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录后序》翻译]《指南录后序》学案

高二语文教案 2014-07-3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文天祥求“(   )”不择“(   )”的原因,把握人物内心世界;
2.以第7段为例,培养学生结合注释阅读浅易文言文的习惯。

一、进入新课
——圈出“学习目标”中的“内心世界”“第7段”“结合注释”
二、问题探究
1.“学习目标”1留了两个空,请同学们试着填写——只填一个“字”
2.结合课文原句一组作说明
①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②几自刭死……几从鱼腹死……几彷徨死……几落贼手死……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几陷死……几无所逃死……几以捕系死……几邂逅死……几以不纳死
③予之生也幸
三、方法指导——结合注释阅读文言文
请你思考:结合注释阅读文言文,应当注意些什么?怎么样“结合”?
                                                            
1.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君不许(     )
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     )(     )
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     )
3.请你翻译下列文句。
①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②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
                                                      
③君亲其谓予何
                                                       12
四、内容归结
1.在第7段中,文天祥围绕“         ”这一问题,正面表明了自己“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报国心愿;突出了为尽忠皇帝而死(尽忠尽孝),“         ”,也就是死而无憾。如果用八个字概括,可用“         ”。
2.苏教版教参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是文天祥“简要记写了自己出使元营的斗争情况以及逃脱后的艰险遭遇,全文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和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感”。其实,也可这样概括:                         
                                                                

五、课后作业
1.阅读(1)—(4)则材料,思考:它们分别体现出文天祥什么样的思想意识?
(1)德祐元年(1275年),文天祥任江西安抚使等职。他的祖母刘氏去世,本应守孝,但迫于严峻的形势,只能变卖家产,带孝服从戎,招募义士,赶赴南宋国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他被派遣守卫平江府(今江苏苏州),但因宋廷的部署失策,加之其他将领的怯战,他的一支部队虽在常州英勇战斗,却无补于败局。宋廷又将他召回临安。次年正月,元军兵临城下,南宋官员纷纷逃遁,文天祥临危受命,出任右丞相。
(2)面对元朝统治者的威胁利诱,文天祥从容应对,大义凛然。当元丞相孛罗诘问他:明知拥立赵昰、赵昺二王也保不住社稷,又何必拼死抵抗时,文天祥答:“父母有疾,虽不可为,无不下药之理,尽吾心焉,不救则天命也。天祥今日至此,有死而已,何必多言!”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
(3)1278年冬,元军猛攻文天祥弟弟文壁驻守的惠州,文壁开城投降(年底文天祥被俘)。文壁自述投降的理由是:其一,不绝宗祀。文天祥两个儿子一个早死,一个战乱中失散,文壁把自己的一个儿子过继给了文天祥;而文天祥母亲身死他乡,一直没有安葬,需要举灵柩归乡。其二,不同于元军刚入侵时的投降派,文壁降元时,南宋实际上已灭亡,抗争的结果是全城百姓跟着倒霉。1281年,文天祥写信给文壁过继给自己的儿子:“汝生父(文壁)与汝叔(文璋),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文天祥以“孝”明确体谅、认可了文壁的选择。
(4)当孛罗质问“弃嗣君,别立二王,如何是忠君”时,文天祥回答:“德祐吾君也,不幸而失国。当此之时,社稷为重,君为轻。吾别立君,为宗庙社稷计,所以为忠臣也。”
(5)文天祥对“忠”“孝”的解释是:“忠,上事于君,下交于友,内外一诚,终能长久;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孙,亦复如是。”(“忠”原指为人诚心尽力,后特指事上忠诚,“孝”是指善事父母,尊敬长辈。)他认为“为臣忠,为子孝,出于人之内心,有不待学而知、勉而行者……此人道之自然也”(“忠”“孝”是出乎自然的“人道”),并在《沁园春》词中写道:“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
2.推荐阅读:文天祥《正气歌》及卞毓芳《文天祥千秋祭》。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yuwenjiaoan/21071.html

  • [《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高祖本纪》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二 学习过程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渡湘江杜审言古诗|赏析《渡湘江·杜审言》教案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作者简介: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甘地被刺的主要内容]甘地被刺

    教学重点1、进一步学习写作新闻报道的方法;2、分析中外记者消息报道的不同之处。教学过程一、甘地生平事迹简介。甘地是在公元一八六七年十月二日诞生,出生于印度西岸渡波班达。他小时候就有做过一些坏事,如:偷父母的钱去买烟,偷偷的抽烟、跟朋友在河边、餐馆偷吃羊肉,回家就吃不下饭,欺骗母亲、偷刮哥哥的金镯子拿...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教师版)_百度文库]《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3、体会文中哲理及作者情感二、知识链接:1、题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书愤教学案例|书愤教学案

    第5课 书 愤 一、整体把握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答案 诗的起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项链》——玛蒂尔德人物形象赏析

    教学目标: 1 关注人性: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2 关注古典:用诗词形式对文学人物进行二度创作。 教学重点: 玛蒂尔德性格的两个层面。 教学难点: 全面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表演法 研讨法 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件教学步骤: (屏幕显示幻灯:《项链》) 一 导入 二 课本剧表演(熟...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一等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教学目的:1 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 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3 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第一课时一、导言。第五单元是小说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及“单元知识和训练”。准确地说组成这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求谏原文及翻译】《求谏》

    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4、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蝶恋花】蝶恋花 (苏教版)

    【教学目标】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式】研习式【教学内容及过程】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