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

高二语文教案 2014-07-2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语文教案】

【教学设想】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论体系,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立体化,就是课内课外相连通,书内书外相交融,立体化,多元式,大语文。它要求语文教学改革传统的、单一的,较为封闭的教学模式,使语文的教学形势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内容具有人文性、时代性和实用性。为此,我认为学习《孔雀东南飞》一文教师就应该给学生积极创造自主学习舞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他们深入文本,探寻人物复杂的内心,领悟文中所渗透出的爱与美。
    《孔雀东南飞》一文虽为文言,但故事性强、情节清晰,文字浅显,故不必逐句逐段地讲解,文言词汇异常丰富,是积累文言素养,提高古文阅读能力的一个小资料库。其中“相”、“见”和偏义复词是重点,其他大量的多用多义词,结合注解和上下文,学生可以自己积累。所以这一部分知识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
     《孔雀东南飞》的人物形象各具个性,生动鲜明,光彩夺目。刘兰芝与焦仲卿同是忠于爱情,充满叛逆精神的青年,但同中各异。同为告别,刘兰芝别婆与别姑截然不同。把握人物性格的个性光彩,便是把握了这首诗的艺术精髓。人物的个性是通过对话展现的,从对话入手,把握对话的个性化,便是本文学习的基本路径。这首诗的主题放在歌颂爱情上比贴上反封建礼教标签恐怕更适切。
    《孔雀东南飞》表现出圆熟的艺术技巧和惊人的艺术功力,除叙事中融入对话之外,还兼用比兴、渲染、烘托、对比、照应等多种艺术手法,最突出的是铺排手法,其层面之多,角度之广,呈现之强,在塑造人物形象,营造诗情诗韵诸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要求学生用研究目光,对《孔雀东南飞》作一点艺术研究,以吸收艺术营养,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探寻美的内涵。
    鉴赏文本艺术技巧。
【教学安排】
    基础文言知识以课前预习的形式解决,对文本的分析需用一课时。
【教学过程】
 听下列歌曲,导入新课。
 孔雀东南飞
 飞到天涯去不回
 千般恋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
 心碎的时候
 秋声格外让人悲
 天若不尽人意
 我愿生死相随
 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物低垂
 情深的时候
 哪种离别不伤悲
 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
 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
 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
 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师:这是屠洪纲演唱的歌曲《孔雀东南飞》,歌曲深情缠绵,而这首歌就是依据汉乐府中的名篇《孔雀东南飞》来创作的。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篇文章,去感受这种浪漫与凄美。先请一位同学简单概述一下故事情节。注意故事时间、人物、事件、结局。
生: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123456789
(一)探讨刘兰芝的美
师:看完这个故事,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生:刘兰芝
师:那么我们就请大家分析一下,通过阅读文本,你眼中的刘兰芝是什么样的女性,有什么依据?
生:刘兰芝是一个多才多艺聪颖的好女子,你看“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表现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不但能做各种女工,还懂音乐,知诗书。
生:她是一个贤惠的媳妇 ,她嫁到焦家勤劳能干,敬重公姥。“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师:她做了为人妻人媳所应做的,所能做的一切,她在焦家二三年,含辛茹苦,蒙辱受屈,仍遭婆母驱遣。刘兰芝“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婆婆百般刁难,说她动作太慢。面对这些,刘兰芝实在无法忍受,终于对焦仲卿说“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谴归。”她知道婆婆在鸡蛋里挑骨头,迟早有一天会把她赶回娘家的,还不如自己请回。可见刘兰芝的聪明、刚强。她是怎样离开焦家的呢?
(生读严妆一段)
教师设问,学生讨论、发言。
  师: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归?
  生甲:因为她感到与焦母实在合不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所以不如回去。
  生乙: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即兰芝从焦母的故意挑剔中,感到了遣归之势已无可逆转,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来。
  师:兰芝是不愿离开仲卿的,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
  生:这表现了兰芝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是严妆来的,因而也要严妆走,这表明她遇事十分沉着、冷静
生:我认为这里正说明她沉着、镇静,临阵不乱。
生:这里也可看出刘兰芝内心的不平静,甚至是痛苦,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事事四五通”的表现。
师: 同学们的讨论发言很成功。我把你们的讨论综合一下,这段描写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能沉着、镇静,临阵不乱,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
下面请同学齐读该段。
学生读书。
师: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生:她不卑不亢。
生:她最后要再说几句,把面子要回来。
生:她有礼有节。
师结:这表明兰芝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没有哀怨,没有愤激,临行前还念着公婆,“今暂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叮嘱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多么温柔善良,诚挚真切,进退有理。就这样一位好媳妇,还是被迫回家了。于是有了两次抗婚的情节。
(生读第一次抗婚)
师:简介这一部分,分析人物内心
生:第一次抗婚,面对“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的县令三少爷,面对母亲“汝可去应之”的苦苦相劝,她想到的只是仲卿“誓天不相负”的铮铮誓言,心中只有“黄泉共为友”的恩爱情义。
(学生读“媒人下床去……郁郁登郡门”)
师:难道该段对刘兰芝的描写也有作用?
生: 是的。
师:如何理解?
生: 我想,如果没有作用,那就应当删去。
师:你回答得很对。能否具体解释一下吗?
(生沉默)
师: 哪位同学能解答这一问题?看来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郡守家富有吗?
生:当然富有。
师:那么刘兰芝对这富有的郡守感兴趣吗?
生:不感兴趣。她嫁给郡守完全是兄长的逼迫。123456789
师:那她想干什么呢?
生: 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因为临别前他们曾有誓言。
师: 所以这段铺张的场面——
生: 反衬,反衬刘兰芝的对爱情坚贞不移的品格。
师:对,她没有丝毫的贪慕虚荣之意,有的是对仲卿的爱和忠贞,这种爱和和忠贞能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
师:当她被遣回家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这岂不破坏了兰芝的形象?
生:兰芝殉情之意早已决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生:如不允婚,就会被其兄纠缠不清,说不定还会锁起来,后面的殉情反而难了。
生:如果兰芝不允婚,就没有后面太守家准备迎亲的一节,便达不到抬高兰芝身价,加强悲剧气氛的效果。
师总结:回家后,阿兄以封建家长的身份逼迫她改嫁,阿母又做不了主,她知道诺大的世界已无自己容身之地,决定命运的时刻已经到来,于是她内怀死志,而外示顺从,表面上答应“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从而摆脱家人的提防,得以和仲卿密定死计,并最后达到誓死反抗的目的。正是这种极富人格魅力的倔强和不妥协的个性美使刘兰芝成为古典文学中最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兰芝的死是反抗斗争中的高潮,也是她个性美中最灿烂夺目的一点。
(二)探讨焦仲卿的艺术形象
师:与刘兰芝共赴死的焦仲卿,有谁说说你对他的看法?
生:焦仲卿太懦弱,太傻冒了:竟然不敢为爱情挑战封建家长制度,竟然会让自己心爱的妻子“举身赴清池”,自己也竟然“自挂东南枝”!
生:焦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又在太守府里作吏,而焦仲卿却拘谨、懦弱、善良,他爱他的妻子,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时,先是婉启,继是跪告,等到母亲棰床大怒时,他就默无声地退了出来,回到自己房里劝她暂回娘家,将来再去接她,但这只是一种幻想,兰芝被逼将嫁,他声言要自杀,甚至把这个计划告诉母亲,兰芝死后,终于以身殉情,但在厅树下徘徊了一阵,刻画出了这个书生的怯弱。
生:当焦母让他休妻再娶时,他说:“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他不复娶既表明了他忠于爱情的坚定决心,又是一种战略上的威慑,希望母亲回心转意。这是除去以自杀外最强有力的威慑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坚决有力的反抗吗?
生:当他与刘兰芝团圆的希望完全破灭以后,“自挂东南枝”,以生命殉爱情,表现了他对封建势力压迫的无比悲愤和以死抗争的巨大勇气,是放射着灿烂光辉的反抗行动。
师总结:焦仲卿绝不是没有斗争的勇气和行动,也不是不讲究斗争的策略,但他是不可能取胜的,他和刘兰芝的悲剧命运是当时社会决定的,恐怕只有这样理解才能真正体会诗的深刻的思想内涵。(三)艺术技巧探讨
  师:在“兰芝自诉”、“着装遣归”、“太守迎娶”等情节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些语句改为概括性的语句好不好?
  生:在“自诉”时,兰芝说了“十三、十四、十五”等句,在“着装遣归”一节中,写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及足下、头上、腰、耳、指、口、步态等。“太守迎亲”一节也有大量的重复
师提示:这不叫重复,这是铺陈描写,如果将这些文字概括成“从小受教养,多才多艺”、“着意穿与戴,美丽世无双”,“四处买珍奇,迎亲准备忙”等句,简是简,但是没有神韵了。
师:文中用了哪些比喻?本体、喻体有哪些相似点?123456789
生:写兰芝美,用“削葱根”喻手的白、嫩、尖;用“含朱丹”喻嘴的红润。写他们对爱情忠贞,用“磐石”喻仲卿的坚定,用“蒲苇”喻兰芝的柔韧。
师:本诗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表现现实生活本质的,主要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什么在尾声中又写了“化鸟”一节呢?这岂不破坏了全诗的统一风格?
生:大多数民间故事都是如此,比如:梁祝化蝶,牛郎织女。
生:这会给人们些许的安慰,符合大团圆结局。
师提示:最后一节“化鸟”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的主旨,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及对压迫的反抗精神是一致的。这一节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在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传统有时是兼而存之的。
总结:我们用这样一段文字结束我们今天的分析:刘兰芝,你是一个令人心痛的女子。“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你聪慧。“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你勤劳。“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你善良。“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你不卑不亢。你的灵气如曼妙的浮云在空中荡漾。朱丹唇,葱根指,头上的首饰闪闪发光。你的美丽,你的端庄,你的贤惠,却没有得到婆婆的赏识。所以,你离开了,涕落百余行。而你,依旧是你。你依旧忠贞痴情。“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你依旧知书达理。“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你依旧心灵手巧。“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父母弟兄苦相逼,磐石铺蒲苇情未移。你“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是的,不能说你你来顺受,你柔中带刚。鸳鸯双飞,仰头齐鸣。刘兰芝,你的确实一个令人心痛的女子。
附《孔雀东南飞》预习题
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相 
①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②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③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④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⑤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⑥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⑦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⑧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⑨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⑩誓不相隔卿
⑾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⑿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⒁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⒂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⒃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⒄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偏义复词
(1) 便可白公姥:
(2)昼夜勤作息:
(3)我有亲父母:
(4)逼迫兼兄弟:
古今异义词
 (1)共事二三年:(2)可怜体无比:(3)汝岂得自由:(4)本自无教训:(5)处分适兄意(6)便可作婚姻:(7)叶叶相交通:

基础知识演练;
1、下列字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伶俜(pīng)  供养(gòng)  箱奁(ōu)    窈窕(tiǎo)
b、鲑珍(guì)   磐石(pán)   钟磬(qìng)  罄竹难书(qìn)
c、蹑履(niè)   踯躅(zhú)    踟躇(chí)  箜篌(kōng hóu)
d、婀娜(ē)     主簿(fù)     摧藏(cáng)  络绎不绝(luò)
2、下列选项中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
a、窈窕     槌床         嬉戏         彷徨123456789
b、马鞍     娇逸         外欲暑       葳蕤
c、驻足     赍钱         责无旁待     如丧考阰
d、题跋     汗牛充栋     蓬荜生辉     灸手可热
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怜体无比  可爱            幸可广问讯  幸运地
b、会不相从许  一定            渠会永无缘  他;见面
c、始适还家门  出嫁            适得府君书  刚才
d、可以卒千年  终、尽          逆以煎我怀  逆料、想到将来
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为仲卿母所遣         县令遣媒来
b、君既若见录           府吏见丁宁
c、大人故嫌迟           故作不良计
d、谢家来贵门           多谢后世人
5、下列加点部分词语不属于同一语言现象的是(   )
a、便可白公姥                     b、昼夜勤作息
c、我有亲父母,逼迫有弟兄         d、否泰如天地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b、“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其中的“鸡鸣”是古代时辰的名称。
c、“何乃太区区”和“感君区区怀”中的“区区”二字意义不同,前者为“愚拙、凡庸”之意,后者应理解为“真情挚意”。
d、“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这句中的“便利”是一个古今义不同的词语,“六合”与《过秦论》中的“履至尊而制六合”中“六合”意义不同。
7、下面几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刚开始焦仲卿对刘兰芝有所误会。
  b、“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刘兰芝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作为对封建家长制的无言的挑战。
  c、“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这一句暴露了焦仲卿的软弱性。
  d、“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表明刘兰芝忠于爱情义无反顾。
8、下列几句中最能概括焦仲卿忠于爱情敢于反抗的一项是(    )
  ①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②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123456789
  ③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        ④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
  ⑤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⑥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二、翻译句子。
9、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10、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译:
11、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译                                                            
答案
1c    2、a    3、a     4、b     5、d     6、a
7、c    8、b    9、嘱咐后世的人,要以此为戒,千万不要忘记。
10、这个女子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正当,为什么招致苛责呢?
11虽然与府吏约好了,(但)同他永远没有机会见面了。

 罗密欧与朱丽叶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课堂要注重语文课的本体训练,也要注重知识内容的灵活拓展,将《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
《罗密欧与朱丽叶》这篇课文较长,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整部剧作的内容,重点阅读课文的前半部分,即从帕里斯上场到朱丽叶死去,可以播放电影,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教学中可通过朗读、配音创设情境,注意体会人物的感情。
教师精心设计预习内容,把介绍文学常识、熟悉剧本情节放在预习环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融戏剧常识、人物分析、情感体会于学生积极参与的各种语文活动之中,课堂调控要灵活,要让学生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改变传统的练习巩固模式,课后设置更为开放的学习空间,充分体现学习的广延性和可持续性特点。
【教学目标】
通过剧情与人物语言,认识剧作的矛盾冲突及其实质,理解作品主题。
【教学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师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之倾倒。尽管我们都衷心祝愿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文学史上还是留下了许多凄恻哀婉的爱情故事。这样的爱情悲剧我们接触过许多,谁能来举例?
生1: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最后双双化蝶,很浪漫。
生2: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
生3:《白蛇传》中白素贞和许仙的爱情故事。
生4:《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刘兰芝的爱情故事。
生5:《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故事。
师:大家的思维非常活跃,举了这么多鲜活的例子。今天我们再来研读一篇爱情悲剧——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123456789
师:首先是朗读,由于对白较多,咱们分开读,请一位男同学读前五处的罗密欧的对白,第二位同学读第六处的罗密欧的对白,下面就请我们的罗密欧登场吧。
(生6读前五处的罗密欧的对白)
师:这位同学感情很投入,他在朗诵中极力地去体现罗密欧内心复杂的情感,难能可贵。
师:让我们再接着欣赏第二个罗密欧的朗诵表演。
(生7读第六处罗密欧的对白)
师:这位同学朗读时很有激情,让我感到有一个活生生的罗密欧就在这儿正深情地向朱丽叶倾诉心曲呢。(生笑)
师:两位罗密欧都做了精彩的朗读,下面再让我们欣赏朱丽叶的朗读表演吧,咱们的朱丽叶呢?(生8朗读)
师:如此的动情,如此的动听,这让我想到一句诗:“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她对剧中朱丽叶内心情感的把握非常到位,那么文中三处写朱丽叶对白的地方,到底体现了她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都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这三段台词 ,具体揣摩一下其中内蕴的情感,然后谈谈你的理解。
生:大声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理解呢? (学生沉思状) 
生9:(站起来读,很精彩):“啊,善心的神父!我的夫君呢?……我的罗密欧呢?”我认为这些话体现了朱丽叶对罗密欧深情的爱,她心里面装满了罗密欧的形象。
师:是啊,刚刚醒来的朱丽叶,第一句话便问夫君,寻找罗密欧,反映了她渴望与爱人重逢,充满了对爱情的幸福的向往。
生10:第二处写朱丽叶拒绝了劳伦斯的劝说,决定留下来陪伴罗密欧,我认为这体现了朱丽叶对爱的忠贞。
师:这位同学理解得非常深刻,得知罗密欧已死,朱丽叶毅然决然地选择留下陪伴罗密欧,选择了殉情,这充分表明了她对爱的无比忠贞。请你再谈谈对第三处的理解。
生10:第三处写朱丽叶的自杀,也就是殉情,这也是表现她对爱情忠贞的。
师:的确是这样,当听到有人来了时,朱丽叶果断地寻求速死,进一步表现了她对爱情生死不渝的忠贞。
师:在了解了朱丽叶内心情感的变化后,我们再回头看看罗密欧。刚才,我们的两位多情的罗密欧虽然读得不错,但在表现罗密欧内心情感及其性格时,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下面我们听听名家是如何读的,请大家在听读的过程中,想想这些对白表现了罗密欧怎样的心情或性格特点?(名家朗诵《罗密欧与朱丽叶》选段)
师:听了这段朗诵,请同学们畅所欲言,来谈一谈你对罗密欧的心情或性格特点的理解。
生11:从罗密欧与仆人刚出场时罗密欧对仆人说的一段话中,我的印象是罗密欧应该是一个有教养,性情温和的青年,但在这一段台词中,我却读出了一个暴躁狂怒的罗密欧。
师:很好,可是,是什么使他变成了一个暴躁的人?
生12:因为他认为朱丽叶死了,这给了他很大的打击,甚至失去了理智,所以变得暴躁了。
师:很有道理。请同学们再谈谈其他几处。
生13:文中“我要掰开你的馋吻,索性让你再吃一个饱!”和“年轻人,不要激怒一个不顾死活的人”,还有“我爱你远过于爱我自己,因为我来此的目的,就是要跟自己作对。”这几句话,我认为都表现了罗密欧殉情的决心。
师:这位同学读书很认真,而且做了深入的思考。我们再体味体味罗密欧临死前的这一大段台词 ,揣摩一下罗密欧的内心世界,比如,为什么罗密欧说这是“一个胜利的坟墓”?又说“这是一个灯塔”“一座充满光明的欢宴的华堂”,应怎样理解呢? 123456789
生14:我认为,罗密欧可能是觉得能冲破一切阻碍与朱丽叶在一起这就是胜利。
生15:我想,把“坟墓”喻为“灯塔”,可能和灯塔指引航向的作用有关。 
生16:对“华堂”的理解,我觉得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来理解,这个句子的主干是“她的美貌使墓窟变成华堂”,可见强调的是“她的美貌”,把“坟墓”喻为“华堂”,是因为朱丽叶太美了,即使为她而死,也是愉快的。
师:这位同学很会理解句子的含义。通过提取句子主干法来理解句子的含义,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看来这位同学很会学习,平时很注重学习方法的积累与活用。
师:我们再看这几句,“啊,亲爱的朱丽叶,你为什么依然这样美丽?难道那虚无的死亡,那枯瘦可憎的妖魔,也是个多情的种子,所以把你藏匿在这幽暗的洞府里做她的情妇吗?”老师怎么读出一股“醋”味来?
生17:我认为这是嫉妒!他嫉妒死神夺走了朱丽叶,这还是来写罗密欧内心的悲痛和对朱丽叶深深的爱的。
师:理解得很深刻。正是这种“嫉妒”性的语言,反衬出朱丽叶的美来,同时写出罗密欧对朱丽叶深沉的爱。
师:“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指什么,这儿用了什么修辞?
生18:应该是指毒药吧。因为后面说:“我干了这一杯!”且跟着一个舞台说明(饮药)。如果是这样,那这儿就是用了比喻修辞。
师:是的,这儿用比喻表现了罗密欧的痛苦与绝望,这是罗密欧义无反顾地走向死亡之前所表达的最后的心声,我感觉和大家在一块儿学习,真的很长见识。
师:很好,同学们,通过以上的阅读与交流,我们清晰地看到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生死相恋的情人,都对爱情充满执著与坚贞,他们对爱情怀着至高无上的忠诚。然而,他们为爱而生也为爱而死了。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只有懂得欣赏悲剧美的人才能在精神上站立起来!”结合这一论述,体会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的悲剧性。
生19:我想象中的爱情是阳光一样灿烂玫瑰一样美丽的,是浪漫的,而罗密欧和朱丽叶相爱了,却没有这样幸福的生活反而遭到了这么多阻挠,很悲哀。
师:是的,神圣的爱情遇到了残酷的考验。那面对阻挠,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什么态度呢?结合课文,请大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生20: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懈的努力,希望能用他们真诚的爱情来消融两家的仇恨。如在墓中看到提伯尔特的尸体时,罗密欧沉痛地说:“原谅我吧,兄弟!”称冤家对头为兄弟,表明他希望两家的恩恩怨怨从此能一笔勾销。
生21:厌恶这种野蛮的厮杀。罗密欧劝帕里斯“想想这些死了的人,你也该胆寒了”“请你不要激动我的怒气,使我再犯一次罪”,都表明罗密欧真心希望这样的流血事件不再发生。
生22:他们反抗的勇气令我佩服尤其是朱丽叶。朱丽叶的父亲气急败坏的要把女儿嫁给帕里斯,朱丽叶宁死不从,同时向劳伦斯长老求救,这表现了朱丽叶的反叛性。其实,他们能不顾两个家族间的仇恨真心相爱,这爱情本身就具有一种叛逆性,是对封建势力和思想的挑战。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无论是对野蛮厮杀的厌恶还是对封建家长的反抗,都表现了青年一代追求幸福、自由生活的理想。
师:一对生死相恋的情人,一朵绽苞初放的爱情之花就这样凋零了,让人无限感慨。可是,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悲剧呢?123456789
生23:是两家家长、两个家族间的矛盾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师:大家赞成这个观点吗?(生摇头)请再思考,这样概括全面吗?
生24:我认为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青年一代和家长们代表的封建势力的矛盾。
师:这样思考是全面而深刻的,也就是新旧两种思想、两种道德观念的矛盾冲突。
这也正是作品的主题。
师:不过,我还有一个疑问,创作结尾,作者让男女主人公双双殉情换来两个积怨多年家族的和解,为什么安排这样的结局呢?如果以殉情的悲惨一幕作结,不更富有感染力吗?(学生沉思)
生25:两个青年的死换来了两个世仇之家的和解,昭示着青年一代终将战胜腐朽没落的封建势力。这个结尾象征着青年一代追求爱情,追求幸福自由生活的理想的胜利。(生鼓掌)
师:回答得非常精彩。这部剧作描写的是一个爱情悲剧,主题却远远超越了爱情本身。爱情只是载体,所以大家在阅读的时候,要透过爱情的表面,挖掘出其深刻的内涵。
师,大家回顾一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看看还有什么疑问。(学生整理课堂笔记,思考)
生26:老师,我也有一个疑问。您以前讲过主人公的不幸结局其实都是由自身的某些弱点造成的,所谓的悲剧实际是性格悲剧,象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奥赛罗的盲目轻信。那么,这场悲剧可不可以说是罗密欧的急躁造成的呢?
师:这位同学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非常好,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我们也能从中得到一些社会教训,很好,请坐。
师:他们爱的像一把火,轰轰烈烈,气势磅礴;他们毁灭的也像一把火,尽管火焰消失,却为寒冷漆黑的大地留下了青春的爱的温暖。当然,时代不同了,社会背景也不同了,但是他们坚韧执著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去追求创造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这节课的最后,祝愿大家都有自己的幸福生活!好,下课。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该着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语文课作为陶冶情操、激发思维、促进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学科,理应受到学生的热爱,可是据调查表明,有大量的学生对语文课有厌烦情绪。的确,现实中语文越来越成为了一门“得分机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载体”。做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发现因受传统观念和现行考试制度和评价方法的影响,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阻碍着语文课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发挥。
所以我们该把课文内容将视角广泛地投向家庭和社会,关注亲情、友情,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感悟种种人生哲理,用一定的手段协助学生完成教学目标,而并非让学生作为被授予知识的对象。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自发性学习,增强主动探索的兴趣,提高人文素养,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123456789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yuwenjiaoan/21014.html

  • [《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高祖本纪》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二 学习过程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渡湘江杜审言古诗|赏析《渡湘江·杜审言》教案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作者简介: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甘地被刺的主要内容]甘地被刺

    教学重点1、进一步学习写作新闻报道的方法;2、分析中外记者消息报道的不同之处。教学过程一、甘地生平事迹简介。甘地是在公元一八六七年十月二日诞生,出生于印度西岸渡波班达。他小时候就有做过一些坏事,如:偷父母的钱去买烟,偷偷的抽烟、跟朋友在河边、餐馆偷吃羊肉,回家就吃不下饭,欺骗母亲、偷刮哥哥的金镯子拿...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教师版)_百度文库]《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3、体会文中哲理及作者情感二、知识链接:1、题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书愤教学案例|书愤教学案

    第5课 书 愤 一、整体把握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答案 诗的起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项链》——玛蒂尔德人物形象赏析

    教学目标: 1 关注人性: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2 关注古典:用诗词形式对文学人物进行二度创作。 教学重点: 玛蒂尔德性格的两个层面。 教学难点: 全面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表演法 研讨法 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件教学步骤: (屏幕显示幻灯:《项链》) 一 导入 二 课本剧表演(熟...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一等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教学目的:1 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 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3 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第一课时一、导言。第五单元是小说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及“单元知识和训练”。准确地说组成这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求谏原文及翻译】《求谏》

    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4、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蝶恋花】蝶恋花 (苏教版)

    【教学目标】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式】研习式【教学内容及过程】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