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2014-07-2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语文教案】

自主探究
夯实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抚育(fǔ)   哺育(bǔ)
果脯(fǔ)    逮捕(bǔ)
b.绷带(bēnɡ)   绷脸(běnɡ)
蜇痛(zhē)    屋栉(zhì)
c.枯死(ɡū)   澄彻(chénɡ)
澄清(dènɡ)   踱步(duó)
d.濒死(bīn)   讥诮(qiào)
咩叫(miē)    两肋(lèi)
答案:c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嬉戏  嬉皮笑脸  喜笑颜开  嬉笑怒骂
b.摧残  催促朦胧  宣泄   喧闹一泻千里
c.魅力  魑魅魍魉  麦杆   杠秆
厮杀  厮打
d.痊愈  九霄云外  通宵达旦  枝叶扶疏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哦,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
b.你,在指环的里面!
c.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啊!春日怎能遥远?
d.各自带一份礼物/分送给世人——年老或是年少。
答案:c
4.对下列作家作品的陈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秋颂》的作者是济慈,他是英国人。
b.《西风颂》的作者是英国诗人雪莱,他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c.《狗之歌》是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著名作品。
d.《不是死,是爱》的作者是罗伯特•勃朗宁,他的代表作是《葡萄牙十四行》。
答案:d

课内阅读
阅读雪莱的《西风颂》(见选修教材17页),完成1~5题。
1.雪莱说:“构思和基本写成这首诗,是在佛罗伦萨阿诺河岸的一个树林里。当日气温和煦、清新,而这场暴风正集聚水气,倾泻下秋雨。如我所预料,在日落时分,狂风大作,雨雹如注,伴随了西萨尔滨地区特有的那种壮观的雷电。”那么,诗中的“西风”象征什么?
答案:狂暴的西风既是自然界的风,更是革命的风暴。诗人明写自然之风,本意却在呼唤、盼望革命的风暴,象征手法使“西风”这一意象更加饱满而意蕴深刻。
2.诗作共分五大部分。前三部分描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后两部分又写了什么?
答案:前三部分主要从正面直接描绘西风,写它给大地、天空、海洋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后两部分主要抒写诗人由此而产生的情感。
3.第一部分,以“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领起,有何作用?以“不羁的精灵啊,你无处不运行;/破坏者兼保护者:听吧,你且聆听!”收束,又有何作用?
答案:以“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领起,既为全诗定下一个激昂的调子,又以速描式的笔法几笔勾画出西风的精神风貌。以“不羁的精灵啊,你无处不运行;/破坏者兼保护者:听吧,你且聆听!”总束第一部分,为西风的形象再次描上浓浓的一笔。
4.第二、三部分,诗人转换视点,各侧重写什么?
答案:第二部分转写西风来时天空的变化:天空因为“你”而“混乱”;流云像大地的枯叶一样被撕扯,有如狂女的头发,在“你”蔚蓝的波面上到处飘落,从天穹一直到中天;“你”又把力量凝聚,如此坚实浩大,使墓陵的圆顶承受着“你”的全部重压,最终使圆顶轰然爆炸——黑色的雨、冰雹和火焰一齐迸发!123
第三部分,转写海洋。地中海万顷碧波,正沉醉于往日的风景如画和香气弥漫,“你”一下把它的美梦吹断;大西洋为“你”让路,劈裂成波的峡谷、浪的深渊;那海底的花草和泥污的森林一个个惊慌失措,吓得发青!
5.第四部分,诗人以“唉,假如我是一片枯叶被你浮起”领起,连用几个假设,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五部分在意义上与第四部分有何关联?
答案:第四部分表达出对现实、对自己的不满,“我跌在生活底荆棘上,我流血了”,“这被岁月的重轭所制伏的生命/原是和你一样:骄傲、轻捷而不驯”。这脱口而出的诗句是诗人发自肺腑的心声!
第五部分在意义上延承第四部分,又有一些递进。因为对现实、对自己不满,所以诗人便祈求西风“把我当作你的竖琴吧”,给予我“狂暴的精神”!“让我们合一!”吹落“我”枯死的思想,并把“我”的预言向世界传送: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遥远吗?

拓展运用
一、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题。
孤独的收割人
华滋华斯
你看!那高原上年轻的姑娘,
独自一人正在田野上。
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
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
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
她唱的音调好不凄凉。
你听!你听她的歌声,
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
在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
疲惫的旅人憩息在绿阴旁,
夜莺在这时嘀呖啼啭,
也不如这歌声暖人心房;
在最遥远的赫伯利群岛,
杜鹃声声唤醒了春光,
啼破了海上辽阔的沉寂,
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
谁能告诉我她在唱些什么?
也许她在为过去哀伤,
唱的是渺远的不幸的往事,
和那很久以前的战场?
也许她唱的是普通的曲子,
当今的生活习以为常?
她唱生活中的忧伤和痛苦,
从前发生过,今后也这样?
不论姑娘在唱些什么吧,
歌声好像永无尽头一样;
我见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
我见她边干活儿边唱歌。
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
直到我登上了高高的山冈,
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
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
1.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2.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3.诗人为什么写沙漠里的夜莺和赫伯利群岛的杜鹃的鸣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一)1.答案: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
2.答案: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姑娘。诗人把“她”独自置身于高远广阔的田野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地结合,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次,这位年轻的姑娘在艰辛的劳动中用凄凉的歌声抒发自己忧伤的心情,她“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那凄婉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这就为这独特的风景线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愁苦色彩。再次,年轻姑娘凄凉的歌声震人心魄,引人遐想,“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也许,这歌声也使诗人与收割女的心灵紧紧暗合在一起。综上所述,雄浑的自然、活动的人、凄婉动人的歌声这三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融合在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3.答案:诗人以这两个生动的意境来衬托“收割人”歌声的动人:荒凉的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到夜莺清脆的鸣啭,无疑给艰难跋涉的远行者带来完成征途的勇气和希望;寒冷苍凉的赫伯利群岛在严冬过后出现了报春的杜鹃的啼声,这又是像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作者在这里尽力渲染夜莺和杜鹃鸣叫的优美动人,越是如此,越能突出“收割人”歌声的优美和强大的感染力。123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4.将《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观刈麦》进行比较阅读,品味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答案:(二)4.答案:相同:①从表达的思想内容看,两首诗都描述了劳动者在田间劳作的情景,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②两首诗的语言都朴素平实,不加修饰。
不同:①从写作手法看,《孤》侧重于抒情,《观》侧重于记叙。②两首诗虽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但思想感情却有较大的差异。华滋华斯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且长期生活在田园乡野,和劳动人民有广泛的接触,因而对他们的同情中充满更多的关爱;而白居易身居官位,平时较少接触劳动人民,因而他的同情中更多的是怜悯,写此诗的目的不过是讽喻天子,减轻农民的赋税而已。③表现手法不同。《孤》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听;《观》则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劳动人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富裕生活作对比,表现了诗人“自愧”的心理。
(三)比较《孤独的收割人》与《在那遥远的地方》(王洛宾),完成后面的问题。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她那)粉红的小脸好像红太阳,
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愿)抛弃了财产跟她去放羊,
每天看着那动人的眼睛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
(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
我愿她拿着细细的鞭子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5.同样是描写在干着农活的姑娘,华滋华斯、王洛宾各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传达了怎样不同的情调?
答案:(三)5.答案:华滋华斯着眼于眼前的实景,用聆听和联想,从姑娘的歌声里听到了一种悲凉,这样的曲调中流露出了忧郁和哀伤的情调;王洛宾则着眼于虚化的情景,从自己的心灵出发,他心灵中的边塞姑娘就应该是这样的,这样的美丽和明亮,这样的欢欣和舒畅,用想象传达一种欢畅的情调。
二、表达交流
6.大自然气象万千,人的心境更是风情万种,在秋高气爽的时节,你是怎样的心情呢?以你独特的风格、自由的方式写篇文章吧!
答案:略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yuwenjiaoan/21039.html

  • [《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高祖本纪》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二 学习过程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渡湘江杜审言古诗|赏析《渡湘江·杜审言》教案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作者简介: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甘地被刺的主要内容]甘地被刺

    教学重点1、进一步学习写作新闻报道的方法;2、分析中外记者消息报道的不同之处。教学过程一、甘地生平事迹简介。甘地是在公元一八六七年十月二日诞生,出生于印度西岸渡波班达。他小时候就有做过一些坏事,如:偷父母的钱去买烟,偷偷的抽烟、跟朋友在河边、餐馆偷吃羊肉,回家就吃不下饭,欺骗母亲、偷刮哥哥的金镯子拿...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教师版)_百度文库]《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3、体会文中哲理及作者情感二、知识链接:1、题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书愤教学案例|书愤教学案

    第5课 书 愤 一、整体把握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答案 诗的起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项链》——玛蒂尔德人物形象赏析

    教学目标: 1 关注人性: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2 关注古典:用诗词形式对文学人物进行二度创作。 教学重点: 玛蒂尔德性格的两个层面。 教学难点: 全面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表演法 研讨法 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件教学步骤: (屏幕显示幻灯:《项链》) 一 导入 二 课本剧表演(熟...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一等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教学目的:1 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 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3 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第一课时一、导言。第五单元是小说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及“单元知识和训练”。准确地说组成这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求谏原文及翻译】《求谏》

    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4、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蝶恋花】蝶恋花 (苏教版)

    【教学目标】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式】研习式【教学内容及过程】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