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溪诗序_愚溪诗序

高二语文教案 2014-07-1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语文教案】

教案示例一

一、导入  

从柳宗元导入  ,让学生介绍他所知道的柳宗元,引出课文。

柳宗元(773-819)字字厚,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世称柳河东。21岁中进士后,做过蓝田尉。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唐朝散文家、诗人,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他主张废弃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骈俪文体,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其散文与韩愈散文齐名,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而并称“韩柳”。代表作是《小石潭记》《捕蛇者说》。所作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视学生了解作补充)

二、解题

《八愚诗》诗已亡佚。

(我们曾学过王羲之《兰亭集序》,启发学生回忆、发言,以旧带新。)

“序”是属于实用文体的一种,是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边的文章。可以记叙,可以议论,可以说明。这种“序”也叫“书序”。

后来又有了宴集序,赠序等。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又有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就是赠序,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是柳宗元为《八愚诗》写的序,说明作诗的缘由。“八愚”的总根是“愚溪”,所以用《》命名。只是,当年柳氏写的《八愚诗》早已佚失,而这篇序却一直传诵。除了篇末一句,这篇序也可以作为柳宗元写的山水游记一例来看待。它和柳宗元创作的《永州八记》一样,借山水来抒发胸中的抑郁,把叙事,议论,抒情糅合在一起,行文曲折多变,吞吐万端,是柳宗元在永州的刻意之作。(视学生了解作补充)

三、诵读课文,疏通文字。

四、分析理解课文

出示投影: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文章中都写了哪些景物,作者为何以“愚”名之?

(3)作者是真“愚”吗?为什么?

出示投影:  

本文写作背景

公元805年,就是顺宗李诵永贞元年,王叔文、王伾、柳宗元等人入主朝廷,发动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把矛头直指豪门贵族、藩镇、宦官,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之事。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这场运动只维持了146天,便被宦官勾结豪门贵族镇压下去。结果顺宗李诵被迫让位给太子宪宗李纯。李纯上台后,杀了王叔文,逼死了王丕,柳宗元也是因此被贬到永州做司马的。柳宗元到了永州,为了排遣他淤积在心中的愤懑不平,写了一组寄情于山水的诗。已经佚失的《八愚诗》及《》就是此时所写。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出示时代背景,提醒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理解;各组派出代表发言。

提示:全文以“愚”字为线索,把自己之“愚”、溪水之“愚”融为一体,互相衬托。在作者笔下,溪、丘、泉。沟、池、堂、亭、岛(八愚)仿佛全是自己的苦难知己。作者的用心,不只是为了写这个“愚”字,愚人愚山愚水,而是在淡然不露声色中,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奇山异水的热爱和被贬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阅读时要紧紧抓住作者的“情”,而这“情”又由一个“愚”字所体现,因此,抓住“愚”字这一线索,也就抓住了全文的纲。

文章第1段就抓住“愚”字,写出“愚溪”的来 历,“古有愚公谷,今有愚溪人”,原来这“愚溪”是因“愚人”而来。有“愚溪”还远不够,接着第2段又有了“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在两段写景的基础上,第3段开始议论和抒情,把情感融入景物,将景物拟人化,把“八愚”之景当成知己,并借景的种种特点与他的倔强耿介性格联系起来,把景物与自己化为一体。为了抒发自己的郁愤,第4段作者又将宁武子、颜回的“大智若愚”和“装愚”与自己相比:“凡为愚者,莫我若也。”这真是说不出的心痛!

世人之愚,“我”之愚,山水之愚,交合映照,真不知愚为何物。行文至此,看似可以收笔,但笔锋一转,在第5段,竟然大声赞美起溪水来:“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铿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可见“愚溪”并非真愚!这仅是赞美水吗?不,他告诉人们,在此乐于水者,亦不为“愚者”!文章至此终于归结到作者抑郁难以抒发的牢骚和不平,而以文辞为己申辩:“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作者郑重宣告自己的“愚”是“不合于俗”,现在仍然不改此心。作者要“以愚辞歌愚溪”,要“超鸿蒙,混希夷”,显示自己的“愚”其实是超脱凡尘的大智大慧。

五、小结、拓展

《》和柳宗元的其他山水散文一样,一般都不直抒胸中的抑郁,而是将所居的山水拈出,借题发挥,写景物亦写自己,物我相融,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

教师印发《小石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请同学们回去查找有关《永州八记》的材料,自读、自析、体会。
[板书设计]

柳宗元


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标 

1.落实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清文章线索,总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学习《》记叙中议论和抒情的特点。

难点、重点 

1.本文生词难句不少,文言现象较重,落实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的教学,既是读通课文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需要。 

2.学习课文在记叙中议论和抒情的特点,把握文章的主旨,是领会文章高超的表达技巧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作者、课文背景及“序”的文体特征介绍

二、导入   

1.曹雪芹的“顽石”与柳宗元的“愚溪”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把女娲补天的五色石,称为不能补苍天的“顽石”。何谓“顽”? 《广韵》云:“愚也。”《韵会》云:“痴也。”这些不同侧面的诠释,正好集中体现了顽石及其幻形贾宝玉的基本性格牲:“顽愚”,“痴狂”。贾宝玉不谙封建社会的世故,不听从封建家长的教诲,所以被称为“顽愚”,“痴狂”。那么,柳宗元又为何称溪流为“愚 溪”呢?让我们来认真的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2.诵读课文,数一数有多少个“愚”字?

全文共445字,共有27个“愚”字。一篇短文,竟有如此之多的“愚”字,决非偶然。 

—— “作者以一‘愚’字贯穿全文,借愚溪风景抒发自已被埋没受侮辱、不得不愚的悲愤之情。”文章以“愚”作为线索,是非常清楚的。那么,作者又为何对“愚”字如此 “情有独钟”呢?

3.我们还可数一数,在全文中作者用“愚”字给多少个事物来命名? 

——第1段的“愚溪”,第2段的“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 “愚岛”,第4段的“愚者”。

作者又为何以“愚”来命名这些景物,还以“愚”来称呼自己呢?

三、分析课文第1段

1.字词理解

灌水之阳(山南水北为阳)有溪焉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流入于潇水

故姓(名词用作动词,定姓名,命名)是溪为冉溪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之以其能(功能)

谪(贬谪)潇水上

得(得到,这里译为“发现”)其尤绝(极,非常)者家(名词用作动词,安家)焉

今予家(名词用作动词,安家)是溪

而名(名字,名称)莫能(能够)定

土之居者犹龂龂然(争辩的样子。龂:yín)

2.文章分析

这一段交代溪水的方位及以“愚溪” 命名的第一层原因。

⑴作者为什么把这条溪水命名为“愚溪”,从本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①“予以愚触罪”;②“古有愚公谷”。

四、分析课文第2段 

1.字词理解

自愚丘东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北)行六十步

得(得到,这里译为“发现”)泉焉

盖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出也。

合流屈曲而南(方位名词作动词,向南流动)

嘉木异石错置(交错布置)

咸以愚辱(被动,受辱)焉。

2.文章分析

这一段介绍丘、泉、沟、池、堂、亭、岛的情况及以“愚溪” 命名的第二层原因。

⑴这些丘、泉、沟、池、堂、亭、岛“愚”吗?

——愚溪周围的这些景色,有山丘,有流水,有泉、有沟、有池、有岛,有“嘉木异石 错置,皆山水之奇者”,除了自然景观外,还有堂、有亭等人文景观,所谓丘壑幽深,河流蜿蜒,亭堂点缀于其间,何“愚”之有?

⑵然而,作者又为什么说“以予故,咸以愚辱焉”呢?

——点明了这里的山水本来并不“愚”,只是“以予故”,才蒙受了“愚”的冤屈。如果说文章第1段只是客观叙述,这一段作者把“愚溪”的命名与自己的联系起来:“予家是溪”,而又“以愚触罪”。因此“愚溪”“以予故”而受“辱”。

五、分析课文第3段

1.字词理解

夫水 ,智者乐也。(化用《论语·雍也》的语句。)

今是溪独(副词,竟然)见辱于愚 (见……于……:被动句式)

不可以(可以/用来)灌溉。

多坻(chí,水中露出的高地)石

蛟龙不屑(因轻视而不肯做不愿做)

不能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云雨

无以(没有什么用来)利(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得利)世

而适(恰好,刚好)类于予

然则虽(即使)辱(被动,受辱)而愚(形容词活用为意动,以……为愚,指称呼……为“愚”)之

2.文章分析

这一段进一步揭示愚溪之所以“愚”的真实原因,即“愚溪” 命名的第三层原因。

⑴“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无以利世。” 

⑵作者为什么感叹“虽辱而愚之 ,可也”?因为“适类于予。”为什么说“适类于予”? 

——因为“无以利世”。溪之“无以利世”,在这一段里作者言之凿凿,而作者又为什么 “无以利世”呢?那是柳宗元说自己不能为社会作一些有益的事情,不能为世人造福。但这句话中还有话:柳宗元何尝不想“无以利世”?只是遭排挤、被贬谪,不能实现“利世”的理想罢了。于叙述之中,包含着作者无限的悲愤与不满。


六、分析课文第4段 

1.字词理解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宁武子:春秋时卫国大夫宁俞,“武”是谥号。此句语出《论语·公冶长》

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明智,通达,看得深远)而为愚者也。(颜子:颜回,字子洲,孔子学生。此句语出《论语·为政》)

皆不得(能够,可以)为真愚

今予遭(逢,遇)有道(有道:指政治清明的时代。

悖(违背,逆而不顺。悖:bèi)于 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没有谁,没有哪一个。)

夫然(这样),则天下莫(没有谁,没有哪一个)能争是溪

予得(能够,可以)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专有,独有。“专”后省略“之”。)而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名”后省略“之”。)焉。

2.文章分析

这一段借用古人的典故来反映作者的“愚”,这是愚溪得名的第四层原因。 

⑴这一段用了宁武子和颜回这两个人的典故。这两个人是“真愚”吗?为什么? 

——宁武子和颜回这两个人都不是“真愚”。宁武子是聪明而装愚,颜回是明白而装 傻,他们都是聪明人,都是“大智若愚”的“愚”。 

⑵那么,柳宗元自己呢? 

——“遭有道”,遇到政治清明的时代。“有道”指天子圣明。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的“永贞变革”,把矛头直指豪门贵族、藩镇、宦官,革除弊政,打击权奸,作了一些对人民有利的事情。结果被宦官勾结豪门贵族镇压了下去,唐顺宗被迫让位给太子宪宗李纯。唐宪宗李纯上台后,杀了王叔文,逼死王伾,贬柳宗元于永州并终生不得量移。像唐宪 宗这样的天子难道是圣明的吗?很显然,说这样的天子是圣明的,恐怕纯粹是一种讽刺!因而,所谓“违于理”“悖于事”便无一不是反话了。他的“愚”不是自怨自艾、妄自菲薄的“愚”,也不是不学无术、一事无能的“愚”,而是坚持真理、敢于抗争的大勇如愚的“愚”。在这貌似自责的文句间,淤积着作者心中的多少愤懑不平之情。这便自然而然地引 出了下文——

七、分析课文第5段

1.字词理解

溪虽(虽然)莫(没有)利(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得利)于世

而善鉴(本指镜子,这里名词活用作动词,照彻)万类

锵鸣金石(像金属和石头一样发出脆亮的声音)

予虽不合(符合,适合,迎合)于俗

漱涤(洗漱涤荡,引申为净化)万物

牢笼(包罗)百态

而无所(没有什么)避之

超鸿蒙(超越天地尘世。鸿蒙:指宇宙未形成之前的一种混沌状态,也指自然界之气。语出《庄子·在宥yòu》)

混希夷(指与自然混同,物我不分。希夷:虚寂玄妙的境界。语出《老子》)

寂寥而莫我知(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没有谁,没有哪一个。)也

纪(通“记”,记载)于溪石上。

2.文章分析

这一段写愚者自有愚者的乐趣,再次将愚溪与作者个人的情况相结合,说明他之所以做《八愚诗》的原因。

⑴在这一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愚溪的,从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段开头的第一句说“溪虽莫利于世”,情调有点低沉。但是,紧接着笔锋一转,感情的色彩就完全不一样了:溪水能鉴照万物,清洁光亮,秀丽澄澈,铿锵鸣响,有金石之声。这是一个多么恬静、闲适、幽美、和谐的世界啊!把这样一个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黑暗政治对比一下,哪一个龌龊,哪一个光明,不是昭然若揭了吗?这样一个世界难道只能是愚昧的人心喜目笑、眷恋向往,高兴得不愿离去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那些聪明的人所留恋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世界呢?真是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⑵作者在与“愚溪”的类比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接下来笔锋一转,便直抒起胸臆来了。“予虽不合于俗”,言外之意,就是说我是从人世中被排挤出来的。被排挤出来以后,虽然冷寞、孤单,却有一支能洗涤世间万物、包罗各种形态的笔伴随着自己,安慰着自己。在这无违无碍的茫茫然的大自然中,返璞归真,自得其乐,不胜似生活在那昏暗龌龊的人世吗?清静寂寞,是没有谁能够了解我的,这并不 是在宣扬与世无争的出世思想,而仍然是在抒发内心深处的愤世嫉俗的不平之情!

⑶《》通篇就是一个“愚”字。从“予以愚触罪”,到“以愚辞歌愚溪”,充分表达了一个遭受重重打击的正直的士大夫的愤世嫉俗的之情,同时,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也进行了有力的控诉。 

八、诵读课文,漫谈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等方面的感受

——文章清新秀丽,前两段基本上是记叙,在记叙中抒发感情,后三段则主要是议论,在议论中发表感慨。语言简洁生动,结构严谨妥帖,不愧为传世的名篇。 

——本文在记叙愚溪八景时,善于摄景,巧于布局,八景的位置和距离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读者仿佛跟作者自潇水入溪,溯流二三里,上岸,登小丘,东北行六十步,见六孔泉水,随泉沿沟向南,见一大池,到池东入一堂,出堂又到堂南亭子上,回头西望池中秀丽的小岛。除写景外,还叙述了作者如何被贬潇水上,又如何迁家于此,如何在愚溪安家栖息,也议论了愚溪的定名问题。在这样短的篇幅中,把议论、叙事、写景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议论清晰,叙事井然。

——《》侧重于抒情,文章以“愚”为线索,把自己的“愚”与溪水的“愚” 融为一体。明明是风景极佳的地方,由于“予家是溪”,便不能不把“愚”字强加在溪水的 头上;明明是“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因为我的缘故也不能不把“愚”字强加在丘、泉、沟、池、堂、亭、岛的头上。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愚”和溪、丘、泉、沟、池、 堂、亭、岛的“愚”融为一体。从丘、泉、沟、池、堂、亭、岛的受“愚”的称号的屈辱,自然可以联想到作者受到的屈辱。丘、泉、沟、池、堂、亭、岛仿佛是作者苦难的知己,而奇石异木也成了作者耿直性格的象征。

——作者不是客观地描摹自然风景,而是将所居山水拈出,借题发挥,立意超卓。正如《古文观止》评点此文时所说:“通篇就一‘愚’字点次成文,借愚溪自写照,愚溪之风景宛然,自己之行事亦宛然。前后光合照应,异趣沓来,描写最为出色。”仅就第二段来看,仅百余字,就一连用了十二个“愚”字。其它各段,也都以“愚”字统贯。这样,文章就具有朝着中心凝聚的向心力,结构也显得集中紧凑。作者写愚溪也是写自己,溪与人打成一片,真可谓匠心独运,匪夷所思。行文千回百折,跌宕生姿,文句骈散相间,抑扬顿挫,有一唱三叹之妙,读之能让人既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又得到审美上的愉悦。

——作者托物兴辞,夹叙夹议,蕴藏着深厚的寓意和强烈的个人倾向,文章不仅富于哲理,而且情文并茂,妙趣横生。作者在对幽奇秀美的山光水色的描绘中,或隐或现地折射出本人的影子。愚溪具有“清莹秀澈”的美景,却被弃于凄清冷寂的荒野,无人赏游,无人涉足,甚至也无人过问,这不正是同作者一样的遭遇吗?欣赏愚溪的美景只有痛苦的柳宗元,同情柳宗元的也只有这落寞的愚溪,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此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遭遇和所描写的自然风景交融在一起,表现了作者对这压抑人才的不合理社会的批判。

九、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例析: 

㈠古今异义 

牢笼百态(包罗,囊括。今为关住鸟兽的东西。)

㈡通假 

纪于溪石上(通假,“纪”通“记”,记载)

㈢词类活用 

东流入于潇水/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盖上出也(方位名词作状语) 

合流屈曲而南/今予家是溪/得其尤绝者家焉/名之以其能/予得专而名焉/故姓是溪为冉溪/溪虽莫利于世(名词活用作动词) 

智而为愚者也/睿而为愚者也(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人) 

邦无道则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装愚,装傻) 

不能兴云雨(动词的使动用法)

㈣一词多义

1.为: 

①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动词,叫做) 

②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动词,筑成) 

③愚池之东为愚堂(动词,是) 

④智而为愚者也/睿而为愚者也(动词,假装) 

⑤皆不得为真愚(动词,算是) 

⑥故凡为愚者(动词,称作)

2.乐: 

①夫水,智者乐也(动词,爱好,喜爱) 

②乐而不能去也(动词,快乐,高兴)

3.名: 

①名之以其能(动词,命名,取名) 

②而名莫能定(名词,名称)

4.居: 

①冉氏尝居也(动词,居住) 

②得泉焉,又买居之(动词,积蓄,储存) 

5.莫: 

①而名莫能定/寂寥而莫我知也/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代词,在句中作主语,没有人,没有谁) 

②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溪虽莫利于世(副词,用在动词性词语前面,没有)

6.类: 

①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动词,类似,好像) 

②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名词,种类)

㈤虚词用法

1.之: 

①灌水之阳有溪焉/土之居者犹龂龂然/愚溪之上/愚池之东为愚堂/池之中为愚岛(的,结构助词) 

②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故更之为愚溪/又买居之/然则虽辱而愚之/而无所避之(它,代词) 

③皆山水之奇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2.焉: 

①灌水之阳有溪焉/得其尤绝者家焉(语气词) 

②予得专而名焉/咸以愚辱焉(代词,它,它们) 

③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兼词,于之)

3.然: 

①土之居者犹龂龂然/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②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代词,这样)

㈥特殊句式 

①皆山水之奇者/夫水,智者乐也/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判断句) 

②溪虽莫利于世(介词结构后置) 

③莫我若也/莫我知也(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④今是溪独见辱于愚(被动句式) 

⑤今予家(于)是溪(省略句)


探究活动

1.柳宗元写景名篇鉴赏
2.从《》和《永州八记》看柳宗元山水散文的艺术风格

准备
1.自愿结组(4~5人为宜) ,自愿选题或自拟题 ,选出负责人,做好分工(每人均有事做。)
2.带着问题查找资料,做好资料索引和摘抄。

讨论
1.同组讨论,将各自查找到的材料汇总,遴选,分类编组;各自阐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允许有异议,讨论达成共识。
2.异组讨论,对他组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组稿
形成文字,准备汇报,形式自定。

成果展示
其间可对同学的发言质疑或发表看法,形成互动。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yuwenjiaoan/20727.html

  • [《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高祖本纪》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二 学习过程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渡湘江杜审言古诗|赏析《渡湘江·杜审言》教案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作者简介: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甘地被刺的主要内容]甘地被刺

    教学重点1、进一步学习写作新闻报道的方法;2、分析中外记者消息报道的不同之处。教学过程一、甘地生平事迹简介。甘地是在公元一八六七年十月二日诞生,出生于印度西岸渡波班达。他小时候就有做过一些坏事,如:偷父母的钱去买烟,偷偷的抽烟、跟朋友在河边、餐馆偷吃羊肉,回家就吃不下饭,欺骗母亲、偷刮哥哥的金镯子拿...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教师版)_百度文库]《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3、体会文中哲理及作者情感二、知识链接:1、题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书愤教学案例|书愤教学案

    第5课 书 愤 一、整体把握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答案 诗的起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项链》——玛蒂尔德人物形象赏析

    教学目标: 1 关注人性: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2 关注古典:用诗词形式对文学人物进行二度创作。 教学重点: 玛蒂尔德性格的两个层面。 教学难点: 全面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表演法 研讨法 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件教学步骤: (屏幕显示幻灯:《项链》) 一 导入 二 课本剧表演(熟...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一等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教学目的:1 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 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3 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第一课时一、导言。第五单元是小说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及“单元知识和训练”。准确地说组成这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求谏原文及翻译】《求谏》

    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4、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蝶恋花】蝶恋花 (苏教版)

    【教学目标】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式】研习式【教学内容及过程】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