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奂生上城》教案豆丁网]《陈奂生上城》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2014-07-1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现代小说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传统手法。
  
   2.通过分析小说对陈奂生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
  
   3.通过对小说人物的鉴赏,领悟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 品读一二节
  
   一.教学导入  :
  
   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领悟了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中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段和方法,今天我们来看看我国的现代作家,他们又是怎样来描摹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呢?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高晓声(1928~ ),江苏省武进县人。1950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收田财》。1957年,高晓声因和江苏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者,提出“干预生活,探求人生”的口号,发表了体现“探求者”文学主张的小说《不幸》,不久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原籍农村劳动。1979年,重新回到了文学队伍。长期艰苦的农村生活成了他创作的丰富源泉。1979年一年内,他就发表了《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等十一篇小说,其中《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分别获得1979、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从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
  
   三.字词识记:
  
   1.给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C )
  
   A 麦垅(long) 嘣脆(peng) 簇新(zu) 喷嚏(fenti)
  
   B 囤里(tun) 莳秧(shi) 尴尬(jianjia) 三爿店(ban)
  
   C 打烊(yang) 瘪包(bie) 惬意(qie) 懊恼(ao)
  
   D 服帖(tie) 肩胛(xia) 忐忑(tante) 砧板(zhan)
  
   2.提取这篇小说中的成语或短语,体会其运用的巧妙之处。(只举两三例即可,也可放在课中、课后去品味)
  
   ①也许力气大,也许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写出了农村改革开放后,农民们随着生活的改善,精神上获得的一种难得的轻松悠闲劲儿;深刻地表现了中国农民容易满足的共性。)
  
   ②自由市场开放了,他又不投机倒把,卖一点农副产品,冠冕堂皇。(“投机倒把”轻点过去的政策死,日子艰难;“冠冕堂皇”强调现今的政策灵活开放,日子轻快。对比突出了农民心里的欢欣之情。)
  
   ③这个吴书记真是个大好人,竟看的起他陈奂生,把他当朋友,一旦有难,能挺身而出,拔刀相助,救了他一条性命,实在难得。(这些来自于农民嘴里的“肝胆相照”的词语,正可以突出农民的朴实,知恩感恩。)
  
   ④真是阴差阳错,他这副骨头能在那种床上躺尸吗!(映照出像陈奂生这样的农民,实际没有真正寻回人格的自尊,生活好了,精神却是那样的贫乏。)
  
   四.根据课前预习情况,学生讲述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给三部分命小标题。
  
   (一).昔日漏斗户,今日娇娇人;
  
   (二).有心卖货生灵光,无钱买帽出错招;
  
   (三).病遇吴县长,头回享“清福”
  
   五.赏读第一部分:(讨论问题)
  
   ①课文开头两句有何妙处?读这句话当持怎样的语调?
  
   提示:开头两句采用民间诗歌语句形式,一个“漏斗户主”,一个“悠悠”的神情,身份和神态两相对照,诙谐幽默之味油然而生,从而奠定全文情感基调,以幽默风趣的语调,挖掘农民真实的内心世界。语调轻松,问题却深刻而沉重。
  
   教师可以范读这两句话(配唢呐曲子,模拟“陈奂生”走路的姿态)。
  
   ②“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这样的环境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烘托人物愉快轻松的心情;渲染改革开放给农民生活带来的显著变化。
  
   ③开放前后,陈奂生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大不相同”?而如今他的精神生活有怎样?
  
   提示:根据第五六自然段概括其生活变化;他的精神生活无非就是佩服“陆龙飞”的一张嘴,希望自己总有一天能说会道,能神气起来。这恰好说明农民生活上脱贫了,但精神生活仍然处于贫困状态。
  
   ④陈奂生不会打听,不会说,他把这点当作最大的毛病,你怎样看?
  
   提示:认识到两点,一是农民的老实憨厚,一是农民想改变自己的精神生活。
  
   六.赏读第二部分:
  
   ①这一节作者安排有何巧妙之处?
  
   (学生回答,说出一二处即可)
  
   ②卖帽不成这件事的背后有何意图?
  
   提示:暗中说明农民由于长期处于被禁锢的小农经济之中,根本就不懂得买卖的计划,从而对以前的政策表明了作者的批评态度。
  
   ③作者安排卖油绳少了三角钱这一情节,又说明了什么?
  
   提示:可以理解成做生意生疏,或社会风气不好等,表明精神文明确实是个社会问题,既有必要性,又有迫切性。我们在注重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还得注意抓精神文明建设。
  
   ④陈奂生生病这一情节,实际在前文已有暗示,请找出相关语句。
  
   提示:“今年好象变娇了,上两趟寒流来,就缩头缩颈,伤风打喷嚏,日子不好过,非买一顶帽子不行。”
  
   七.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赏析第三部分,概括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
  
   一.处理课后练习三。(略,见教师用书)
  
   二.赏析第三部分。
  
   ①作者安排吴书记帮助陈奂生这一情节,其目的是什么?(讨论)
  
   提示:揭露官僚主义作风。吴楚救陈体现了他人道,关心老百姓的一面,但他安排了之后,却不管事情的结果怎样。只知道安排,却不知道深入办理。“就说是我的朋友”更是体现了讲关系、开后门等现象的普遍性。
  
   ②写陈奂生对吴书记的感激,作者是怎样写的?其用意又如何?
  
   提示:有两处。“陈奂生想到这里……便一条线挂下来了”;“陈奂生想罢……却又吃了一惊”。两处细节描写真实地突出地显示了一个朴实善良的农民的诚挚与单纯,另一方面又与后文交钱的懊恼形成对比,深刻地讽刺了官僚主义作风给农民造成的麻烦和苦恼之大。
  
   ③陈奂生结帐前后,女服务员的态度有何变化?
  
   ④自读小练习:读“陈奂生出了大价钱……买,不买还要倒霉的!”一节完成后面的问题。
  
   (1.这一节第二段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刻画人物的手法是:(心理和动作描写)
  
   性格特征是:(本质是善良的,但受伤之后又把他心眼小、幼稚可笑、自作自践的一面表现了出来)
  
   (2.“这等于出晦气钱——譬如买药吃掉”,这样的心理说明了什么?
  
   提示:这是一种典型的精神胜利法,和鲁迅笔下的阿Q实际并无多大区别,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阿Q就要报复,现在陈奂生也沿用了这种手段,说明尽管已经改革开放了,但农民的思想上依然糊涂、愚昧、麻木,他们依然还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
  
   (3.作者写陈奂生经不起吴书记这样高级的关心的目的何在?
  
   提示:一方面说明陈奂生有着封建的等级观念,另一方面也表明党内的一些官员并不体察民情,对老百姓不是实质上关心,平时只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而这反而给农民带来伤害。
  
   ⑤陈奂生回到队里,身份显著提高,这样结尾有何深意?
  
   提示:说明农民中愚昧麻木等级观念重的人非常普遍,这的确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做课后练习一.概括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
  
   提示:陈奂生的艺术形象。
  
   陈奂生终日劳碌,半生清苦;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时来运转,受宠若惊;眼花缭乱,呆头木脑;不暗世道,白白自讨羞辱,但随即又自抬身价。他是新时期勤劳善良,希望过好生活,但又愚昧麻木、观念落后的农民的典型。
  
   (练习理解见教师用书)
  
   四.做课后练习二,讨论本文的主题。
  
   (学生可以各执己见,教师不必给出权威的诠释。理解参考教师用书)
  
   五.讨论:联系我们现实的生活,说说事过二十年,陈奂生的精神生活现在又怎样呢。(学生简单写下发言稿,然后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若时间不够则做课后练笔)
  
   六.布置课外作业 :印发资料
  
   七.教学后记:
  
   陈奂生
   叫算帐
   说明房间
   现出本象
   交钱
   回到房间忿忿不平
  
   服务员
   并未看他
   甜甜地笑;轻款款地寻话说;笑得甜极了;真是绝色
   不笑了,话有不甜了,像菜刀剁着砧板似的笃笃响着说
   看报;皱眉头
   没有跟来
  
   世态炎凉,趋炎附势之风盛行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yuwenjiaoan/20595.html

  • [《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高祖本纪》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二 学习过程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渡湘江杜审言古诗|赏析《渡湘江·杜审言》教案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作者简介: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甘地被刺的主要内容]甘地被刺

    教学重点1、进一步学习写作新闻报道的方法;2、分析中外记者消息报道的不同之处。教学过程一、甘地生平事迹简介。甘地是在公元一八六七年十月二日诞生,出生于印度西岸渡波班达。他小时候就有做过一些坏事,如:偷父母的钱去买烟,偷偷的抽烟、跟朋友在河边、餐馆偷吃羊肉,回家就吃不下饭,欺骗母亲、偷刮哥哥的金镯子拿...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教师版)_百度文库]《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3、体会文中哲理及作者情感二、知识链接:1、题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书愤教学案例|书愤教学案

    第5课 书 愤 一、整体把握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答案 诗的起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项链》——玛蒂尔德人物形象赏析

    教学目标: 1 关注人性: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2 关注古典:用诗词形式对文学人物进行二度创作。 教学重点: 玛蒂尔德性格的两个层面。 教学难点: 全面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表演法 研讨法 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件教学步骤: (屏幕显示幻灯:《项链》) 一 导入 二 课本剧表演(熟...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一等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教学目的:1 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 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3 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第一课时一、导言。第五单元是小说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及“单元知识和训练”。准确地说组成这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求谏原文及翻译】《求谏》

    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4、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蝶恋花】蝶恋花 (苏教版)

    【教学目标】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式】研习式【教学内容及过程】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