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高二历史教案 2014-05-1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历史教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资料三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背景
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前提)
2、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有利条件)
3、民族和阶级矛盾激化,北魏统治面临危机(必要性)
4、冯太后与孝文帝接受了汉文化(推动者)
二、目的:缓和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三、性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确立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四、内容: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   
①前期:冯太后主持;改革重点是建立新的制度②后期: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
措施 内容 作用
前期 建立新制 制定官俸制 俸禄由国家筹集、惩治贪污 吏治有所好转
  推行均田制 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推动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设立三长制 邻长——里长——党长 健全基层政权完善行政体制
  推行租调制 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
后期 汉化 迁都洛阳 (理由?) 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移风易俗 易服装 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
   讲汉话 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改汉姓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通婚姻 政治联姻把两族利益联在一起 
   改籍贯 以洛阳为原籍 
  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五、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经济: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
(2)政治: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民族: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基础。
(局限性:改革不加选择,全盘汉化,没有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难点解析:  民族融合
1、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在民族迁徙、杂居相处、长期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是一个“汉化”或封建化的过程。从本质上看,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需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发展规律。12345
2、出现民族大融合的原因
①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加强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如西晋时,北方五族为躲避战乱大规模内迁。
②阶级因素:统治者对各族人民残酷的剥削压迫或歧视,引起各族人民反抗,如西晋和前秦的民族压迫。在反抗统治者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了联系,促进了融合。
③经济因素: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或汉族拓展边疆,加强了民族的交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④统治者政策因素:诸葛亮开明的民族政策、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3、 民族融合的形式(途径):
第一,民族迁徒、杂居相处和相互通婚。
第二,联合斗争。说到底是阶级斗争,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使民族联系更加密切。
第三,友好交往。
第四,中央政权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唐代的民族政策,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速了民族融合。
第五,“和亲”、“册封”促进民族融合。
第六,兼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春秋时在诸侯争霸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
4、民族融合的意义
①开发了边疆地区,拓展了疆域。
②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传播了汉族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③创造和丰富了民族文化。
④促进中华民族总体发展,加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专题练习】
1、(xx年广东)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分)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4分)

2、(08江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12345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坏井田,开阡陌,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为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逐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
材料二   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桑蚕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魏书》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哪两次著名的改革或变法? 

(2)材料二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始实行的一种什么土地制度?其影响是什么? 

(3)试分析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两次重大改革或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6世纪初,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北魏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他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 
材料二   北魏的洛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非常华丽,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 
材料三   鲜卑武士佣和汉人胡食图
     

(1)根据材料一,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明显发展。你认为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起了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中的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 

(4)综合以上材料,概述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5、材料一   魏无乡党之法,唯立宗主督护;民多隐冒,三五十家始为一户。内秘书令李冲上言:“宜准古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太尉丕曰:“臣谓此法若行,于公私有益。但方有事之月,校比户口,民必劳怨。请过今秋,至冬乃遣使者,于事为宜”。……群臣多言:“九品差调,为日已久,一旦改法,恐成扰乱”。文明太后曰:“立三长则课调有常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不可!”甲戌,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民始皆愁苦,豪强者尤不愿。既而课调省费十余倍,上下安之。      ----〈〈资治通鉴〉〉卷一三六〈〈齐纪二〉〉武帝永明四年(四八六)12345
材料二   孝文帝迁都示意图(平城→洛阳)图略

(1)在地方行政体制方面,北魏曾实行过哪两种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一分析,对于第二种制度北魏政府内部有哪几种观点?原因是什么?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迁都洛阳达到了什么目的?产生了哪些影响?
 
专题三练习答案
1、按人口分配土地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2、答案要点:(12分)
⑴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⑵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⑶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3、(1)改革或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2)均田制。影响: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3)共同点: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都获得了成功。
4、(1)措施:孝文帝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新的租调制,重视兴修水利。(2)说明:商业的活跃;鲜卑族接受了汉族的生活方式。(3)说明问题: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北方民族大融合。(4)影响: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北方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5、(1)宗主督护制    三长制(2分)
(2)缓行此法的实施对国家个人有好处,担心人民埋怨;  不能实行 实行此法会发生叛乱;   立即执行  赋税有了保证,避免隐瞒户籍。(6分)
(3)从政治、经济、军事、地理位置来分析。(4分)
(4)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洛阳成为北方政治经济中心,促进了民族融合。(3分)
 
专题二习题答案
1、(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
2、(1)赞扬态度。
(2)“连坐”与什伍相结合。直接目的是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
(3)商鞅认为“六虱”是其推行耕战政策和富国强兵的大敌,不利于新法的推行。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4)使秦朝法律严苛、文化专制严重,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亡
3、(1)按军功赏罚;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剥夺旧贵族特权;法不阿贵;废井田,开阡陌。
(2)社会秩序安定,国力增强;奴隶制度被废除,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3)否定。该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一种进步的社会运动。
4、(1)不同:商鞅:君臣司法;梭伦:公民参与司法。(2分)
(2)条件:商鞅:军功;梭伦:财产。(2分)共同作用:打破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2分)不同作用:商鞅: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梭伦: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参政。(2分)12345
(3)商鞅: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梭伦: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2分)
5、(1)出发点: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维护奴隶制统治;振兴雅典城邦。(2)原因:商鞅阐述法家理论;列举历朝兴亡史实。康有为认为:以西方、日本变法取得成功为例证。(3)性质: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的改革运动;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作用: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商鞅变法推动了封建制的确立。(4)原因:梭伦:中庸,缓和矛盾,取得广泛支持;康有为:过于激进,激化矛盾。启示:注意改革的策略。

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比较
同: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政权的封建化
异: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

观点:马克思“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原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2345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lishijiaoan/18840.html

  • 生物选修三专题五|选修三专题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a层1、 了解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起止时间、简单经过及结果和影响。。b层1、 美国侵朝、侵越战争的失败原因。2、 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c层1、 比较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的异同。【情境导入】【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p108-1112、填写新坐标p68自主研修内容 3、构...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战后的西欧和日本课件_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四、课标要求:以西欧、日本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英国混合市场经济的含义、撒切尔政府推行的经济改革政策及成效;法国计划指导型经济的特征、内容;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的特征、内容及成效;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的含义、政府主导作用的表现及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概况。(2)过...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印度圣雄甘地的后人|第2课《圣雄甘地》教案

    【课标要求】 1、讲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开展土布运动、食盐进军、提倡不合作和绝食祈祷事迹等。 2、认识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甘地倡导和领导大规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甘地及其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_第一单元15-18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单元内容分析]15世纪之前的世界历史,各个地区的民族和国家基本上沿着各自的传统发展路线平行地发展,地域性特征相当明显,受制于地理隔绝及交通技术的限制,人类社会的横向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人类社会从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跨越是横向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突破,这一具有根本...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百家争鸣的教案]第一节百家争鸣教案

    第一节 百家争鸣教案一.设计思路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先代哲人智慧为主题,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作用。教师应注意避免生...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的重要考点|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八明治维新学案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八 明治维新第一节 走向崩溃的幕府政权课程标准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知识与能力了解日本倒幕运动的主要经过与结果过程与方法知道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成长、人民起义不断和...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北魏孝文帝改革1001无标题】北魏孝文帝改革1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难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二.教学过程【知识疏理】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1、北魏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2、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ppt】《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案

    一、课程标准通过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贫现象改变的表现及原因 (2)积弱局面改善的表现及原因 (3)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4)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2)利用...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新航路开辟后】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教案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本节重点知识】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航海家及支持国、航线、意义;2、葡萄牙和西班牙首先开辟新航路的原因;3、葡萄牙和西班牙进行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地区;4、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知识结构图解】一、新航路的开辟1、时间:15世纪中期——17世纪中期(“扩张的时代”...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2020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卷】2020高二历史学业水平辅导讲义

    【备注】①学业水平测试说明中使用的“了解”、“理解”、“认识”和“探讨”四个行为动词是指会考的测试能级要求,即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叙述和阐释历史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考试主要侧重于前三类。②题型比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客观题包括选择题和判断题,主观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