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黄鹂

高二语文教案 2014-07-2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语文教案】

一、教学要求

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蕴涵的哲理,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哲理作一点分析评价。

2.鉴赏哲理性散文的写法,并作延伸性赏析,让学生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上,领悟写作之道。

3.通过本文学习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思维力,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

二、教学重难点

1.对课文的哲理作一点分析评价。

2.借鉴课文的写法,学习精彩语言。

三、教学设想

自读——质疑——讨论——吟诵——训练

四、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文

同学们,大自然中栖息着千姿百态的鸟儿,你认识这种鸟吗?不仅是一种美丽的鸟,而且几乎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多有描写,大家能吟出几句吗?

有关“”的古代诗句:

两个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这些诗句通过描写的啼鸣、飞舞表现了娇好美丽的形象,抒发了对“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美好春天的热爱之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散文《》(幻灯片3),那么在孙犁的这篇散文里,又是怎样的形象?作者抒发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呢?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背景介绍、作者简介

抗日战争是“战争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论持久战》),“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论联合政府》)在文艺战线上,党鼓励革命文艺家积极地亲近工农兵,给他们以到群众中去的完全自由,给他们以创作真正革命文艺的完全自由。

孙犁,原名孙树勋,1913年4月16日生,河北省安平县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后到延安,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文艺界的注意。文艺界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识,称为“荷花淀派”。有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等作品。

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三)预习课文

1.注音:

勾当 (  )(  )   筑窠(   )  谛听(   )   靛(    )

2.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①惊弓之鸟一—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到过惊恐见到一点动静就特别害怕的

②眼福——看到珍奇或美好事物的福分。

③网罗——名词,捕鱼的网和捕鸟的罗。动词,从各方面搜寻招致。

3.常识积累:

(1)本文选自《        》,作者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著作甚丰,主要作品有《荷花淀》、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

(2)“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是历代传诵的名句,出自南朝     的作品《          》,前两句是“                            ”

(3)“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一文学术语是          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的。

(四)整体把握,探求精义:

1.第一段分析评价。

⑴“童年,我很迷恋过一阵捕鸟儿的勾当”中“迷恋”“勾当”两词怎样理解?

答:“迷恋”指对某一事物过度爱好而难以舍弃,这个词表现出了作者对鸟儿的热爱、痴迷。“勾当”是贬义词褒用,表现了儿童时期的调皮。

⑵“好象很少见,……好象没有见过……;既不在……也不在……”用了怎样的手法?有何好处?

答: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更充分地表现出未见的无比遗憾。

⑶总结1段:叙述儿童时期迷恋戏鸟,以不遇为憾。

2.第二段、三段分析评价。

⑴为什么说抗日战争时的美丽极了?

答:听到:啼叫诱人;看见:姿态矫健,色彩鲜丽。有着迅猛挺进的姿态,成为催人奋进的化身。

⑵为什么说“它尖利的啼叫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

答:因为“在不断的炮火洗礼中”,在空前伟大的斗争环境中,它充满战斗激情的啼叫,在神圣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发挥了战斗作用。

⑶为什么又不够美?(或为什么“想多看一眼都很困难”?)

答:因为毕竟是炮火连天的环境,美丽的只能一闪而过。

⑷心中的感受是什么?

答:观察飞禽走兽,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激越我对美的追求。

⑸总结2、3段:回忆战争年代初见,激起我对美的追求。环境是抗日战争时期,是美丽极了,是为正面铺垫。

3.分析第二次见。

⑴描写我疗养住所的环境的目的是什么?找出描写“鸟儿舒适生活”的句子。

答:我疗养住所的环境也是鸟儿生活的宁静的环境,写这样的环境是为了表现鸟儿生活的舒适自在。“林木深密幽静”“互相追逐,互相逗闹”。

⑵景美——物美——人的心情更美。请找出表现“我”感受的语句,体会其作用。

答:“饱享眼福”,“新里就更高兴”。其作用是表明人能享受这“景物”一体的极致的美,表现心情的愉悦。

⑶为何写高兴时我很担心它们一旦要离此而去?

答:这是为后文设伏。

⑷大有安家落户的意思,却何以一去不返呢?

答:史同志想试枪法,吓跑了。写环境之美是正面铺垫,写人为的不美是反面铺垫,恰好是这种反差,造成“无影无踪”。

⑸史同志又代表怎样的人物?

答:代表善良却于无意中伤害了的人。

⑹作者插叙“穿皮大衣戴皮帽的中年人猎鸟”一事的作用是什么?

答:表明社会上有些人破坏了鸟儿的生存环境,剥夺了鸟儿自由生存的权利。

⑺为什么“群鸥远”、“怒涛拍”、“工人愤怒”?

答:表达了对暴行的痛恨与谴责。

4.分析第三次见。

⑴找出老头儿戏弄的动作,描写鸟儿被摧残的神态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A  “系”“悬”“吊”“拉”;B  “焦黄的羽毛”“神气”。C  作者反对有意的禁锢,表现了对的同情。这样写从反面衬托,为表现主题思想作铺垫。

⑵为什么说“它在笼中会被折磨得死去;在动物园里,也不能从容地生活下去;它需要的田地太宽阔了”?

答:美需要呵护,美好的事物需要适宜的生存环境。而人则是这种环境的主宰者,没有美好情操的人,又怎么能创造美、追求美呢?

5.分析第四次见。

1.找出文中描写美景的句子,说说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何在?

答:“是的,这里的湖光山色……天气。”修辞手法是排比;作用是显示太湖环境的优美。

2.为什么说“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乡”?

答:只有自然环境的极致,才有物()的极致。这里,的啼叫,是伴着春雨宿露的,它们的飞翔,是伴着朝霞和彩虹的,因而,才真正美到了极致。

(五)作业 :朗读课文,复习本堂内容。做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二部分。

1.作者写景物一体,达到极致。为什么写“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

答:虎、鱼、驼、雁在各自的适宜的环境中,才能展示各自美的极致。作者借此强调环境对生命的重要性。

2.最后一段,点明写作的意图的句子有哪些?怎样理解?

答:⑴“这正是在艺术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作者说的是,讲的是艺术,把看作艺术的化身,看作文学艺术家的化身。

⑵“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作者不光讲艺术,各种事物无所不包,所讲的乃是哲理。又成了一切美的事物的化身。

⑶“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这里的意思是,能让事物发挥到极致的环境,才有发挥到极致的事物。

3.本文从叙事自然地转到说理,这其中的关键是什么?

答:从太湖与的关系感悟到环境与事物的关系。

(二)用象征手法说理。

1.为什么说第一次描写是从正面为表白主题作了铺垫?

答:这个战争次金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在文艺战线上,党鼓励革命文艺家积极地亲近工农兵,给他们以到群众中去的完全自由,给他们以创作真正革命文艺的完全自由。

2.史同志和穿皮大衣、卖鸟的,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象征什么?

答:共同点:不懂要让或海鸥发挥极致,都不懂要为它们创造一定的环境。不同点:他们伤害的动机不同。即搞“左”的一套,人们的动机也各不相同。穿皮大衣的邪恶之徒,最卑劣。

3.象征手法的优点:这种手法富有文学性,形象生动,富有美感,而且比较含蓄。长于形象思维,长于文学创作的人,要发表某种见解,可以用这种手法。另外,有时某种见解不宜直截了当地说,也用此种方法。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等,只是本文叙事性更强,每个片段都蕴含着一定的意义,含蓄丰富。

(三)从叙事到说理水到渠成,说理恰倒好处。

1.水到渠成:(⑴从几个片段的叙事到篇末的说理,是很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的。(⑵看到太湖的环境,看到的全部美丽,联想到虎、鱼、驼、雁等各种事物的极致,已有“水到渠成”之势,篇末的说理真是自然而然。

2.说理恰倒好处:说理也不宜长篇大论,只须点到为止,若隐若显,这才耐人寻味,恰倒好处。作者点到“各种事物”,点到“艺术”,读者自然心领神会。说理要注意说到什么地步才好,本文值得借鉴。

(四)精彩的语言。

1.适当的文言句子使文章增色。“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

2.善用对句,语言简练,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在习作中,修改润色,用点心思,可用这样的句子。“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

3.还多次使用排比句。“这里……这里……这里……。”

总之,整句与散句相结合,工整中求变化,长短错落有致,不呆板。

(五)主题:

无论什么事物,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它们的极致。

(六)对作者的评价:

作者有先知先见。孙犁是在60年代之初就有这样的理想和追求,时隔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吃尽了“左”的苦头,才唾弃“左”的一套。终于迎来了“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新时期。作品主题相当有深度。

(七)布置作业 

1.从关于课文的哲理的分析评价中选取一个角度,写成书面作业 ,300个字左右。

2.背诵课文后四段。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诵读300字的对课文哲理分析评价,并进行点评。

2.结合思考练习题三,检查背诵。

A.要求背诵出气势,背诵出神韵,在背诵中品味语言。

B.讨论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对增强表达效果有什么作用?

(二)仿写训练:

1.学习本文后四段句式特点:在工整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整齐,长短错落而不呆板,比喻排比的作用。以“成熟”为话题,仿写几段话。

2.口头交流写作片段。

(三)分析几处不同的形象,体会抓特征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四)作业 :

以某种动植物为题,写一短文。

1.立意富有哲理;

2.叙事与议论、抒情结合自然恰当

3.语言清新、流畅、自然。

附:课堂板书设计 :

          童年:迷恋鸟却没见

          抗战:色彩鲜丽,声音诱人,姿态矫健的一闪而过

          病中:见却被吓飞走

          逛鸟市:被囚禁玩弄

          真正的家乡(江南太湖):看到了的全部美丽,是美的事物                                                                                                                                                                                                                                                                                                                                                                                                                                                的象征,连类而及

        中心:大千世界中所有美的事物,在一定的环境才能发挥极致。


叙事

“我”遇见

生存的环境

的状态

“我”的情感

与中心的关系


第一次

抗战战火中

英姿勃勃:尖利、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

狂热追求

正面铺垫


第二次

深密幽静的林子——猎枪瞄准

好像安家落户——一去不返

高兴观赏——惋惜

正反两面铺垫


第三次

鸟市上

被系、被玩弄、神气凄惨、羽毛焦黄

愤怒、担忧

反面铺垫


第四次

江南: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茂林修竹、桑田苇泊、乍雨乍晴

伴着春雨、宿露啼叫、伴着朝霞、彩虹飞翔

高兴、领悟

正面铺垫


议论

象征义

艺术、美的事物的生存环境

艺术、美好的事物

各种事物都有极致;在一定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卒章显志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yuwenjiaoan/20773.html

  • [《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高祖本纪》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二 学习过程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渡湘江杜审言古诗|赏析《渡湘江·杜审言》教案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作者简介: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甘地被刺的主要内容]甘地被刺

    教学重点1、进一步学习写作新闻报道的方法;2、分析中外记者消息报道的不同之处。教学过程一、甘地生平事迹简介。甘地是在公元一八六七年十月二日诞生,出生于印度西岸渡波班达。他小时候就有做过一些坏事,如:偷父母的钱去买烟,偷偷的抽烟、跟朋友在河边、餐馆偷吃羊肉,回家就吃不下饭,欺骗母亲、偷刮哥哥的金镯子拿...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教师版)_百度文库]《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3、体会文中哲理及作者情感二、知识链接:1、题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书愤教学案例|书愤教学案

    第5课 书 愤 一、整体把握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答案 诗的起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项链》——玛蒂尔德人物形象赏析

    教学目标: 1 关注人性: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2 关注古典:用诗词形式对文学人物进行二度创作。 教学重点: 玛蒂尔德性格的两个层面。 教学难点: 全面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表演法 研讨法 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件教学步骤: (屏幕显示幻灯:《项链》) 一 导入 二 课本剧表演(熟...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一等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教学目的:1 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 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3 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第一课时一、导言。第五单元是小说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及“单元知识和训练”。准确地说组成这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求谏原文及翻译】《求谏》

    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4、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蝶恋花】蝶恋花 (苏教版)

    【教学目标】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式】研习式【教学内容及过程】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