪过,接连几天为陆贽等人申辩。
 d.观察府派判官来催办税赋,阳城就投狱自罚。判官拜见阳城说,我不过是奉命来给您请安的。判官待了几天,见阳城仍然不敢回去,只好匆忙辞别。
                   
 
季氏将伐颛臾
1.略
2.①既来之,则安之  ②分崩离析  ③祸起萧墙
3.a
4.d
5.①作为  ②语气助词  ③成为  ④动词,这里有“编造”之意
6.①引进动作对象,不译 ②对,对于,介词 ③从,介  ④在,介  ⑤到,介  ⑥在,介
7.⑴季氏将伐颛臾⑵季氏伐颛臾是错误的 冉有、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应制止这种不义的作法。⑶说明冉有、季路二人既做家臣,就要尽职,纵容季氏的行为是失职。批评冉有政治态度的不端正。  ⑷d   ⑸e   ⑹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将伐颛臾的真正阴谋
8.①曰:“愈?”曰:“回?十,二。”曰:“也;也。”②ab
9.①a.xǐng  b.chuán
②a.计谋,主意  b.忠诚,忠实  c.交往  d.讲信用
③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有没有不忠诚的地方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10.b(a谢罪 b拒绝;辞别 c举起 d多次)
11. a(例句:为,介词,替。a替 b成为 c因为 d被)
12. d(①②④明显与智谋无关)
13. b(“看到朝廷腐败,皇帝又听不进谏言”不是阳城酗酒的原因,文中无此表述。)
参考译文: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阳城性情谦虚敬肃简约朴素, 无论老幼,都一样对待。  远近的人都仰慕他的品行,前来求学的人接连不断。当地的人有了争执,不去官府而是到阳城处裁决。有一个偷盗阳城的树的人,阳城遇见了他,担心他会羞愧,就退步躲藏起来。阳城家中曾经断了粮,派仆人去借米,仆人拿米换了酒喝,醉倒在路上。阳城为仆人迟迟未归而感到奇怪,就去与弟弟一起迎接他,仆人睡在路上还未醒,阳城就把他背了回来。等到仆人醒了,深深自责谢罪,阳城说:“天冷喝酒,有什么值得责备的呢?” 山东节度府听说阳城是有德义的人,派使者送给阳城五百匹细绢,告诫使者不允许再拿回来。阳城坚决推辞,使者把绢丢下就回去了,阳城就把绢放在一边从未开封。正逢同乡郑俶要给亲人下葬,向别人借钱没借到,阳城知道了这个情况,把绢送给了他。德宗征召他来朝,任命他做右谏议大夫,特地派长安尉杨宁到他家送给他成捆的丝织品。
当初,阳城未出任官职时,士大夫们都思慕他的刚正的风格。等到他出任官职,担任谏官之后,士大夫们都认为他定会为忠于职守而不惜死,天下的官员们就更加畏惧他。就职之后,其他的谏官们都就繁杂锁屑的政事频频进谏,使得皇帝很厌烦,而阳城却与他的两个弟弟延请宾客,日夜畅饮。有朋友想劝他不要整天宴饮,阳城揣出了他的心理,竭力让这个朋友喝酒,朋友拒绝,阳城就先举起满满一杯酒敬他,朋友不得已,只好回敬他,与他推杯换盏,有时喝醉了仆倒在酒桌上,阳城有时先喝醉躺在朋友的怀中,朋友们说什么他全没听见。阳城经常拿木枕和布被去典押换钱,人们敬重他的贤德,争着买他的东西。阳城常对他的两个弟弟说:“我俸禄的收入,可以先估计一个月吃米及薪菜盐的花费,先准备好,剩余的都拿去喝酒,不要有积余。”衣服没有多余的,有朋友称赞他衣服漂亮,他就高兴,把衣服送给人家。有个叫陈苌的人,探知阳城领到了俸禄,常常前去称赞金钱美好,每月总有所得。123456789
等到裴延龄诬陷、放逐陆贽等官员时,因为皇帝对陆贽等非常愤怒,官员们都无人敢向皇帝进言。阳城听说了,就说:“我担任谏官,不能够让皇上冤杀无罪的大臣。”于是约拾遗王仲舒一起上奏章激烈地指斥裴延龄的罪状,依据大义意气激昂地为陆贽等人申辩是非,多日不止。皇帝大怒,召宰相来治阳城的罪。顺宗当时是皇太子,为阳城展开营救,结果阳城得以免罪。可是皇帝的怒气还没消,要让裴延龄做宰相。阳城扬言:“如果让裴延龄做宰相,我一定身着白麻在朝廷上哭来破坏这件事。皇帝最终没有任用裴延龄为相,正是阳城的功劳。
阳城出京做道州刺史。道州出产侏儒,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侏儒。阳城同情他们生离死别,不进贡。皇帝派人去要,阳城呈上奏章,写道:“道州这地方的百姓个头都矮小,如果要进贡,不知道哪些可以进贡。”从此就不再进贡了。州里赋税没有按时缴纳,观察使多次指责。观察府派判官来催办赋税,到了道州,对阳城没有出来迎接感到奇怪,拿这事问当地官吏,官吏说:“阳城认为自己有罪,把自己囚禁在牢狱里了。”判官非常震惊,奔入牢狱,拜见阳城说:“您有什么罪啊?我只是奉命前来给你请安罢了。”判官在道州停留了几天,阳城不敢回去,住在馆外待命。判官见状勿忙告辞离去。顺宗即位,想召回阳城,可是阳城已死了,死时七十岁。

123456789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yuwenjiaoan/21271.html

  • [《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高祖本纪》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二 学习过程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渡湘江杜审言古诗|赏析《渡湘江·杜审言》教案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作者简介: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甘地被刺的主要内容]甘地被刺

    教学重点1、进一步学习写作新闻报道的方法;2、分析中外记者消息报道的不同之处。教学过程一、甘地生平事迹简介。甘地是在公元一八六七年十月二日诞生,出生于印度西岸渡波班达。他小时候就有做过一些坏事,如:偷父母的钱去买烟,偷偷的抽烟、跟朋友在河边、餐馆偷吃羊肉,回家就吃不下饭,欺骗母亲、偷刮哥哥的金镯子拿...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教师版)_百度文库]《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3、体会文中哲理及作者情感二、知识链接:1、题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书愤教学案例|书愤教学案

    第5课 书 愤 一、整体把握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答案 诗的起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项链》——玛蒂尔德人物形象赏析

    教学目标: 1 关注人性: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2 关注古典:用诗词形式对文学人物进行二度创作。 教学重点: 玛蒂尔德性格的两个层面。 教学难点: 全面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表演法 研讨法 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件教学步骤: (屏幕显示幻灯:《项链》) 一 导入 二 课本剧表演(熟...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一等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教学目的:1 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 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3 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第一课时一、导言。第五单元是小说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及“单元知识和训练”。准确地说组成这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求谏原文及翻译】《求谏》

    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4、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蝶恋花】蝶恋花 (苏教版)

    【教学目标】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式】研习式【教学内容及过程】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