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的三峡 阅读答案|壮丽的三峡

高二语文教案 2014-07-2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语文教案】

一、教学要求

1.体会本文把爱国主义的基本思想,蕴藏在壮丽山河风光和灿烂历史文化的知识性、欣赏性之中的特色。

2.学习本文以空间转换为说明顺序介绍景物和抓住景物特征表现景物的写法。

3.了解电视解说词的特点。

二、教学设想:

1.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美景。

2.欣赏三峡的美、体会作者的感情。 

3.安排二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本文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中第11回的解说词,重点介绍了长江流域中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独特的人文景观。对瞿塘峡的岩壁碑刻、古栈道遗址,巫峡的巫山十二峰、孔明碑、香溪,西陵峡的险滩、黄陵庙等山水风光、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历史演变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准确的描述和渲染,使观众在观看电视图像过程中加深了对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的特点的理解和感受。

(二)词语解释:

蕴藏:积存。

高亢kàng:①[声音] 高而宏亮。②[地势] 高。

栈zhàn道:在悬崖绝壁上凿孔架木而成的窄路。

飘逸:飘浮,轻疾高飞。

跌宕dàng:①为人放纵,不拘束。②音调或行文富有顿挫波折。也做跌荡。

烟波浩渺:烟雾笼罩的水面,广阔无边。

遒qiú劲:强劲有力;刚健有力。多指书画的运笔。

旖旎yǐnǐ:柔美的样子。

远见卓识:远大的眼光,高超的见识。

(三)简介《话说长江》:

《话说长江》(25集,1983年摄制)及《长江之声》音乐会(中央电视台主办。主创人员陈汉元、戴维宇、乔广礼、魏中涛、赵化勇、张茂西、王时光、李近来等。获本年度优秀节目评选特等奖)

《话说长江》是中国电视纪录片走向电视化的标志,也是文化教育节目大型化、系列化的标志。播出后的良性轰动效果是空前的。1983年12月26日播到第20回,新华社以“中国的《话说长江》热”为题,向国外播发了英文电讯稿,说:“每到星期天的晚上,数百万中国人便坐到电视机前,收看由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这套节目从1983年8月7日开播以后,受到广大观众和各方面著名人士的重视。作家冯牧说:“《话说长江》是一部既有比较强烈的知识性、思想性,又有相当艺术性的作品。”他用4句话概括这套节目:“雄伟壮丽的祖国山河,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日新月异的生活变革,振奋人心的爱国热情。”节目总顾问、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同志说:“观众反映之强烈,出乎我们的意料,说明我们对群众的爱国热情估计不足。”

《话说长江》的前期拍摄是中日双方的骨干摄影人员,后期编辑则是一个画面编辑和撰稿创作集体。每一集的编辑和撰稿,都是集体创作的结晶。画面编辑,既充分考虑蒙太奇效果,又照顾解说词和节目主持人的需要。而解说词则是经过编辑—撰稿—编辑—节目主持人,多环节多次反复加工修改。强调文学性,但不强调文字的绝对完整独立,更强调作为节目艺术性的完美统一,而且明确要求解说词摒弃标语口号和居高临下的教训腔调,不要华而不实的形容词,不要冗长难懂的西方造句结构。要求短句式、生活语言、家常话,以增强听觉效果。不要“啊,祖国伟大”之类的空泛抒情,要实实在在的知识、信息,要真真切切的内在感倩。这种集体智慧的唯一目标是提高节目内在的思想性、艺术性。这一努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一位观众评论说:“《话说长江》没有一句‘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之类的话,却使人油然产生对祖国、对党的热爱敬仰之倩。”专家组成的评委,集体修改主题歌词,则是这种集体智慧的突出范例。摄影组从4 000多份应征来稿中,初选26份,印发给以著名歌词作家乔羽为首的10人评选委员会。专家们在这批较好的来稿中,选中了沈阳军区文工团青年作者胡宏伟的歌词稿,并对原作的若干不足当场集体修改。原作标题为“长江呵,母亲的情怀”。两段24句歌词:

(一)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赞美长江,你是生命的源泉;

我依恋长江,你是母亲的情怀。

(二)

你从历史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太阳奔去,碧波焕发着异彩。

你用圣洁的母爱,滋润花的国土,

你用磅动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赞美长江,你是青春的脉搏;

我依恋长江,你是希望的纽带。

修改稿标题定为“长江之歌”,两段加副歌,共20句:

(一)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二)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浇灌花的国土;

你用磅孩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副歌: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啊,长江!

(四)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第二课时

(一)讲析课文:

这段解说词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我们继续沿川江而下”到“具有各自不同旋律和节奏的乐章所组成”),对三峡的情况介绍及总体评价。

作者首先从毛泽东的《水调歌头 游泳》中对三峡“高峡出平湖”的未来的畅想写起,引人对三峡的介绍。先介绍了三峡的地理位置,总体概述三峡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的特点,然后自然转入下文的分别介绍。

第二部分(从“瞿塘峡从奉节县的白帝城”到“啊,西陵峡,……写不尽啊,唱不完……”),依次介绍了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独特的人文景观。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瞿塘峡从奉节县的白帝城”到“啊,瞿塘峡!……写不尽啊,唱不完……”),介绍瞿塘峡的人文景观。作者概括这是三峡交响乐的第一乐章,为之起名“英雄颂”。

首先介绍瞿塘峡的地理位置和全长,接着通过唐朝李白和戴叔伦的诗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瞿塘峡景色的雄奇。

在对自然景观描摹的同时,作者从艺术性、思想性两个方面介绍了瞿塘峡岩壁上的碑刻。碑刻之多、字大如斗、笔法洒脱遒劲,显示了我国文化艺术的高超水平。对冯玉祥的题词,从内容上进行了阐述,表达了祖国山河不容侵犯的情感,激发了读者(观众)的爱国主义热情。

对古栈道遗址及悬棺葬的介绍,强调了施工条件的险恶,以表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敢。

最后,运用直接抒情的方法,对瞿塘峡的景观作一总括,“一路雄风唱高歌”。

第二层(从“过大溪”到“家喻户晓”),介绍巫峡的人文景观。作者概括这是三峡交响乐的第二乐章。作者认为这是“美妙的插曲”,为之起名“云雨吟”。

作者还是从引用一些吟咏巫峡的有名的诗句开始,介绍巫峡的幽深秀丽的自然风光。写巫山十二峰的美,着重写的是云的美,以加深读者(观众)对巫峡幽深秀丽的景色特点的了解。

接着引用了神女峰的传说,为景色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增加了读者对这段景色的神往。对孔明碑的介绍,更使景色增添了几许历史的幽深感、厚重感。

对香溪的介绍作用也是如此。屈原、王昭君的史实与传说交织在一起,使人产生了许多美丽的逻思。

第三层(从“西陵峡全在湖北境内”到“啊,西陵峡,……写不尽啊,唱不完……”),介绍西陵峡的人文景观。作者概括这是三峡交响乐的第三乐章,为之起名“勇士赞”。

作者依然从引用一些吟咏西陵峡的有名的诗句、民谣开始,描绘西陵峡险峻的形势,介绍了三大险滩之险的情况,同时,也介绍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历史,介绍了其中的一位突出的代表——大禹,揭示了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险滩之路,也是英雄成长之路。

第三部分(从“峡尽天开朝日出”到结束),是本回的结束语。由行踪自然过渡,转人下一部分内容的介绍。

这一部分,总结全文,歌颂了三峡给予人的精神力量,指出我们的人民正在谱写一首比三峡交响乐更加伟大、壮丽的乐曲。

(二)解说词特点:

作为电视片的解说词,本文无论是在材料的选取裁剪上,还是在把握对象的特征详加说明上,都有其独特之处。

以介绍巫峡的文字为例。在介绍巫山十二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时,作者不惜花费笔墨描绘云,而对于峡内其他的一些景色的介绍则借墨如金,全部省略了。这是因为巫山十二峰最能体现巫峡幽深秀丽的特点。作者首先从这一段狭长弯多、迂回曲折的地形给人的感受上引出幽深的特点,从山高峰多、云雾绕绕的景象上引出秀丽的特点,使人直观地感受着巫峡幽深秀丽的风光特点。在此基础上,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内容的介绍,则使观众的感受又增进了一层。如引用唐代诗人元镇的诗句,来衬托巫峡的独特风光;通过对神女峰传说的介绍,表现了人们对历史上为人民作出贡献的人的尊敬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激发了读者(观众)对祖国的感情。

电视片解说词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便是要有视觉形象感。本文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还是以介绍巫峡的文字为例。在介绍巫峡独特的自然风光时,这一段景观除了画面展示外,还需详加说明才能使观众深刻理解,否则镜头一晃而过,观众仍不知其内蕴,岂不可借?为了让观众能看清景象,同时能领略自然风光的特点,作者引用了两段诗句来加深观众的印象,增强内心的感受,从而产生认同感,还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增加视觉形象性,如,“那飘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是烟非烟,是云非云,使巫山群峰显得更加富丽多彩”。

对孔明碑的传奇的介绍,表达的是人民对英雄的仰慕。它不但增强了视觉形象性,而且把观众的情感由对平面的画面的直观感受引向了对历史的深造的思考之中,增强了解说词的思想性。

解说词从本质上说是说明文,是一种较为灵活的自由的说明文。因此语言中既可以运用相关的说明方法,又能综合各种表达方式,以增强说明效果。这在本文中都得到了反映。如在说明巫峡是大峡时,有这样的句子:“巫峡西起四J;1省的巫山县大宁河口,东到湖北巴东县的宫渡口,全长四十公里。”其中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又如从宏观上介绍三峡的地形时,有这样的句子:“三峡像一幅展不尽的山水画卷;……,••三峡是一条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长廊……三峡倒更像一部辉煌的交响乐。”这其中又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样的说明既清晰可靠,又形象生动,令人意趣盎然,回味无穷。

(三)语言特点:

从表达方式上看,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特别是议论和抒情,从而深化了作品的爱国主义主题。

本文的议论,精到深刻,从而使说明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更具感染力。如对于碑刻的评论:“从这些字大如斗、笔法洒脱道劲的历史碑刻,可以看出我国文化艺术的高超水平。”

本文的抒情富有感染力。解说词中出现了大量的直接抒情的段落,这一方面体现了解说词这种体裁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也是《话说长江》具有亲和力的重要原因。“零距离”的解说风格,抒情内容的直接交流,对于渲染气氛、激发读者(观众)的情感,起到了极好的催化、感染、熏陶作用,也深化了解说词的爱国主义主题。

抒情还构成了结构上的回环效应。如在对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独特的人文景观介绍之后,作者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直接抒情,“从古到今,洋洋洒洒,写不尽啊,唱不完……”从内容上来说,是总结;从情感上来说,是升华;从结构上来说,则是几次回环,使结构显示出一种疏密有致、变化中求严整的美感。

(四)课后练习:

1.本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解说词的内容,从而体会抓住事物特征介绍事物的特点。参考答案:

在抓住事物的特征介绍事物上,本文较有特点。以介绍巫峡的文字为例。在介绍巫山十二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时,作者不惜花费笔墨描绘云,而对于峡内其他的一些景色的介绍则惜墨如金,全部省略了。这是因为巫山十二峰最能体现巫峡幽深秀丽的特点。作者首先从这一段狭长弯多、迂回曲折的地形给人的感受上引出幽深的特点,从山高峰多、云雾绕绕的景象上引出秀丽的特点,使人直观地感受着巫峡幽深秀丽的风光特点。在此基础上,风土人。简历史文化的内容的介绍,则使观众的感受又增进了一层。如引用唐代诗人元镇的诗句,来衬托巫峡的“幽深秀丽”的独特风光;通过对神女峰传说的介绍,表现了人们对历史上为人民作出贡献的人的尊敬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激发了读者(观众)对祖国的感情。

2.本题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从一些细微处体会解说词的语言风格。参考答案:

从表达方式上看,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特别是议论和抒情,从而深化了作品的爱国主义主题。

本文的议论,精到深刻,从而使说明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更具感染力。如对于碑刻的评论:“从这些字大如斗、笔法洒脱道劲的历史碑刻,可以看出我国文化艺术的高超水平。”

本文的抒情,富有感染力。解说词中出现了大量的直接抒情的段落,这一方面体现了解说词这种体裁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也是《话说长江》具有观众亲和力的重要原因。“零距离”的解说风格,抒情内容的直接交流,对于渲染气氛、激发读者(观众)的情感,起到了极好的催化、感染、熏陶作用,也深化了解说词的爱国主义主题。

抒情还构成了结构上的回环效应。如在对霍塘峡、巫峡、西陵峡的独特的人文景观介绍之后,作者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直接抒情,“从古到今,洋洋洒洒,写不尽啊,唱不完……”从内容上来说,是总结;从情感上来说,是升华。

3.本题旨在使学生初步了解影视文学要有形象直观性的特点。参考答案:

在介绍巫峡独特的自然风光时,这一段景观除了画面展示外,还须详加说明才能使观众深刻理解,否则镜头一晃而过,观众仍不知其内蕴,岂不可借?为了让观众能看清景象,同时能领略自然风光的特点,作者引用了两段诗句来加深观众的印象,增强内心的感受,从而产生认同感,还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增加视觉形象性,如:“那飘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是烟非烟,是云非云,使巫山群峰显得更加富丽多彩。”

对孔明碑的传奇的介绍,表达的是人民对英雄的仰慕。它不但增强了视觉形象性,而且把观众的情感由对平面的画面的直观感受引向了对历史的深途的思考之中,增强了解说词的思想性。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yuwenjiaoan/20784.html

  • [《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高祖本纪》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二 学习过程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渡湘江杜审言古诗|赏析《渡湘江·杜审言》教案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作者简介: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甘地被刺的主要内容]甘地被刺

    教学重点1、进一步学习写作新闻报道的方法;2、分析中外记者消息报道的不同之处。教学过程一、甘地生平事迹简介。甘地是在公元一八六七年十月二日诞生,出生于印度西岸渡波班达。他小时候就有做过一些坏事,如:偷父母的钱去买烟,偷偷的抽烟、跟朋友在河边、餐馆偷吃羊肉,回家就吃不下饭,欺骗母亲、偷刮哥哥的金镯子拿...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教师版)_百度文库]《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3、体会文中哲理及作者情感二、知识链接:1、题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书愤教学案例|书愤教学案

    第5课 书 愤 一、整体把握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答案 诗的起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项链》——玛蒂尔德人物形象赏析

    教学目标: 1 关注人性: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2 关注古典:用诗词形式对文学人物进行二度创作。 教学重点: 玛蒂尔德性格的两个层面。 教学难点: 全面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表演法 研讨法 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件教学步骤: (屏幕显示幻灯:《项链》) 一 导入 二 课本剧表演(熟...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一等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教学目的:1 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 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3 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第一课时一、导言。第五单元是小说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及“单元知识和训练”。准确地说组成这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求谏原文及翻译】《求谏》

    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4、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蝶恋花】蝶恋花 (苏教版)

    【教学目标】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式】研习式【教学内容及过程】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