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故都的秋

高二语文教案 2014-07-0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
、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
、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3
、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 悟蕴涵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的辨证关系。

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全文熟悉,作者和背景,
教学步骤 和过程:

一、课前引入:

1
 题意讲解

故都 " 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 " 故都 " 而不用北平或北京,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清、静、悲凉。

 " 字确定描写的内容,文章围绕 "  " 之景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思想感情--以情驭景,以情显景。

2
、关于作者及其背景

本文是郁达夫 1934 年写的一篇著名的散文。当时,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协等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即使偶有创作,文章的思想感情亦较为低沉。虽然如此,作者所写的文章常常能做到疏朗不羁的行文与精到细腻的笔触相结合。本文就是一篇代表。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二、听朗读录音。(十分钟左右)

1
、细细品味:文章开头部分讲作者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味。“秋味”是什么?“味”可用哪几个词说明?

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明确:“清”——清闲        恬静安谧

     
“静”——细腻       幽远   幽静深邃

“悲凉”——落寞      衰弱  萧条

2
、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文章的基调。“清净”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境,“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从结构上说这种对秋的概括的说法是文章的总起部分,也是文章的线索所在。

3
、作者在写北国之秋时也写了南国之秋,那么,作者笔下的南国之秋有何特色?

分小组讨论,选取一名发言。

与这三个词相对应的是在写江南之秋的感受中使用的另三个词:“慢”、“润”、“淡”。    这个对比,烘托出与众不同的特色,也表现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此处可用几个问题来启发学生回答。

三、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并体会课文的“清、静、悲凉”的意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分析鉴赏引导

教学步骤 和过程:

一、课前复习引入——散文的有关知识

二、课文分析鉴赏引导

1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这种清净又悲凉的“”都集中体现在哪些地方?作者用什么样的景物来表现这种沉静、悲凉的心绪呢?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学生讨论并阐述其感受最深的一部分。

讨论后分析:(1)、段:作者为什么对陶然亭的芦花等这些著名的风景只是点到为止,面着力去描写家家户户到处可见的秋景?

2)、第 3 句中 " 即使……就是……也…… " 这样的句式,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北平的秋意,果真是无处不在,它的色味特别浓烈。

3)、作者是如何描写清晨在院中看到的景象的?
 
明确:作者笔下的秋景, "  "  " 壁腰 " 都是 " 的。

明确:这些都是北平的景色,但并不能都反映 "  " 的特色,用反衬的手法 "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 突出北平秋晨 "  " 的特点,牵牛花 " 以蓝色或白色为佳 "," 日光 " 本是暖色调 , 但在作者笔下却是 "  " 的。

秋晨天空        秋之牵牛花

段:槐树落蕊而知秋

此处点明“细腻”、“清闲”、“落寞”三词。体现文章选择“落蕊”来综合体现“清”、“静”、“悲凉”之特点。

段:秋蝉残鸣而报秋。

10 段:秋雨淋人人知秋

11
段:枣树秋色之奇观

2
、除以上叙述描写了秋景外,作者还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写秋。  哪里是集中的议论部分?

明确:第1 2 段。

3
、本段中心句是哪一句?

明确:“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末尾两段从结构上看是总说(总括)部分。

4
、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区别在哪个方面?用一个字来概括。
 
明确:味。

5
、为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明确:比喻。不是对比或类比。(学生旁注在书上)

6
、全文结构图示看投影。

7
、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景,那么作着在叙述和描写上述秋景时,以时间为序还是以空间为序呢?

明确: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是并行排列。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特点,也即“神不散”。

8
、引申思考:你认为《》取材有何特点?作者为什么不写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文章取材主要体现 "  "  "  "  " 悲凉 " 的特点,而香山红叶的暖色调,颐和园的喧闹,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因此,作者取材时能围绕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与作者当时思想苦闷、追求隐逸恬适的生活情趣有关。
 
三、小结和作业 :
 
    
郁达夫在散文《》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挚爱之情。

从写作上看,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的表现充分的典型之一。材料方面:选用的材料往往是零散的。文中作者感官所及而刻意描绘的有五种景物,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却都连在了一起;文中作者思路所及而笔触点到的,有南北不同景点之秋色,以及中外文人和其作品

它们之间更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却都能相提并论。材料组织也不讲求时间的和空间的顺序。表达方面: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交替出现。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故都  的秋的“清”、“静”和“悲凉”。他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  语),笼上了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这就是“缘  情写景”的写景抒情方法。

课外作业 :  借鉴课文的写法,写一篇《家乡的——》的散文。

板书设计 :


郁达夫

      客观实境    秋景的描绘   秋味
  
  
       (五种)   故都秋之美

悲凉——主观情感    秋关系议论 沉郁、寡淡  心绪

                             
形散而神不散

缘情写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yuwenjiaoan/20433.html

  • [《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高祖本纪》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二 学习过程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渡湘江杜审言古诗|赏析《渡湘江·杜审言》教案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作者简介: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甘地被刺的主要内容]甘地被刺

    教学重点1、进一步学习写作新闻报道的方法;2、分析中外记者消息报道的不同之处。教学过程一、甘地生平事迹简介。甘地是在公元一八六七年十月二日诞生,出生于印度西岸渡波班达。他小时候就有做过一些坏事,如:偷父母的钱去买烟,偷偷的抽烟、跟朋友在河边、餐馆偷吃羊肉,回家就吃不下饭,欺骗母亲、偷刮哥哥的金镯子拿...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教师版)_百度文库]《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3、体会文中哲理及作者情感二、知识链接:1、题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书愤教学案例|书愤教学案

    第5课 书 愤 一、整体把握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答案 诗的起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项链》——玛蒂尔德人物形象赏析

    教学目标: 1 关注人性: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2 关注古典:用诗词形式对文学人物进行二度创作。 教学重点: 玛蒂尔德性格的两个层面。 教学难点: 全面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表演法 研讨法 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件教学步骤: (屏幕显示幻灯:《项链》) 一 导入 二 课本剧表演(熟...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一等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教学目的:1 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 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3 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第一课时一、导言。第五单元是小说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及“单元知识和训练”。准确地说组成这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求谏原文及翻译】《求谏》

    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4、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 【蝶恋花】蝶恋花 (苏教版)

    【教学目标】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式】研习式【教学内容及过程】一、...

    发布于:2014-08-0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